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釋加牟尼的誕生又帶來佛教思想。爾薩之后人類的思想、宗教、信仰、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全世界已有許多種宗教產生,除伊斯蘭教外新產生的宗教有猶太教(3200年)印度婆羅門教(吠陀)經典。佛教(2500年釋加牟尼誕生)基督教(2000年——1600年)的圣經成型。瑪雅人信仰的宗教2000年
當人類的文明發展到公元六世紀時貴圣穆罕默德的誕生,傳達了真主降給人類的最后一部經典《古蘭經》。至圣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3月誕生在麥加,這一年正是埃塞比亞人率象軍進攻麥加遭慘敗,史稱“象年”穆罕默德是在公元610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宣布奉使命的,屆時已40歲,作為最后一位先知在公元七世紀來到人世,這是安拉的意志,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講選定這一時期是因為:在最后一位先知出現以前,人類自古以來從單純的獨一神信仰所建立起來的宗教與神話,神學思想和片面的哲學思想混為一談,有關宗教的教義不夠純粹。
同時人類文明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保存真主意旨的手段,已經趨于完善,交通與通迅手段業已足夠發達。先知給人類帶來的真主的最后的啟示《古蘭經》是伊斯蘭宗旨的體現也是人類信仰發展的需要。
伊斯蘭的先知觀認為:必須要有一位最后的先知和一個最后的啟示,因為伊斯蘭的基石是一神教義,穆斯林信奉同一性的原則,相信宇宙中只能有一個主宰那就是真主,統馭宇宙的那就是安拉制定的一個基本大法,人類的基本目標就是應當在真主的啟示和指引下去追求物質與精神的發展。人類只能有一個啟示只能有一個預言,從邏輯上講為人類送去這樣一位先知,他必須在安拉的指引之下為了整個人類和所有的歲月,將真正指引的全部內涵推向頂峰,使之明確化,集中化。安拉在最后的啟示《古蘭經》中業已確立了伊斯蘭信仰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原則,至圣穆罕默德身體力行地如實地貫徹了這一原則。
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所處的時代即公元七世紀是人類思想,體系混亂,多神教漫延的時代,人類的腐敗思想,使當時先知的傳道使命異常艱巨,先知于公元610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宣布奉使命,先知從小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但先知在安拉的襄助下,憑借偉大的《古蘭經》的指引,領導各族人民經過了23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麥地納建立了伊斯蘭政權,并制定了麥地納憲章為阿拉伯人的部落社會走向伊斯蘭民族國家打下了雄厚的基礎,自古以來交融在一起的一神教、多神教及拜物教的各部族在先知穆罕默德的領導下,在《古蘭經》的指引下經過長期的斗爭引導和教育。終于能夠團結在一起,無條件地服從獨一神——安拉的宗教——伊斯蘭教,這是史無前例的:
先知穆罕默德于公于632年5月8日病逝于麥地納終年63年,先知從40歲首次接受安拉的啟示起,至先知病逝,穆罕默德在短短的一生中經過23年的艱苦奮斗把向來散慢的阿拉伯民族團結在伊斯蘭的旗幟下,使他們成為一個堅強的民族從而奠定了伊斯蘭發展的基礎。由于先知傳達了《古蘭經》,使人類文明的發展出現了巨大轉折,人類在思想體系方面有了明確的方向,人類宗教的全部內涵更加明確化、集中化。
它不但使阿拉伯地區的思想體系、宗教信仰更加純潔化、明確化,同時也影響了歐洲文明的發展。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到來,同時也促進了世界人類思想體系和宗教信仰的發展,難怪近代歐美歷史學家,將穆罕默德排在世界100位名人之首。這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全面考核的結果,也是伊斯蘭教歷史的榮譽。穆罕默德不但是阿拉伯各族人民的偉大先知,同時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偉大先知,是一長串先知中的最后一位,也是封頂圣人,是他把《古蘭經》傳達給了人類,先知身體力行地完成了主命,給我們樹立學習的榜樣,我們應當認真學習真主給人類的最后的啟示《古蘭經》,把握好人類的最后的時機,在有限的生命中遵守真主的誡律和教導認真執行主命爭取兩世的吉慶。
每個先知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伊斯蘭的五大基柱我們應當牢記。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穆罕默德的豐功偉績是史無前例的。它不但奠定了阿拉伯地區文明發展的基礎,也推動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同時也大大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
從人類思想體系、宗教信仰的發展角度來看,先知穆罕默德傳達了真主給人類的最后啟示《古蘭經》,在《古蘭經》的指引下穆罕默德領導阿拉伯各族人民同多神論和拜物教進行了頑強的斗爭,經過了23年的奮半,建立了以唯一神論為宗旨的伊斯蘭政權從而將伊斯蘭教推向了頂峰,先知穆罕默德繼承和發揚了伊斯蘭教,他將真主指引的全部內函推向頂峰,使之明確化、集中化,使伊斯蘭教達到了盡善盡美。
二、伊斯蘭的第二大基柱:按時禮拜
禮拜是伊斯蘭的第二大基柱,是穆斯林承擔的基本義務之一,《古蘭經》中有好幾處提到禮拜時,把它作為一種善功和行善聯系在一起,根據《圣訓》先知穆罕默德說過:禮拜是區分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界限。此外,輕視或忽視禮拜的重要性,是一種不信的行為。在審判日對一個人進行審判所要考察的第一件事情,是他是否禮拜,那些虔誠地堅持禮拜的人,被允許進入天堂。
幾千年來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禮拜始終貫穿在人類的信仰中,在堅定人們的信仰,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先知宣講的伊斯蘭的教義中,都有禮拜這一要求。以前時代先知們所規定的禮拜的形式,今天我們已經不知道了,當人類的文明發展到穆罕默德時代時,先知穆罕默德在宣教使命中,重申了關于禮拜的命令。
但是,我們從《古蘭經》的以下經文中,可清楚地知道從伊卜拉欣到以實瑪利到以斯哈格(圣經稱以撒)到雅各,從穆薩到爾薩的所有先知;都奉命確定了禮拜的儀式:
P87:4有教養的人確已成功,15他記念他的主為尊名,而謹守拜功。16不然,你們卻選擇今世的生活;17其實,后世是更好的,更久長的,18正確是載在古經典中的。19、載在伊卜拉欣和穆薩的經典中的
P14:35當時伊卜拉欣說:“我的主啊!求你使這個地方變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孫遠離偶像崇拜。40,我的主啊!求你使我和一部分后裔謹守拜功。我們的主啊!求你接受我的祈禱。
P21:72我賞賜他伊斯哈格,又增賜他葉爾孤白,我使他們都變成善人。73,我以他們為世人的師表,他們奉我的命令而引導眾人,我啟示他們:應當力行善事,謹守拜功,交納天課。他們是只崇拜我的。
P19:54你應當在這部經典里提及伊斯馬儀,他確是重然諾的,他是使者,又是先知,55、他以拜功和天課命令他的家屬,他在他的主那里是可喜的。
P20:14,我確是真主,除我外絕無應受崇拜者,你應當崇拜我,當為記念我而謹守拜功。
P19:30那嬰兒說:“我確是真主的仆人,他要把經典賞賜我,要使我做先知,要使我無論在那里,都是有福的。并且囑咐我,只要活著就要謹守拜功,完納天課。
P3:43麥爾彥啊!你當順從你的主,你當叩頭,你當與鞠躬的人一同鞠躬。
我們從《古蘭經》的以上經文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從伊卜拉欣,伊斯哈格,伊期馬儀到姆薩,爾薩等諸多先知,在宣講主道時都明確地強調了禮拜的重要意義,并規定了當時的禮拜儀式,當人類的文明發展到穆罕默德時代時,貴圣穆罕默德在宣教的使命中,重申了關于禮拜的命令。
《古蘭經》在以下的經文中對禮拜的要求也作出了有關旨諭:P17:78你應當謹守早晨的拜功,早晨的拜功確是被參加的。79、在夜里的一段時間,你應當遵守你所當守的附加的拜功,主或許把你提到一個值得稱頌的地位。
從古至今在諸多先知的宣教中都強調了禮拜,禮拜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有哪些重要的作用,禮拜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禮拜是伊斯蘭五大基柱中的第二大基柱,《古蘭經》在以下經文中指出:
P2:30當時你的主對眾天神說:“我必定在大地上設置一個代理人”P51:56“我創造精靈和人類,只為要他們崇拜我”。
從《古蘭經》旨意中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我們的使命,人類是真主在地球上的代理人,人類的使命就是要崇拜真主,崇拜真主除了思想上的崇拜外,還要身體力行地認真完成主命,按時禮拜、崇拜真主,這是每個穆斯林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穆斯林的天命。
禮拜是穆斯林經常與主交流的主要渠道,它可以凈化我們的心靈,增強穆斯林的信仰,增加穆斯林與真主的感情,穆斯林將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給真主的恩賜上,因此,使穆斯林具有堅定樂觀的生活態度,而禮拜,對堅定穆斯林的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禮拜對增強體質,減少疾病也起著十分重要作用第二項基柱:禮拜(Salah):凈身
提問:
1、 阿拉伯語中的“薩拉”(禮拜)就等于英語中的“祈禱”(Prayer)嗎?
