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信仰伊斯蘭教并按照伊斯蘭教教義生活的人們發 展的美術,也稱穆斯林美術。伊斯蘭教在其發展過程中 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在其傳播過程中吸收了不同種 族、不同地區的人們參加并發展了一種以伊斯蘭信仰為 主導的生活方式和綜合的整體文化。伊斯蘭一詞,可以 用來指一種宗教,一種國家或一種文化。作為伊斯蘭文 化的一部分的伊斯蘭教美術,其范圍和性質是由被稱為 伊斯蘭的這種現象的歷史所決定的。
概況 伊斯蘭教于 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穆 罕默德及其信徒于移居葉斯里卜(麥地那)期間(622~ 631)發展了伊斯蘭教,建立了宗教、政治、軍事、經濟 相結合的社團和制度,建立起政教合一國家的基礎。630 年,穆罕默德返回麥加并進而基本上實現了阿拉伯半島 的統一。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他的后繼者哈里發在“為 安拉之道而戰”的口號下,發揮其軍、政、教結合的優 勢,開始了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在 4位大哈里發時期 (632~661),擊潰拜占庭軍隊,攻占敘利亞、巴勒斯坦 等地,東擊薩珊王朝而亡之,西進占領埃及、利比亞。在 隨后的伍麥葉王朝時期(661~750),阿拉伯帝國最后形 成,其勢力東到中亞和印度河流域,西達非洲北部,進占 西班牙。伊斯蘭教在其出世的100多年間,以軍、政、教 結合的形式所征服的亞洲和非洲地區,除個別地區外,今 天依然保持其優勢。
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與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為吸收 東西方各族文化,形成和發展伊斯蘭文化提供了條件。 作為伊斯蘭文化的組成部分的美術也有一個形成和發展 的過程。伊斯蘭美術中不僅有閃族──阿拉伯人的藝術 傳統,而且吸收了希臘、羅馬、基督教美術因素和伊朗 以及西亞、中亞各族的藝術成分。伊斯蘭-阿拉伯世界所 處的東西方貿易和文化藝術交流的中介地位,使它得以 更廣泛地吸取東西方文化藝術。伊斯蘭美術在其發展過 程中,由于多種成分的吸收并與不同地區的特點結合而 呈現出多樣性。
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是絕對的一神論,即對唯一真 主安拉的順從。神是唯一的創造者是它的主要信念。伊 斯蘭教反對崇拜偶像,始見于古蘭經,而穆斯林神學家則 進一步認為表現活物是對神的創造者的特權的侵犯。從 10世紀起,遜尼派和什葉派神學家都譴責在公共場所,特 別是在宗教建筑物上塑造或描繪人和動物。禁止對人和 動物的造型表現,主要在宗教美術中被嚴格遵守,只有 極個別的例外;在世俗藝術和作為書籍插圖的細密畫中 并不執行這一禁止;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裝飾中,如陶瓷、 金工器物和紡織品,也允許人和動物形象的使用。總之, 這種禁止并沒有法律效力,可以按照情況加以解釋。例 如在伊朗,有牢固的民族繪畫傳統,甚至還有宗教題材 的具象繪畫。在阿拉伯國家和土耳其此禁較嚴。14世紀 以后,在這些國家里,即使在實用的工藝美術上,對活 物的描繪也很少見。20世紀初,伊斯蘭政府鑒于現代生 活趨勢,調整了對圖像的態度,正式宣布,伊斯蘭教只 禁止繪制圣像和偶像。
