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目前,非傳統安全問題越來越成為國際政治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對中東地區來說,由于宗教、歷史、民族等方面的原因,中東國家的內外矛盾和沖突一直十分復雜,面對的非傳統安全挑戰也就顯得越發突出和激烈。21世紀,中東國家的安全戰略必須兼顧傳統和非傳統兩類安全挑戰,特別應從戰略高度增加投入,積極應對迅速增大的非傳統安全挑戰。
【正 文】
冷戰后,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動下,各國面臨的安全環境和國際安全形勢發生轉折性變化。世界兩大基本問題:和平與發展依然沒有解決。過去,安全只與戰爭與和平緊密相關。正如英國戰略理論家J.F.C.富勒所說,“戰爭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是有組織社會的產物。引起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保衛生命、維持生命和傳宗接代。只要國家存在,戰爭就存在。戰爭不單是軍事問題,與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宗教等均有緊密聯系”(注:http://www.gf81.com.cn/23/23_5_02.htm富勒的軍事思想)。如今,安全又與穩定和發展相互關聯,不僅傳統的戰爭沒有銷聲匿跡,而且具有全新形態的非傳統戰爭又悄然興起,戰爭日趨新型化和多元化。所謂非傳統安全挑戰,是指由非傳統安全威脅所引發的沖突,甚至戰爭,目前主要包括因能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和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活動等引發的沖突與戰爭。而對于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中東來說,由于宗教、歷史、民族等方面的原因,中東國家的內外矛盾和沖突十分復雜,面對的非傳統安全挑戰也就越發突出和激烈。
一、非傳統安全定義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當前,非傳統安全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非傳統安全是相對于傳統安全而言的。傳統安全主要是指國家的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傳統國家安全觀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應付對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所面臨的外部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的挑戰。一個國家是否安全,主要看這兩方面是否受到威脅:確保國家安全主要憑借軍事力量。(注: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時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219、303頁。)而非傳統安全是指區別于傳統政治軍事安全,又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實質影響的更加廣泛意義上的安全,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從傳統的政治和軍事領域擴大到經濟、文化、科技、社會和環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安全,由此引發出經濟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社會安全等多種概念。
可以說,從國家產生以來直至冷戰結束,傳統安全吸引了各國政府的主要精力。在此期間,國家之間的矛盾與糾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軍事手段來解決,如增強軍事實力、結盟、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等。隨著冷戰后全球化進程加快,國家間經濟交往不斷加深,各國的利益、國際社會的利益越來越相互交織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得包括經濟矛盾在內的非傳統爭端無法通過軍事手段來解決,人類的共同威脅在加劇,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相應增多,合作空間也相應加大。因此,盡管除意識形態外,民族、領土、宗教、資源和文化的矛盾依然存在,有些地區甚至還一度激化,但是矛盾的解決方式以及決定國家在競爭中處于何種地位的因素卻越來越遠離單純的軍事力量。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環保以及恐怖主義等非軍事因素發生了變化,在主要國家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占有更加顯著的地位。
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突顯使一國國內的問題越出了國界,往往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甚至干預,一國對外行為受牽制的因素增多,因而在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時不得不全面考量、權衡利弊。同時,一些原屬地方性、局部性的問題,如過度砍伐森林、水資源短缺等,都具有擴散性影響而會變為國際性、世界性的問題,并有可能引發國家間的沖突,甚至是戰爭,因而這些問題只能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協調來加以解決。
