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影院在线午夜/成 人 黄 色 视频免费播放/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穆斯林國家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撒拉族的伊斯蘭教育

來源:新月華 時間:2008-03-1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撒拉族是我國10個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少數民族之一。撒拉族有語言,但沒有文字;有歷史傳說,但無族內的記載。不過撒拉族的先民用駱駝馱著《古蘭經》和故鄉的土從遙遠的中亞撒馬爾罕集體東遷到中國的歷史開端,奠定了伊斯蘭教在撒拉族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基礎。也可以這樣說,撒拉族是在伊斯蘭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個頗具個性的民族。沒有伊斯蘭教育,就沒有撒拉族的歷史發展過程。所以,簡述撒拉族伊斯蘭教育的歷史發展過程及其特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前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一、伊斯蘭教育在撒拉族形成初期的表現形態。


□□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的元代至撒拉族形成為民族共同體的元末明初時期,伊斯蘭教育在撒拉族先民中以家庭、家族甚至完全社會化的形態表現出來。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循化是撒拉族的故鄉,8萬多撒拉族中的6萬人就居住在循化。街子鎮是撒拉族的搖籃,那里有撒拉族先民首領的墳墓,有撒拉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街子清真大寺,還有駱駝泉和撒拉族先民從撒馬爾罕馱回并珍藏了700多年的族寶—一本手抄的《古蘭經》。西寧的東關、化隆的甘都以及甘肅的大河家等地是撒拉族居住較多的地方。據傳,撒拉族先民的首領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就是撒馬爾罕當地著名的阿訇,由于他們的威望日益擴大,引起地方當權者的忌恨并被誣陷,迫使兄弟二人領著族人及其追隨者“牽著駱駝,馱上《古蘭經》和故鄉的水土”,向著太陽升起的東方走,去尋找可以安身的樂土,終于走到今天循化縣的街子定居下來。這一比較可信的歷史傳說,至少可以肯定尕勒莽兄弟二人不但諳熟伊斯蘭教法及其經典,而且在族人中擁有伊斯蘭知識權威者的地位。同時也證實了隨他們兄弟而來的族人全都是在伊斯蘭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以伊斯蘭教規及其習俗為生活方式的穆斯林。所以,撒拉族穆斯林以家庭、家族為單位并以伊斯蘭知識互為教育應該是撒拉族先民當時最善遍的教育方式。遷居異域的初期,在不懂漢、藏文化的窘境下,撒拉族的先民們只能以伊斯蘭教規及其撒馬爾罕當地穆斯林的良好習俗來教育、約束族人,于是《古蘭經》中“你們當全體抓住安拉的準繩,你們不要分裂”、“圣訓”中“穆斯林皆兄弟”的伊斯蘭思想以及為生存而耕耘、為發展而團結、為信仰而舍命的穆斯林的理念,伴隨著撒拉民族的成長壯大而根深蒂固到撒拉族每一個人的言行之中。在凡事“托靠真主”而不畏千難萬險的伊斯蘭思想教育下撒拉族堅強地活了下來的歷史,孕育了撒拉族人忍辱負重、自強不息、勇敢強悍的民族性格。今天撒拉族內普遍流傳的“撒拉人,兒子尕娃,把頭割下來也要游過黃河”的口頭禪,寓示著撒拉族人勇敢不畏的精神。可見,伊斯蘭教育下撒拉族的先民不但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伊斯蘭的教育思想和嚴格的教規使撒拉族更加鞏固,最終在伊斯蘭教育的軌跡下獨立地發展成為一個民族共同體。不論遇到何種困難,撒拉族始終以保持伊斯蘭信仰為前提。例如撒拉族先民的首領尕勒莽為兒子向文都(今循化的一個藏族村莊)的藏族求婚時,對方提出撒拉人要向泥塑像叩頭、房頂置麻尼筒、院中立經幡等要求,由于這些要求完全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原則相悖,故被尕勒莽斷然拒絕。后來經雙方協商,在不違背伊斯蘭教旨的情況下,撒拉人答應在莊廊四角立白石頭(藏族的一種習俗)的條件使雙方成親并世代和睦相處。這一傳說正好體現了撒拉族先民在伊斯蘭教保護下得以生存發展的歷史特征,同時也開創了撒拉族以伊斯蘭教育為主、兼容漢、藏優秀文化的民族教育特色。
□□伊斯蘭教“政教合一‘的特征,又使初到循化的撒拉族先民仍以伊斯蘭教初期發展階段的政治制度來構建他們新的社會結構。他們很快成立了“尕最”制度。“尕最”,系阿拉伯語,意為“法官”或“教法執行官”。早在唐宋時期,尕最已作為番坊的宗教領導者或教法裁決人在我國回族聚居區出現。元朝政府設立“回回哈的所”,以調解回族內部的民事糾紛和其他事務。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一種較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更為獨特的宗教社會制度。尕最不僅全權管理宗教事務,而且與土司制度揉在一起參與政治事務。撒拉族的尕最一般都成為世襲的土司。尕最制度的實行,從組織上把撒拉人的宗教信仰固定了下來,從而使伊斯蘭教育的發展有了穩固的社會基礎,也為今后經堂教育在撒拉族中的盛行打下了組織保證。據傳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不久,為了加強伊斯蘭教育,還從中亞老家請來了四十名“舍赫”(伊斯蘭學者),專門普及和宣傳伊斯蘭。尕最就是從這些“舍赫”中推選出來的。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1949年。

 

