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的商務習俗
(一)基本概況
斯里蘭卡正式國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位于南亞次大陸南端印度洋,西北隔保克海峽與印度半島相望,面積65610平方公里,人口1900.7萬,由主體民族僧伽羅族(占81.9%),泰米爾族(占9.5%)等構成,僧伽羅語、泰米爾語同為官方語言和全國語言,上層社會通用英語。居民76.7%信奉佛教。
斯里蘭卡物產豐富,被譽為“印度洋上的珍珠”、“寶石之國”和“獅子國”。首都科倫坡從中世紀起就是世界上重要的商港之一,素有“東方十字路口”之稱。
斯里蘭卡國花為蘭花, 國樹為鐵木樹, 國石為貓眼石。
斯里蘭卡獨立日是2月4日。
1957年2月7日斯里蘭卡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斯里蘭卡人喜歡社交,樂予助入,友善謙卑。大多數人信仰佛教,相見或告別時,一般雙手合十,表示敬意、歡迎或歡送。接待客人時常為客人戴上花環。
斯里蘭卡受英國文化影響,保留不少英國習慣,如講禮貌,會談或會議之前有向客人獻茶的習慣。
在農村,等級觀念依然很強,斯里蘭卡人非常喜歡鮮花,特別是蘭花等五彩繽紛的鮮花。斯里蘭卡人喜歡大紅色、白色、咖啡色、黃色、天藍色、草綠色和黑色,而且還喜歡帶有宗教和古代神話色彩的顏色和圖案。烏鴉在斯里蘭卡彼視為神鳥和吉祥物,因而受到人們的敬仰和崇拜。
(三)服飾禮儀
斯里蘭卡人注重裝扮整齊,男于上身喜穿短袖衫,下身著“紗籠”(即由兩塊布拼成的筒裙,從胸口一直拖到腳面)。平日人們把它折成兩折,在腰前打個活結。干活的時候,把“紗籠”從挎下撩起,掖在腰間,好象一條短褲,十分方便。大多數婦女喜歡穿一種薄如蟬翼、色彩艷解的民族服裝——“紗麗”。為了參加一次慶典或其他重要活動,婦女們往往要花2、3個小時來穿“紗麗”。一條質量上乘的“紗麗”,價值幾百或上千盧比,最好的要上萬盧比
(四)餐飲禮儀
斯里蘭卡人一日三餐,相隔時間較長,早餐在6點半左左,午餐在1點鐘以后,晚餐在9點鐘以后。大米是斯里蘭卡人的主食,愛吃帶有辣味的萊肴。
斯里蘭卡許多生活習慣類似印度,喜食雞肉,菜多放咖哩、辣椒、椰子油,味道辛辣且濃烈,喜歡用面包果、芭蕉花、茄瓜等材料煮成小碟的咖哩拌飯。
民間一般習慣用手抓食進餐,米飯一般盛在盤子里或芭蕉葉上,加上各種小菜,再澆上一種豆汁或椰肉湯,用手捏合拌勻送入口中。飯桌上一般為每人準備一碗清水和一杯冷開水(在農村中往往是生水)。清水用來飯前、飯后洗手,冷開水一邊吃飯一邊飲用。
但上層和外交場合使用刀叉。
斯里蘭卡是當今世界上的第三大茶葉生產國也是最有名的紅茶加工國。斯里蘭卡沒有英國人在茶中加奶的習慣。
(五)習俗禁忌
在參觀佛教寺院時,進院必須脫鞋襪和脫帽,赤腳而入,一般人進寺廟時應買幾朵潔白的睡蓮獻給神像,以示誠意。斯里蘭卡人問候僧侶常是跪在地上合十問候,以此來表示敬意。
到斯里蘭卡人家作客,如果發現室內設有佛壇,須馬上脫鞋襪,脫帽。
泰國的商務習俗
(一)基本概況
泰國正式國名是泰王國。地處中南半島的中南部,國土面積為51.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308萬,由泰族、老撾族、馬來族、高棉族、華裔泰人等三十多個民族構成,以佛教為國教,官方語言是泰語,英語則為通用語,首都為曼谷。
泰國國慶日即泰王生日,為12月5日。
1975年7月1日,中國與泰國建立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泰國人交際應酬所用最多的見面禮節,是帶有濃厚佛門色彩的合十禮,并且同時問候對方“您好!”在一般情況下,行合十禮之后,即不必握手。行合十禮時,晚輩要先向長輩行禮;身份、地位低的人要先向身份、地位高的人行禮。對方隨后亦應還之以合十禮,否則即為失禮。
