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影院在线午夜/成 人 黄 色 视频免费播放/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網頁
圖片
視頻
地圖
最新資訊:
伊朗駐華使館隆重舉辦伊瑪目霍梅尼歸真32周年紀念大會
習近平在牛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引發海外華僑華人熱烈反響
105款違規移動應用程序被清理!國家網信辦推進移動應用程序整治工作
楊發明:伊斯蘭教界要防止“去中國化”傾向23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教育動態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回族伊斯蘭教育的發展歷程
來源:中國清真網
時間:2007-07-09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回族伊斯蘭教育的發展歷程
回族的伊斯蘭教育,從唐宋時期回族先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松散教育,到明代中葉以后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經堂教育,再到20世紀初開始的以學校為主要陣地的伊斯蘭新式教育;新中國成立后,以院校教育為特征的伊斯蘭現代教育。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適應社會的進步進行著調試。特別是回族的伊斯蘭現代教育,盡管起步并形成全國性的教育規模,不足20年的時間,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
回族伊斯蘭教育是歷史產物,是伴隨著伊斯蘭教在回族及其先民中的傳播與發展形成的。關于回族教育的歷程,1990年10月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的側重討論回族教育問題的“第六次全國回族史討論會”紀要中曾寫道:“回族教育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回民先民時期至本世紀初為第一階段;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前為第二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第三階段。”① 已故著名回族史學家白壽彝在《回族人物志》(清代)的題記中寫到回族教育的形式時說:“包含傳統的家庭教育、手工業的師徒傳授、經堂教育、新式學校教育。”②
已故回族學者馮增烈認為:“歷史上的回族教育,基本上是以三種形式在進行:其一,是阿拉伯模式的教育;其二,是漢化教育;其三,是這兩種教育的交叉。”③盡管劃分的形式不盡相同,但都肯定了回族教育始于回族形成為民族之前,即回族先民時期就有了最初的伊斯蘭教育。這與伊斯蘭教興起后開始的伊斯蘭教育的歷史是相吻合的,與伊斯蘭教崇尚知識、鼓勵求知、獎勵有學問的人的大力倡導是分不開的。《古蘭經》中幾十處提到尋求知識的重要性。如“你說:有知識的與無知識的相等嗎?惟有理智的人能覺悟。”(39:9)“真主將你們中的信道者升級,并將你們中有學問的人提升若干級。”(58:11)“只有真主和學問精通的人,才知道經義的究竟。”(3:7)④等。更重要的是:隨著伊斯蘭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播,進入異國他鄉的穆斯林們,首要的是通過伊斯蘭教育來保持自己的信仰,并教育后代延續這種信仰。中國的伊斯蘭教育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一.回族先民的伊斯蘭教育
早在回回民族形成之前的唐宋時期,回族的先民們(從阿拉伯、波斯等地來華的穆斯林蕃客),就在他們留居中國組成的家庭中進行一種自發的、原始的穆斯林家庭宗教教育。這種教育形式沒有組織性和系統性,完全是每個家庭的個人所為,實際上是家庭長輩向晚輩灌輸伊斯蘭教基本知識的方式。其教育內容主要是教會子女們按伊斯蘭教義、教律的要求,進行沐浴、禮拜、齋戒,以及飲食方面的禁忌等等,這種教育方式是適應當時來華穆斯林們僑居生活的需要的。有的學者還將這一時期的伊斯蘭教育歸納為以下幾點:
1.穆斯林在自己的家中向自己的子女和新入教的穆斯林口頭教授阿拉伯語,教會他們誦讀《古蘭經》,過宗教生活,口頭教授基本教義、教法知識。
2.來華傳教的阿訇和宗教學者向穆斯林群眾口頭傳授伊斯蘭知識,傳誦《古蘭經》,教授他們生活用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
3.阿訇和宗教學者在各地設“回子房”,作為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動的中心⑤。