伊斯蘭教美術中禁止人物和動物形象的主要后果, 是遏制了宗教具象圖形藝術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卻又 促進了抽象化的裝飾紋樣在教會建筑及有關美術裝飾中 的廣泛運用和發展。伊斯蘭建筑裝飾和工藝美術中形成 了一種被稱為阿拉伯紋樣的圖案裝飾體系。它大量使用 幾何紋、植物紋、文字紋等可以無限連續的紋樣,形成 變化無窮、色彩華麗、光影變幻的裝飾效果。高度發揮 圖案的象征性和裝飾性,成為伊斯蘭教美術的一大特色。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來源是古蘭經。古蘭經被認為 是神對先知的啟示的總結,它的神圣性導致穆斯林們認 為凡用阿拉伯書寫的古蘭經文都是神圣的。他們以虔誠 的心情用阿拉伯文字抄寫經文,在書法上發揮才能,創 造了多種阿拉伯書體,其中以庫菲和納斯黑二體最為常 用。阿拉伯書法成為伊斯蘭世界有獨創性的、十分復雜 的藝術形式。書法在建筑裝飾、工藝美術和書籍裝幀上 與各種紋樣或畫面相結合,是一種變化多端、富于表現 力的藝術手段。
伊斯蘭信仰對美術的影響和伊斯蘭教美術共同特征 的形成有一個過程。而伊斯蘭教美術的發展變化,又與 先后在各地區掌權的王朝、教派和各族的活動有關。由 于有些歷史情況不明,實物和文字資料短缺不全,考古 發掘尚待進行或尚待總結,對伊斯蘭教美術的研究還有 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伊斯蘭教美術,作為一門學科,在 中國和國際上都還是一門尚待發展的新學科。
分期 伊斯蘭教美術的歷史,粗略地可以分為早、 中、晚3個時期。
① 早期,主要指伍麥葉王朝(661~750)和阿拔斯 王朝前期(750~約1000)。這是伊斯蘭教美術逐漸形成 主導的新的審美趣味并結合功能的要求在形式和風格上 有所創造的時期。伊斯蘭教興起之初,即將成為伊斯蘭 世界者的古代閃族后裔的阿拉伯人,由于其大多數還過 著游牧生活,文化藝術發展尚未完備,但閃族人的思想 影響和富于文學性的阿拉伯語言以及便于紋樣化的文字, 已經是伊斯蘭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了。建都于大馬 士革的伍麥葉王朝時期是伊斯蘭教美術早期發展的重要 階段。伊斯蘭教美術最初的發展正是以大馬士革為中心 的,但希臘-拜占庭美術的影響強烈而明顯。之后,阿拔 斯王朝建新都于巴格達和薩馬拉,東方的、伊朗的美術 影響增強。在阿斯朝哈里發們的鼓勵下,一種新的風格 迅速發展起來。早期伊斯蘭教美術的形式和風格就是以 上述每個地區為中心向四方傳播并和當地的條件、材料 相適應,造成相當多樣的變化。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統一 延續不長,從9世紀起,繼大馬士革之后的巴格達文化優 勢已開始先后受到后起的其他政治文化中心如西班牙后 伍麥葉王朝(756~1031)首都科爾多瓦和伊朗東北部的 薩曼王朝(874~999)首都布哈拉的挑戰了。薩曼王朝興 起于中亞河中地區,獎勵學術文藝,興建清真寺、宮殿 和陵墓,繼承薩珊王朝藝術傳統,開展美術活動,發展了 具有特色的藝術風格。10世紀中期,信奉什葉派教義的 白益王朝(935~1055)興起于伊朗西部,進軍巴格達,控 制中央哈里發,也同樣提倡文化藝術,興建清真寺、圖 書館等公共建筑,發展工藝手工業。969年,法蒂瑪王朝 (909~1171)開始在開羅營建什葉派反哈里發統治的新都, 興建清真寺和大學,提高了開羅的獨立競爭的地位,同時 在建筑設計、裝飾紋樣和繪畫題材方面有所改創。什葉 派對圣者的尊敬導致了若干地區圣者陵墓的修建,甚至 也可能是人物形象在宗教藝術中出現的原因之一。