泰國人習慣以“小姐”、“先生”等國際上流行的稱呼彼此相稱。在稱呼對方時,為了表示友善和親近,直接稱呼其名。跟外人打交道時,泰國人頗有涵養,一貫講究“溫、良、恭、儉、讓”,并且總是喜歡面含微笑,細聲低語。
(三)服飾禮儀
泰國的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服飾喜用鮮艷之色。黃色表示星期一,粉色表示星期二,綠色表示星期三,橙色表示星期四,淡藍色表示星期五,紫色表示星期六,紅色表示星期日。
由于氣候炎熱,泰國人平時多穿襯衫、長褲與裙子。只有在商務交往中,他們才會穿深色的套裝或套裙。
去泰國人家作客,或是進入佛寺之前,務必要記住先在門口脫下鞋子。
(四)餐飲禮儀
泰國人不喝熱茶喜好凍茶。喝果汁時在其中加入少許鹽末。
泰國人口味不愛過咸過甜或紅燒,喜辛辣、鮮嫩。愛往菜肴中加入辣醬、魚露或味精。用餐時多慣于圍繞著低矮的圓桌跪膝而坐,以右手抓取食物享用。
(五)習俗禁忌
睡蓮為泰國國花,桂樹是國樹,白象則是國獸。
泰國憲法規定:國王神圣不可侵犯,正式集會時,必須率先演奏歌頌國王的頌歌。宴會上致祝酒辭,必須首先預祝國王身體健康。
泰國人篤信小乘佛教。歷法采用佛歷,泰國男子年滿18歲后,要出家一次,參觀泰國佛寺進門要脫鞋、摘下帽子和墨鏡。泰國軍人的地位很高,并深受尊重。
泰國人喜紅色和黃色,并且對藍色頗有好感。在他們看來,藍色象征著“永恒”與“安定”。在泰國的三色國旗上,藍色居中,并且代表著王室。泰國人比較忌諱褐色,忌諱用紅筆簽字,視之為死人所受的待遇。
在舉行官方活動時,參加者通常為雙數;舉行私人活動時,被邀請的人數則常為單數,多講究請九個人參加。
泰國民間,狗的圖案是被禁止的。向僧侶送現金,被視作一種侮辱。泰國人家里大都不種茉莉花,因其發音與泰語“傷心”類似。
泰國人舉止動作有“重頭輕腳”的講究。所謂“重頭”,是說泰國人頭部一般絕對不準觸摸;所謂“輕腳”,則是不準用腳指示方向,不準腳尖朝著別人,不準用腳踏門,或是踩踏門檻。
日本的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日本的正式國名是日本國,位于亞洲東部,總面積為37.7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52億,由大和族、阿伊努人、朝鮮人和華人組成。大和族是日本的主體民族,它約占日本全國總人口的99%。首都是東京。主要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宗教。崇拜象征著太陽的所謂“天照大神”。日本的國語是日語。
日本國名的含意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即“日出之國”。
日本的國慶日,即日本在位天皇誕辰之日, 9月29日。
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
(二)社交禮儀
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為見面禮節。在鞠躬的度數、時的長短、次數等方面還有其特別的講究。行鞠躬禮時手中不得拿東西,頭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時還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只是鞠躬。
在日本鄉村民間,送別親友往往還會向對方行跪禮或搖屐禮。婦女所行的為跪禮,即屈膝下跪,男子所行的搖屐禮,手持木屐在空中搖動。
日本人與他人初次見面時,通常都要互換名片,否則即被理解為是不愿與對方交往。
