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東政策評析
來源:中國清真網
時間:2007-07-26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內容提要】美國在中東遇到大麻煩,主要戰略目標未能實現。伊拉克安全形勢持續嚴峻,巴以和談停滯不前,伊朗核問題難以解決,壓敘利亞屈服迄未奏效,恐怖活動越反越多,大中東改造計劃受挫。美遇到的困難未超出其承受能力,美國在中東仍居主導地位,美中東政策在手法和策略上有所調整,實質上并無變化。
【關 鍵 詞】戰略目標/主導地位/政策調整
【正 文】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接處,戰略地位重要;中東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能源供應和價格關系各國經濟盛衰:中東又是熱點問題集中地區,熱點問題的走向影響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因此,中東地區形勢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冷戰后美國取得了對中東的主導地位,而不斷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又是其全球謀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9?11”事件后,布什政府把反恐、防擴散置于美國安全戰略的首位,把伊斯蘭極端勢力視作打擊的首要目標,把中東作為實施其安全戰略的重點地區。布什在第二任期,其中東政策有所調整,但戰略重點并無變化。美國的中東政策是影響中東形勢的最重要因素。
一、伊拉克安全形勢持續嚴峻,政治重建也不順利。
美國于2003年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軍事占領伊拉克,迅速贏得戰爭,但迄今未能穩定伊拉克局勢。伊拉克反美武裝襲擊不斷,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美軍死亡數已超過2000人,受傷者1.5萬人,其中7100人喪失戰斗能力。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承認,不論是美軍,還是多國部隊都無法殲滅伊拉克反美武裝力量,伊拉克嚴峻的安全形勢將持續8年,10年,甚至12年。(注:“駐伊美軍撤軍計劃曝光,規模保持在13萬人左右”,http:// news3. xinhuanet. com/mil/2005-08/08/content_3323652. htm。)
伊政治重建程序大體上在按計劃實施。憲法草案引發嚴重分歧,但終獲通過。12月15日舉行了大選,將產生正式的議會和政府。但什葉派和遜尼派以及庫爾德人之間的分歧、矛盾難以真正調和,被戰爭打破的政治力量平衡難以恢復,正式的政府恐也難以改善安全形勢。近又揭露什葉派掌控的內政部虐待遜尼派囚犯的丑聞。11月19日在開羅召開的伊拉克和睦大會預備會議上,伊拉克三派意見嚴重對立。
美在推翻薩達姆政權時利用了伊什葉派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考慮到什葉派阿拉伯人與伊朗什葉派的特殊關系,美并不希望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獨攬大權。伊反美武裝主要在遜尼派阿拉伯人區域活動,遜尼派是過去薩達姆政權和阿拉伯復興黨的主要依托,一直遭受美軍的打擊。為穩定伊政局和牽制什葉派,美不希望遜尼派被邊緣化。它一方面壓制什葉派不要排斥遜尼派,另一方面動員遜尼派參加政治重建。美國要在伊建立一個親美民主政權,使其成為推行“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的樣板的戰略目標遠未實現,也難以實現。伊拉克亂局對美“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產生的是負面影響,伊拉克戰爭一度對地區國家產生的強大威懾作用也大打折扣。美國在穩定伊局勢之前,似難以再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對其他國家實施“政權更迭”。
伊拉克的鄰國出于各自利益考慮,都極為關注伊局勢的演變。伊朗利用和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的特殊關系,極力擴大對伊拉克的影響。土耳其因國內庫爾德人一直是嚴重的不穩定因素,對伊拉克庫爾德人勢力及自治傾向的發展十分敏感。美國和伊拉克臨時政府指責敘利亞為伊反美武裝提供支持。阿拉伯聯盟多數成員國既擔心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排斥遜尼派穆斯林,大權獨攬后與伊朗關系過于密切;又擔心庫爾德人勢力坐大,使伊拉克走向非阿拉伯化。與美國的影響相比,鄰國因素居次要地位,但對伊局勢也會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伊拉克戰爭原是布什政府引以為榮的政績,曾幾何時已成為布什的“痛點”,遭到國內外輿論普遍的批評指責。
