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有三大圣地,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麥加的地位更突出,素有“第一圣城”之稱。千百年來,它一直是世界穆斯林心目中的精神寄托地和朝覲中心。
麥加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座落于一個干燥炎熱的峽谷中,四周群山將峽谷圍住,山上寸草不生。
作為一座宗教圣城,麥加有著眾多的圣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聳立在麥加市中心麥加廣場上的克爾白圣殿。克爾白意即“方形房屋”,又稱“天房”,是一座用巨大的黑色帷幕圍起來的用褐色石塊砌成的建筑,高12米。
公元570年,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誕生在麥加。公元610年,當他在麥加郊外的一處山洞中靜修時,天使向他顯形并告訴他:“你是安拉的使者。”天使向他傳達了伊斯蘭教的重要經典《古蘭經》。由此穆罕默德成為安拉選出的向世人傳播真理的人。同年,他在麥加宣布全世界只有一位神,那就是安拉,并創立了伊斯蘭教,號召大家信仰安拉,順從先知。然而他的“一神教”主張遭到了信仰多神教的貴族和商人的反對,他本人也受到了迫害并被迫于公元622年離開了麥加,遷往麥地那繼續傳播伊斯蘭教。公元630年11月,他率領1萬多名穆斯林戰士進軍麥加并勝利進城。在麥加城,他清除了克爾白圣殿中眾多的偶像,修建了院墻,確立了圣殿在伊斯蘭教中至高無上的神圣地位,使麥加成為連接天地兩界的唯一的神的圣地。
除了克爾白圣殿外,麥加的圣跡還有:圣水滲滲泉,阿拉法特和米納兩座圣山等。
對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徒來說,到麥加朝覲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朝覲后的教徒可獲得“哈吉”的尊稱,意即“到過麥加”。因此無論路途有多么遙遠、艱辛,每到朝覲時節(伊斯蘭教歷每年10月1日至12月10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會匯聚到麥加。據統計,全世界每年都有200多萬人參加這一活動,而且人數仍在逐年增加。這樣規模巨大的宗教活動,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是絕無僅有的,足見圣域麥加在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
伊斯蘭教第一圣城麥加,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賽拉特山地中段易卜拉欣涸河的峽谷中,四周群山環抱,氣候酷熱,水貴如油,距紅海之濱的吉達港70多公里,有公路通往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及穆罕默德陵墓所在地麥地那。
“麥加”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吮吸”的意思,表明當地飲水困難,也有“圣城”之意。在中國古籍中有關麥加的記載很多,例如《嶺外代答》里稱其為默麻嘉,《西使記》中稱為天房,《明史》中稱為默伽、天方等。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誕生于麥加,并在這里建立和傳播伊斯蘭教,因遭到反對與迫害,于公元622年遷往麥地那,在麥地那把禮拜的方向朝向麥加,從此,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朝向麥加作禮拜。伊斯蘭教教規中規定,凡是有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到麥加朝覲一次。
麥加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40萬左右,自古就是繁榮的商業城鎮,為亞非和地中海地區的商隊匯集之地,今天城鎮居民的主要職業是接待川流不息的朝覲者。從公元13世紀起,麥加先后屬于埃及人、土耳其人的領地,1925年歸屬內志國王伊本?沙特,沙特阿拉伯王國于1932年建立后,定麥加為“宗教之都”,現由穆罕默德的后裔管理。麥加分為新城和舊城兩部分。舊城座落在易卜拉欣涸河峽谷中,四周是光禿禿的山峰,市區樹木不多,氣候炎熱干燥,夏季驕陽似火,街上人來車往,陣陣塵土飛揚,這里有許多帶有中古特征的宗教建筑和宮殿,街道狹窄,兩旁密布古香古色的店鋪,居民的服飾、語言和習俗至今仍然保留著一些穆罕默德時代的風貌。新城區從舊城西向吉達方向伸展,街道寬闊,高樓林立,綠樹成蔭,夜幕降臨,燈火通明,一派現代化城市景象。
