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的全球化,而資本全球化的過程是在國別資本的狀態下進行的, 因此不可避免會引起國際矛盾和斗爭。資本的本性及其推動科學技術應用于工業領域的 趨勢,必然對傳統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造成沖擊,從而引發各種矛盾沖 突,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就是表現形式之一。中東是伊斯蘭宗教文化傳統濃厚的地區, 同時又是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因此,資本全球化帶來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中東地 區的恐怖主義是資本全球化時代的必然產物,最終也將被資本全球化所根除
【 正 文】
20世紀下半葉以來,恐怖主義在全球愈演愈烈,被公認為“國際公害”。而中東地區 的恐怖主義尤為活躍,且危害和影響也最大。九一一事件發生后,中東進一步成為國際 社會反恐斗爭的重點地區,美英聯軍發動對伊拉克戰爭的一個重要借口就是打擊恐怖主 義。那么,中東地區何以成為恐怖主義的滋生地?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 究,但從全球化角度進行研究的不多,且由于對全球化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嚴重制約了 學者對全球化與中東恐怖主義相互關系的深刻認識。事實上,現時代的所謂全球化,本 質上是資本的全球化。所以,資本的本質及其全球化與中東恐怖主義之間存在著密切關 系。
國內外關于中東恐怖主義研究概述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恐怖主義問題的研究熱情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碩 ,但總體來說,國內對于恐怖主義問題的研究,尤其是理論探析還很欠缺;而國外的研 究成果受到政治傾向或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等影響,難免有失公允;更為嚴重的是對恐 怖主義概念尚存分歧(注:參見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序論)》,東方出 版社2001年版。)。可見,研究和解決恐怖主義問題任重道遠。
中東是研究恐怖主義的專家和學者最關注的地區,這不僅由于長期以來該地區恐怖活 動頻繁,還由于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生的恐怖活動中,有不少與中東恐怖主義組織有關, 在美國發生的九一一事件,凸顯了中東恐怖主義在全球恐怖主義活動中的影響。如果說 各國政府關心反恐戰略戰術的話,學者們則更多地探尋如何從源頭鏟除中東恐怖主義, 即中東何以產生恐怖主義?目前最主要的觀點有3種:
1.阿以矛盾沖突是中東恐怖主義的根源。
1948年以色列建國,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矛盾尖銳化,并引發中東地區的恐怖主 義浪潮。因為阿以矛盾不但是領土矛盾、民族矛盾,還有宗教矛盾,特別是伊斯蘭原教 旨主義極端勢力強調,阿以沖突是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的結果, 號召用圣戰把以色列從阿拉伯被占領土上趕出去。20世紀60年代后成立的埃及“贖罪與 遷徙組織”、“伊斯蘭圣戰組織”、“真主黨”、“哈馬斯”等激進組織中的不少成員 都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端勢力的骨干。因此,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根源是“和平、公 正、合理地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2.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政策是中東恐怖主義產生的原因。中東恐怖主義問題 表面上看是阿以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和領土沖突問題,但實際上是超級大國為控制中東 石油資源和世界戰略通道而形成的全球戰略問題。美國在中東地區推行霸權主義、強權 政治政策直接導致了具有反美性質的恐怖主義。(注:宮少朋:《恐怖主義、全球化與 中東??一個來自博弈論的解析》,載《西亞非洲》,2002年第1期。)本?拉登基地組 織在全球范圍內實施針對美國的恐怖活動即是例證。
3.伊斯蘭文化本身具有恐怖特征。伊斯蘭恐怖文化可以被描述為一個金字塔:在根基 ,是一個大規模的伊斯蘭社會和非暴力組織,在頂端是恐怖組織,在中國,是一系列的 過程。恐怖文化把某些社會因素凝結和升格為仇恨、復仇和暴力。因此,在西方文化中 的恐怖主義和政治暴力,在伊斯蘭世界被視為宗教責任。這種中心概念給了恐怖主義一 個合理依據,且形成了這樣一種空氣:自我防御,并給予恐怖行動以宗教上的合法性。 (注:金鑫主編:《世界問題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頁;另參見 胡聯合:前引書,第264頁。)這種觀點帶有西方文化優越的偏誤。
上述諸類觀點視角不同,似乎都有道理,但當我們考慮到這是一個全球化時代時,就 會感到這些觀點所帶有的偏狹。全球化影響到我們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東 恐怖主義自然而然地是全球化時代的副產品。所以,我們要討論中東恐怖主義問題,就 必須先明確何為全球化。
全球化的本質