二、中東地區面臨的非傳統安全挑戰
陸忠偉在《非傳統安全論》一書中把非傳統安全劃分為經濟安全、政治安全和社會安全等幾大范疇。其中,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環境安全和水資源安全多少與經濟安全密切相關,民族分離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更多屬于政治安全問題,傳染性疾病、販毒、人口安全、海盜等有組織犯罪,基本屬于社會安全問題,武器擴散、洗錢和信息網絡犯罪則不同程度地具有跨領域特點。(注: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時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219、303頁。)由非傳統安全導致的地區沖突和國際戰爭,從其動因看,目前在中東地區出現的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種:
(一)恐怖主義威脅。恐怖主義是指由亞國家組織或秘密團伙人員對非作戰目標采取有預謀的、有政治動機的暴力行動,試圖以此對某些方面施加影響。恐怖主義問題由來已久,特別是在60年代末以后,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難題。90年代以來,恐怖主義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其中最顯著的是恐怖主義跨國性特點,亦即我們所說的國際恐怖主義。美國著名的思想庫蘭德公司是這樣定義國際恐怖主義的:國際恐怖主義是指恐怖分子跨越國界實施襲擊或者在國內襲擊使館等外國目標或國際商業運輸線。(注:《反擊新恐怖主義論》,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恐怖組織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無所不用其極,制造種種恐怖事端,濫殺無辜,危害社會。中東地區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圍繞巴以沖突展開。誘發中東地區恐怖主義的直接、間接原因大多源于巴以沖突,如50年代發生于埃及、約旦的暗殺政變事件、1981年薩達特遇刺、沙特國內反對派的恐怖活動等都是與本國的對以政策有關,而黎巴嫩南部的恐怖事件更是與巴以沖突直接有關。在巴以雙方內部的一些極端組織,對中東和平進程有相當大的牽制作用。從1995年以總理拉賓遇刺、希伯倫慘案到隨后的強硬派內塔尼亞胡上臺、2000年9月沙龍強行進入阿克薩清真寺,都可以看到這一點。
2.戰爭激化矛盾。中東地區動蕩多事,二戰以來戰爭頻發,如五次中東戰爭、長達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由蘇美先后發動的兩場阿富汗戰爭以及兩次伊拉克戰爭等。9?11恐怖事件使美國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受害者,但轟炸利比亞、攻打伊拉克又使美國成為國家恐怖主義的最突出代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激化了許多矛盾,戰后,已發生了多起宗教領袖遇刺、清真寺爆炸等事件。(注:《當代中東恐怖主義的特點》,載《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1期,第10、11頁。)伊拉克安全形勢至今仍很不樂觀,社會治安混亂,殺人、搶劫、綁架等惡性事件不斷,針對美軍和與美軍合作者的爆炸及暗殺更是屢屢發生。統計數字顯示,從伊戰開始至今,在伊拉克死亡的美軍已超過1540人,至少有10萬伊拉克國民死亡,200多名外國人在伊境內遭綁架以及30余名人質遇害。
3.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大多帶有明顯的宗教狂熱色彩或以宗教的名義進行組織、宣傳與活動,其中有許多著名的宗教極端組織,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50年代曾多次策劃行刺納賽爾總統的行動,70年代分化后,分化出許多秘密組織,如圣戰者組織和伊斯蘭解放黨等,專門從事暗殺、劫持、爆炸等恐怖活動。此外,以色列有猶太教極端恐怖主義組織卡契,沙特流亡海外的基地組織、阿拉伯伊斯蘭改革運動等。(注:《當代中東恐怖主義的特點》,載《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1期,第10、11頁。)近年來,中東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活躍分子所發起的恐怖活動日漸增多,影響日益廣泛。他們以西方,特別是美國為襲擊目標,在全球各地或在某一區域發起恐怖行動,目標不光是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制度,而且要改變國際秩序。本?拉丹基地組織的成員在美國、亞洲、非洲和歐洲進行協作行動,目標是遏制美國在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基地組織成員自由地進行遷移對毫無防備的地區進行打擊,已策劃執行了多起恐怖事件,其中最具影響的是9?11事件。
(二)能源爭奪。能源安全問題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尤其是工業和經濟發達的國家,它們對外部能源的依賴性日趨嚴重。關鍵性能源在某些情況下會因為供應中斷,導致國防體系和經濟體系變得脆弱,能源資源供應已與國家安全緊密相聯。