10世 紀以后的伊斯蘭世界,實際上由許多有共同審美趣味,彼 此保持聯系而又有一定獨立性的地方王國或自治城市所 組成。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中央權力衰微,僅存其名。 ② 中期(約1000~約1500),主要是突厥人和蒙古 人的先后西進為伊斯蘭世界帶來新的文化藝術因素的時 期。從11世紀起,在東邊,加茲尼王朝(977~1186)的馬 哈茂德(998~1030)仿效薩曼王朝,美化其首都,提倡文 藝,興建清真寺和經學院,把加茲尼發展成一個文化中 心。隨后,出自烏古斯的塞爾柱突厥人從中亞開始西進, 擊敗加茲尼王朝,滅白益王朝,占領伊朗和兩河,控制阿 拔斯朝哈里發,成立塞爾柱蘇丹國(1058),先后以梅爾甫, 伊斯法罕為首都。塞爾柱王朝統治時期,在一定程度上 是封建經濟與商業和平發展上升時期,是伊斯蘭世界的 一個富裕強大時期。馬里克沙赫統治時期(1072~1092), 伊朗迅速地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上升到突出地位。城市里 行會手工業者隊伍擴大,建筑和各門工藝美術有顯著發 展,手抄本插圖逐漸成為重要美術部門。在西邊,有立 國于摩洛哥和西班牙南部的王朝(1056~1148)以及阿爾 摩哈德王朝(1130~1269)出于反對偶像的深厚感情,其 清真寺極為樸素嚴謹。其后是在格蘭納大修建了華麗的 艾勒漢卜拉宮的奈斯爾王朝(1232~1492)。它于1492 年在基督教軍隊的進攻中滅亡。伊斯蘭在西班牙的統治 從此告終。但在此之前,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克里木、 中亞的大部,印度北部和部分東非則成為新的伊斯蘭范 圍。 繼法蒂瑪王朝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之后統治 埃及和敘利亞的馬木路克王朝(1250~1517),由于遏制 了蒙古人的西進,擊退了十字軍的進攻并且扶立哈里發 而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支柱。當時,開羅是一個重要 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埃及和敘利亞是富裕的商業興盛地 區。清真寺、經學院和陵墓等建筑物遺存較多,工藝美 術制品技術高度完善,藝術上創造性不強。
13世紀中期,蒙古人的西進,摧垮了塞爾柱王國,推 翻了阿拔斯哈里發王朝,在西亞建立起伊爾□國(1260 ~1353)。伊爾□國的成立,增進了伊朗和中國的文化 交流,其結果在兩國的藝術史上顯然可見,伊朗在陶瓷、 紡織和繪畫方面獲益尤多。合贊□(1295~1304)以伊斯 蘭教為國教,修建首都大不里士,立清真寺、經學院、天 象臺、圖書館等公共建筑。伊爾□國在分裂中為興起于 河中地區的帖木爾所滅。帖木爾在攻占巴格達后,以伊 朗為主要地區建立帖木爾帝國(1369~1500),征集各地 工匠,經營首都撒馬爾罕,重視文藝美術,使之發展成 伊斯蘭文化的一個中心。這期間,中亞道路開通,伊朗 和遠東的聯系恢復,中國影響川流而來,引起審美趣味 的變化。在赫拉特和撒馬爾罕發展起來的被稱為帖木爾 文藝復興的藝術和文藝運動,后來從呼羅珊向伊朗西部 傳播,滋潤了17世紀薩非王朝的藝術繁榮。