全球化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際社會諸多領域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以致有學者發 出這樣的警告:“全球化現在有淪為我們時代的陳詞濫調的危險。”(注:http://www. sina.com.cn.)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學術界始終沒有形成一個 一致公認的全球化概念。目前國內外關于全球化的論述大體上可以歸納為這樣幾種:1. 全球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2.全球化是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3.全球化就是西化;4.全 球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過程;5.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上述觀點就其指向而言,都頗有 道理,問題是過于籠統,沒有揭示出全球化的質的規定性,即找到全球化的活的靈魂。 事實上,從16世紀以來的全球化歷程看,資本扮演了核心角色,正是資本在全球的流動 ??就像人體內的血脈??把世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激活相關聯的每個細胞。因此 ,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的全球化。這里必須強調,它與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是不能完全等 同的概念。因為,今天的資本主義是資本與西方文化結合的產物,而資本作為財富和獲 取財富的工具是可以與任何文化結合的,換句話說,資本與不同文化結合的過程,就是 全球化的過程。
關于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做經典論述,但是,過去我們只注意到馬克思從 無產階級的情感上講資本從頭到腳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沒有注意到他還從人類文明 進步的角度講道:“資本的趨勢是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而直接勞動則被貶低為只是 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注:[英]戴維?赫爾等著:《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 政治、經濟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這里,馬克思揭示出資 本的兩個使命:一是要推進生產過程的科學化;二是把人從直接勞動中解放出來。這兩 點,無可置疑地都可以從近現代以來在資本推動下的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浪潮中得 到明證。同時,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就更加廣闊的世界而言,特別在發展中的第三 世界,資本的兩個使命遠沒有完成,且從前景上看,也將是任重道遠。所以,按照馬克 思的理論,今天的資本并非發達到它應有的程度,而是仍處在發展中。關于資本與全球 化,馬克思這樣論述道:“創造世界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而從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關于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的論 述看,馬克思實際上更重視資本使生產科學化和由此而導致的人的解放。因此,馬克思 所講的資本創造世界的趨勢,實質上就是指資本的全球化趨勢。
當前,跨國資本每天以億萬美元在全球高速流動,在它的作用下,人才、商品、交通 、運輸、貿易、文化、體育等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全球大交流。資本流向哪里,哪里就成 為世界人才、商品甚至文體運動的集散地,即使國際政治交往關系也日益受到資本全球 化運動的左右,受資本全球化影響的程度直接影響到國際政治、經濟文明交往關系的深 度。從生產科學化角度看,資本全球化程度愈高,生產愈科學化。歐美日等地區和國家 生產高度發達,與它們高度資本全球化密切相關。反觀世界上生產技術落后的地區,資 本全球化程度恰恰最低。所以,無論是全球化的表象還是本質,都深深地打上了資本的 烙印。
必須再次強調,資本的趨勢是使生產過程科學化,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 作為資本全球化產物的社會主義,也就有繼續利用資本、發展資本的必要。正如江澤民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言:“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 相進發,……以造福于人民。”(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 980年版,第211頁。)但由于資本全球化的過程是在國別資本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不 可避免地會引起國際矛盾和斗爭,中東恐怖主義就明顯烙有資本全球化的印記。
資本全球化對中東恐怖主義的影響
資本的趨勢是使生產科學化,但資本的本性是追求剩余價值。資本的這一屬性決定了 它天然地尋求自由。即哪里能獲得剩余價值,它就流向哪里。但是,由于國家存在的現 實,不但資本的自由受到限制,而且具有了國別屬性。這樣資本的全球化過程,就表現 為國別資本的對外擴張過程,并演變為國別利益的矛盾沖突。從16世紀開始的資本全球 化史可以說就是國別資本與國家、民族利益的沖突史。由于國別資本發展水平的差異, 資本發達的國家往往成為沖突的發起者和受益者,而資本欠發達國家或民族維護自己利 益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公開的暴力,即通過公開的武裝斗爭手段。近現代民族解 放戰爭和獨立戰爭是典型代表。另一種即和平方式,即通過談判與對話。20世紀60年代 以來,第三世界為爭取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努力就是一例。
但是,這兩種方式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這是由資本的趨勢和資本的本性決定的。爭 取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努力收效甚微,舊秩序依然如故。而民族獨立不過改變了 與資本全球化矛盾的形式,而且因資本全球化程度的差異更加大了彼此生產技術科學化 的差距,并造成惡性循環,反過來加大了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的難度。因此,資本全球化 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后果是資本弱勢國家難以抗拒資本強勢國家。據聯合國估計,非洲、 亞洲和南美洲的89個國家近10年來經濟趨于貧困,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已從1990年的 10億增至1998年的13.14億。(注: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事業新局面》,載《求是》,2002年第22期,第7頁。)