二、沙龍態度強硬,阿巴斯處境艱難,美國投入不多,巴以和談停滯不前。
沙龍的單邊行動計劃于今年8月實施,以色列從加沙地區及約旦河西岸部分猶太定居點撤出,但仍保持對加沙地區對外通道的控制。沙龍繼續修建隔離墻,擴建西岸猶太定居點,同時恢復對巴勒斯坦激進組織領導人的“定點清除”。他要求阿巴斯收繳巴激進派別武裝并以此作為與阿巴斯恢復和談的先決條件,還多次表示反對哈馬斯參加明年1月份的巴勒斯坦立法選舉。
沙龍在利庫德集團內部受到以內塔尼亞胡為首的極右勢力的挑戰,9月利庫德集團中央委員會以微弱多數否決內氏要求提前改選黨魁的提案,使沙龍勉強保住黨內領導地位,繼續擔任政府總理。11月工黨黨魁易人,新任工黨主席佩雷茨要求提前大選,工黨成員退出聯合政府。沙龍同意提前舉行大選,并宣布脫離利庫德集團,另組“前進黨”參加競選。大選將于2006年3月28日舉行。(注:“以外長:沙龍將同意提前大選,明年3月最合適”,http: //world. people. com. cn/GB/1029/42361/3862359. html。) 以政治力量將重新組合,政局充滿變數。
阿巴斯力主通過和平談判實現巴建國,收復被占領土,恢復合法民族權利。阿巴斯為說服巴激進派別停止襲擊以色列作出了不懈努力。巴以間暴力沖突明顯減少,大體實現了停火。以色列撤出后,加沙地帶一度秩序混亂。為穩定局面,需要收繳激進派別的武裝,組成統一的軍隊和警察部隊,但激進派別拒絕解除武裝,阿巴斯擔心引發內戰,不愿也不敢強行解除。巴勒斯坦立法選舉定于2006年1月25日舉行,巴主流派方面希望激進派參加競選,并以此為契機促使他們由武裝團伙向政治派別轉換,另一方面也欲加強爭取民心的工作以應對哈馬斯等激進組織不容忽視的影響,確保勝選。為應對巴內部派別和爭取民眾的支持,阿巴斯需要美國和以色列的支持和配合。他要求巴以盡早恢復和談并指責沙龍將解除巴激進派別武裝作為恢復巴以和談的先決條件是企圖將巴引向內戰,希望布什政府履行諾言于2006年實現巴勒斯坦建國。
美國歡迎阿巴斯的溫和路線,向巴直接提供財政援助,批評沙龍政府封鎖加沙,繼續擴建約旦河西岸定居點。布什還在白宮接待阿巴斯。然而阿巴斯10月訪美時,布什一方面要求收繳激進派別武裝,另一方面對2006年建國未作回應,也未重申在他任期內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承諾。
當前,巴以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巴方處境困難。巴以和談能否恢復,恢復后能否取得進展,主動權在以色列。而以色列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美國。布什政府把巴勒斯坦問題納入其反恐和推行民主的中東戰略之中,重點要求巴方停止襲擊以色列并進而解除巴激進派別武裝,實行改革,接受美式的民主、自由價值觀。(注:《沙龍的政治賭博》,載《參考消息》2005年11月26日,第3版。) 如巴方做到這兩點,美國會支持建立一個主權有限的巴勒斯坦國。美在中東地區的當務之急是穩定伊拉克局勢,不可能花大力氣推動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改變偏袒以色列的態度,難以施加大的壓力逼以滿足巴方合理要求。但另一方面,美也不愿阿巴斯的溫和路線因得不到回報而失去巴民眾的支持。因此也要求以作出適當的讓步。美國務卿賴斯11月14日走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她調解下,以同意于11月25日開放加沙通往埃及的拉法邊卡站,放松對加沙地區的封鎖。(注:《巴以達成開放加沙邊境協議》,載《參考消息》2005年11月16日,第2版。) 估計巴以有可能恢復和談,雙方也會就一些具體問題達成妥協,但根本分歧還看不到解決的前景,巴建國很難短期實現。這種局面會繼續加深阿拉伯??伊斯蘭民眾對美、以的不滿和仇恨,巴勒斯坦激進派別與以色列間的暴力沖突恐怕也不會完全停止。
三、美國與伊朗間的矛盾難以化解,美國極力打壓敘利亞屈服恐難完全得逞。
伊朗核問題是美國在中東地區面臨的另一難題。伊朗表示無意發展核武器,但有權和平利用核能并掌握和平利用核能的技術。美國及其歐洲盟國則認為,掌握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技術,離制造核武器僅一步之差,伊朗可以和平利用核能,但決不能掌握核技術。英國、法國和德國聯手與伊朗談判,歷經數年,未能達成共識。美國雖未參與談判,但一直影響談判進程。
表面上看伊朗核問題是一個防擴散問題,實質上反映的是美國與伊朗之間的矛盾和敵對的關系。由于伊朗不聽命于美和堅持反以的立場,美一直視伊朗伊斯蘭政權為其推行中東戰略的一大障礙。布什政府對伊朗推行更加強硬政策,將其從“無賴國家”升格為“邪惡軸心國”和“暴政前哨”,欲除之而后快。在推翻薩達姆政權后,國際媒體曾紛紛猜測美下一個軍事打擊目標可能是伊朗。后因伊拉克反美武裝力量不間斷的襲擊,使美占領軍深陷泥潭,這類猜測才逐漸減少。