家庭伊斯蘭宗教教育之所以成為回族先民們最早的伊斯蘭教育形式,是因為回族的先民們來自不同的國度和地區,相互之間也存在著語言上的差異,而且人數很少,分散在各地,集體活動的宗教場所也未普遍建立起來,彼此也沒有經常的必然的聯系。在一個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中國,這些回族先民們為了保持自己的信仰和民族特征,只能通過家庭教育的形式教育后代,使自己能夠在中國生存和延續,并一代代保持固有的伊斯蘭文化傳統。
二.回族經堂教育的形成與發展
到了明代中期,隨著元末明初回族在中華大地上的形成,回族社會不斷健全和發展,回族伊斯蘭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堂教育取代沿襲了唐、宋、元三朝的家庭宗教教育,逐漸成為回族伊斯蘭教育的主要形式。經堂教育是指在清真寺里,由開學阿訇招收穆斯林子弟,學習伊斯蘭經典,傳授伊斯蘭教義、教法等基本的宗教知識,培養宗教宣教接班人和穆斯林專門人才的特殊教育。經堂教育是16世紀在回族中首先創設的,其創始人一般公認為是陜西渭城回族人胡登洲。胡登洲之后,其親傳弟子和再傳弟子們活躍于東西南北各地,比較著名的有陜西的周良雋阿訇、山東的常志美阿訇、云南的馬復初阿訇、河南的張萬東阿訇。形成了陜西學派、山東學派和云南學派。陜西學派包括陜、甘、寧、青、新西北五省及河南、安徽、江蘇等省,以周良雋阿訇為代表;山東派包括山東、河北及東北三省,以常志美阿訇為代表。陜西派注重認主學、《古蘭經》注,不學漢文,提倡“精而專”;而山東派提倡阿、漢、波斯語并重,注重“博而熟”。后來云南人馬復初自海外游學回來后,改良經堂教育,吸收陜西、山東兩學派的優點和長處,創立了獨樹一幟的云南學派,提倡阿漢經書并授,兼學波斯文,“諸科分進”的教學方針。
經堂教育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教育制度。清真寺是推動經堂教育的重要場所,全國各地的清真寺多附設有經堂教育的學堂,這種傳統保持至今。經堂教育的老師均由清真寺負責聘請,或者由開學阿訇擔任,一切教學費用也由清真寺開支。各地的經堂學校,一般分為大學、中學和小學三種。趙振武在《三十年來中國回教文化概況》一文中寫道:“所謂寺的教育,有大學,造就阿訇之學府也;有中學,中年失學者之受教處也;有小學,兒童之教育機關也。凡此,皆以請經為課,率讀阿拉伯文、經課之外,概非所習”⑤。其中小學和中學比較普遍,大學則主要分布在穆斯林比校集中、經堂教育發達的城鎮。如清同治年間以前,長安為經堂教育大學的集中地,各地阿訇多赴該地學習,同治年間之后,河州成為培養阿訇的重要地區。經堂小學主要是向回族兒童和少年進行伊斯蘭教知識的啟蒙教育,讓他們學會念“清真言”,學習穆斯林沐浴、禮拜、齋戒、信仰等宗教禮儀的常識,并學會簡單的阿拉伯字母拼讀。小學采取松散的管理辦法,學童可自由地入學或退學;學習不分級別班次,隨來隨學;也無一定的學習年限,以學會基本的宗教常識為標準,一般是三至四年。中學的教育對象是從小沒受過宗教教育的成年人,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古蘭經》文選讀,時間上無嚴格地規定,農村多在農閑時學習;城鎮也多選擇在不影響正常工作、學習的時間進行。有的觀點認為:在經堂教育中,中學這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并不明顯。大學系統學習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語法、文法、修辭、教法、教義、《古蘭經》注、圣訓等科目。大學里的優秀生,多被清真寺聘去講經或任開學阿訇。從這個意義上講,經堂大學往往是培養阿訇的重要園地。
經堂教育所用的課本,在小學主要是:《古蘭經》文選讀、《摘要注解雜學》、《古蘭經》,在小學要求學會誦讀和背誦有關章節。大學所用的課本,各地并不完全統一。民國以前,北方常用的經堂大學課本有學習阿拉伯語法的《基礎知識》五卷(亦稱“連五本”)、《撥亮的燈》(“連五本”的概括和總結)、《語法大全補注》;修辭學方面的主要教材是《白亞尼》3卷,分別講授阿拉伯語語言規律、各種修辭格的效果、論述語言與意義之間的修辭美化問題等;邏輯學等方面的教材是《伊薩烏機》和《吾祖亦夫》兩種;教法學方面的主要教材是《偉嘎業》4卷,分別講解從沐浴到五功的規定、婚姻、貿易關系和宰牲、社交原則等內容;教義學方面的教材有《凱倆目》(講授伊斯蘭教認識論、宇宙觀、認主學、善惡觀等)和《昭元秘訣》(伊斯蘭哲學與認主學);經注學方面的教材有《加拉尼古蘭經注》、《嘎最》、《候賽尼》等;圣訓學方面的教材有《虎圖布》(圣訓詳解)、《艾爾白阿》(40段圣訓注解);文學方面的教材有《真境花園》和《薔薇園》。
由于各地經堂教育的發展程度不同,在辦學形式和使用教材、課程設置等方面也呈多樣化。但以清真寺為中心,弘揚伊斯蘭教思想、文化,在培養中、高級宗教職業者等方面的教學目的都是一致的。