大家知道,世界上沒有一個現代化國家能夠在所有能源資源和原材料供應上都做到自給自足。只有在能源安全的基礎上,國家安全才有保證。能源安全的這種重要性,使一些國家不惜動用武力保衛能源供給。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以10萬大軍入侵和占領了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伊拉克的行徑直接威脅到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石油安全,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貝克立即指出:“工業化世界的經濟命脈是從海灣延伸出來的,我們不能允許薩達姆這樣的獨裁者控制這條經濟命脈。”美國前總統老布什也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么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他進一步聲言:“現在可能面對我國經濟獨立的重大威脅,必須出兵海灣,制止伊拉克的挑戰行為。”(注: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xxsb/522392.htm)美國由此發動了為期42天的海灣戰爭,這足以表明,國際沖突的重點之一已轉向資源爭奪。9?11前,美國發表一份《21世紀戰略石油政策之挑戰》的專題報告,把奪取伊拉克石油列入了時間表。2001年4月,白宮內閣做出決定:伊拉克對石油市場有可能造成不安定影響,美無法接受這樣的風險,因而必須進行軍事干預。(注:錢學文:《美伊戰爭與2003年油價走勢》,載《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2期。)2003年3月20日,美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不可否認,戰爭的背景之一乃是深刻的石油地緣政治,美國要最終把中東石油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可預期的未來,石油仍是世界能源消費的重點,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與國際石油安全形勢已密不可分,因此,把握國際石油戰略格局的態勢是確定國家或地區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前提。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揭示出美國主導的世界石油多元戰略格局,即美國控制的伊拉克、歐佩克(11個成員國中8個在中東)和其他獨立產油國三分天下的局面。美國想一舉三得:保障自身石油安全:防止伊斯蘭極端勢力與“石油武器”結合危及美經濟命脈;借“石油武器”推進美全球戰略。面對這樣的形勢,中東產油國作為“能源出口型”國家,只能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加緊制定與落實能源發展戰略,以維護國家和地區的能源安全。
(三)水資源之爭。水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水資源安全問題從20世紀50~60年代逐漸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水資源安全,是指人類社會在利用水資源的過程中,無視水資源的有限性,不顧水資源的承載力,高度開發與非科學地使用、消費和擠占生態用水,造成水環境的破壞,引起水資源匱乏、水質污染嚴重等問題,進而威脅到人類健康、工農業生產、國家安全與地區穩定。(注: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時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219、303頁。)1972年聯合國第一屆環境與發展大會斷言:“石油危機之后,下一個危機將是水危機。”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報告稱,水資源附近將成為主要的戰場。
由于水源的有限、水量的短缺、水質的惡化,水越來越成為寶貴的資源。據統計,全球20個缺水國家中,一半以上在中東地區。這一地區屬沙漠性氣候,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含水土層不斷縮小,缺水非常嚴重。養育了埃及幾千年的尼羅河,如今也逐漸難以滿足人口日益增長的需求。至1999年,以色列的主要水源太巴列湖的水位已大大低于海平面。居住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每天用水不到15加侖(而美國人每天用水800加侖)。2000年,約旦首都安曼的自來水龍頭每周只能流上24個小時,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每周有3~4個晚上停水。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三國的年消費水量缺口達7億立方米。水是維系人類生存、保障經濟建設和維護社會發展的重要元素,中東國家極度缺水乃是不爭的事實。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爆發的五次中東戰爭幾乎均與水資源密切相關。20世紀60年代初,由于缺水,以色列開始制定攫取阿拉伯國家水資源的計劃,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后,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和戈蘭高地,掌握了這些土地上57%的水資源。1982年,以色列又占領黎巴嫩南部,完全控制了黎境內的利塔尼河水,并將河水引到以北部的加利利地區。當埃塞俄比亞打算在尼羅河上攔壩蓄水時,埃及總統警告說:“誰想打尼羅河的主意,就是向我們宣戰。”土耳其給兩河流域的大型水利工程配備了地對空導彈,以防御軍事襲擊。可見,水與國家的安全息息相關,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地區乃至全球的穩定。