在交際場合,日本人的信條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因此,忌諱高聲談笑。但是在外人面前則大都要滿臉笑容。日本人認為這是禮貌。
(三)服飾禮儀
日本人在交際應酬中對穿著打扮十分精心。在商務政務以及對外的場合,通常要穿西式服裝。而在民間交往中,他們有時也會穿和服,配布襪、木屐或草屐。歷史上日本曾等級森嚴,和服的色彩、圖案、款式、面料乃至穿著方法,無一不與穿著者的地位、身份相關。
日本人衣著觀有四條:第一,日本人認為衣著不整齊便意味著沒有教養,或不尊重交往對象。第二,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時,進門前要脫下大衣、風衣和鞋子。第三,作客時,切勿未經主人許可,而自行脫去外衣。第四,參加慶典或儀式時,不論天氣多么熱,都要穿套裝或套裙。
(四)餐飲禮儀
日本飲食一般稱之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歸納為“五味”、“五色”與“五法”。“五味”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澀味。 “五色”是:綠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黃色的廣泛運用。所謂“五法”指烹飪方法:蒸、燒、煮、炸、生吃五種。
日本人的飲食禁忌為:不吃肥豬肉和豬的內臟,也有一些人不喜歡吃羊肉和鴨肉。日本人非常愛喝酒,人們普遍愛好飲茶。
日本人在用餐時,有“忌八筷”之說:其一,是忌舔筷;其二,是忌迷筷,即不準拿著筷子在飯菜上晃來晃去;其三,是忌移筷,即不準夾了一種菜又夾另一種菜,;其四,是忌扭筷,即不準將筷子頭反過去,吞在口里;其五,是忌插筷,即不準將筷子插在飯菜里,或是把它當作叉子,叉起飯菜吃;其六,是忌掏筷,即不準用筷子在飯菜里扒來扒去;其七,是忌跨筷,即不準把筷子跨放在碗、盤之上;其八,是忌別筷,即不準用筷子當牙簽用。
(五)習俗禁忌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荷花則僅用于喪葬活動,菊花在日本是皇室的標志,盆花和帶有泥土的花,則被理解為隱含“扎根”之意。晶瑩剔透的水晶,是日本的國石。日本人很喜歡獼猴和綠雉,并且分別將其確定為國寶和國鳥。同時,他們鐘愛鶴和烏龜,認為二者都是長壽、吉祥的代表。
一般而論,日本人大都喜愛白色與黃色。厭惡綠色和紫色。在日本,綠色與紫色都具有不祥與悲傷的意味。日本人有著敬重“7”這一數字的習俗。可是對于“4”與“9”卻視為甚為不吉。
日本人很愛給人送小禮物。日本人覺得注視對方雙眼是失禮的。因此,他們絕不會直勾勾地盯視對方。
蒙古的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蒙古的正式國名是蒙古國。它位于亞洲中部總面積約為156.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40萬,蒙古族是人數最多的民族,約占總人口80%,另有哈薩克人、俄羅斯人等民族,蒙古的國語是喀爾喀蒙古語,主要宗教是喇嘛教。首都是烏蘭巴托,即“烏蘭巴托霍托”的簡稱,本意是“紅色英雄城”
蒙古國家名稱由主體民族蒙古族的名稱而來的。蒙古語含義為“勇敢”與“樸素”兩個詞素,還擁有“永恒”、“銀”、“我的火”等等許多不同的含意。
蒙古國慶日是7月11日。
1949年10月16日,同中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蒙古人極為熱情好客,有時也與別人握手為禮。不過更愛采用民族見面禮:其一,是請安禮。男子單曲右膝,右臂自然下垂;女子則須雙膝彎曲。其二,是躬身禮。先將雙手高舉過頭,隨后將右手捂在胸前,同時躬身,以示敬意。其三,是擁吻禮。即與行禮對象擁抱并親吻。