2、 “渥都”(小凈——禮拜之前特定的凈身儀式),怎樣進行?
3、 為什么要在禮拜前做小凈,為何要遵循這一特定順序?
4、 一個人做完小凈之后,在重新作凈之前,可以進行多少次禮拜?
5、 小凈有特殊例外情況嗎?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不作小凈?
6、 是否還有僅作小凈不是為準備禮拜的情況?
7、 有人說,伊斯蘭似乎過于注重細節了,比如對于小凈與大凈的種種規定等等,怎樣回答這樣的問題?
8、 伊斯蘭教義關于凈身的規定還有其它解釋嗎?
簡答:
“薩拉”的含義
“薩拉” (Salah)是一個寬泛而內涵豐富的詞匯,它不能夠完全譯成英文的“祈禱” (Prayer)。英文中的“祈禱”僅僅指祈求、懇請和禱告,而“薩拉”(禮拜)除了包括這些意思之外還有其它含義。首先在禮拜之前要作小凈,(特定的作凈儀式);它還包括一些特定的祈禱時所要求的動作。
“渥都”(小凈)
小凈以最低限度要求一個人在禮拜之前,先洗手,洗臉、用濕手摸頭,洗雙腳。但是,由天使伽伯利向先知傳達的更為完美的小凈形式如下:
1) 凈下(洗凈為止)
2) 洗雙手三次
3) 漱口(刷牙)三次
4) 洗鼻孔三次
5) 洗臉三次,包括前額和雙耳
6) 洗右臂和左臂三次
7) 用濕手摸頭、脖子及耳后
8) 洗雙腳至踝三次(每一項都從右開始洗)。
小凈是一種崇拜行為,它與祈禱相連,這在《古蘭》中已經提到。參見《古蘭經》P5:6因此,作小凈就是服從,遵循安拉的戒律。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作小凈還有其它幾個邏輯性原因:
1)作小凈是禮拜前的心理準備禮拜畢竟是與安拉的直接交流。
2)一天五次禮拜,在日常工作中自然有中斷,所以一個人在開始禮拜之前作凈以恢復精神也是自然的事了。
小凈的順序
小凈是一個與禮拜相連的崇拜行為。根據前面說的方式作小凈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在洗臉之前洗手,在洗手臂之前洗臉等等都是非常自然的事。但是,小凈并非僅是按照身體邏輯的動作,它還是按照精神邏輯安排的動作,因為先知說過,一個準備禮拜的人只要認真凈身,就會把他的罪過隨那已不潔的水洗去,“甚至從他的指甲縫中”洗掉他的罪過。
小凈延續多長時間
只要上一次作的小凈仍然有效,那么在每一回禮拜之前就不必再作了。但是,一個人作一次小凈就能保證一整天有效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使小凈歸于無效的事項是:人體的自然排泄物,沉睡和失去知覺,如果一個人在禮拜之前發生了其中任何一項,那么他就必須重新作小凈。
小凈的例外情況
伊斯蘭教法是靈活的,小凈在一定特殊情況下可以免除。在不能作小凈或特別困難的情況下,下列特例是被允許的:
1) 如果一個人在旅途中沒有足夠的水以供飲用和作凈,那么,他可以采用象征性的方式作小凈,即用手拍打石頭或砂子,打掉塵土,然后摩擦雙手以之摸面,這被稱為“代凈”(Tayammun).
2) 如果有某種皮膚病或傷口,若沾水可能使病情惡化,那么,可以采用部分小凈的方式,晝量縮小傷痛處與水的接觸面。甚至還可以采用上面描述的代凈方法,完全避免與水接觸。
3) 正在工作或旅行而不易洗腳的人,可以允許只沾濕襪子而不必把襪子脫下。在旅行中可允許他穿滿三天再洗腳,如果是居住者則允許他穿襪子24小時不洗腳。
當小凈不足以準備禮拜時如果發生下列情況之一,那么作大凈(沖洗周身)是禮拜的先決條件:
1) 夫婦性生活
2) 婦女行經或產后
3) 遺精
同樣,如果水不充足或有害于健康,那么可用對小凈規定的例外情況即作代凈(臺燕門)。
除上述情況必須作大凈以外,先知還建議,一周至少大凈一次,在星期五聚禮前應該大凈一次。
伊斯蘭過于詳細了嗎?
在西方,“宗教”這個詞指的是與“另一個世界”相關的一整套教義,因而在精神與世俗生活之間存在分裂現象,但在伊斯蘭中卻沒有這種分裂,因為伊斯蘭是一種完整的生活方式,因此,對于完整的伊斯蘭生活方式的指導很自然地就包括了作凈等方面的內容。事實上,保持清潔成為一項宗教義務。
關于作凈的其它論述
伊斯蘭并不把凈身與精神凈化看成兩個截然分離的事情。清潔(阿拉伯語“塔哈勒”(Tahira)一詞中《古蘭》中用以指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見注釋)。安拉對于人的道德,精神和物質的幸福是非常關切的。小凈和大凈并不是身體衛生的僅有的兩個方面,對此先知還給了一些勸告和建議。他責成信仰者講衛生的其它措施包括:采用牙刷棍(米斯瓦克一種易用于牙齒保健的植物枝條)保持牙齒的衛生:實施割禮;修剪指甲、剃去陰毛;飯前洗手;保持體形適中:干凈整潔。另外,他還禁止人們往河道里或在蔭涼處大便;禁止人們喝含有酒精的飲料和食腐爛的東西。)
禮拜準備
提問:
1、 請解釋禮拜的作用和意義?
2、 先前所有先知的原始教義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那么,怎樣對禮拜這一問題進行比較,禮拜總是必需的嗎?
3、 作凈是為禮拜準備,那么除此之外,在一個人開始禮拜之前還有其它必須準備的事項嗎?
4、 為了作禮拜,穆斯林必須去某一特定的地方或建筑物嗎?
5、 穆斯林被要求朝著西方作禮拜嗎?
6、 禮拜時,面向克爾白有何重大意義?
7、 穆斯林一天要進行五次禮拜,那么,每一次的準確時間是在什么時候?
8、 一個人必須準時作禮拜嗎?
9、 伊斯蘭宣禮的性質是什么?
簡答:
禮拜的作用和意義
禮拜是伊斯蘭第二大基柱,是穆斯林承擔的義務之一。《古蘭》好幾處提到禮拜時往往把它作為一種善功與行善聯系在一起。根據《圣訓》,先知穆罕默德說過:禮拜是區分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界線。此外,輕視或忽視禮拜的重要性是一種不信行為。是否禮拜是在審判日對一個人進行審判所要考察的第一件事情。那些虔誠地堅持禮拜的人,被允以進入天園。
伊斯蘭之前諸先知的原始教義中有禮拜這一規定嗎?