總之,隨著一些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出現,這一 前后50年左右的時期,是伊斯蘭教美術進一步多樣發展 的時期。 ③ 晚期(約1500~ ),伊斯蘭教美術主要是以 3個帝國為中心,繼承先前的藝術傳統,分別發展了既有 共同點,又有各自特點的晚期形式和風格。在西邊是以 伊斯坦布爾為首都的奧斯曼帝國(1453~1923)。在16世 紀,那里的建筑家們把當地的基督教建筑傳統和10世紀 以來的圓頂結構的伊斯蘭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以錫南 的作品為代表的集中式圓頂建筑新風格。工藝美術生產 繁榮,地毯和陶瓷比較突出,細密畫受伊朗影響,但也有 自己的特點。在伊朗,以什葉派為國教的薩菲王朝(1502 ~1736)在美術方面繼續有所發展建樹,以建筑和繪畫最 為突出,細密畫空前繁榮,以塔赫馬斯普(1524~1576) 和阿拔斯大帝(1588~1629)統治時期為最盛。阿拔斯大 帝在首都伊斯法罕興建了公共建筑和宮殿的組合群,其 遺存至今者屬于伊斯蘭最美的建筑之列。在東邊,帖木 爾的后裔在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1526~1857)。其陵 墓建筑和細密畫也有突出成就,形成一種伊朗和印度的 混合風格。
建筑 在伊斯蘭政教合一的統治下,建筑有巨大的 進步。除宮殿外,出現了清真寺、光塔、經學院、教派 修院、市場、驛館等新型建筑物。穆斯林們以數學和審 美感覺為依據,發展了一種以抽象圖案為基礎的建筑裝 飾藝術。伊斯蘭教美術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宗教建筑上。
清真寺最初的規劃及設施極其簡單:一塊圍起來的 地方,一面正墻,初面向耶路撒冷,后改為面向麥加,正 墻一邊設柱廊以遮陽光,院中設一行沐浴禮的水池。后 來,又增加了圣龕,位于正墻正中,以正示麥加方向,圣 龕右邊設講經壇,供講經和領導祈禱之用;一個或數個 光塔,從其上召喊信徒進行祈禱。這些設施,成為各地修 建清真寺的必要組成部分。最初的清真寺無一遺存。隨 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成功,在清真寺的建筑和裝飾上,發 展了壯麗的趣味,取代了起初的簡單純樸。
早期清真寺建筑的一個主要形式為定向的多柱式大 廳。這種形式是由正墻一邊的可以向前,向左右擴展的 柱廊演變而來的。為了突出圣龕,把它前面的一間加高 并加圓頂,是為正廳。圓頂象征上帝和天堂并增加了建 筑的恢宏氣勢;正廳平面為正方形,上升形成立方體以 象征 4種元素。立方體與圓頂的結合可以說為伊斯蘭教 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象征,可視世界與不可視世界,人世 與天堂的統一。圓頂與拱并非伊斯蘭建筑的發明,但卻 給予了空前的發展和變化。圓頂幾乎成為整個伊斯蘭世 界清真寺的標志──從印度、中亞、伊朗、兩河、土耳 其、埃及到西班牙均可看到,只有個別地區少見。
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會建筑之一的耶路撒冷圓頂圣 石廟(688~692),實際上是一個圣殿。其建筑基本形制 是追求立方與圓頂結合的突出的例子。由立方旋轉而成 的八角形體與圓頂之間所達致的平衡,在以后的世紀中, 罕有能超過它的。這種集中式形制不僅在以后清真寺正 廳圓頂上有其投影,而且為后來陵墓主體建筑所采用,影 響深遠。
耶路撒冷圓頂圣石廟 圓頂圣石廟系伍麥葉王朝初年建筑,正當伊斯蘭教 美術形成的時期,所用玻璃鑲嵌裝飾乃沿襲基督教藝術 的傳統,裝飾圖案的母題分別來自薩珊,拜占庭及當地。 但在建筑下部的大理石板上卻已有抽象幾何形紋飾的樸 素開端。這類紋飾在后來就趨于繁復多變,令人眼花繚 亂了。至于其略尖的圓項和整個建筑物上與之呼應的尖 拱,則可能從薩珊王朝宮殿的有尖的筒形拱頂上得到啟 發。尖拱與圓拱相比更為靈活,因為它幾乎可以按任何 比例加以設計。尖拱傳入歐洲,在11世紀末被羅馬式建 筑所采用,在哥特式時期成為拱的標準形狀。正是憑借 著尖拱,哥特式教堂建筑才得以上升到那樣的高度。