蒙古人歡迎佳賓通常舉行迎賓儀式:儀式之一,是獻哈達;儀式之二,是敬奶茶;儀式之三,是吸鼻煙。
在蒙古民間,與他人相見時所用的問候語,往往先詢問對方 “牲畜是否平安”。
(三)服飾禮儀
蒙古民族服裝為蒙古袍,夏穿的蒙古袍多為淺色單夾袍,冬季所穿的蒙古袍則大半是深色的皮里棉袍。
在對外交往之中,蒙古人有時會穿蒙古袍,有時則穿樣式保守的西裝或套裙。
(四)餐飲禮儀
蒙古人主食主要是肉類和乳制品。忌吃魚,禁吃蝦、蟹、海味,以及所謂“三鳥”內臟。
通常蒙古人食量較大。 傳統佳肴有“手抓肉”、“烤全羊”、“石烤肉”、“羊背子”等等。在吃肉時,蒙古人一般用手撕而食之,或以刀子割食。吃著名的“手抓飯”時,則須以手直接進行抓食。
蒙古人主要飲料,有馬奶酒和奶茶。蒙古人多能飲酒。向貴賓敬酒時,他們往往同時載歌載舞。
(五)習俗禁忌
蒙古人無比敬重偉大祖先成吉思汗;諱談蒙古與前蘇聯的特殊關系及與中國的淵源等兩大問題。蒙古人對紅色十分崇拜,并且視之為本民族的標志。他們還認為:白色代表一帆風順,藍色表示忠貞、永恒,黃色象征榮華富貴,所以也非常喜歡這些色彩。他們將黑色列為禁忌之色,因為它被視為敵人、喪事的化身。
蒙古人即使對過路的陌生人也會殷勤款待,但是在拜訪蒙古包時,必須切記:第一,不要倚坐在蒙古包上。第二,進蒙古包前,須將馬鞭或棍杖放在門外。第三,進入蒙古包后可不必脫帽。第四,在就座時,最好是盤腿而坐。第五,與蒙古人交談時,慎勿以鼻煙壺或手指對其指指點點。第六,不要勸說蒙古人將自家牲畜的乳汁賣掉。
老撾的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老撾的正式國名是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位于亞洲中南半島的西北部,國土面積為23.6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90萬左右,主要民族老龍族、老聽族和老松族。老龍族又叫老撾族或寮族,約占總人口60%。老撾人普遍信奉佛教,官方語言是老撾語,法語也是通用的語言。首都為萬象。
老撾國名來自該國主要民族老撾族,意為“人”或“人類”。
老撾國慶日是12月2日。
1961年4月25日,老撾即同中國建立了大使級的正式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老撾人大都態度誠懇,待人謙恭。與別人見面時所行的見面禮是合十禮,并通常還要互問“您好!”在對外交往中,老撾人有時也采用握手禮。
老撾民間有傳統的“拴線”祝福禮儀,迎賓送客、婚嫁喜慶、逢年過節、出門遠行等等皆在其列。
老撾人稱呼他人一定會先在對方姓名之前加上某些表示親切或尊重的稱呼。例如,意為“先生”的“探”,意為“大爺”的“侖”,意為“大媽”的“把”,意為“大叔”的“岙”,意為“大嬸”的“那”,意為“大哥”的“艾”,等等。
老撾婦女在社交場所大都表現得極其恭順。向客人遞送物品時,她們通常都要采用蹲姿,有時甚至會跪在客人面前。
(三)服飾禮儀
老龍族人的日常著裝是:男子上身穿無領對襟上衣,下身勞作時穿長褲,休閑時則穿沙籠。平日,他們還時常將一條水布盤在頭上,或是系在腰上。女子一般上身穿無領上衣,下身則圍以一條筒裙。同時,還講究從右肩穿過左腋圍上一條披肩,并在腰上系上飾有銀制帶花的腰帶。
老聽族人的日常服裝則是:男子上穿襯衣,下穿深色長褲,或是圍上一條很薄的紅色布巾。女子喜歡穿色彩鮮艷的短上衣,黑色條紋布的花裙,或藍色的裙子,并時常佩戴珠串一類的飾物。很多婦女對又粗又大的木制耳環情有獨鐘。
(四)餐飲禮儀
老撾人飲食較為簡單。平日,他們吃的最多的是米飯和鮮魚。逢年過節才會殺豬宰羊。
老撾人口味偏好稍為酸、辣、甜,烹調以炒、燒、烤、煮為主。老撾特色飯菜有竹筒飯、棕櫚粑粑等等。
老撾人喜歡吸煙、嚼檳榔,并且大都能夠喝酒。
老撾的佛教徒極多。他們在飲食方面的主要講究是:日進二齋,過午不食。不禁酒,不
