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影院在线午夜/成 人 黄 色 视频免费播放/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學者論壇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試析伊斯蘭羞恥觀的內在基礎

來源:中國清真網 時間:2008-01-29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恥,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恥辱之事。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和榮辱。它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這種道德感體現著人性的尊嚴,是社會正義的心理基礎。禽獸沒有羞恥感,完全依賴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孟子提出:“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荀子說:“人不知羞恥,乃不能成人”。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則說:“人是唯一知道羞恥和有必要知道羞恥的動物”。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人都不約而同地強調羞恥感在為人處事中起著的關鍵作用,頗值得我們深思。

    由此可見,明道理、知羞恥,是每一個具有良知、理性和自尊的人的道德操守和基本素質,也是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它關系著個人的人格高尚與否。往大的方面說,它也關系著民族、國家的興衰。許多偉大的文明都是通過煥發、培養和強化人們強烈地羞恥感來維系基本的道德感和文化價值的,其中尤以中華文明最為典型。可以說中華文明就是一種恥感文化。

    在伊斯蘭教看來,羞恥感是人與生俱來的天然稟賦,是真主在創造人時就賦予給人的一種天性和內在素質,是產生高尚道德的源泉之一,即當人做出不符合道德要求或不應該的事情時,就會自發感到羞愧、恥辱、臉紅,或不好意思,甚至感到無地自容。就這一意義而論,羞恥感本身具有判斷是非,區分美丑、好歹、善惡的特性。正是這一特性,才使人產生道德自律,使人趨向并追求自我完善,使人自尊、自愛、自重、自律,使人止于禮、趨向善、臻于美,使人深刻反省、自我譴責、自我糾枉·……

    正是人有羞恥感,人能深刻的意識到在他之上人類的創造者——安拉的存在,他應時刻小心提防,避免自己做出真主所不許可的事情和一切罪惡、可恥之事。《古蘭經》把人所具有的羞恥感與信仰、道德甚至社會倫理規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安拉在《古蘭經》第七章第二十六節呼喚人類說:

    阿丹的子孫啊!我確已為你們而創造了遮蓋羞體的衣服和修飾的衣服,敬畏的衣服更優美。這屬于安拉的跡象,以便他們覺悟。

    在這段《古蘭經》原文中“羞體”一詞為“騷阿提”,該詞含有“罪惡”、“可恥行為”、“丑陋的”、“羞恥的”等意。根據經注學家的注釋:該處“騷阿提”一詞指人的私處——“陰部”。那么,“我確已為你們而創造了遮蓋羞體的衣服和修飾的衣服”,就是安拉啟示人類要用衣服遮蓋自己身體上的羞體,讓人注重形體上的羞恥感,體現人的形象美。后句“敬畏的衣服更優美”,則是指“人應當以對安拉的敬畏——敬畏是一種崇高的信仰境界和心神澄明、超塵脫俗的信仰精神狀態——來杜絕一切罪惡的、可恥的、丑陋的、羞恥的行為和事情”,即安拉啟示人類要注重道德心理上的羞恥感,體現人的人性升華之美。

    安拉在這節古蘭經文中是對全人類的呼喚和啟示,——“阿丹的子孫啊”是指全人類而言的,人類應該以遮蓋自己身體上的羞體和敬畏安拉來保護做人的羞恥感和建立自己的羞恥觀。因而人的羞恥感與其對安拉的信仰程度和信仰表現密切相關,更與其對安拉的敬畏程度密切相關。那么,羞恥感的弱化與失落,直接關系著個人信仰程度的弱化和失落,同時也意味著其道德意識的弱化和失落,以及人性尊嚴的墮落與失落。

    由于人的本性中含有私欲(各種欲望),由于社會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客觀因素:如普遍存在的不良道德品質和行為、和金錢、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和形形色色的誘惑,人的這種天然秉性有時會蒙灰隱退或丟失,心底的道德防線也會潰退,丟棄了羞恥感,失去了心理道德防線,也就喪失了是非、善惡、美丑、好歹、榮辱觀念,喪失了起碼的正義感和尊嚴感,就會按照膨脹的私欲“無所不為”,并對干一些丑事、惡事和不道德的事不再感到羞恥,甚至做出一些超越一般倫理道德底線的事情,不以為恥,反而為榮。在這一意義上,僅靠建立在天性基礎上的羞恥感是不行的,是不能從根本上約束人們的向惡傾向和惡劣行為的。

如上節《古蘭經》所示,伊斯蘭的羞恥觀不僅僅建立在人的天然羞恥感上,而且還建立在伊斯蘭信仰的基礎上。

    穆圣也在圣訓中強調說:

    信仰有七十或六十多個分支,其最高貴的是誦念:萬物非主,惟有真主;最低是清除道路上的有害物。害羞是信仰的分支之一。

    又說:

    知恥是信仰的一部分。

    在這兩段圣訓中,穆圣(求主慈福安于他)把害羞和知恥,即把羞恥感提高到了信仰的高度,并把它作為“信仰的一部分”,以此培養和建立穆斯林的羞恥觀;從而,使伊斯蘭的羞恥感和羞恥觀有了堅實的信仰基礎,并使其具有了永恒的穩定性和不變性。它使穆斯林不會因社會上和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因素的影響或形形色色的誘惑,以及人自身的私欲作祟而淡化或喪失,也不會因時代或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更不應因社會中人們普遍道德羞恥感的喪失而喪失。對人們,尤其是對穆斯林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培養和建立起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和鞏固作用,成為了穆斯林的羞恥觀的內在基礎和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形成了穆斯林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對其行為更有了一定的約束力。因為,一位真正的穆斯林,會為了自己信仰的完善而保持、呵護自己天然的羞恥感而不讓它蒙灰或失落,并培養自己的羞恥之心而使它永放光亮。

    從另一個角度說,培養和確立了人們的羞恥感和羞恥觀,也就確立起了道德規范,確立起了人們的行為約束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偉大的使者穆圣(求主慈福安于他)為了增強人們的羞恥感和道德責任感而說:

的確,人們從歷代先知的言論中所獲得的教訓是:如果你不感到羞愧時,就為所欲為吧!

根據伊瑪目腦威的解釋:這段圣訓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安拉、對眾人不感到羞愧,那么,你就做吧!圣訓學家們對這段圣訓的另一種解釋是,這段圣訓是對那些對違背安拉的命令、禁止而不感到羞愧,且肆無忌憚、任意胡為者的警告和恐嚇;它同時也在促使人要顧全廉恥,不可為所欲為!

    這就使穆斯林意識到: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在安拉的監察之中的;也讓他認識到:如果一個人違背了安拉的命令或禁止,干違法亂紀之事,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宗教義務和道德義務或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然要受到安拉的拿問、譴責,甚至懲罰。

    所以,在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中,穆斯林能夠(也應該)時刻保持自己的羞恥感,能夠意識到“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和該抵制什么”,能夠在社會的污泥濁水中、普遍的道德淪喪、善惡、是非、美丑、好歹不分的社會氛圍中,始終保持自己的信仰、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羞恥感、遵循真主的命令和禁止,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穆斯林本色和氣節。

在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加之外來文化的影響,社會上開始彌漫著金錢至上,享樂主義、懶惰奢侈、爾虞我詐、貪污受賄、以權謀私、不守信用、自私自利、好逸惡勞、游手好閑、腐化墮落、損人利己、違法亂紀等等不良的風氣,被所謂“現代人的生活理念”影響的很多人,開始為了物質享受而失去了作為一個健康的人應有的羞恥感,向自己的道德挑戰,向國家的法律挑戰,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面臨了嚴峻的考驗。

    一個人不知道好歹,就業已喪失了羞恥感和羞恥觀,就已喪失了道德感和做人的人格和尊嚴,同時也喪失了正義感,這樣,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是非、善惡、美丑觀念,就把握不住自己的行為,就不可能對國家、對民族有所貢獻;同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明確而統一的羞恥觀和榮辱觀,不知好歹,更加可怕。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今年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看望全國政協委員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了“八榮八恥”,作為一位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適時地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充分體現了一個領導人對人民,一個執政黨對國家和民族的負責。“八榮八恥”的提出,正是對社會上人們羞恥感的喪失和道德危機的莊重回應,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堅決捍衛,是對“以德治國”“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也必將在社會的道德建設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道德和文化價值的建構,社會整體精神文明的提高,就需要煥發人們內在的羞恥感、培養和強化人的羞恥感,這樣,人們才有自覺的道德、價值意識。人類數千年建立起來的道德、文化價值的基礎才能得到鞏固,才能永葆牢固。在中國儒家偉大先驅孔子看來,用懲罰的手段,人也許會因為害怕而不越軌,但那只是被迫和無奈;只有當人知恥了,才會自覺地不去做那些可恥的事。就此而論,伊斯蘭教把人類的羞恥感和伊斯蘭的羞恥觀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以信仰來永葆人們的羞恥感長存、常新,確有其超越之處、偉大之處,也確實是僅靠建立在人類天性基礎上的羞恥感和羞恥觀所不能及的。

    最后,我還想指出一點:作為中國穆斯林,我們不僅要擁護和堅持“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更應堅持和持守我們穆斯林的羞恥觀,同時,永遠應當以榮為榮、以恥為恥,更應以疏遠和背離自己的民族和宗教信仰為恥,做一位永葆羞恥感的穆斯林。(感贊安拉!)
 作者:王建平  來源:《河南穆斯林》雜志社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