二、元末明初乃至清朝時期經堂教育已成為撒拉族伊斯蘭教育的主體

 

□□隨著家庭為單位的社會化伊斯蘭教育的發展,撒拉族與周圍漢、藏民族間的融合使撒拉族開始形成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到元末明初時隨著經堂教育在中國回族社會中的興起,經堂教育自然而然地成為撒拉族的主體教育形式。撒拉族定居循化之后,首先修建了簡易的清真寺,稱“尕拉米特”(意為黑色清真寺)。后經明、清幾代的發展,該寺現已發展成為西北著名的街子清真大寺。清真寺的修建,不但能使撒拉人集體禮拜,而且在清真寺這個集體活動場所開始了教育族人的歷史。隨著撒拉族人口的逐步增加,清真寺也多了起來。據《循化志》記載,乾隆時循化有清真寺73座,住寺人員30余人,撒拉族在歷史上基本分為“八工”(“工”為行政區,相當于現在的鄉),每個工由若干自然村組成。每個工有一個清真大寺,叫“海乙寺”(總寺),村村有清真寺,統轄于“海乙寺”。每個總寺聘請大學阿訇1人(現稱教長),二阿訇1人(副教長或稱掌學),招收本工或從外地來求學的滿拉(學生)若干名。大學阿訇負責全工的教務,日常給滿拉講授伊斯蘭經典,聚禮日和兩大節日要對所屬各支寺的全體穆斯林講“瓦爾茲”(講演或勸戒),教育撒拉族民眾要遵循伊斯蘭教規,弘揚伊斯蘭優良傳統,做真主喜歡的優秀穆斯林。所以,民眾聚在寺里,由阿訇講說伊斯蘭知識,也是撒拉族一種普遍的伊斯蘭教育方式。這種教育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
□□經堂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清真寺的講經堂里施行的一種宗教教育。經堂教育的中心是清真寺,教員是清真寺的阿訇,學生大都是本工的少年兒童,教育內容以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圣訓”為主,教育經費由清真寺所在工的全體穆斯林自愿捐贈來支持。學生學成畢業后可被聘請到其它清真寺任教當阿訇。經堂教育不但維系和鞏固了撒拉族群體,而且也為撒拉族培養了一批批伊斯蘭教方面的知識分子,從而提高了撒拉族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準。這些在經堂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阿訇,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程度地扮演著撒拉族“頭人”的地位,他們不但以身作則地教育引導撒拉人從善干好,也肩負著民族前途的導師職責。清代撒拉族人民的反清起義就是在阿訇蘇四十三的領導下進行的。

三、清末民初經堂教育基礎上興起的伊斯蘭新式教育沖擊著撒拉族人開始向外界發展。

□□隨著我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伊斯蘭教育僅僅以經堂教育為主體的傳統形式在撤拉族中也被打破。雖然經堂教育仍在日臻發展,但新式教育也開始深入撒拉族社會。1932年成立的青海回教教育促進會在各縣普遍設立了分會,循化自不例外。1938年,循化地區先后開辦了瓦匠、街子、清水、白莊、查加、蘇只、孟達和查汗都斯8所完全小學,學生445人;初級小學19所,學生600人;每校教員平均5人左右,學員多為當地的撒拉族青少年兒童,也有漢、回、藏學生。這些學校中也加設阿文課程和伊斯蘭教義課程,有條件的學校還設有禮拜堂。小學畢業生的升學目標主要是西寧昆侖中學。畢業于昆侖中學的撒拉族青年,有不少返鄉任教于各工小學。這種新式教育,不但使撒拉族青年了解了簡單的伊斯蘭教義,也懂得了漢文化。有了漢文水平,才有條件走出循化,闖蕩世界。


四、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撒拉族伊斯蘭教育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走向了歷史的輝煌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撒拉族中得到貫徹落實,舊有的清真寺不但得到恢復,這二十多年來又新建了不少清真寺,幾乎村村都有清真寺,截止目前已經達到100余座清真寺,凡清真寺均有阿訇和滿拉。經堂教育在這二十年中不但很快恢復起來,而且其人數規模、教學水平及漢文伊斯蘭教育的普及率均達到撒拉族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大批的撒拉族青年阿訇又應運而生,這些阿訇不但精通伊斯蘭教法,而且懂漢語和阿拉伯語。隨著青海省阿訇進修班和青海省伊斯蘭教經學院的設立,不少撒拉族阿訇被錄取到阿訇進修班輪流培訓,還有不少撒拉族青年到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開辦的阿訇進修班乃至到埃及、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國留學深造。據估計,近20余年間到這些國家留學的撒拉族青年阿訇達10余人。1993年,在青海省第五期阿訇進修班學習的循化縣古吉來清真寺的伊瑪目雅古拜 ? 韓維國被選中赴愛資哈爾大學伊瑪目進修班深造。他是青海省乃至撒拉族歷史上第一位公派留學的清真寺阿訇。這些都是撒拉族伊斯蘭教育在新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得到迅速發展的最好例證。
□□撒拉族伊斯蘭教育在歷史上的表現形式和特征,都因受到地域和撒拉族歷史發展的影響,雖對鞏固撒拉族伊斯蘭信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對急需懂得漢文化的撒拉族社會現實需要而言,又有著一定的局限作用。撒拉族盡管保持著濃厚的伊斯蘭氛圍,但日益開放的中國,將會使撒拉族的青年一代在更加完美的伊斯蘭教育制度下走向更加繁榮發展和團結進步的道路。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