必食素。但是,“忌食十肉”,即不吃人肉、象肉、虎肉、豹肉、獅肉、馬肉、狗肉、蛇肉、
豬肉、龜肉。
在進餐慣用右手抓食。老撾人使用筷子的具體方法是用同一雙筷子的一頭夾飯,另一頭夾菜。
(五)習俗禁忌
老撾人視白色為一種不吉利的色彩。老撾人家里不會掛白色蚊帳,忌蓋白色被子。
由于老撾人普遍信奉佛教,注重佛門禁忌。老撾人認為:頭是神圣之處,不容他人觸摸;腳是下賤的部分,坐下來后不僅不應亂動,而且最好別讓人看到。用左手接觸東西,或從坐臥之人身上跨過去,均為嚴重的失禮行為。
柬埔寨的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柬埔寨正式國名為柬埔寨王國,位于中南半島南部,面積181035平方公里,人口1340萬,由主體民族高棉族(占80%)等20多個民族構成,高棉語為通用語言,與英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佛教為國教,90%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首都金邊。
柬埔寨國慶日是6月24日(1991年6月24日柬埔寨停火日)
1958年7月19日柬埔寨和我國正式建交
(二)社交禮儀
柬埔寨人喜愛紅色、藍色,認為紅色象征吉祥和喜慶,藍色象征光明和自由。
柬埔寨人質樸、友善,很注重禮節禮儀方式。最常見的禮節是合十禮,即雙手合掌于胸前,稍微俯首,指尖的高度視對方身份而定,對國王、王室成員、僧侶還行下蹲或跪拜禮。社交場合也流行握手禮,但男女間仍以行合十禮為宜。
柬埔寨人歡迎貴賓,有敬獻花環的習俗。
柬婚俗是男子“嫁”到女方家。婚禮的全部儀式都在女方家中進行,婚禮由村中最有聲望的老者主持。
(三)服飾禮儀
柬埔寨人衣著單薄、樸素。民族傳統服裝主要有:紗籠,是柬埔寨人的傳統便服,只在家中穿,用絲綢、方格布或印花布做成,將布料縫成一個筒形,穿時把紗籠筒疊成兩層;筒裙,可在公開場合穿;緊身衣;水布,是柬人必備之物,可圍脖子,還可纏頭或系腰間當汗巾,現常作禮物送給貴賓。柬埔寨人一般穿拖鞋或赤腳。
在柬埔寨的風俗里,白色象征著死亡,所以人們忌諱穿白色的褲子和紗籠。
(四)餐飲禮儀
柬埔寨人以大米為主食,以魚蝦為主要副食,喜吃富有刺激性味道的蔬菜,如生辣椒、蔥、姜等,還喜食生菜、生肉和蝦醬魚露。
柬埔寨城市里的居民多數也習慣吃中餐,以中國廣東、云南菜的口味為主,一般愛吃微辣帶甜味的菜肴。用餐時,習慣將腳向后席地而坐,不用桌子和椅子。一般習慣用右手抓飯吃。
柬埔寨人大多信奉佛教,養成了“過午不食,尊重鳥獸”的習慣。他們不愿殺生,不多食動物肉。
(五)習俗禁忌
到寺廟和僧侶住所時,忌把鞋子帶入門內,若違犯此規,柬埔寨人稱之為“拍蒲” ,認為犯了罪孽。他們認為“星期六”是鬼魂妖魔喜歡的日子,很不吉利。
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認為左手是極不潔凈的。他們認為頭是人的神圣部位,不容隨意觸摸,否則是對他們的極大不敬。
認為孔雀是一種不祥之鳥,不愿見到孔雀及其圖案。
新加坡的商務習俗
(一)基本概況
新加的正式國名是新加坡共和國,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面積為618平方公里,人口310萬人,是一個集國家、首都、城市、島嶼為一體的城市型島國。馬來語“新加坡”的意思是“獅城”。在新加坡華人占全國總人口76%,是除中國以外世界上惟一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的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以及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馬來語被定為國語,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等四種語言同為官方語言,英語則為行政用語。