《古蘭》中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在所有先知的教義中都有禮拜這一要求。但是這些禮拜過去所采取的形式,今天我們已經不知道了,(下面的參考資料清楚地表明從亞伯拉罕到以實瑪利,以撒,雅各,舒爾布等到耶穌的所有先知,奉命確定了禮拜儀式。)先知穆罕默德的宣教使命重申了這些關于禮拜的命令。
開始禮拜之前應作的準備
1) 人們往往去見某位有權有勢的人時,會穿得衣冠楚楚,同樣,穆斯林站在安拉面前時,也應當穿戴整潔。這對于婦女意味著,必須用干凈的衣服把全身遮蓋,除了臉和雙手以外,對于男子則最低要求是把肚臍至膝蓋的部分用干凈的衣服遮蓋起來。
2) 禮拜者在禮拜前必須做到衣裝整潔,沒有污物。
3) 選作禮拜的地方必須十分清潔。
進行禮拜的地方
如果不是去參加集體禮拜,那么沒有必要一定去一座清真寺或某一特定建筑物內作禮拜唯一的要求是選作禮拜的地方必須十分清潔——實際上,正如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則圣訓指出的那樣,一切土地皆可為“麥斯吉德(masjid)”即禮拜之所。一個在旅途中的人無論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作禮拜,盡管集體禮拜并非禮拜的先決條件,但是,集體禮拜是受到鼓勵的。
穆斯林只朝西方作禮拜嗎?
西方人常犯的錯誤是說,穆斯林是朝向“東方”作禮拜;而東方人卻說是朝西方。實際上,穆斯林是朝“格卜來”Qibla(麥加的克爾白天房,先知伊布拉欣為崇拜獨一的主面建)方向禮拜,而“格卜來”朝向則依每個人在世界所在地而定。旅行者如果對朝向沒有把握,那么,他就朝著正在旅行的方向禮拜就可以了。
朝向天房禮拜的重要性
克爾白是先知伊布拉欣為崇拜獨一的主在大地上建立的第一所房了,因而它成為認主獨一的象征,同時也象征所有先知宣教使命的一致性。就在伊斯蘭前夕,阿拉伯的多神教徒們把克爾白作為神殿,供奉著他們的偶像——他們實在濫用了克爾白。這就是為什么曾有一段時間穆斯林禮拜時朝向耶路撒冷的原因,后來克爾白的偶像被先知穆罕默德清掃出去,禮拜的方向才得以完全改變,這一行動之后到目前的1400多年中,克爾白一直是全世界伊斯蘭信仰者所敬慕之地。
禮拜的時間規定
日常五次禮拜,穆斯林必須按照下列時間進行:
晨禮(Fajr):從晨光拂曉,黑白分明至日出前
響禮 (Dbur):正午太陽偏西至太陽近45度(西)
晡禮 (Asr):45度至日落前
昏禮 (maghrib):日落后至晚霞消失前
宵禮 (Isha) :從晚霞消失至次日拂曉前
準時禮拜的必要性
穆斯林最好按照上述規定時間進行禮拜。但在禮拜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自由幅度,即除晨禮外,可以在兩次禮拜標準開始時間之前的任何時候進行。
伊斯蘭宣禮的性質
伊斯蘭宣禮或叫拜,阿拉伯語稱“艾贊”(Adhan);1400多年來,成千上萬的清真寺持續傳出宣禮的召喚聲。這一宣布禮拜的獨特方式明確了對主的信仰和伊斯蘭教義的內容,宣禮譯文誦讀如下:
安拉至大!(四遍)
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安拉(兩遍)
我作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兩遍)
快來禮拜!(兩遍)
快來禮拜!(兩遍)
安拉至大!(兩遍)
萬物非主,唯有安拉(一遍)
禮拜:形式與意義
提問:
1、 禮拜是怎樣進行的;
2、 禮拜要求進行多少次鞠躬跪拜(Rarah)?
3、 禮拜之始,舉起雙手有何意義?
4、 要求在每一拜中都誦讀必須誦的《古蘭》首章是什么內容?
5、 當穆斯林在拜中誦讀這一章時,是否感到安拉正在傾聽?
6、 除了每一拜中要求誦讀《古蘭》首章外,還有其它必須誦讀的內容嗎?
7、 禮拜為什么要包括那么多動作?
簡答:
怎樣作禮拜
每番禮拜都由鞠躬脆拜組成,每一次鞠躬跪拜都被稱為“拉克阿”(Rarah)。禮拜者在開始禮拜前,必須做好向主禮拜的舉意,之后舉起雙手,念“安拉至大”。右手抓緊左小臂或左手,一直站立,至少應誦讀《古蘭》首章:“法諦海”(Surat-uL-Fatihah),禮拜時不許:
1) 走神,左右四顧
2) 與人說話
3) 吃食或飲水
禮拜者必須全神貫注地作禮拜,并且要意識到他正向安拉禮拜。雙目注視叩頭之處,盡管有人覺得閉著雙眼易于集中注意力。
在以站立的姿勢誦完《古蘭》之后,念“安拉至大”,同時雙手扶膝鞠躬,背部、頭部與腰部等其他部位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以此姿勢念贊詞然后站起直立念“贊頌主者,主必聞之”和“主啊,一切贊頌只歸于您”然后拜倒下去,表示對安拉完全順從,這稱為(叩頭)“sajda”。首先念“安拉至大”,然后跪下,前額,鼻尖同時著地。再念“安拉至大”,在地上簡短跪坐一會兒,然后再一次(叩頭)“Sajda”,這樣就完成了第一拜(Rarah)
禮拜的拜數
每一番禮拜的拜數由兩拜到四拜不等,這根據禮拜時間而定:晨禮主命兩拜;響禮四拜:哺禮四拜,昏禮三拜:宵禮四拜。
禮拜開始時舉雙手的意義
手是權力和武力的象征,因此,穆斯林在禮拜開始時舉起雙手有兩個重要的象征意義:
1) 表示他正順從安拉,他舉起雙手就像是在說:“主啊,我完全服從您。”
2) 舉手并交叉于胸前的含義是:禮拜期間,他不問世事,只專注于與安拉交流。因此,這一動作象征著對安拉的贊美。
《古蘭》首章內容
在每一拜中,要求必須誦讀的《古蘭》首章十分優美和簡潔,其譯文如下:
奉普仁特慈安拉尊名。
一切贊頌都屬于安拉——眾世界的主
普仁特慈的主
審判日的主。
我們只崇拜您,我們只求您佑助。
求您指引我們正道。
那就是曾經蒙您賜福者的道,不是遭譴怒者和迷誤者的道。
安拉在傾聽禮拜嗎?
《神圣圣訓集》中的一條圣訓(見注釋)清楚地表明,進行禮拜的人與安拉之間存在直接的溝通交流,特別是在誦讀首章《法諦海》時,安拉的確在傾聽并做出回答。
禮拜時誦讀的其它內容
除了誦讀《法諦海》一章作為最低要求之外,禮拜時還應誦讀的其它內容是:
1) 在《法諦海》章之前,先念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誦讀的求護辭;
2) 根據每個人的時間、知識和誠意,誦讀《古蘭》的其它較短的章或從較長的章中節選的幾節。
禮拜為什么要包括那么多動作
禮拜要求有一些動作,具有許多重要意義,因為這些動作反映了伊斯蘭對于生活的整個態度——那就是,一個人的生活包括了精神、思想與物質諸方面,所有這三個方面都必須和諧統一于對安拉的服從。因此在禮拜中,一個人會感到他就在安拉面前,正與主進行對話,這不僅僅是一種精神體驗,而且還是一種身體與知識的體驗。在誦讀《古蘭》時,思想必須去理解其蘊含的智慧,而物質的身體,則又必須與智力和精神同步服從于安拉——通過禮拜中規定的這一系列動作就可以獲得上述目標。
參考資料與注釋:
安.納瓦威(An-NaWawi)編輯的《神圣圣訓集》第八則
禮拜:形式與意義
提問:
1、 穆斯林在拜中鞠躬叩首時念什么?
2、 一個不懂阿拉伯語的人(比如入教的人),在禮拜時必須用阿語嗎?
3、 禮拜結束時,是否有特殊的方式?
4、 規定禮拜時間有何意義?
5、 如果一個人并非有意地錯過了禮拜規定的時間,那么該怎么辦呢?