麥加在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每年都有一二百萬穆斯林花費巨額資財,不顧長途勞累,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這里朝覲,以表示自己是安拉的虔誠信徒。回歷10月1日至12月10日是穆斯林的朝覲期。每年這段時間,膚色不同、語言各異的穆斯林,懷著同一種心情從世界各地似潮水般涌向麥加城,麥加城頓時變得異常繁華,異常喧鬧。少量的人住在城內的旅館里,大多數人則是找一個地方搭起一個臨時的帳篷。那些帳篷,一頂接一頂,一排挨一排,從城內伸向城外,在城區四周綿延數公里,滿山遍野的帳篷,使麥加城猶如漂浮在一片白色的海洋之上。麥加在穆斯林世界被譽為“諸城之母”,圣地只對穆斯林開放,非穆斯林者一律謝絕入內。
麥加城內最負盛名的建筑是座落在城中央的大清真寺,稱為圣寺,也稱為禁寺。清真寺總面積16萬平方米,擁有7座宣禮塔和25道門,四周有一道高高的大理石圍墻,院內可以同時容納30萬穆斯林做禮拜。寺內廣場中央有一座高大的石殿,稱為天房,又叫做“克爾白”,傳說是安拉住過的房子。
“克爾白”是麥加城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是世界穆斯林做禮拜時的正向,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每天5次做祈禱都是朝向“克爾白”的。“克爾白”高12米,采用藍色石塊建成,用一塊巨大的黑色絲綢帷幕罩著,中間用一條用金絲線繡的《古蘭經》全文的腰帶束著。每年朝覲活動開始之前,要更換一次新的帷幕,從伊斯蘭教創建以來的1300多年間,年年如此,從未間斷。“克爾白”東南側是被視為圣水的“滲滲泉”,參加朝覲的穆斯林,在游轉“天房”后到“滲滲泉”飲幾口水,表示自己沾有吉祥。城東20公里處的阿拉法特山、穆茲達利法和米納等地,也是麥加的圣地,朝覲者要在這里站山誦經、“射石”(驅邪)。
麥加自古便是阿拉伯半島上各種拜物教的中心,穆罕默德于公元630年統兵攻占麥加城,控制了守護克爾白圣殿的權利,便廢棄了多神教,將圣殿改為伊斯蘭教清真寺,麥加從此成為伊斯蘭教最主要的圣地。每年到麥加的朝覲者,按規定完成受戒、轉“天房”、站山、射石等一系列儀式后,便獲得“哈吉”(朝覲者)的稱號。
麥加 (Mecca) 是伊斯蘭教的圣地第一。它座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里,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30多萬。這里四周群山環抱,層巒起伏,景色壯麗。麥加,在阿拉伯語中是“吮吸”之意,它形象地表達了這里地勢低、氣溫高,飲水困難的特征。
麥加城之所以名震環宇,是因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就誕生在這里。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和傳播伊斯蘭教,由于遭到反對和迫害,在公元622年遷往麥地那,在麥地那決定把禮拜的方向朝向麥加,從此,世界各地穆斯林都朝向麥加作禮拜。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兵攻占麥加,控制了守護克爾白圣殿之權,并廢棄多神教,把圣殿改為伊斯蘭教清真寺。麥加城中心的這座大清真寺(又稱禁寺)是穆斯林最神圣的地方,總面積16萬平方米,可容30萬穆斯林同時做禮拜。
伊斯蘭教規規定信徒的“五功”(念、禮、齋、課、朝)之一是到麥加去朝覲,《古蘭經》也載有到麥加天房去履行朝覲的義務。
“朝覲”是伊斯蘭教為的信徒所規定的必須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它既體現了尊重歷史傳統,紀念“先知”的一種宗教儀式,又是一種帶有自發地促進各國穆斯林間彼此了解和友誼的年會。1000多年來,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前往麥加朝勤的穆斯林逐年增多,這些年來有70多個國家的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穆斯林紛至沓來,使到朝覲期間的麥加變成光怪陸離、萬花筒般的世界。1932年沙特阿拉伯王國建立后,麥加被稱為“宗教之都”,現由穆罕默德后裔管理。麥加舊城稱為“易卜拉欣洼地”的涸河谷。這里集聚著帶有中古特征的宗教建筑和宮殿,狹窄的街道兩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鋪,居民的服裝、語言和習俗還保留某些穆罕默德時代的風貌。
從舊城西向吉達方向逶迤的新市區,則是高樓大廈,貫通市區的寬廣馬路以及廣場上的巨大噴泉……,入夜燈火通明,一派現代化城市景色。麥加在穆斯林世界被譽為“諸城之母”。圣地只對穆斯林開放,非穆斯林一律謝絕入內,連記者也不例外。城中心是著名的大清真寺,又稱禁寺,總面積16萬平方米,30萬穆斯林可同時做禮拜。禁寺廣場中央,是巍峨的立方形圣殿――克爾白,又稱天房。天房外東南墻角,離地1.5米高處,鑲有一塊黑色隕石,穆斯林視為圣物,進朝覲者游轉天房經過此石時,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致意。天房東南側的“滲滲泉”,被視為圣水,游轉天房后,在此飲水,以沾吉祥。麥加的其他圣地還有城東20公里的阿拉法特山、穆茲達利法和米納等地,是朝覲者要站山誦經、“射石”(驅邪)活動之地。