伊斯蘭建筑從古代借用的不僅是圓頂和尖拱,還有 柱和柱頭。清真寺的光塔則受防守塔樓、燈塔或山頂高 臺(如薩馬拉大清真寺的螺旋式光塔)的啟發。各種成 分,盡管來源不同,但在伊斯蘭建筑中經過變化卻得到 新的而又同質的綜合。
8世紀初,在伍麥葉哈里發瓦利德一世統治時期(705 ~715)建立的 3個大清真寺:麥地那先知清真寺(705~ 709)、大馬士革大清真寺(705~715)和耶路撒冷阿格薩 清真寺(704~715),成為伊斯蘭世界清真寺的3個原型, 其平面規劃及格式被廣泛采用,直到12世紀后,有的地 區還繼續仿效。
大馬士革大清真寺可稱規模巨大的早期伊斯蘭建筑 (157×100米),其所在原為設有碉堡和圍墻的羅馬神 殿,后改為基督教教堂。瓦利德下令拆毀圍墻內的一切, 利用其石塊、柱和柱頭,修建了一個平面為橫長方形的 清真寺,南邊為正墻及由兩排圓柱和一排方柱支撐的進 深三間的祈禱廳,有交叉角道通向圣龕,其上為圓頂,其 他三邊均為連拱廊,庭院寬敞,氣勢恢宏。柱廊上方壁 面飾以拜占庭型大理石鑲板和由房屋和多種樹木組成的 玻璃鑲嵌畫,取古典幻景式風格,以精細的拜占庭技術 制成,畫面華麗、歡快,富于想像。它們不僅是早期伊 斯蘭美術的光輝成就,而且也是世界上最令人喜愛的鑲 嵌裝飾之一。此寺用教堂四方塔樓作為光塔,為現今所 知最早者。
8~10世紀,多柱式傳統主導著清真寺建筑。西班牙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始建于786)和突尼斯凱魯萬大清真 寺(836~866)可以認為是古典的早期伊斯蘭型式的代表。 薩馬拉的兩處現已毀壞了的巨大的清真寺建筑是早期兩 河多柱式的例子。
由后伍麥葉王朝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建立的大清真寺 是伊斯蘭建筑輝煌成就之一,其出現表示伊斯蘭建筑家 已充分發展了一種新的宗教建筑型式,即用磚或石頭,方 墩或圓柱、方的間架或長的中殿,平頂或拱頂,建造出 多柱式大廳并配以有柱廊的庭院。圣龕前加圓頂的正廳 標示正對麥加方向。為了增加建筑的高度,建筑師把拱 分成更小的單位,創造了兩層附加在柱子上的馬蹄形拱 并安排成富于裝飾性的花樣,圓頂上的拱也形成類似的 效果,以減緩多柱式建筑的單調。突出建筑物的整體裝 飾效果成為伊斯蘭建筑的特征。這一特征由于重用灰墁 雕花和石雕、磚花砌筑、彩釉磚瓦(琉璃磚瓦貼面)和 鑲嵌裝飾而得到加強。
中亞和伊朗對建筑裝飾和另有特點的清真寺、經學 院建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布哈拉薩曼王室陵墓(892~907)是伊斯蘭早期墓葬 建筑的杰作,同時也是中亞,特別是粟特一帶的高超的 磚花砌筑裝飾技術的最早的例子。塞爾柱人的西進把這 種技術向西傳播,以后廣泛流行。
薩馬拉瑪塔瓦基爾大清真寺遺址 塞爾柱人稱雄的時代,在伊朗發展了平面圖為正方 形、四周圍以柱廊、每邊正中各有一向庭院敞開的高大 的祈禱廳的清真寺或經學院建筑。祈禱廳的拱頂由一種 拱肋構架所支撐。14世紀時,建筑裝飾從灰墁雕花和磚 花砌筑發展到內外大量使用彩釉磚瓦帖面。始建于10世 紀,1088~1089年全面重建,以后又多次修建的伊斯法 罕大清真寺(星期五清真寺)是這種建筑形式和裝飾的 最主要的例子。其后,帖木爾為紀念其妻而在撒馬爾罕 建造的比比?哈娜姆清真寺(1399~1404)也很有代表性, 是中亞伊斯蘭建筑的最高成就,可惜部分傾坍。至于撒 馬爾罕的帖木爾陵墓(1404)則是帖木爾帝國集中式紀念 性建筑的代表,是伊斯蘭世界著名陵墓之一。帖木爾帝 國時代的建筑物上大量使用彩釉磚瓦貼面,幾乎蓋覆內 外一切表面,包括圓頂和光塔,流光溢彩,極為華麗。
