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有幸參與了沈丘縣清真古寺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并負責有關史料搜集和文字整理。因此,我對沈丘清真古寺的創建與廢興等情況多有了解。前些 年,我曾走訪過已故縣政協副主席李道全教長,已故縣政協常委、伊協代會長李道同和已故縣政協委員杜芾村(字紹棠)等社會賢達,寫了一些有關清真古寺的文章。這次結合該寺的 廢興及歷史沿革,經過系統整理,敘述于后。
沈丘清真古寺舊稱“至元寺”,坐落在沈丘縣縣城槐店回族鎮東關大什字西南隅。因創建于元代至元年間而得名,近代稱亦“老寺”和“清真古寺”。
元初,蒙古汗國為鎮戍中原,從中亞征簽一部分色目人和當地漢人加入“探馬赤軍”。其中由波斯人穆罕默德•阿李率其部落的四個營隊駐屯于古項城縣東郊(今沈丘縣城),戰時出征,平時屯聚牧養。阿李所部皆穆斯林,于至元十年(1273年),在此創建了豫東第一座“麥斯吉德”教坊—至元寺。并在營寨中間開鑿了一眼“四方沿井”,供阿李的四個營隊飲用。700多年來,沈丘穆斯林一直飲用著這眼古井。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1428年),因陷河城廢,項城縣治所南遷。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經西北洪洞大槐樹遷入的穆斯林重建了至元寺,并稱此地為“槐坊”。據寺內明碑刻記載:寺院規模宏大,占地15畝,仿廟式建筑,牌坊山式大門,“火墻疊檐,三進庭院,曲欄環繞,寬敞明靜”。整座寺院內由大小63間房舍組成,是取先知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創始人)壽數相同之意。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闖軍與明軍的一次戰役中,該寺遭兵燹。
到清世祖順治十年(1653年),經西北及黃河北遷入的穆斯林增多,以李、馬、龐、海、倪、劉姓為主,散居槐坊四周,建30余村落,多以經商耕田為業,市井開始繁榮,“商 賈云集,店鋪林立,漕運興旺,墻桅樹密,水路交會之鄉,財源堆積之藪”,槐坊逐漸成為豫東皖北商貿通衢重鎮。時馬氏來祖馬輝倡導眾穆民修寺,經馬延縉之手,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成修寺大業。重修的至元寺由主院、南庭院及北園林三部分組成。主院由門樓、過殿、卷棚、大殿及望月樓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廂房為南、北講經堂對稱,具有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筑特色。南庭院為磨房倉儲、經匣房及海里凡歇息之地。經月亮門入北院進深為一處園林,園內有西講堂、演武廳、兵器房。園中閣臺亭榭、奇花異卉、古槐參天,是回民勞作之余休憩、健身習武之處所。整座寺院磚基、瓦頂、正脊、垂脊、檐口為綠色琉璃瓦嵌蓋,屋面覆以鉛灰色筒子瓦,雕梁畫棟,紋檐繩桷,刻楹涂壁,懸匾垂聯。大殿中央豎有古庫法體“臺思米”和“皇帝萬歲牌位”。正門為牌樓形式,兩側為拱券門,正門上額由康熙年間進士馬朝宣書“清真寺”匾一塊。南北券門上各書“周中規”、“折中矩”,意為陶冶回民性情,躬行規矩以求靜心美德。北講經堂上額懸掛清嘉慶六年(1801年)河南巡撫使牛鑒題“明經堂”匾。過殿上方有直隸總督兼陜甘出撫使五品頂帶三級花翎巴圖魯•哈速魯贈的“道源無極”匾。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間一甲一名武進士、人稱“滿天星斗,天河一道,干國忠良”的云南督軍張鳳鳴(1850-1908,回族,祖籍西平)為寺院贈匾“道遵獨一”。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沈丘籍御前侍衛、正定府鎮臺、副將馬延襄贈匾“是有真宰”懸于卷棚上方。大殿中央明柱刻有中原書法名家李潤科親書楹聯,上聯“獄海火烈要是欲火點捻”,下聯“考賽水甜究從德水發源”。清光緒年間本邑大伊瑪目杜寬(字得眾)哈只題匾“德步桑梓”、“功補造化”匾懸于南講經堂內。藏經室內有各種經書1486冊,古手抄本500余冊,其中,大部分是明代黑伯李阿訇的手寫經書,還珍藏有清末名嗓穎、陳二州的書畫家李東運大阿訇的《三羊開泰》畫 卷。同其它古建筑一樣,該寺建筑物多有吻獸裝飾,但由其花卉圖案組成,有遠看是獸,近觀是花之感,體現了伊斯蘭的文化特色。