6、 是否有人可以不禮拜,對處于特殊情況下的人是否有什么特殊許可?
7、 如果一個人想比一天五次禮拜的最低規定多作幾次,那么是否可以?
簡答:
在鞠躬叩首時的贊詞
拜后站立著誦讀《古蘭》首章及其它一些內容之后,念“安拉至大”隨即鞠躬——身體彎曲到九十度,雙手扶于雙膝之上,這種姿勢下念贊詞“光榮屬于我至尊無上的養主”至少三次。然后念“安拉至大”同時叩頭(以前額鼻尖、雙手,雙膝和兩腳著地,表示對安拉的完全順從)念贊詞“光榮屬于我清高無比的養主”至少三次。在第二次叩頭前,有一短暫的坐于地上的動作。穆斯林可以念“主啊!求您寬恕我”。
禮拜時必須用阿語誦念嗎?
禮拜時必須用的《古蘭》有關章節和祈禱詞非常簡單,易于記憶,特別是每日幾次地重復它們,更是容易記憶。1400多年來,在將來也會是,一個人無論走到世界何地,都會驚奇地發現,盡管語言和方言不同,但是所有的穆斯林都在同樣用來自《古蘭》和《圣訓》的阿拉伯文祈禱做禮拜。《古蘭》語言的共同遺產創造了穆斯林之間的團結。另外,教法學家們一致認為,《古蘭》是安拉用阿拉伯語啟示的,翻譯成其它語言是不可能完全,準確的處理其原意的——因此,禮拜時采用譯文不是很可取的。
結束禮拜的方式
在完成禮拜所規定的拜數之后,采取跪坐姿勢念一個作證詞,這個作證詞叫做“臺善戶德”(Tashahud)其含義如下:
“一切語言的、身體的和財產的祈禱都歸于安拉。先知啊!愿主賜福于您,使您安康、幸福:愿主也賜福于我們和一切廉潔的仆人,我見證:萬物非主,唯有安拉:我見證:穆罕默德是他的仆人和使者。”
之后,誦念“贊圣詞”,譯文如下:
主啊!求您祝福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猶如您曾祝福先知伊布拉欣和他的信徒一樣。你是可頌的、光榮的。主啊!求您賜福于先知伊布拉欣和他的信徒一樣。您是可頌的、光榮的。“
最后,禮拜者先向右肩再向左肩轉頭念“愿主賜你們安康與慈憫”。
規定禮拜時間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時間作禮拜的目的在于,使一個人無論從事什么活動,都要經常性地想起安拉。因而,對安拉的記念遍布于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晨禮使穆斯林以記念安拉開始一天的生活。響禮和晡禮使一個人盡管正忙碌于工作、商務或貿易,但他們須停頓幾分鐘以記念安拉。并從主那尋求靈感與啟發。昏禮通常在一天工作結束后人們與家人團聚的時候,借此機會為一天工作的圓滿結束向主表達感激之情;最后的禮拜是在上床睡覺之前進行,從而以記念安拉結束這一天。
未按時禮拜時
基本規定是,所有主命拜都一律準時進行,或至少在所允許的一段時間內進行。由于粗心和疏忽,故意推遲禮拜是不可以的,因為這反映了一個人對安拉的態度。但是,如果出于真正的原因一個人不能準時禮拜,那么就允許他推遲禮拜時間,同時又要盡可能早地開始禮拜。真正原因的例子包括:一個非常疲勞的人沒能夠醒來;外科大夫進行手術時正趕上禮拜時間等。
可以不禮拜的特殊情況
每一個成年的穆斯林從青春期開始一直到去世,都被要求堅持禮拜,一天五次。這項規定不針對非常年幼的孩童和心智殘廢的人。此外,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以不作禮拜,這些特例是:
1) 處于經期和產后坐月子的婦女不要求作禮拜,盡管她們可以用其他形式的祈禱來代替。
2) 如果一個人生病,不能站著作禮拜,那么,他可以坐著甚至躺著作禮拜。
3) 正在在旅行的人可以把四拜縮減為兩拜,同時也允許把響禮和晡禮,或把昏禮和宵禮合并到一起來進行。
4) 如果一個人處于極其危險的形勢下,例如在戰場上,盡管禮拜還得必須作,但是,禮拜的形式可以改變,以適應具體環境。
額外的禮拜
禮拜分為三種形式:主命拜、圣行拜和附功拜。圣行拜中高度重視的有:晨禮之前作兩拜:響禮前四拜:晡禮前兩至四拜:昏禮后兩拜:宵禮后兩拜。另一種是自愿的附功拜(Nafilah)——只要一個人愿意,他就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這種自愿的禮拜。但是教法認為,不應當在下列時間進行禮拜:即日出時分,晌午或日落前的幾分鐘。教義認為,只要穆斯林愿意,進行多少次禮拜都是可以的。
集體禮拜及拜功總意義
提問:
1、哪些禮拜必須以眾禮(集體形式)進行?
2、眾禮與單禮(個人禮拜)的方式相同嗎?
3、婦女可以參加眾禮嗎?
4、參加眾禮的婦女應該站在什么地方?
5、禮拜有什么樣的精神效果?
6、禮拜對一個人的道德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作用?
7、禮拜與社會生活有著怎樣的聯系?
簡答:
必須眾禮的規定時間
按其重要性順序,下面幾種禮拜必須以集體形式進行:
1) 星期五的響禮(聚禮)。在禮拜之前,伊瑪目進行簡短的說教演講(呼圖白),解釋伊斯蘭的某個方面及其在人們生活中的運用。
2) 為亡者舉行的殯禮。
3) 在開齋節(Eidul Fitr)和獻牲節(Eid ul Adha)兩大節的會禮。
除此之外,日常五次禮拜也提倡采用眾禮的形式進行。根據先知一則圣訓。眾禮所得到的精神報償是單禮的27倍。盡管眾禮通常指的是人們到住地附近的一座清真寺參加禮拜,但是眾禮也可以幾個人在鄰居家或某個地方,或就在自己家中一起作。
眾禮和單禮一樣嗎?
眾禮的基本樣式就其內容和動作而言,與單人禮完全一樣,但是,眾禮要求人們禮拜時站緊排班,肩對肩,足對足。在禮拜者前面,由伊瑪目或領拜人協調領拜,他用“安拉至大”(Allahu Arber)作為信號,指揮人們從一個動作到另一個動作。當禮拜完成時,他左右轉頭念:“愿主賜你們安康與慈憫”,以此作為結束的標志。眾禮時,每一個人的動作都是同步的,因而不允許任何人搶在伊瑪目動作之前,他只要跟隨伊瑪目就行了。
婦女能夠參加眾禮嗎?