經堂教育是中國回族教育史上影響最深遠、延續時間最長久的一種宗教教育形式,至今仍然有其生命力。這種學制對阿拉伯國家的教育內容有所取舍,并且增加了符合中國實際的內容。它在形式上又采取了中國私塾教育的設置,并結合伊斯蘭教的經濟和宗教制度,建立了它的一整套的教學組織模式。因此,我們可以說:“經堂教育是中國伊斯蘭的一種特殊的宗教教育體系⑦。”
回族伊斯蘭新式教育的興起
經堂教育作為回族社會中自發的民間教育活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起到了維系和鞏固回族社會凝聚力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堂教育的局限性也逐漸表現出來。當社會歷史發展、客觀環境發生變化時,它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了,創辦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回族伊斯蘭教育,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由“念經”向“念書”過度的回族伊斯蘭新式教育形式,在回族社會中產生并發展起來。
光緒末年,江蘇鎮江回族知識分子童琮在全國回族中率先于當地創辦了伊斯蘭新式教育的“穆原學堂”,并自編教材進行教學。后來,童琮又發起組織“東亞穆民教育總會”,以后又改名為“東亞清真教育總會”。1906年,為回族教育做出巨大貢獻的湖南邵陽人馬鄰翼,在邵陽創辦了“偕進小學”,開設國語、筆算、珠算、社會、自然、體育、手工、音樂等新型課程。
北京牛街禮拜寺教長王浩然(又名王寬)阿訇,是開創回族伊斯蘭新式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在1906年赴麥加朝覲后,游學埃及、土耳其等國,考察這些國家的伊斯蘭教育。回國后倡導普及教育,提倡經漢兩通,主張改革經堂教育陳舊的內容和方法,舉辦經學與漢學并舉的新式學校。1907年,王浩然阿訇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內創辦了“回文師范學堂”,由他的弟子達浦生阿訇任校長,改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除設伊斯蘭學科、阿拉伯文之外,兼授其它文化課,以培養新時代的阿訇和師資人員。
自王浩然阿訇開創了中國經堂教育與普及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后,各地紛紛效仿。辛亥革命前后,各地穆斯林在經堂教育的基礎上,創辦了不少新式的伊斯蘭教師范學校。其中著名的有北平成達師范、上海伊斯蘭回文師范(后西遷甘肅平涼,改稱平涼伊斯蘭師范)、四川萬縣伊斯蘭師范等。這些師范學校除了傳授傳統的經堂教育課程外,還增加了普通教育的學習內容。著名的成達師范以培養“三長”(教長、校長、會長)人才為目標。高級班開設的宗教課程有《古蘭經》注、圣訓、阿拉伯文學、阿拉伯文法、伊斯蘭教法、伊斯蘭教史、阿拉伯地理、伊斯蘭哲學等;社會學科有社會學、法學通論、國文、歷史、地理、哲學綱要、倫理學等;教育學科有教育學、教育史、心理學、教學法、學校管理法、實習教授等⑧。
這些新式的伊斯蘭師范學校還選派了一批留埃學生,培養了像龐士謙、馬堅、納忠、劉麟瑞、張秉鐸、馬宏毅等著名阿訇和教授。
此外,在這一時期,全國各地還建立了一批具有回族特色的普通中學,如北平的西北公學(1938年又分別在成都、蘭州建立分校)、新月女中(回族的第一所女子中學)、云南昆明明德中學、南京的鐘英中學、杭州的穆興中學、甘肅和青海的云亭中學、青云中學、知行中學、力行中學等。這些中學的校長都是回族,都開設阿拉伯文課,有的中學師生還禮“主麻”拜。
與此同時,全國各回族聚居區還建立了數百所新式回民小學,也具有回族特色,如70世紀30年代,甘肅臨夏地區設立的一所回民小學開設的課程有國語、算術、教義、歷史、地理、生理衛生、美術、勞動、體育、音樂等。另有15%的宗教課程。
還有一類伊斯蘭新式教育學校是由宗教團體所創辦。如甘肅省張家川阿陽小學,是由哲赫林耶北山派宗教上層人物與當地紳士所辦;張家川南后街回民小學是由哲赫林耶北山派教權繼承人馬重雍所辦。西道堂教派一直重視穆斯林的文化教育,先后興辦了“臨潭普慈小學校”、“臨潭舊城私立第四高級小學校”、“臨潭舊城私立啟西女子小學校”,籌建了“私立啟西中學”;嘎的林耶大拱北門宦創辦了全日制的“臨夏大拱北學校”;穆扶提門宦創辦了“ 廷養學校”(后改為道家學校)等。
回族伊斯蘭新式教育從辛亥革命后興起,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歷了40余年的時間,是回族伊斯蘭教育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折。新式伊斯蘭教育開闊了回族年輕一代的眼界,使他們獲得了比經堂教育更為廣泛、更為實用、更接近時代發展所需的知識。也是對“多讀書即遠教之由”的守舊意識的否定,并且對傳統的經堂教育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伊斯蘭新式教育絕大部分脫離了經堂教育的模式,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辦學方式,都與清真寺沒有必然的聯系,教員也大多受過良好的新式教育。學生畢業后,就職于各行各業。在課程設置上,突出新文化知識的學習。