在清道光年間、咸豐年間及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三次對古寺禮拜殿進行修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本坊鄉佬海容軒、杜芾村(字紹棠)、龐瑞甫、馬繼眾、李道慶等在漯河等地募捐八千大洋,對寺內過殿、卷棚、地堂板進行維修。1953年,阿訇李道全率鄉佬劉繼領、馬文俊、杜紹良等自費赴滬,約在上海的回民老鄉集資三千元,對寺院進行整修。
該寺院在“文革”中被改建為化工廠,望月樓拆了當煙囪,寺院建筑遭到嚴重破壞。1980年開始修復。1993年5月,由已故河南省伊協常委、周口地區伊協會長、沈丘縣政協副主席李道全大阿訇倡議重建古寺望月樓,得到沈丘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大力資助。1993年6月25日動工重建。1994年3月14日落成。2000年9月25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本縣在阿聯酋做貿易的商人劉偉個人捐資12萬元,社會捐資近10萬元,在寺內原女拜殿處,新建一座建筑面積260m2的女寺,于2005年6月竣工。
重建的望月樓改在寺院門樓處,兩側增建了二層配樓20間,主樓高五層32?郾6m,樓體建筑面積733m2。望月樓底層為門樓,兩側臥立一對青石獅刻。二層面外四個無底拱孔裝飾,三、四層為四角挑檐,覆綠色琉璃瓦,二至五層均建外廊檻欄,便于人們登臨目送,覽觀市景。各層廓壁裝格子枋欞拱式窗,四角掛風鈴。五層為六角攢尖式建筑,上托綠色穹頂,頂心上方為寶葫裝飾,頂桿豎新月、五星。全樓上下翼角呼應,振振欲飛。已故原新華社社長穆青為新落成的望月樓親書“清真古寺”、“望月樓”匾額。
一方古寺,一方文化。至元寺經過700多年的重建擴建,其規模雄偉壯觀,氣勢恢宏,既有古典傳統的莊嚴、肅穆,又不失伊斯蘭文化的巍峨、典雅。舉首望宇,日月輝煌近在眼前。登樓鳥瞰,人間勝景盡收眼底。這座中原民族文化瑰寶,已成為豫東一大人文景觀。
附:《重修槐坊廳清真寺拜殿碑記》
皇圖永固
自來辦大事成大功者,果專恃財力乎?抑恃此心力耳。心力無怠,而財力復足以繼之。于是協力同心,和衷共濟,斯天下無不可為之事,而古今無不可成之功。知此者,其惟槐鎮之重修拜殿一事。
清真寺之有拜殿,原為吾教中拜跪之所,以仰答上帝造化生成之恩者也。設廢而不修,不惟無以壯觀瞻,而五時課功之真誠,將何所寄!乃槐之拜殿,自道光、咸豐年間兩次重修,數十年來,風雨剝蝕,漸形殘缺。
迄光緒二十一年,乃有欽之龐君,目睹心傷,于是約輔臣馬君,共見首事劉超文,到寺商之。阿衡馬瑞甫、掌教杜得眾僉曰:“此善事也,宜速為之”。況前經□□□公已書捐資,因被黃水之阻,僅置磚樹,從此催輸而經營之,殫精竭慮,鳩工庀材,雖未能告厥成功,勒之于石,而其豐功偉績,固彰彰在人耳目間矣。茲于光緒二十九年,閣方首事諸公,后踵其跡而贊成之,有始有終,任怨任勞、輝煌金碧、煥然一新。然非前此諸公之心力維堅,必不能創。茲義舉,非后此諸公之心力克繼,又誰興成此巨觀。語曰:“眾志成城”,又曰:“有志者事競成”,豈不然哉!工竣囑余以記其事,余不獲以不文辭。然深嘉諸公之心力無怠,竊幸吾教中拜跪有所,故援筆以志其顛末,并將首事諸公姓名臚列于后,及同人之捐資多寡志之碑陰,以為后來之勸云爾。
首事
劉飛鵬耆民李柏齡武舉馬忠乾武童李興運監生龐錫之馬春田監生劉月鵬
知印廳方耀廉監生龐子襄監生馬孝冶
監工
李攀桂把總高俊德掌書廳馬廣彥李會科監生馬仁舜武生馬廷揚武童馬孝
芳把總海風鳴監生馬克敏李順親
沈丘縣學優廩生:李新珍(字聘甫)撰文
國子監太學生:李英敏書朱
監修
阿衡:馬鳳池
掌教(伊瑪目)杜寬(字得眾)
鐵筆:趙云海
木工:郭明善
泥作:王德心
大清光緒三十一年晟次乙巳荷月谷旦
(倪勝章,沈丘縣政協文史員,周口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