婦女是可以參加眾禮的——無論參加家庭、鄰居或社區的眾禮,還是到一個清真寺參加那里的眾禮都是可以的。先知穆罕默德有一則圣訓說,不許剝奪主的女仆們去清真寺的權利。他本人和其后四任正統哈里發都允許讓婦女參加清真寺眾禮。但是,婦女并不被責成參加那些男人們必須在清真寺內舉行的眾禮,即聚禮、兩大會禮及殯禮等。這是給婦女們的特許權利。
眾禮時婦女站在什么位置
禮拜儀式既需要思想集中以祈禱,也需要身體活動,所以眾禮時人們必須站成直線,這樣婦女只能站在后排。因為如果她們混雜于男人的行列中,或者站在男人的隊列之前,男人或女人這兩個部分要想集中精力作禮拜,不互相干擾,是不可能做到的。
禮拜的精神影響
禮拜的精神影響主要有五方面:第一,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強烈的本能或傾向,去崇拜比自己更為強大的力量。在缺乏指引的條件下,人們總是通過崇拜自然界中想象的力量,如樹木、河流、賢哲以及圣人等,來千方百計地滿足這一需要。所有這些包括崇拜自己的作法,都是實現崇拜超自然體本能需要的錯誤行為。而禮拜則是與造物主形成一種直接對話的關系。第二,禮拜是一個人熱愛安拉的實際表現。一日五次禮拜,感覺到真主傾聽著祈禱并做出回答,這樣便能在禮拜者心中產生一種美好的感情、第三,一個人禮拜時就站在大地上,他正是從這塊大地而來,去世時又要回歸其中,并在最后從中復活,在安拉面前奉獻順從和謙虛的品德通過在地面叩拜得到反應,所有這些品德在禮拜中得以體現。第四,禮拜會使人記住真主賜予的無數恩典,禮拜時贊頌安拉會使人產生一種滿意的感覺。第五,一旦禮拜被真正理解了,它就能使人們產生無窮的力量去面對生活的考驗——這是遇到焦慮時最好的安慰與鼓勵。
禮拜對道德發展的作用
十分真誠他做禮拜的人會發現,禮拜能夠改變他的生活,這是因為他一天五次向安拉表示忠誠,并確信主的偉大。因而他將對與安拉律法相悖的不適當和不道德的事,更加有自我約束意識,實際上,正如先知一則圣訓指出的那樣,如果一個人的禮拜不能夠制止他去做不適當的事情,那么很顯然他不會從禮拜中得到任何收獲(見注釋)。此外,一個人犯罪后,禮拜可以幫助他或她凈化自己的身心,因為先知說過,一天作五次禮拜的人就象一個在流經家門前的河里一天洗五次澡的人一樣純凈。在伊斯蘭看來,生活中道德與宗教并不分離,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因此禮拜對于一個人的道德發展確實有益。
禮拜與社會生活有著怎樣的關系
禮拜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表現在四個重要方面:
1)眾禮是穆斯林真正的兄弟關系和團結的象征。在清真寺中,沒有任何專用的地方。每一個人都在隊列中,站在離自己最近的位置上。因此,穆斯林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兄弟關系。
2)來自各個團體的人們定期聚會,形成相互間熱愛的感情,在此基礎上奠定了穆斯林的團結。
3)禮拜時要求跟隨伊碼目動作的紀律,會使人們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眾內聚和守紀律意識。
4)眾禮與伊斯蘭政府體系相似,這是因為:
A)無論是統治者,還是領大家做禮拜的伊瑪目都是一個對本社會或團體實施個人領導的人,但是,他們必須由人們自由地接受。
B)伊瑪目不是人們與安拉之間聯系的中介,這證明在伊斯蘭中并沒有任何神權統治的成分:同樣,伊斯蘭政府中也如此,即統治者不能聲稱擁有超過人力的絕對權力。
C)當領拜的伊瑪目出了差錯時,參加眾禮的人有責任糾正他,同樣,在伊斯蘭中,如果統治者犯了錯誤,人們也有責任糾正他。
D)如果伊瑪目繼續犯錯誤,并拒絕遵照禮拜的規則,那么,人們有責任換掉他,同樣,如果統治者繼續犯錯誤,那么按照伊斯蘭政府制度的規定,人們也有權力換掉統治者。
參考資料與注釋:
問題5,見20:14:2:153:13:28。
問題6、見29:45:,在一則神圣圣訓中,先知穆罕默德說,安拉只接受下面幾類人的禮拜:即那些臣服于主的光榮的人,那些克制自己感情、遠離主所禁之物的人,那些給饑餓者飯吃,給無衣者衣穿的人。
第三項基柱: 天課(載卡)
提問:
1、請解釋“載卡”(天課)這個詞?
2、天課作為伊斯蘭第三項基柱有什么重要意義?
3、為什么“載卡”含有純潔的意義?
4、伊斯蘭怎樣看待財產(私有制)?它與伊斯蘭社會正義和天課有什么樣的關聯。
5、哪些人必須交天課?
6、天課是在一個人所有的財產包括房屋基礎上計算出來的嗎?
7、目前要求一個人所交付的天課數額是多少?
8、交付天課的特定時間是什么時候?
9、哪些人可以接受天課的錢?
簡答:
“載卡”的含義
“載卡”(Zakah)這個詞的原意是純潔,但它與“贊卡”這個詞有聯系,“贊卡”的意思是凈化,增長和發展。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詞的意思是通過交付天課,一個人的財產凈化程度就會得到增加和發展。在立法意義上,天課僅僅是指一個人付出一定比例的財產給那些值得同情的人,以此表達對主的熱愛、順從和感激之情。天課并不等同于“什一稅”,這是因為從田地產出中所抽取的“什一稅”僅僅是為了彌補教堂和教士收入的不足,而天課則完全用于那些急需的人,同樣,“稅”這個詞也不能等同于天課,因為它不像天課是一種崇拜主的行為,人們受法律強制作用向政府交納稅金,其中許多人會盡可能地逃稅和漏稅,交得越少越好。而穆斯林卻不同,教義鼓勵他們在交納天課時越慷慨越好。盡管天課并不象施舍或救濟那樣純屬自愿行為,但是,救濟和施舍在意思上比“什一稅”或稅金更接近于天課。
作為第三大基柱的天課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天課作為伊斯蘭第三大基柱的重要地位可以從下列事實中反映出來:在〈古蘭〉的八十多節中,“載卡”一詞一直與“薩拉”(禮拜)這個第二大基柱緊緊連在一起。〈古蘭〉中對于那些交納天課的人的鼓勵比比皆是,對于那些未交的人則警告說,他們在今生和后世中都會受到安拉的懲罰(見注釋)
為什么天課含有純潔的意思
天課不僅僅意味著交納濟貧稅或施舍,而且還意味著純潔,這是因為通過交納天課給急需的人,會起到以下作用:
(1) 通過交納一定比例的財產給窮苦人,他的財產就會得到凈化。
(2) 那些交納天課的男人或女人的心就會消除自私、貪婪、無同情心和物質主義觀念。
(3) 受惠人的心也會得到凈化,消除對那些有錢但卻不與他們分享的人的嫉妒與仇恨。
(4) 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凈化社會消除階級斗爭,社會不公及缺乏同情心等問題。如果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并且得不到限制,那么就會為種種顛覆思想的發展創造豐厚的土壤
伊斯蘭對于財產的看法
伊斯蘭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原則,即宇宙中萬事萬物都無一例外歸安拉所有,安拉是宇宙之主,因此沒有人在絕對意義上擁有任何東西,所有的人都是受到主的委托。人被給予財產是由于主的仁慈。但這份財產也是一個考驗。我們從參考資料提到的《古蘭》有關章節中可以看到,盡管安拉是萬事萬物的所有者,而指的都是“你們的”(人的)財產和財富,這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勤奮工作,積累財產,使財產成為其勤奮工作的象征,以此獲得尊嚴和財富。但是安拉規定必須把安拉委托給他或她的一部分財產用在那引起急需的人身上。如果主的命令得到執行,那么,正如《古蘭》所說,他就好比給安拉借了“貸款”。這個詞不能從其字面上去理解,它只是表明,當一個人出了天課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施舍時,那么他是在為主道費用,主在給予他報償的時候是非常慷慨的。
哪些人須交納天課?
一個穆斯林只要擁有超過一年基本需要的資財,累計起來達到“法定數額”(尼撒卜),那么他就有義務交納天課。因此,如果一個穆斯林擁有超過基本需要的資財累計達到400英鎊(5000元人民幣)。并且他也已擁有這筆資財達到一年或一年以上時間時,天課就必須從此中交納了。
天課是在一個人所有的資財基礎上計算出來的嗎?
天課并不從衣服、食物、房產、經商的工具和婦女的珠寶首飾當中交納(除非她們所擁有的珠寶首飾不用于裝飾而用于投資)。天課是按一定的比例從一個人的田產、家畜、貿易所得及貴重金屬如金,銀中交納的。
目前所要求交納的天課數額
根據目前的貨幣價值規定的必須交納的天課數量,從最低2.5%到20%不等,交納比率要視資財種類和其獲得的困難程序而定。因此,對于儲蓄,要交納2。5%;對于田地及其出產,如果是人工灌溉要交納10%,如果是機器灌溉交納5%;對于具有飛來橫財性質的資財,如金銀財寶或發現一個礦藏,就要交納20%的天課了。
天課必須在特定時間交納嗎?