回族伊斯蘭新式教育從創辦到結束,各種不同形式的學校,無不突出回族伊斯蘭的特色。這種教育剛興起時所創辦的學校,其校名前多冠以“清真”二字,所有學校無一例外都開設了阿拉伯語課,傳授伊斯蘭教基本知識。平涼伊斯蘭師范等學校的學生,每天堅持五次禮拜,宗教專業課的比例也占重要位置,使回族學生既學習了文化,又不妨礙虔誠的信仰。伊斯蘭新式教育也開始關注穆斯林女生的教育,既有像北平新月女中這樣專門招收女生的學校,也在各地的穆斯林學校中普遍招收女生,具有積極的社會效應。
回族伊斯蘭新式教育的興辦,還得到了回族社會各階層和各方面人士的積極支持。各類回族伊斯蘭新式教育的創辦者們,無論其辦學的動機和主觀愿望是什么,客觀上都推動和促進了我國回族伊斯蘭新式教育的發展,使回族穆斯林受教育的程度大大加深,作為曾經存在過的歷史產物,回族伊斯蘭新式教育對社會影響的作用在于,它揭開了在我國回族伊斯蘭教育中,經堂教育向伊斯蘭新式教育歷史性轉變的序幕,開始了廣大回族群眾既學習伊斯蘭教知識,又重視學習適應社會進步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新時期,從而也培養了新一代的回族知識分子,為回族伊斯蘭文化教育的肌體注入了新的血液,其歷史貢獻值得肯定。
四.回族伊斯蘭現代教育的開創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伊斯蘭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從真正意義上得到貫徹執行,伊斯蘭教育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重視。1955年,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在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創辦了以“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較高伊斯蘭教學識和阿拉伯語、漢語文化水平的伊斯蘭教專業人才”為宗旨的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這標志著我國伊斯蘭教教育進入到了一個以現代專業學院教育為標志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作為我國唯一一所全國性伊斯蘭教最高學府,堅持“在教言教”的教學方針,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課程設置分為宗教課和文化課兩大類。宗教專業課設《古蘭經》學、《古蘭經》注釋、《古蘭經》誦讀學、《古蘭經》原文選講;圣訓學、圣訓原文選講;認主學、教義學、伊斯蘭哲學、伊斯蘭教法學、伊斯蘭教法原理、伊斯蘭法學史;中國伊斯蘭教史、世界伊斯蘭教史;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法學、阿拉伯文書法、阿拉伯語修辭學等。文化課主要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政治、哲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以及英語、計算機、體育等科目。宗教專業課和文化課的比例設置為70%和30%。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國各地又陸續興辦了北京、沈陽、鄭州、昆明、西寧、蘭州、銀川、新疆、河北等地方伊斯蘭教經學院,除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外,其它伊斯蘭教經學院都以招收回族學生為主。這些伊斯蘭教經學院基本上覆蓋了中國穆斯林民族聚居區與散居區,照顧到了各地對伊斯蘭教教職人才的需要。
多年來,上述10所伊斯蘭教經學院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愛國愛教、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定宗教和文化造詣的新時代伊瑪目和專業人才,保證了伊斯蘭教務活動的正常開展,并為發展伊斯蘭教方面的對外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造就了一批骨干力量,在促進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培養了師資隊伍,積累了在新形勢下辦好伊斯蘭教育的經驗。