新加坡國慶日是8月9日。
1990年10月3日,新加坡與中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新加坡人在社交場合與他人所行的見面禮節多為握手禮。由于文化多元化,新加坡的禮儀與習俗也呈現多樣化:華人習慣于拱手作揖或鞠躬;而馬來人采用 “摸手禮”。新加坡人特別強調笑臉迎客,彬彬有禮。
新加坡政府強調“不學禮,無以立”,而且專門編定了《禮貌手冊》。
(三)服飾禮儀
新加坡國服為以胡姬花為圖案的襯衫,在慶典隆重的場合穿著。
在政務活動和商務交往中,新加坡人著裝鄭重。男子一般要穿白色長袖襯衫、深色西褲、打領帶;女子則穿套裝。許多公共場所對穿著過分隨便者往往拒其入內。
不同民族的日常穿著各具特色:華人多為長衫、長褲、連衣裙或旗袍,馬來人穿“巴汝”、沙籠,錫克人則是男子纏頭,女子身披紗麗。
(四)餐飲禮儀
新加坡飲食習慣往往受廣東、福建、海南和上海影響。口味喜清淡,偏甜;而馬來人忌食豬肉、狗肉、自死之物和動物的血,不吃貝殼類動物,不飲酒;印度人則絕對不吃牛肉。在用餐時,不論馬來人還是印度人都不用刀叉、筷子,而慣于用右手直接抓取食物,忌用左手取食。
新加坡華人大都喜歡飲茶。
(五)習俗禁忌
蘭花“卓錦·萬代蘭”(胡姬花)為新加坡國花,絕大多數的新加坡人都非常喜歡紅色。對白色也普遍看好,視之為純潔與美德的象征。新加坡國旗由紅白兩色構成。
在日常生活里,新加坡華人對傳統民俗非常講究,與新加坡人攀談須多使用謙同、敬語。新加坡的華人大都很講“面子”,并且“鄉土觀念”極強。新加坡人普遍講究社會公德。
韓國的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韓國的正式國名是大韓民國。它位于亞洲東北部,總面積為9.9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多萬,全部單一韓族人,首都首爾,主要宗教是佛教,官方語言是韓語,亦即朝鮮語。
韓國作為國家的名稱,乃出自其歷史上李氏王朝時高宗李熙于1897年所定之國號“大
韓”。
韓國國慶日8月15日。
1992年8月24日,韓國與中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在正式交際場合,韓國人一般都采用握手作為見面禮節。韓國婦女一般不與男子握手,而往往代之以鞠躬或者點頭致意。韓國人在不少場合有時也同時采用先鞠躬、后握手的方式;同他人告別時,若對方是有地位、身份的人,韓國人往往要多次行禮達三五次之多。個別的韓國人甚至講一句話道別,行一次禮。
在一般情況下,韓國人在稱呼他人時愛用尊稱和敬語,稱呼對方頭銜。
韓國人非常講究預先約定,遵守時間,并且十分重視名片的使用。
(三)服飾禮儀
韓國人們對社交場合的穿著打扮十分在意。在交際應酬之中通常都穿著西式服裝。邋里邋遢、衣冠不整的人,和著裝過露、過透的人一樣,都是讓人看不起的。
在逢年過節或某些特定場合,韓國人往往會穿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服裝:男子上身穿襖,下身穿寬大的長襠褲。或加上一件坎肩,甚至再披上一件長袍。韓國婦女則大都上穿短襖,下著齊胸長裙。
光腳參加社交活動,是一種失禮的行為。進屋之前需脫鞋,擺放鞋子不準將鞋尖直對屋內
(四)餐飲禮儀
韓國飲食以辣、酸為主要特點。主食主要是米飯、冷面。他們愛吃的菜肴,則主要有泡菜、烤牛肉、燒狗肉、人參雞等等。韓國菜的品種并不太多,而且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比較清淡。