一般規定,在每年年底交納天課。但是,對之也有一些例外情況——例如,如果一個人發現金銀財寶,或一個礦藏,他就應該立即交納天課。對于田地及其出產,交納天課的最佳時間是在收獲的時候,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獲得現錢。還有一個值得推薦的方法,是在萊麥丹日期間交納天課,因為這是一個有福的月份,交納天課時也還可以采取分期交納的形式。
哪些人可以接受天課?
《古蘭》第9章第60節特別提到八種人可領取天課。他們是窮人,沒有乞討但卻需要的人,政府任命收取天課的雇員(如果合適的話)、傾向于伊斯蘭而遇到困難的人,贖身的人,戰俘,因災禍而負債的人以及徒步旅行的人,他們都有領取天課的資格。
第四項基柱:齋戒(綏牙目)
提問:
1、 請解釋萊麥丹月及其對穆斯林的重要意義?
2、 在萊麥丹月允許穆斯林做與不做的事情是哪些?
3、 為什么萊麥丹月在每年出現的月份是不同的?
4、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或近于極地地區居住的穆斯林,如何決定齋戒時間的長短,因為他們會遇到持續幾個月的黑夜或白晝?
5、 所有的穆斯林無論年長還是年幼,都要參加齋戒嗎?
6、 除年幼外,是否還有其它情況可以使人免除齋戒?
7第五項基柱:朝覲(汗吉)
提問:
1、 朝覲含義是什么?
2、 一些非穆斯林說,朝覲就是為了拜謁先知穆罕默德陵墓,這正確嗎?
3、 朝覲僅僅是每年一次訪謁圣地的行動呢,還是有比此更深一層的意義和目的?
4、 朝覲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先知亞伯拉罕與穆斯林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
5、 伊斯蘭傳統中關于伊布拉欣(亞伯拉罕)的故事與《圣經》中的記述有哪些異同?
6、 以實瑪利是怎樣來到并居住在阿拉伯土地法蘭( jparan )上的?
7、 這個論述與〈圣經〉中的看法有哪些異同?
簡答
朝覲的意義
去麥加圣地參加特定的儀式就構成了朝覲(汗吉)——這是一種心智、身體和靈魂全部投入的崇拜行為。朝覲是伊斯蘭第五大基柱,對每一位在財力和體力上能夠承擔得起穆斯林,是一項不可推卻的義務。一個穆斯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生至少要去朝覲一次,一個人并不一定要在特別富有時才去履行這個義務,先知穆罕默德建議穆斯林,應當盡早地去朝覲,否則一個人去世或變得太老或生病,那就為時晚矣。因此,如果一個人能夠付得出車旅食宿費用,并且在他離家期間一家老小有足夠的費用維持生活,那么,他就應當去朝覲,另外,先知穆罕默德還說,一個人去朝覲并且在此期間沒有做任何不體面或犯罪的事情,那么他朝覲回來“就如同剛剛降生時那樣純潔無邪”。
朝覲是去拜謁先知穆罕默德的陵墓嗎?
在整個《古蘭》中沒有一節提到,朝覲包括拜謁先知穆罕默德的陵墓,他本人也從未說過,朝覲的儀式之一是去拜謁他的墳墓。實際上,整個朝覲儀式都是圍繞著麥加進行的;而先知穆罕默德的陵墓則位于其北面大約300英里處的麥地那。所以說,那種認為朝覲的目的就是為了拜謁先知陵墓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作為行程的一部分,人們的確要去麥地那那座安葬先知穆罕默德的清真寺,但是朝覲的儀式是以麥加為中心的,朝覲的目的僅僅是為崇拜安拉。
朝覲的意義和目的
朝覲并不僅僅是巡游圣地。其本身的重要意義遠不局限于此;它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不僅回溯到先知伊布拉欣甚至阿丹時代,除此之外,朝覲的歷史意義還表現在其精神,道德和社會方面的重要性上,這是因為:
1) 它可以培養穆斯林對安拉的完全順從和臣服。
2) 可以提醒穆斯林他被造化的目的是什么。
3) 還提醒他記住死亡,復活以及對他的審判。
4) 讓全世界穆斯林顯現真正的兄弟友誼具有重大的社會政治意義。這就是為什么所有的朝覲者都以同樣的方式著裝的原因,這樣種族,地位和財富就可以被忽略了。
5) 就像一次國際會議,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之間可以進行互益的溝通與交流
歷史背景“亞伯拉罕——認主獨一思想之父
《古蘭》提到,亞伯拉罕是安拉派遺的五大先知之一,安拉曾向他承諾,他的后代將為人們帶來幸福,也就是說,他的后代中將產生一個龐大的先知群。因此,這個先知群從他的第一個兒子以實瑪利產生出最后的封印先知穆罕默德;從他的第二個兒子以撒產生出所有的以色列族先知,他們以耶酥的使命作為終結。伊斯蘭傳統認為,先知亞伯拉罕在樹立純正的認主獨一思想方面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認主獨一就是崇拜全人類的獨一的主。
在伊斯蘭和《圣經》傳統中有關亞伯拉罕的故事
《圣經》和《古蘭》對于亞伯拉罕(伊布拉欣)故事的敘述是十分吻合的,《創業紀》第12章中說,上帝曾承諾將使亞伯拉罕的后代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并由他的孩子們給地球上所有的家庭祝福,這個承諾是在以實瑪利或以撒出生前作出的。《創世紀》第16章上說,由于撒拉不能生育,她就把她的婢女夏甲(哈哲爾)送給亞伯拉罕作他的第二個妻子。亞伯拉罕的第一個兒子以實瑪利就是夏甲所生,以實瑪利出生之后,上帝關于要讓亞伯拉罕的后代成為先知的承諾又重復了一次,其后撒拉奇跡般地生下了以撒,并且由他產生出所有的以色列人先知。《圣經》上說,以實瑪利有十二個兒子他們住在“法蘭”(即阿拉伯):他的大兒子名叫“凱達爾”( kedar ),而《圣經》中用“凱達爾”指的是阿拉伯人,但是〈圣經〉并沒有提到,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就是凱達爾的后代,盡管它預言將從以色列人的兄弟之族中降生一位先知。另外,由于不準確的翻譯,誤解和偏見的作用,人們試圖縮小亞伯拉罕家族以實瑪利分支的作用。盡管如此,保羅在他給加拉太人的書信中說,懷抱偏見是錯誤的,“根據承諾你們都是亞伯拉罕的種子和耳朵“完全可以肯定,安拉不會抱有偏見,采取對亞伯拉罕后代的一支有利,而對另一支有損的態度。
以實瑪利是怎樣來到阿拉伯居住的
伊斯蘭認為,當以實瑪利仍然很小并且仍是唯一兒子的時候,安拉命令伊布拉欣帶著哈哲爾母子來到法蘭的荒野中居住——在那里沒有人家也沒有植物,哈哲爾一人去找水,嬰孩子由于干渴已奄奄奄一息,她為了找水在薩法山(safa)和麥爾臥(marwa)山之間來回奔走。奇跡出現了,當她轉身回來再看孩子時,發現在他哭喊并用腳跟蹬地的地方,涌出了一道滾滾泉水,這道泉水至今仍在,名叫贊目贊目泉(zamzam),自從水出現在沙漠上以后,人們便峰擁著在贊目贊目泉周圍定居下來,這就是現在被稱為圣城麥加的開始。
《圣經》對于夏甲遷居故事的看法
《圣經》完全同意亞伯拉罕帶著妻子和以實瑪利離開巴勒斯坦,來到這塊荒野之地居住的說法,但是,不同點在于:
1) 遷居的原因:《圣經》說,由于撒拉的嫉妒,才促使上帝讓亞伯拉罕送走夏甲和以實瑪利。
2) 遷居的地方:《圣經》說,亞伯拉罕帶著全家來到巴勒斯坦南部的比爾夏馬(beersheba),而《圣經》則認為,哈哲爾和以實瑪利被帶往的地方正是阿拉伯,實際的歷史線索證明了這一點。
3) 遷居時間:《創世紀》認為,這件事發生在以撒出生之后,但是,關于這個問題,《圣經》中存在許多混亂的地方,(《圣經》〈解釋辭典〉本身也這樣認為)。因而《圣經》在一個地方說,以實瑪利是背在他母親肩上,并且是用小瓶喂食,但在另外一個地方《圣經》卻說,遷居發生時以實瑪利至少15歲了。
有些非穆斯林對于穆斯林必須整日齋戒感到不理解,如何回答他們的疑問?