同時,資本全球化不僅改變著國家間的利益關系,更重要的是改變著國家內部民族與 民族、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并對傳統的社會文化體系、信仰體系以革命性的破壞,確立 以資本為核心的新體系。所以,資本全球化是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傳統社會生活和 文化的一次整合過程,注定充滿矛盾和沖突。沖突的根由可以是經濟的、政治的、文化 的或信仰的,其表現形式一般為暴力與和平兩種。當公開暴力被遏制,而和平手段又難 以達到目的時,隱藏的暴力即行展開。這種隱藏暴力即今天所謂的恐怖活動。一旦恐怖 活動具有組織性和政治性,就成為恐怖主義。(注:參見樊瑩:《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 濟安全》,載《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5期,第15頁。)
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明顯地受到資本全球化的影響。
首先,中東地區是以伊斯蘭宗教文化為核心的傳統社會,而近代開始的資本全球化浪 潮強烈沖擊這種宗教文化傳統社會,使之不但淪為資本活動的殖民地,政治經濟體系遭 到破壞,而且使維系社會關系的文化、信仰體系也面臨瓦解的危險。怎樣維護民族利益 和宗教文化傳統,成為中東地區民眾共同關心的問題。20世紀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 贏得了民族國家的獨立,但與資本強國的矛盾并沒有徹底解決,反對資本帝國主義和新 老殖民主義的斗爭始終存在。當依賴民族國家形態的反抗斗爭受到制約時,有組織的極 端主義行為??恐怖主義隨之產生。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中東恐怖主義是民族國家產 生前反帝反殖武裝斗爭繼續的異化形式,也正因為如此,它能夠在一定范圍內獲得同情 和支持。
其次,資本全球化的表象是現代化,這是由資本的本質及其趨勢所決定的。中東地區 在20世紀下半葉,受資本全球化推動,現代化程度明顯提高,但僅僅局限于城市,形成 了二元社會結構。“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主要存在于城市,尤其是 有產階級和知識階層中;而傳統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主要存在于農民、手 工業者和城市貧民中,由此出現了兩個文化集團的對立。”(注:關于恐怖主義的概念 ,國內外尚無統一定義,胡聯合在其《第三只眼看恐怖主義》一書中提到了159個,可 見對恐怖主義認識上的差距之大。瓦爾特?拉圭爾則干脆斷言:“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全 面的恐怖主義概念現在不存在,而且將來也不會存在。”)這種對立加深的后果就是社 會沖突,那些因現代化而陷入貧困者往往成為恐怖主義得以生發的階級基礎。
再次,資本全球化的過程是通過對利益的追求來進行的。中東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使 國別資本趨之若鶩,同時國別資本矛盾也隨之展開。它們為了自己的資本利益,或明或 暗在中東地區支持自己的代理人,比如美國極力扶持以色列,國別資本在中東地區的爭 斗,使該地區本已存在的矛盾更加復雜化和國際化。中東恐怖主義的國際化與這些國別 資本矛盾是分不開的。
最后,資本全球化將中東地區各國與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使中東的恐怖主義 具有全球性。為滿足資本利益需要的發達的交通和通訊網絡給恐怖主義跨國活動提供了 便利條件,資本推動下的科技成果則被轉化為恐怖活動的工具,并使恐怖行為影響全球 化。中東的恐怖主義才成為當代國際社會反恐斗爭關注的中心。
總之,資本全球化對中東恐怖主義的影響是歷史性和社會性的,內涵極其豐富復雜, 因此,消除中東恐怖主義絕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更非一場戰爭就可以了結。可以預見 ,隨著資本全球化的深入,中東恐怖主義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將繼續存在。
結語
資本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因資本的本性而不斷引發矛盾、沖突甚 至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就是資本全球化的結果。戰后,資本全球化加速,并推進了科學 技術革命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密切了國家間的相互聯系,制約了世界大戰的發生。但 是,由于資本全球化程度仍然很低,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化程度更低,所以因 資本全球化引起的矛盾依然存在,恐怖主義就是矛盾的表現形式之一。既然恐怖主義是 資本全球化的產物,那么,解決恐怖主義問題仍是資本全球化的使命。按照馬克思主義 的理論,只有當資本全球化達到在全球范圍內“固定資本在生產過程內部作為機器來同 勞動相對立的時候,而整個生產過程不是從屬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現為科學在工 業上的應用的時候,”(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211頁。)才有可能最終根除恐怖主義。與此同理,資本全球化終將蕩滌中東恐怖主 義。只是面對中東地區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資本全球化的前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