自進入新時期以來,全國各回族聚居區還興辦了一批民辦阿拉伯語學校和中阿學校,采取伊斯蘭教現代教育的方式,用新的專業院校阿語教材、新的院校教學方法,脫離清真寺獨立辦校,培養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伊瑪目和其他專業人才,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從目前回族伊斯蘭教育總體的現狀來看,傳統的清真寺經堂教育和院校模式的現代伊斯蘭教育都存在于當今社會,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回族的伊斯蘭教育,從唐宋時期回族先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松散教育,到明代中葉以后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經堂教育,再到20世紀初開始的以學校為主要陣地的伊斯蘭新式教育,新中國成立后,以院校教育為特征的伊斯蘭現代教育,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適應社會的進步進行著調試。特別是回族的伊斯蘭現代教育,形成全國性的教育規模,不足20年的時間,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做好伊斯蘭教教育工作關系到中國伊斯蘭教未來面貌和各級伊斯蘭教團體的自身建設事業。我國目前有36000多座清真寺,400多個伊協組織,各族穆斯林人口達到2100多萬。這一客觀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做好伊斯蘭教育工作,為中國伊斯蘭教事業的未來發展培養出相當數量和高質量的教職人員。新的形勢要求教職人員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教務活動中,對各族穆斯林群眾進行各方面的教育和引導,講出富有時代氣息、有說服力的“臥爾茲”,真正達到以伊斯蘭教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教育人,以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引導人、塑造人,逐步提高穆斯林大眾的宗教文化素質,保證伊斯蘭教育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順利地發展下去!
注釋:① 山東省民委編《中國回族教育史論集》第2頁。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版。 ②、③ 同上書,第76頁,第4頁。 ④ 馬堅譯《古蘭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⑤ 張志華《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回顧與展望》,《伊斯蘭文化研究》第28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版。 ⑥ 《禹貢》第5卷第11期。 ⑦《清代中國伊斯蘭教論集》第248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⑧《中國伊斯蘭教研究》第254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1 云南省沙甸事件始末
2 穆斯林禮拜的拜時·拜數
3 戶口本上寫著“回族”的人
4 穆斯林常用經名大全
5 穆斯林為什么不吃豬肉?史上最強最有力的解讀!
1 戶口本上寫著“回族”的人
2 修建中的麥加禁寺
3 寧夏一清真寺14人死亡踩踏事故
4 堅持到了最后的白彥虎
5 國際攝影周 掌鏡穆斯林
圖片甄選
伊朗駐華使館隆重舉辦伊瑪目霍梅
馬咀清真寺大殿慶典
臨夏美食,撐起了清真美食的半邊
小暑過后,青稞熟了
FOLLOW US
關注我們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沙特
伊朗
埃及
...
西北分站
云南分站
山東分站
...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申請
更多
加入
Community
朵斯提社區
C.DUOST.COM
友情鏈接
國家機關
國家民委
國家宗教局
中國伊協
地方網站
北青網
上都在線網
寧夏新聞網
兄弟網站
中穆網
中阿網
橄欖燈網絡廣播電臺
國外領事館
駐伊朗使館
駐南蘇丹使館
駐利比亞使館
更多>>
公司簡介
免責聲明
聯系我們
招賢納士
商務合作
網站地圖
友情鏈接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