8、 西方新聞界有時報道,在萊麥丹月期間穆斯林國家的商店,辦公室和商業機構都關門閉戶,這是真的嗎?
9、 齋戒作為一項宗教義務,對于穆斯林有何重大意義?
10、 齋月之后的情況會是怎樣的?
簡答:
萊麥丹月及其對穆斯林的意義
有兩個根本因素決定了萊麥丹月的重要性
(1)它的歷史意義:萊麥丹是伊斯蘭陰歷第九個月,正是在這個月,1400年以前,先知穆罕默德得到了最初兒節《古蘭》啟示,他當時正在希拉(Hira)山的掃爾山洞中沉思。萊麥丹月的重要性不只限于穆斯林,它還是世界歷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因為安拉為整個人類派遣一位帶著永久使命的先知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位使者以一部永遠不會更改的最后圣典的形式,把安拉的全部旨意和指引帶給了人們,這部圣典完成了自阿丹以來給予所有先知的使命,這部圣典糾正了對先前所有先知原始圣典的一切誤解。因此說,這一啟示是整個世界都應當感激的大事件。
(2)它在精神或道德上的意義:伊斯蘭教義說安拉與所有的人都是非常親近的,尤其對那些誠懇地尋求他的指引,并努力在齋月按照他的旨意塑造自己生活的人更為親近。
在萊麥丹月穆斯林應當做與不做的事
萊麥丹月是伊斯蘭歷法——陰歷中的一個月份,它比太陽歷短九天半到十天,因而每年都要比太陽歷早到十至十一天,因為這個緣故,在一年的所有季節中穆斯林都會受到齋戒的訓練。
居住在極地附近的穆斯林如何決定齋戒時間
伊斯蘭法在實施上是很靈活的,對于那些居住可能出現持續幾個月白晝或黑夜地帶的穆斯林,教法官們提供了兩個可行方案:
(1) 齋戒的鐘點可以與其鄰近的穆斯林社會相類似;
(2) 或者與麥加人們齋戒的時間相同,那里是〈古蘭〉被啟示的地方。
對于年幼和年高的人們的規定
齋戒是規定讓每位成年人都參加的一項宗教義務。由于齋戒要求具有自我犧牲和自律精神,所以年幼的兒童參加齋戒是可取的。但是,他們不應當被強迫去參加,絕大多數穆斯林象他們的父母一樣對齋戒感興趣,所以,許多穆斯林父母讓他們的孩子在齋月期間進行時間較短的齋戒,例如只讓他們在清晨到正午這段時間齋戒,然后隨著年歲的增長,身體變得更強壯,他們會慢慢地延長時間。
可以免去齋戒的特殊情況
免去齋戒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臨時性的,二是永久性的,這些特殊情況是
(1) 對于生病的人可以暫免去齋戒,這是因為齋戒可能加重他們的病情,并拖延治愈時間。
(2) 婦女在月經期間,妊娠期間或哺乳期間不被要求齋戒,當特殊情況過去以后,她們就應彌補失去的齋戒。
(3) 對于那些在年邁或其他原因而將來也不可能彌補的人,可以永久性免去,這些人可以通過在齋月沒有封齋的每一天,向一個窮人提供飲食的方法來彌補沒能進行的齋戒,長期患病的人也可免去齋戒,并以向急需的人提供食物來代替齋戒。
對那些對于齋戒感到困惑的人的回答
任何一個進行齋戒的人都會發現,齋戒的前兩三天是比較困難的,就是多年堅持萊麥丹月齋戒的人也會有這樣的體驗。但是,一旦身體系統適應了齋戒,那就會變得容易一些,并且并非做不到和不合理。這是因為在日落到清晨這一段時間里,穆斯林還是被允許飲食的,另外,齋戒會使人產生一種極大的歡悅感特別是一個人從很年輕時就開始進行齋戒鍛煉。
穆斯林國家的萊麥丹——一切都停止了嗎?
如果說在萊麥丹月期間穆斯林國家所有的商務和產業活動都趨于停頓,那顯然是嚴重夸張了,但是,或許因為在齋月期間人們為遵守特別的禮拜通常睡得比平時晚些,因疲乏而工作能力相對降低,政府機關和一些商業機構也會相應調整工作時間,以對于正在齋戒的雇員更方便一些,因此,商業活動同往常一樣正常進行。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飯店服務業。很清楚,由于齋戒,白天的生意十分蕭條,但在日落之后,晚上的生意十分紅火,飯店會招來許多開齋后的人們來進餐。
齋戒作為一項宗教義務對穆斯林的重要意義
齋戒是一項崇拜并順從安拉意志的行為,是一個人的生命向主的律法表示獻身和忠誠,穆斯林自愿地放棄做合法的事,將使他們更能夠抵制非法事情的誘惑,因為齋戒使人受到了自我的約束的鍛煉——對人來說齋戒是一項道德課題,除此之外,齋戒給穆斯林提供了一個再次為主獻身的機會,以此來贖自己的錯誤和罪孽,并尋求主的寬恕,因此,這是個與低級欲念作斗爭的形式,事實上先知穆罕默德曾在一則圣訓中指出,一個人若不能防止自己去犯欺詐行為,那他就根本沒有必要去齋戒。
齋月之后
齋戒不只是個人行為,它還是一個社會行為。齋戒時經受饑餓的考驗。將使穆斯林對于窮苦的人和處于危急中的人更具同情心。因此,每當萊麥丹月一結束人們總是立即施舍窮人,盡管在萊麥丹月中就已分發過施舍,在萊麥丹月結束之后的那天早上,穆斯林通常早起,穿上盛裝趕赴清真寺,參加開齋節會禮以贊美安拉的光榮,在禮拜之前有一個簡短的教義宣講。然后人們回家訪問親朋好友,并接受他們來訪,互贈禮品并互致祝賀,以表達對于能夠順利完成齋戒活動的謝意。
朝 覲
提問:
1、 是否有證據顯示,先知亞伯拉罕在把夏甲母子放于荒野之后又再來看望過他們?
2、 《古蘭》中是否有極明確的證據,認為被犧牲是以實瑪利而不是以撒?
3、 有些人認為,不理解為什么仁慈的主會讓亞伯拉罕犧牲他那唯一的兒子,那么,怎樣解答他們的疑問?
4、 為什么所有的人都應當接受伊斯蘭關于犧牲的故事的看法,而不應當認同《圣經》的看法,(《圣經》認為,被犧牲的是以撒)?