14~15世紀,埃及受中亞河中地區和伊朗的影響,集 中式形制流行,出現了由清真寺、經學院、陵墓組合在 一起的建筑。開羅蘇丹哈桑清真寺-經學院(1356~1362), 采用伊朗式祈禱廳,是伊斯蘭世界少數優美的四祈禱廳 經學院之一。
集中式圓頂建筑,特別是大清真寺建筑組合,在16 世紀奧斯曼帝國有突出的發展。在這些建筑上,一切都 從屬于宏偉的中央圓頂,圍繞在近旁的半圓頂和小圓頂 逐層下降并縮小,對稱樹立的細長有尖的光塔構成布局 的框架,四周庭院的開闊空間使它和別的建筑分開,整 體清晰而有邏輯性。錫南晚年設計的伊斯坦布爾蘇萊曼 大清真寺(1550~1557)可以作為一例。
伊斯法罕四十柱廳 伊斯蘭宮殿建筑,早期遺存很少,且多毀壞。伍麥 葉時期有在杰里科附近里爾伯?阿爾?馬芙加宮殿,安 曼附近穆夏達宮殿以及庫賽爾?阿姆拉宮(724~748)和 帕爾半拉東北的哈伊爾堡(約728)等;阿拔斯時期有巴 格達的阿拔斯宮和薩馬拉的宮殿等。較完整的宮殿建筑 屬于晚期,如始建于1465~1478年間的伊斯坦布爾的托 普卡珀宮殿群,薩菲王朝阿拔斯大帝在伊斯法罕興建的 宮殿群如四十柱廳,阿里?卡普宮(約1598)等。西班 牙奈斯爾王朝于14世紀期間在格蘭納大修建的艾勒漢卜 拉宮(紅宮),是僅存的中期宮殿,以裝飾富麗,設計精 巧著稱。
雕塑和繪畫 大型圓雕和大型具象繪畫在伊斯蘭世 界未得充分發展。早期宮殿裝飾中有灰墁雕刻人物,甚 至有哈里發的塑像(黑爾伯?阿爾?馬芙加宮);中期 有現藏意大利比薩墓地供焚香用的大型鑄銅格里豐(11 世紀)和西班牙格蘭納大的艾勒漢卜拉宮獅廷噴水池的 雕刻石獅(約1354)。在工藝美術中,小型圓雕及浮雕 甚多。
大型具象繪畫,為有人物的壁畫和鑲嵌畫,見之于 早期宮殿(8~10世紀)。17世紀,薩菲王朝在伊斯法罕 修建的宮殿中也飾有假想的歷史場面或其他人物壁畫和 陶瓷片壁畫,多采取細密畫風格,可能出自細密畫家之 手,有的為歐洲畫家作品,則西方風格明顯。人物畫在陶 瓷器紋樣上常見,風格多樣。伊斯蘭世界在繪畫方面的 成就主要表現在作為書籍插圖的細密畫上。細密畫是在 阿巴斯時期隨著造紙和抄書業的興起而得到發展的。雖 說埃及、兩河和伊朗都是有書籍裝幀傳統的地區,但在 細密畫的繪制上,成就最突出、影響最大的,應數伊朗。 伊朗過去習稱波斯,故其細密畫以波斯細密畫而聞名于 世。
黑爾伯?阿爾?瑪芙加宮灰墁雕刻人像 工藝美術 為供應宮廷、清真寺、王公、富商和大 眾的日用以及對外貿易的需要,工藝美術品的生產成為 伊斯蘭教美術的一個重要部門。它們的作者多為無名的 工匠,但工藝制作卻力求精美。阿拉伯紋樣在工藝品上 得到廣泛的使用。
伊斯法罕四十柱廳壁畫:《情人》 陶瓷,特別是釉陶,是伊斯蘭裝飾藝術的重要方式, 在埃及、兩河、伊朗和中亞地區等地均有生產。伊斯蘭 陶瓷,一方面繼承當地悠久傳統,另一方面則常受中國 瓷器的影響。早期伊斯蘭陶器罕見。大馬士革博物館藏 一青綠堿性釉水罐,上有庫菲體字,被定為 8世紀產品。 此為現知伊斯蘭陶器的一個較早的實例。對中國陶瓷技 術的吸取和產品的仿制,促進了阿拔斯時期及其后伊斯 蘭陶瓷的發展,如制成了仿唐三彩的多彩釉陶器,發展了 多彩刻線紋陶器以及白釉陶器等。閃光釉陶器是伊斯蘭 陶瓷的一大成就,可能是在兩河或埃及最早出現的,后來 在伊朗和西班牙都進行燒制。新穎的陶瓷圖案則于9~10 世紀出現在伊朗東部和河中地區。在撒馬爾罕陶器的阿 弗拉西亞勃組中,首先在單色的地子上使用了黑色或紅 色的庫菲體題字,獲得良好效果。在內沙布爾出土的陶 器中,有以強烈的色彩和簡化的形狀畫的人物、動物或 植物的組合圖案。