韓國飲料較多。韓國的男子通常酒量都不錯,對燒酒、清酒、啤酒往往來者不拒。韓國婦女則多不飲酒。韓國人通常不喝稀粥清湯,認定只有窮人才會如此。韓國人一般都不吃過膩、過油、過甜的東西,并且不吃鴨子、羊肉和肥豬肉。
]
(五)習俗禁忌
韓國人大都珍愛白色,崇拜熊虎。以木槿花為國花,以松樹為國樹,以喜鵲為國鳥,以老虎為國獸。不要將其稱為“南朝鮮”、“南韓”或“朝鮮人”,而宜分別稱為“韓國”或“韓國人”。
精英外貿論壇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強,他們強調所謂“身土不二”,反對崇洋媚外,倡導使用國貨。在韓國,一身外國名牌的人,往往會被韓國人看不起。需要向韓國人饋贈禮品時,宜選擇鮮花、酒類或工藝品。但是,最好不要送日本貨。在接受禮品時,韓國人大都不習慣于當場打開包裝。
韓國民間仍講究“男尊女卑”。男女一同就座時,女人應自動坐在下座,并且不得坐得高于男子,女子不得在男子面前高聲談笑等。
土耳其的商務習俗
(一)基本概況
土耳其正式國名是土耳其共和國。它位于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巴爾干半島上,地跨亞、歐兩大洲,全國總面積約為78.1萬平方公里,人口目前約為6160多萬,國語是土耳其語,首都是安卡拉,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信徒占全國居民總數99%,但政教分離。
土耳其國慶日是10月29日。
1971年8月4日,土耳其與中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土耳其人殷勤好客,性格豪爽而奔放,熱誠而直率。與人相見時,會首先向對方問好,然后握手,接下來還要祝愿對方身體安好。
與親朋好友見面時,土耳其人一般會與對方行親吻禮,晚輩在拜見長輩行“捧手碰額禮”:首先捧過長輩的右手親吻一下,隨后再恭恭敬敬地將它捧至自己的額頭上,輕輕地碰上一下。和客人道別行 “交手鞠躬禮”:先將雙手平伸,然后使之交叉于自己身前,同時深深地向對方鞠躬。
雖說土耳其領土大部在亞洲,但土耳其人卻一直把自己當作“歐洲人”看待。
(三)服飾禮儀
土耳其人的傳統民族衣著為:男子頭戴紅色的高筒氈帽或呢帽,身穿長袍與燈籠褲。婦女則面罩黑紗,身著黑袍與燈籠褲。現在,土耳其男子大都上穿西裝,婦女則一般不再面罩黑紗,喜歡鮮艷的上衣,花俏的燈籠褲。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之中,土耳其人的穿著打扮相對而言是比較開放的。
(四)餐飲禮儀
土耳其的餐飲業極其發達,有 “美食國”之名。土耳其與中國、法國一道,被列為世界上三個最講究飲食的國家。土耳其以面食為主食,并非常愛吃大餅或大米,喜食各類甜品。
土耳其人愛吃羊肉、牛肉、雞肉、魚肉和雞蛋。轉烤羊肉、砂鍋羊頭、紙包羊肉等等,都屬于名菜。土耳其人嗜吃茄子,可用茄子烹制幾百種菜肴。
忌食之物包括:豬肉、狗肉、驢肉、騾肉、甲魚、烏龜、螃蟹、自死之物、未誦安拉之名宰殺之物、動物的血液。
主要飲料有涼開水、牛奶、咖啡與紅茶,紅茶為首選。土耳其咖啡不僅很有名氣,而且飲用方法別具一格:通常不過濾,連汁帶渣一起裝杯,咖啡渣就大約占去了半杯并加入大量的糖。
酸奶發源于土耳其,各種各樣的酸奶隨處可見。
(五)習俗禁忌
郁金香是土耳其國花。最喜歡的色彩是綠色、白色和緋紅色。不喜歡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紫色。土耳其人欣賞駱駝及其圖案但見不得豬、貓、熊貓及其圖案。民間普遍對大蒜有著極其特別的感情,許多土耳其人家門都掛上幾辮大蒜,以便逢兇化吉。
跟土耳其人打交道特別要牢記以下三點:第一,不要議論其民族問題。第二,不要議論其宗教糾紛。第三,不要議論其軍方人物。
使用左手,在土耳其被視為對人的最大不敬