美國對付伊朗的手段主要有三種:(一)繼續支持歐洲三國與伊朗談判,以經濟許諾換取伊朗放棄掌握核技術。但伊朗不會輕易同意放棄掌握核技術,雙方達成妥協的難度很大;(二)談判破裂,美、歐將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安理會通過決議對伊朗實行制裁。國際社會,包括俄羅斯、中國普遍主張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內解決伊朗核問題。即使該問題提交安理會,通過何種決議來解決,還是未知數。就算安理會決定對伊朗實行制裁,也只能使矛盾尖銳化,并不等于伊朗核問題獲得了解決;(三)對伊朗實行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這又有兩種作法:一是由以色列或由美國對伊朗的核設施實施外科手術式的軍事打擊;二是發動一場伊拉克戰爭式的戰爭,推翻伊朗現政權,用槍桿子在伊朗建立親美政權。無論實施哪一種軍事打擊手段,美國都將冒極大風險。首先,國際社會反對戰爭;第二,伊朗擁有遭受第一次打擊后進行反擊的軍事能力,這將使美國付出比伊拉克戰爭高得多的代價;第三,伊朗是重要產油國,軍事打擊不僅會影響伊朗石油出口,而且可能迫使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使占世界供應量40%的海灣石油無法出口,對世界經濟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內賈德當選總統后,伊朗在核問題上的立場更為堅定,伊朗核問題在短期內更難以解決。
美國對敘利亞的不滿由來已久。因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敘利亞被美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伊拉克戰爭后,美又指責敘為伊斯蘭反美武裝人員進入伊拉克提供通道并予以暗中支持。2004年5月11日美對敘實施經濟制裁,隨后又聯手法國促使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559號決議,以圖阻撓親敘的黎巴嫩總統拉胡德延長任期,并要求敘軍隊撤出黎巴嫩。在這項決議的煽動下,黎國內分歧突顯。2005年2月14日,黎前總理哈里里遇刺身亡,在黎巴嫩政壇和黎敘關系中掀起軒然大波。美立即召回其駐敘大使,矛頭指向敘利亞。在各方壓力下,敘于4月26日從黎撤回全部軍隊和情報人員,結束了在黎29年的軍事存在。據1595號決議,聯合國派出梅利斯領導的國際調查委員會就哈里里遇害案進行調查,并于10月20日提交初步調查報告,矛頭仍指向敘利亞。美、英、法又推動安理會通過1636號決議,要求敘在聯合國調查哈里里遇害案過程中予以全面合作。與此同時,美軍以追剿伊拉克反美武裝為由多次越過伊敘邊境,或派飛機越境轟炸,打死打傷敘邊防軍人多名。據英國《泰晤士報》10月15日透露,美私下向敘提出如下要求:滿足聯合國哈里里遇刺案調查委員會的任何要求;停止干涉黎巴嫩內政;停止支持伊拉克反美武裝;停止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和杰哈德等伊斯蘭武裝組織。(注:“美軍打死敘利亞士兵攻入敘國境,稱不合作即制裁”,http: //news. sohu. com/20051016/n227212357. shtml。) 作為交換,美將和敘建立全面友好關系,確保其政權生存,并打開外國援助和投資之門。否則敘將面臨國際制裁。該報認為,這類似于兩年前美國與卡扎菲達成的協議。此外,對記者提問“是否會對敘利亞使用武力”時,美國政要回答說:不排除任何選擇。其目的非常明顯:借哈里里遇刺案壓制敘利亞停止對其鄰國的伊斯蘭反美激進派別的一切支持,全面配合美中東政策的順利實施。11月10日敘總統巴沙爾發表講話指出,1636號決議是“被針對敘利亞的陰謀而政治化的產物”,“旨在逼敘利亞按照他們的所謂民主模式進行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否認敘利亞與哈里里遇刺案有關,但表示將與國際調查委員會全面合作,同時強調合作的原則是“絕不允許對敘利亞的安全和穩定有任何損害”。與此同時,敘展開外交行動,爭取阿拉伯世界和一些大國的同情和支持。(注:“敘利亞宣布從黎階段性撤軍,美以批評敘方‘折中’”,http: //news3. xinhuanet. com/world/2005-03/07/content_2660642. htm。) 在討論安理會1636號決議時,由于俄羅斯、中國和阿爾及利亞等國的堅持,刪去了有關制裁敘利亞的內容。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壓力,敘利亞步步退讓,避免矛盾激化。先是從黎巴嫩撤軍,繼而表示與國際調查委員會全面合作。但從巴沙爾的上述講話看,敘仍堅持一些底線,不愿全面屈服于美。美敘關系如何演變,值得關注。