麥加自古就是阿拉伯半島上各種拜物教的中心,穆罕默德進占此地、清除其他偶像后,乃成為伊斯蘭教最主要的圣地。這里自古也是繁榮的商業城鎮,來自亞非和地中海地區的商隊匯集于此。居民的主要職業是接待川流不息的朝覲者。麥加市區范圍,過去一直局限于“禁寺”的附近,近幾十年來,城市規模已迅速擴大到近30平方公里,人口也增至近40萬。在麥加西北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航空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機場,和專供機場使用的海水淡化廠。 朝覲路線圖
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著名圣寺,世界各國穆斯林去麥加朝覲禮拜的主要圣地。據《古蘭經》經文,在此禁止兇殺、搶劫、械斗,故亦稱禁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麥加城中心,規模宏偉,經幾個世紀以來的擴建和修葺,特別是沙特時代的擴建,總面積由3萬平方米擴大到16萬平方米,可容30萬穆斯林同時作禮拜。禁寺有精雕細刻的25道大門和7座高聳云端、高達92米的尖塔,還有6道小門(有的資料計算大小門共64個),24米高的圍墻將門和尖塔連接起來,六塔分別聳立在三座主要大門兩側,第七座塔則與直徑為35米的圓頂毗鄰。從圍墻到樓梯臺階以及整個地面都用潔白大理石鋪砌,驕陽之下光彩奪目,氣勢磅礴。入夜,千百盞水銀燈把禁寺照耀得如同白晝,顯得格外肅穆、莊嚴。禁寺廣場中央稍南,是巍峨的立方形圣殿克爾白。克爾白是阿拉伯文音譯,意思是“方形房屋”。圣殿又稱天房(真主的房子),相傳是公元前十八世紀先知易卜拉欣和他的兒子伊斯梅爾監建而成的,高14米。天房內三根頂柱昂然挺立,其東北側裝有兩扇金門,離地約2米,高3米,寬2米,是用286公斤的赤金精工鑄造的。天房自上而下終年用黑絲綢帷幔蒙罩,帷幔中腰和門簾上用金銀線繡有《古蘭經》文,帷幔每年更換一次,據說這一傳統已綿延1300多年。天房外東南角,一米半高處的墻上,鑲嵌著一塊30厘米長的帶微紅的褐色隕石,即有名的黑石,或稱玄石,穆斯林視為神物,它相傳是易卜拉欣時的遺物。早年多神教徒即已視為圣石,加以吻拜,當年穆罕默德也曾親吻過它。朝覲者口念“我們來了,安拉啊!我們遵命來了……”,涌進禁寺,逆時針方向游轉天房。人流走過此石時,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以示敬意。黑石因有裂縫,1844年以銀框把它鑲嵌起來。天房東面正對黑石處,有個四柱圓頂小閣,四周圍以方形銅柵欄,閣中是傳說中易卜拉欣建造天房時留有腳印之處。據記載,克爾白早先是古阿拉伯多神教獻祭的古殿,殿內樹有各種神的偶像,穆罕默德在公元630年攻占麥加,保存了克爾白,清除殿內外360萬尊偶象,改為伊斯蘭教朝拜的中心。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來自世界各地的虔誠的穆斯林到麥加朝覲時,都要圍著天房游轉。
米納 (Mina) 位于伊斯蘭教圣城麥加以東15公里處,是穆斯林朝覲者舉行“射石”(一譯“投石”)驅邪儀式的地方。
這里原是一座荒涼的小村落,穆斯林的朝覲活動促進米納小鎮的建設和發展。現在,米納馬路寬闊、現代化的樓房錯落有致,市中心3層立體交叉的“哈立德國王大橋巍然屹立。
“站山”(即站阿拉法特山),是穆斯林朝覲時集體舉行的一項隆重的宗教大典。通常于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9日即伊斯蘭教宰牲節前一天開始舉行。朝覲者在朝拜天房后須站在阿拉法特山上誦經,之后,徑直走到附近的穆茲達利法,在那里拾起49塊小石子,當晚就露宿于曠野。第二天,即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伊斯蘭教宰牲節當天,朝覲的穆斯林開始在米納“射石”。“射石”是用前一天在穆茲達利法拾到的49塊小石子投擊象征“魔鬼”的3根石柱,并口誦“奉萬能的安拉之名,我憎惡魔鬼及其陰謀詭計。”射石每天1次,持連續3日,儀式結束后,人們宰牲獻祭。伊斯蘭教歷12月12日,朝覲者返回麥加,朝覲儀式也至此結束。
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夜夢安拉,安拉命殺其子伊斯梅爾,以考驗他對的忠誠。在其子俯首就命之際,惡魔在父子間挑撥,企圖從中破壞,于是易卜拉欣拾起石子,打退惡魔。后來安拉又命以羊替之。射石驅邪、宰牲獻祭即由此而來。
射石,又稱“大射禮”。到米納舉行大射禮是朝覲的最高潮。這時的米納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不同人種、民族和語言的博覽會。人們在這里相互問候、建立聯系,增進友誼。不少人還帶些本國土特產到此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