緬甸的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緬甸的正式國名是緬甸聯邦,位于亞洲中南半島西部,總面積為67.66萬平方公里,人口4650多萬,由緬族、撣族、克倫族等組成,全國居民的85%信奉佛教,國語是緬語。首都為仰光,含意是“戰亂平息”。
緬甸國名出自該國主體民族緬族,“緬”字具有“敏捷”、“強壯”與“遙遠”之意。而“甸”字,則意為“山間谷地”。
緬甸的國慶日1月4日。
1950年6月8日緬甸同中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緬甸人待人十分謙恭、友好,他們所采用的見面禮節:其一,是合十禮。其二,是鞠躬禮。緬甸人在見到長輩、上級或學者時,大都要向對方行鞠躬禮,以表示自己特殊的敬意。其三,是跪拜禮。緬甸人在參見父母、師長或者僧侶時,往往講究要“五體投地”,向對方施跪拜大禮。
緬甸人對長輩尊重有加。他們講究,晚輩在向長輩遞送東西時,必須使用雙手。在遞細小物品時,可單用右手,但應同時以左手托扶右手下部。在長輩面前通過時,晚輩應當躬身低首,輕輕走過,不允許昂首闊步。緬甸人對于男女之間的交際較為保守。緬甸人有名而無姓。在緬甸人的名字之前,往往會加上一些特定的詞,它們類似于尊稱,例如,“吳”意為“先生”,“杜”意為“女士”。若一位緬甸男子有了社會地位,人們會稱之為“吳剛”。
根據緬甸的民間傳說,中國人與緬甸人本是同胞兄弟。故緬甸人對待中國人不但極為親切、友好,而且往往還會直接以“胞波”相稱。“胞波”一詞,在緬語里意即“同母所生
的親戚”,或是“同胞兄弟”。
(三)服飾禮儀
緬甸人只有在極為正式的場合才會穿著西式的套裝。緬族男子的民族服裝上穿對襟無領長袖短外衣,下穿以方格布縫制而成的類似于筒裙的沙籠,頭上往往要裹上一塊素色的扎頭巾,名為“崗包”。緬族婦女的著裝上穿斜襟長袖短衫,內襯白色胸衣;下穿花布長身筒裙,并且在側面束住,但不用腰帶,上衣往往透明或者半透明,出門在外時大多還要披上彩色披巾。由于天氣炎熱,緬甸人一般穿拖鞋。
拜訪緬甸人進門前首先脫鞋。在參拜佛寺時,則務必如此。
(四)餐飲禮儀
緬甸人以米飯為主食,而且喜食水產品。喜歡加入椰子汁的椰漿飯,拌有椰絲、蝦松、姜黃粉的糯米飯,口味偏重于酸、辣、甜,不愛吃太咸的食物。吃飯之時,多愛加辣醬入內。信仰小乘佛教的緬甸人通常不忌肉食,但是他們不得殺生,并且講究過午不食。緬甸人一般都不吃豬肉、狗肉、牛肉、并且不吃動物內臟。他們所吃的肉食,主要是雞肉、鴨肉、魚肉和蝦,以及雞蛋等等。
緬甸人一般不飲酒,但大多喜汽水、咖啡和熱茶。所謂“熱茶”,是以茶葉拌入黃豆粉、蝦肉松、蝦醬油、洋蔥末、熟辣椒籽,沖兌而成的。在用餐時,緬甸人主要以手抓食。用餐時,排列座次須注意男左而女右。抓食飯菜時,僅可使用右手,忌用左手。
唯有父母、來賓開始進食后,子女、主人才能跟進。
(五)習俗禁忌
緬甸人非常珍愛東亞蘭、柚木和紅寶石,這三種東西分別被定為緬甸的國花、國樹與國石。他們還敬重榕樹,將其當作佛塔看待。
在緬甸,白象與黃牛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拜。白象代表著吉祥與幸福,因此選定它為國獸。而黃牛則被他們奉為神明,非但禁止宰殺、食用,而且不得役使或鞭打。
孔雀與貓頭鷹,同樣也是緬甸人所喜愛的動物。烏鴉在該國也被視為“神鳥”,而大受保護。
有三種人在緬甸是不可予以輕視的:一是僧侶。信奉佛教的緬甸人歷來敬重僧侶,每個男子一生之中都要出家為僧一次。二是婦女。婦女在緬甸地位較高,她們可以自主婚姻,并且擁有經濟收入,故此有人稱該國為“亞洲第一女權國”。三是軍人。緬甸軍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擁有極大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