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印度洋沿岸拉穆古城那條條窄小蜿蜒的高墻深巷里,最吸引我的莫過于巷子兩側各家各戶的屋門--無論是深宅大院還是小門小戶,每家的大門都飾有或精美或簡樸的木雕。有的是繁復的花紋,有的是簡約的線條,還有的雕刻著如小蝌蚪般的阿拉伯文字……在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斯瓦希里文化的發源地,極具斯瓦希里特色的石屋木門讓我不停地按動著相機的快門。
當我再次將相機對準一扇老舊但雕有精美花飾的木門時,一位須發斑白的老者闖進了我的鏡頭。他主動告訴我,這是拉穆城最古老的房子,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當地的房子一般都是由沿海采集的或大或小的珊瑚石建成,而大門上的木雕則是當地特色。接著,他又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家里看看。能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我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于是老人打開路旁一扇同樣雕著花紋的木門,順著一條陡陡的樓梯把我們領進了樓上他的家里。原來,當地的建筑往往將一樓臨街的作為小商鋪,二樓才是家人居住的地方。
剛進入老人家中,一聲聲斧鑿聲就傳了過來。穿過擺放著電視、桌柜的起居室,我們來到了一間10多平米的房間,房間角落里堆放著大大小小的木頭,一位體態豐腴的四十多歲婦女在屋子中央盤腿席地而坐,正認真地雕刻著一塊約40 公分長20公分寬的木料。只見她一手斜握著鑿子,一手拿著木錘,沿著木料上事先描畫好的花紋,深深淺淺曲曲直直地雕鑿著。隨著她手中木錘的不停起落,一會兒木料上就顯現出兩三個橢圓型的紋飾。
看到有客人到來,這位名叫哈芙索娃的婦女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她告訴我們正在雕刻的是一個用來盛放水果或沙拉的木盤,這種木盤是當地居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用品。原來,在拉穆,木雕工藝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它不僅僅用于裝飾屋門,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到床鋪椅柜,小到杯碟碗盤,包括各種裝飾品,到處都是木雕的蹤影。而島上也隨時可以聽到“梆、梆”的木雕聲,木雕作坊更是隨處可見。說到這里,哈芙索娃自豪地說:“在拉穆,做木雕是男人的活,我是島上唯一一位會做木雕的女人。”
仿佛是讀懂了我們難以置信的表情,哈芙索娃解釋說,拉穆島的木雕工藝有幾百年的歷史,一般來說技藝都是家傳的。男孩子從七、八歲就拿起了刻刀開始跟著父親學習雕刻。而對于女孩子來說,由于島上居民都是穆斯林,她們一般不能輕易外出見陌生人,這也就限制了她們活動的空間。而木雕工作因備料、交易需要經常外出,因此也就沒有女孩子從事木雕工作了。當我們問起她為什么會木雕時,哈芙索娃笑著說,她也是在結婚以后才學會的。說著,她向帶我們來的老者笑了笑。原來,這位老者就是她的丈夫。夫妻倆告訴我們,拉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后,游客越來越多,他們對當地的木雕非常感興趣。大的如門扇、床柜不方便攜帶,游客們就買些木雕的碗盤??吹狡饺绽锛矣玫臇|西也能賣出好價錢,閑來無事的哈芙索娃便也開始學習木雕工藝。她的丈夫不僅對她學習木雕大力支持,還擔當了她的外聯,無論是買木料還是送貨,都忙得不亦樂乎,而哈芙索娃則安心地在家里加工木雕。
參觀完拉穆島上唯一一位女木雕藝人的“工作間”,老人又把我們領到自家樓下的小商店,把哈芙索娃的作品展示給我們。我們看到,每件木雕作品上都貼著一張紙,上面寫著“哈芙索娃制作。拉穆79號郵箱”。如果您有機會去拉穆,別忘記去看看這位女木雕藝人的作品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