英國《金融時報》3月29日文章,原題:再談中印龍象之爭
“Chindia”一詞是印度政治家扎拉姆?拉梅什發明的,指的是擁有全球38%人口的兩個亞洲大國。規模并非這兩個國家唯一相似之處,它們都是文明古國,都曾極度貧困,這種狀況直到最近才改觀;而且都位列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然而,它們之間的差別同樣引人注目。
總體狀況是,中國經濟每年增長9.7%,印度為6.5%。考慮到人口增長方面的差異,印度人均收入的實際增幅不及中國的一半。就業為增長所做的貢獻僅占很小比例:中印分別為1.2%和1.9%。
在農業方面,中國年增長率為3.7%,印度僅2.2%。中國農業的就業為負增長,印度則實現了微幅增長。兩國在人均產出方面差距很大,中國在資本積累方面遠遠超過印度。
在工業方面,中國年增長率為11%,而就業僅為此貢獻了1.2個百分點。印度僅為6.7%,但就業增長的貢獻為3.6個百分點。
在服務業方面,印度每年的增長速度為9.1%,與中國的9.8%較為接近。在這一領域,印度可與中國媲美。
兩個經濟體都維持了引人注目的表現,但中國表現得更卓越。印度最令人矚目的是服務領域,中國則是工業。很大程度上,印度的結果是可預期的。但中國在生產率方面的表現卻遠強于此前的研究結果。
從一定程度上講,由于基礎設施較差、工業表現令人失望,印度的增長空間比中國更大。但印度同樣面臨嚴重阻礙,除了基礎設施薄弱、政府效率相對較低,最重要的是,印度有大量文盲。在2002年,成年男性識字率僅為73%,女性僅有糟糕的48%,而在中國,成年男女的識字率分別為95%和87%。
Chindia正在前進。中印兩國的生活標準,分別約為高收入國家的1/5和1/10,這兩個大國的高速增長,或許會持續一代人的時間。▲(作者為《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陳家易譯)
來源:人民網
責編/荷香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