三、中東國家積極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
總之,外部安全挑戰、軍事安全挑戰皆可納入傳統安全領域:內部安全挑戰、非軍事安全挑戰則皆可納入非傳統安全范疇。21世紀初,中東國家的安全戰略必須做到兼顧兩大類安全挑戰,特別應從戰略高度增加投入,積極應對迅速增大的非傳統安全挑戰。
(一)主動應對恐怖主義威脅
中東恐怖襲擊的目標主要有三: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大國;巴以沖突雙方;中東的現行(世俗)政權。恐怖主義的危害不僅表現在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制造恐怖氣氛,惡化全球社會的安全環境,加劇國際和國內矛盾,嚴重影響政治安定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削弱社會安全感。(注: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頁。)中東國家恐,必須標本兼治,只要恐怖主義賴以生存的土壤不消除,那么就應為反恐怖做好長期的準備。
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中東各國政府都嚴厲譴責這種野蠻行徑,并尋求國際合作,努力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同時還在借鑒其他國家的反恐經驗,如加強國內法、推動國際法體系建設;加強情報協作,構筑多邊反恐機制;加強各個層次的對話和磋商,增信釋疑,走聯合打擊之路。(注: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時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219、303頁。)
(二)中東國家能源戰略調整
中東產油國屬于能源出口型國家,總的戰略目標是:開發和利用豐富的石油資源,提高石油生產能力,擴大石油出口和增加石油收入,建立強大的石油工業,以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實施石油戰略的過程中,他們以經濟的長期發展為目標,爭取相對的經濟穩定,把石油資源變為國家長久的財富,同時增強自身的經濟競爭力,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獲得持久發展。(注:劉明:《經濟全球化與中東國家石油戰略調整》,載《阿拉伯世界》2002年第3期。)中東國家的石油戰略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既有階段性目標,也有該階段的中心任務、實施方式和手段。其石油戰略包括:石油經營戰略、價格戰略、資源保護和防止環境污染戰略、國際磋商與合作戰略、石油管理戰略以及石油安全戰略等。
價格戰略是中東國家石油戰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以此控制石油標價權和阻止國際石油壟斷財團及西方石油消費國的能源戰略對它們造成損害和影響。歐佩克成員在制定價格戰略時雖常有分歧,但在執行時,基本上都按歐佩克既定的石油戰略目標和價格政策,采取統一行動。
(三)對于水資源糾紛的解決
日益嚴重的水資源安全問題不斷給世人敲響警鐘。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水資源安全問題,不僅努力開發新技術,增水節水防污染,而且致力于改變傳統思維模式,注意集水蓄水保水。1993年1月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93號決議,確立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要求各國開展活動,提高國民對水資源的認識,保護水資源的安全。可供借鑒的保障水資源安全的舉措有:改變用水政策,制定有關水的法律;興建大型調水工程,建立合理的水系布局等。
中東水資源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有關國家在使用和分配水資源方面進行合作。蘇丹與埃及在尼羅河流域的合作堪稱這方面的典范。1959年埃蘇簽訂了《充分利用尼羅河水協議》,協議規定尼羅河水分配比例為1∶3。不管兩國政治風云如何變幻、地區局勢是否動蕩,該協議是尼羅河流域、也是整個地區唯一一份至今還能得到完全遵守的協定。
需要指出的是,非傳統安全挑戰比傳統軍事安全挑戰具有更大的跨國性特點,有效地應對此類挑戰,需要各國努力,也需要廣泛的國際合作,中東地區均為發展中國家,國家實力條件有限,并在很大程度上因沿襲了發達國家先前工業化進程而產生了不少嚴重后果,因而它們面臨的非傳統安全挑戰也比發達國家嚴峻得多。在這種形勢下,中東國家只能與時俱進,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大安全”意識,從機制、政策創新和推進國際與地區合作等方面下大功夫,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的挑戰,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爭取在激烈的綜合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