10世紀以后,伊朗制陶業蓬勃發展,出現了新的制 陶中心和品種,如以花鳥紋為特征的薩里彩繪陶器、阿 莫勒的白地劃花陶器等。
11世紀中期開始的塞爾柱時期,制陶受中國宋瓷的 影響,有進一步發展,作風洗練,開始使用透明釉,青 釉增多,品種豐富多樣,有青釉、白釉、青白釉等單色陶 器。器形和裝飾也有新的發展,增加了青釉黑刻花、青 白釉藍彩、刻花、透雕、玲瓏、貼花等裝飾手法;器物 品種增多,形式多變,有燈具、神龕、注壺等,供建筑 內外裝飾用的彩釉面磚、瓦片,大量生產,為此后宗教 和世俗建筑的鮮明華麗增色不少。
庫菲體文字紋邊陶瓷盤 12世紀以后,多彩陶器增多。繼加彩陶器之后,12 ~13世紀出現了彩繪陶器,其上有以多種彩料描繪的人 物、動物、花卉等圖案,畫面以人物為主,題材多取自 菲爾多西的《列王記》。當時畫家多兼事書籍插圖和陶 器的彩繪。從陶器上可以看到同時期的細密畫法,其中 不乏筆致精美之作。其產地限于刊伊、卡善、薩維等地, 制作時期限于13世紀前半,作品數量不多。大約在同一 時期,出現了在青釉或白釉下描繪黑色或藍色紋樣的釉 下彩陶器,后來,逐漸成為伊斯蘭陶器的主流。
蒙古人西進并在西亞建立起伊爾□國。工藝美術盛 行仿效中國風格,出現了青金石型陶器,彩繪華麗,曾 在卡善、薩維、索丹納巴德制造。在卡善等地生產的釉 下彩繪陶器,以黑和青綠或藍描繪鳥獸和花草的組合紋 樣,與同時期在設拉子繪制的好以花草作背景的細密畫 相呼應。帖木爾帝國時期出現了一種仿中國青花的釉下 藍彩陶器。薩非王朝阿拔斯大帝曾招聘中國工匠,提高 制陶技術,出現了半陶半瓷的制品。庫巴奇彩繪陶器,描 繪人物、動物和花卉,具有明顯的伊朗風格。奧斯曼帝 國的陶瓷,也顯示出受中國瓷器的影響,在晚期陶瓷中 有一定代表性。
伊斯蘭玻璃工藝堪與其陶瓷工藝媲美。琺瑯彩飾玻 璃器最為出名,其現知最早作品為8世紀末埃及產品。但 12~14世紀的敘利亞在這類工藝方面尤為出色,所產大 酒杯,凸紋琺瑯彩飾的燈和瓶行銷歐洲,頗受歡迎并引起 仿制。其工藝最精美者見之于清真寺的燈。制作者在其 上施展各種技巧,發揮阿拉伯紋樣變化多端的裝飾趣味。 兩河地區有薩珊時代玻璃鐫刻的傳統,但伊斯蘭時代早 期作品罕見。1987年4月,在中國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 基地宮出土的刻花藍琉璃盤和刻花描金藍琉璃盤,制作 年代下限為874年,應是9世紀中期作品,其上刻花,刀 法自然,線條生動,富于感情,不拘于刻板的工整,顯然 出自有創造性的工匠藝人之手。它們作為早期伊斯蘭玻 璃刻花藝術的實例,補充了這方面存世作品之不足,是早 期伊斯蘭美術的一次重要發現。
在紡織方面,伊斯蘭世界也創造了一些品種,如大 馬士革的錦緞以“大馬士克”知名,摩蘇爾的產品被叫 做摩蘇林那,緯起絨織物因埃及福斯塔特而得名,塔夫 綢則出自伊朗。伊斯蘭絲綢做成的十字褡和法衣,為歐 洲基督教教士所穿著,其上飾有阿拉伯紋樣和文字條帶。 它們常出現在歐洲的宗教題材的繪畫上。伊朗的織物上 可以看到細密畫上的人物。細密畫家有時還特意為絲綢 和地毯設計圖樣。16世紀大不里士的畫家蘇丹?穆罕默 德就是一例。
早期伊斯蘭地毯僅有殘片遺存。來自中亞的塞爾柱 突厥人對發展地毯織造有所貢獻。現存地毯大多為16世 紀以后的制品,以奧斯曼土耳其和薩非伊朗的產品最有 名,紋樣各有特色,結法有土耳其的戈爾德茲結和伊朗 的色納結之別。地毯常按其圖案題材分類,有庭園、花 卉、團花、動物、狩獵、瓶壺等紋,祈禱用小地毯則多 絲織并常用圣龕紋。
此外,工藝的嚴格標準也表現在法蒂瑪埃及的青銅 器、大馬士革和托列多的刀劍、塞爾柱時期兩河的鑲嵌 金工、埃及的木器雕花以及西班牙和西西里島的象牙雕 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