四、反恐效果不彰,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受挫。
“9?11”事件后,美國發起世界范圍的反恐戰爭。4年后,美國本土未再發生大規模的恐怖事件,但在中東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恐怖活動有增無減。尤其是英國倫敦、埃及沙姆沙伊赫以及約旦安曼先后發生的惡性恐怖連環爆炸案,更令人震驚。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曾發出警告: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將制造出100個本?拉登。事態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法國外交部計劃廳副廳長菲利普?埃雷拉在英國《生存》季刊(2005年春季號)發表的《威脅的三個圈子》一文中指出:“每3名摩洛哥人當中就有2人,以及更高百分比的約旦人都認為,在伊拉克發生的針對美國人和西方人的自殺性炸彈爆炸事件是有正當理由的,超過10億的穆斯林對美國的政策強烈不滿,幾億穆斯林仇恨美國人。”(注:“基地已不再是個組織,演變成為一種社會現象”,http: //news. xinhuanet. com/mrdx/2005-07/05/content_3177526. htm。)法國《世界報》2005年7月27日刊登讓?馬里?科隆巴尼的《與恐怖主義一起生活》一文,他也指出美國入侵伊拉克加劇了伊斯蘭武裝分子的怨恨,扮演了“恐怖主義征兵官”的角色。“數億穆斯林電視觀眾將伊拉克每天都在進行的殺戮歸罪于美國”。(注:“中東形勢與美國困境”,http: //www. globalview. cn/ReadNews. asp。)
針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恐怖活動越反越多,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在中東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美國在阿以沖突中一貫偏袒以色列,壓制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以編造的虛妄借口發動伊拉克戰爭并對伊實行軍事占領;以傳播“民主”為名,公然干涉阿拉伯國家內政,激起阿拉伯和穆斯林民眾的強烈不滿,為恐怖主義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沃土。在數以億計的憤怒人群中不斷產生“圣戰者”和“圣戰組織”,他們走向極端就會實施恐怖暴力行動。
美國“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難以推行。“9?11”事件后,經過“反思”,美國認為二戰后60年來,為了保持中東盟國的穩定,犧牲了民主,縱容了獨裁,結果導致中東成為反美恐怖主義的策源地,只有實行民主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恐怖主義。布什政府出臺的“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旨在向中東國家推行美式民主和自由體制,要求其實行多黨制、民主選舉和“廣場檢驗”(即讓反對派不受限制地在廣場上抨擊政府)。該計劃實為美國“反恐謀霸”總體戰略的政策體現。阿拉伯國家并不拒絕民主,也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需要進行社會改革。但他們不愿不顧自身條件照搬美式民主,更反對美國以促進民主為名干涉本國內政。所以,這項計劃一出臺,就遭到中東國家普遍的批評和抵制。(注:楊福昌:《美國的“大中東改革計劃”實現難》,載《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第12頁。)廣大民眾從維護民族特性、伊斯蘭教義、反對外國干涉出發,予以反對:執政者深知該計劃將促使親美民主派上臺,結果很可能導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力量得勢,危及自身政權,因而予以抵制。對中東國家來說,美國的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既是壓力,更是威脅。它們在壓力下會加快改革步伐,但同時又非常警惕地抵制外來的滲透、干涉和顛覆。中東一些國家已經、并將繼續采取民主化改革措施。如埃及總統選舉,由議會確定單一候選人改變為多名候選人參選。有些媒體將此視為美國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的功績。這種看法不符合實際。總統選舉制度的變化,完全是埃及審時度勢,獨立自主采取的民主化改革措施。
五、美國中東政策不得人心,雖在策略和手法上進行了一些調整,但基本政策和戰略重點沒有改變。
伊拉克問題已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伊拉克的未來走向已經并將繼續對中東地區其他熱點問題產生重大影響,也在相當程度上成為美國中東政策成敗的關鍵。
(一)事實表明,美國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提出的“理由”,全是編造的謊言。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最近坦言,他在聯合國闡述發動伊拉克戰爭理由時說的全是假話,對此深感懊悔。為了霸權利益,美國不顧伊拉克民眾和美國士兵的死活發動了一場不義戰爭。加上隨即發生的令人不恥的多起虐俘事件,使世人進一步認清美國政要整天掛在嘴上的“民主”、“自由”、“正義”、“人權”是何等虛偽。美在國際社會的可信度、號召力因此大減,對其軟實力所產生的深遠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
(二)美國在伊拉克駐扎了13余萬士兵,花費近3000億美元,付出了2000多士兵的生命,造成數以萬計的伊拉克民眾的傷亡,迄今仍不能改善伊安全形勢,無法進行有效的政治重建,伊民眾生活比薩達姆執政時還要艱難。美國國內民眾對布什伊拉克政策的支持率降到了35%。這又讓世人進一步認識到,盡管美國綜合國力、軍事力量無人匹敵,但也有諸多的軟肋,并不能為所欲為。
(三)發動伊拉克戰爭時,美國的單邊主義盛極一時,但伊拉克亂局又迫使美不得不求助聯合國和大國的配合,其政策的單邊主義性已明顯收斂。
(四)美國一度大肆宣揚“先發制人”戰略,暗示在整治伊拉克后,還將入侵其他“邪惡國家”。現在它雖仍不時對一些國家發出武力威脅,但主要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在穩定伊拉克局勢之前,美難以再發動伊拉克戰爭式的“先發制人”軍事行動。
(五)美國在推翻薩達姆政權后,提出“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一時間劍拔弩張,殺氣騰騰:要么接受美式民主,要么選擇薩達姆的下場。事關民族命運,阿拉伯國家強調“絕不接受強加的計劃,中東人民有權自己決定中東的未來”。面對重重阻力,布什政府不得不承認在中東推行“民主”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從而放慢節奏,更換手法,收斂其強制施壓的做派,更多采用柔性誘拉手段。
(六)美國在中東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并未超出其承受能力。美國現在的軍費占GDP3.74%;越南戰爭時美國軍費占GDP10%;朝鮮戰爭時占14%。美軍在伊拉克死去2000多人,引起國內反戰情緒上升,但與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時美軍死亡人數相比,這個數字并不算大。有少數學者認為,美國將因伊拉克局勢走向衰弱,這可能是夸大了美國的困難,低估了美國的承受能力。
(七)自冷戰結束后美國全面確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其中東政策不得人心,激起阿拉伯??伊斯蘭民眾反美、仇美情緒上升,但憑借惟一超級大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軍力,美在中東地區仍處于強勢地位。它在中東的主導地位確有所削弱,但遠未動搖,在相當長時間里也無可替代。中東多數國家的政府雖對美內心不滿并保持警惕,但都極力保持與其良好關系。即使少數被美視為“邪惡”、“無賴”或“暴政前哨”的國家也盡量避免與美正面碰撞。
(八)美國雖然對其中東政策作出調整,但只是手法和戰術上的改變,其實質部分并無變化。美要全面控制中東地區,政策重點仍是:(1)反恐、防擴散;(2)遏制伊斯蘭極端勢力和打壓“暴政前哨”國家;(3)推行“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手段仍是大棒加胡蘿卜,軟硬兼施。
(九)只要美國繼續偏袒以色列,不能主導公正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繼續軍事占領伊拉克,對地區一些國家實施制裁或以武力相威脅;在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方面仍執行雙重標準;繼續以推行“民主”為由干涉地區國家內政、顛覆地區國家政權,阿拉伯?伊斯蘭民眾反美、仇美情緒就會更趨強烈,伊斯蘭極端勢力的群眾基礎會因此而日益壯大,恐怖活動可能越反越多;美國的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實難順利實施,中東局勢會長期緊張動蕩,美國在中東也會遇到更多的麻煩,中東地區的熱點問題將繼續對美國的霸權主義構成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