簡答:
先知伊布拉欣又去看過他的家人的證據
《古蘭》有兩處提到,先知伊布拉欣在把家人留在阿拉伯之后至少兩次回來看望過他們。《古蘭》第2章127-129節第一次提到,當先知伊布拉欣和以實瑪利建立起克爾白天房——人類為崇拜獨一的主而建的第一所房子——的地基時,祈求安拉接受他們的忠誠,并從克爾白周圍的居民中挑選出一名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的傳教使命終于使伊布拉欣和以實瑪利的祈禱得以實現。
《古蘭》第二次提到伊布拉欣另一次去看望家人的事,是他所做的一個夢,在夢中他看到,為了完成安拉的一個命令,他將犧牲自己唯一的兒子以實瑪利。他醒來后意識到自己所夢見的情景是真實的,于是把夢中所見告訴了兒子,以實瑪利的回答表現了對安拉的極大信仰和對于父親的順從,他回答說:“如果是真主命令你做的話,那你就做吧!“伊布拉欣把兒子帶到一個現今叫做米那的地方,準備犧牲他的兒子,就在他將要把兒子殺死以執行安拉的命令時,一位天使帶著一頭大公羊出現在父子二人面前。既然伊布拉欣已經表示順從安拉,他就可以留下兒子,而用這頭公羊代替,(見〈古蘭〉37章99-113節)。為了紀念以實瑪利被赦免這一事件,朝覲儀式中的一項內容就是朝覲者要在米那宰牲。
證明被犧牲的是以實瑪利而不是以撒的證據
《古蘭》講得最清楚不過了,它認為犧牲的事情正是發生在以實瑪利是唯一的兒子的時候《古蘭》在講完犧牲的故事之后說道:“我以將成為先知的易斯哈格(以撒)向他(伊布拉欣)報喜,他也是一位純潔的人”,因而我們可以知道,正是在犧牲的故事完全完結之后,以撒才出生。
對安拉仁慈的疑問以及犧牲的教訓
從安拉命令伊布拉欣犧牲他的兒子的故事中,可以總結出許多教訓;
(1) 它顯示人類怎樣為服從安拉的命令而完全可以超越個人智慧,邏輯和感情。
(2) 安拉所下的犧牲命令是對伊布拉欣信仰程度的檢驗;
(3) 人類要謙卑,因為伊布拉欣在一生中經歷過許多艱難與考驗,盡管要他必須遵守這項使他感到自己軟弱的新命令著實有些困難,但是他堅守并遵從了安拉的命令。
(4) 天使的到來對以羊代人給人的啟示是不要用人作犧牲祭品,真主并不喜歡血腥的犧牲可以讓安拉感到欣慰的是只能是正義,謙遜和盡力,因此,在朝覲期間,朝覲者要以宰殺牲畜來紀念伊布拉欣的犧牲及其替代執行的故事,這些牲畜應當分給窮苦人;
(5) 伊布拉欣這一最高的犧牲行為給人們的教訓是,為了遵從安拉的意志,他愿意犧牲自己所深愛的唯一的兒子,因此,穆斯林不應當讓這個世界的愛物壓倒了對安拉的熱愛;他們必須犧牲他們的一部分時間,精力和財產,去接近安拉。
能夠證明伊斯蘭對于犧牲故事的看法是正確的證據
《圣經》在講述犧牲故事時有許多矛盾的說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以實瑪利的名字被精心地刪去了,而代之以撒,可以說,下面兩個事實是不能相妥協的,即一方面在《創世紀》中說,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的大兒子,在此十四年中亞伯拉罕并未發生其它任何事情——這個時期正是犧牲事件發生的時間,便是,在另一方面又說,那個要被犧牲的兒子正是以撒,而《圣經》的另一個段落又說,以撒在那個時間并未出生,有些人卻認為,以實瑪利或許是這十四年中亞伯拉罕唯一的兒子,但他并不是亞伯拉罕的合法的兒子,他們想采取此種說法回避上述問題,可以校正這種說法的是,《創世紀》中清楚地寫道,撒拉把夏甲交給亞伯拉罕,就是讓她成為一名合法的妻子。
朝 覲
提問:
1、 是否有證據顯示,先知亞伯拉罕在把夏甲母子放于荒野之后又再來看望過他們?
2、 《古蘭》中是否有極明確的證據,認為被犧牲是以實瑪利而不是以撒?
3、 有些人認為,不理解為什么仁慈的主會讓亞伯拉罕犧牲他那唯一的兒子,那么,怎樣解答他們的疑問?
4、 為什么所有的人都應當接受伊斯蘭關于犧牲的故事的看法,而不應當認同《圣經》的看法,(《圣經》認為,被犧牲的是以撒)?
簡答:
先知伊布拉欣又去看過他的家人的證據
《古蘭》有兩處提到,先知伊布拉欣在把家人留在阿拉伯之后至少兩次回來看望過他們。《古蘭》第2章127-129節第一次提到,當先知伊布拉欣和以實瑪利建立起克爾白天房——人類為崇拜獨一的主而建的第一所房子——的地基時,祈求安拉接受他們的忠誠,并從克爾白周圍的居民中挑選出一名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的傳教使命終于使伊布拉欣和以實瑪利的祈禱得以實現。
《古蘭》第二次提到伊布拉欣另一次去看望家人的事,是他所做的一個夢,在夢中他看到,為了完成安拉的一個命令,他將犧牲自己唯一的兒子以實瑪利。他醒來后意識到自己所夢見的情景是真實的,于是把夢中所見告訴了兒子,以實瑪利的回答表現了對安拉的極大信仰和對于父親的順從,他回答說:“如果是真主命令你做的話,那你就做吧!“伊布拉欣把兒子帶到一個現今叫做米那的地方,準備犧牲他的兒子,就在他將要把兒子殺死以執行安拉的命令時,一位天使帶著一頭大公羊出現在父子二人面前。既然伊布拉欣已經表示順從安拉,他就可以留下兒子,而用這頭公羊代替,(見〈古蘭〉37章99-113節)。為了紀念以實瑪利被赦免這一事件,朝覲儀式中的一項內容就是朝覲者要在米那宰牲。
證明被犧牲的是以實瑪利而不是以撒的證據
《古蘭》講得最清楚不過了,它認為犧牲的事情正是發生在以實瑪利是唯一的兒子的時候《古蘭》在講完犧牲的故事之后說道:“我以將成為先知的易斯哈格(以撒)向他(伊布拉欣)報喜,他也是一位純潔的人”,因而我們可以知道,正是在犧牲的故事完全完結之后,以撒才出生。
對安拉仁慈的疑問以及犧牲的教訓
從安拉命令伊布拉欣犧牲他的兒子的故事中,可以總結出許多教訓;
(1) 它顯示人類怎樣為服從安拉的命令而完全可以超越個人智慧,邏輯和感情。
(2) 安拉所下的犧牲命令是對伊布拉欣信仰程度的檢驗;
(3) 人類要謙卑,因為伊布拉欣在一生中經歷過許多艱難與考驗,盡管要他必須遵守這項使他感到自己軟弱的新命令著實有些困難,但是他堅守并遵從了安拉的命令。
(4) 天使的到來對以羊代人給人的啟示是不要用人作犧牲祭品,真主并不喜歡血腥的犧牲可以讓安拉感到欣慰的是只能是正義,謙遜和盡力,因此,在朝覲期間,朝覲者要以宰殺牲畜來紀念伊布拉欣的犧牲及其替代執行的故事,這些牲畜應當分給窮苦人;
(5) 伊布拉欣這一最高的犧牲行為給人們的教訓是,為了遵從安拉的意志,他愿意犧牲自己所深愛的唯一的兒子,因此,穆斯林不應當讓這個世界的愛物壓倒了對安拉的熱愛;他們必須犧牲他們的一部分時間,精力和財產,去接近安拉。
能夠證明伊斯蘭對于犧牲故事的看法是正確的證據
《圣經》在講述犧牲故事時有許多矛盾的說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以實瑪利的名字被精心地刪去了,而代之以撒,可以說,下面兩個事實是不能相妥協的,即一方面在《創世紀》中說,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的大兒子,在此十四年中亞伯拉罕并未發生其它任何事情——這個時期正是犧牲事件發生的時間,便是,在另一方面又說,那個要被犧牲的兒子正是以撒,而《圣經》的另一個段落又說,以撒在那個時間并未出生,有些人卻認為,以實瑪利或許是這十四年中亞伯拉罕唯一的兒子,但他并不是亞伯拉罕的合法的兒子,他們想采取此種說法回避上述問題,可以校正這種說法的是,《創世紀》中清楚地寫道,撒拉把夏甲交給亞伯拉罕,就是讓她成為一名合法的妻子。
參考資料與注釋:
朝覲時婦女的著裝
出于莊重考慮,讓婦女們也象男人們一樣不穿縫制的衣服是不現實的。只要顯得莊重,既不顯示她們的財富也不暴露她們的身體就可以了,但是她們必須把手和臉露在外面,如果穿一件比較簡單的白色外套則更好。
著裝的重要性
衣著是個性與自我,權威與權力及財富的象征。朝覲是一項非常崇高和純潔的崇拜安拉的行為,前去朝覲的人最好能忘卻自我,朝覲期間,通過與窮苦的穆斯林穿同樣衣服的行動,來表達他的兄弟情誼和平等精神。
受戒時應當遵守的事項
除去穿著受戒的特殊衣服外,朝覲者被要求:
1) 避免任何破壞性行為;
2) 注意在言語或行為上不犯任何錯誤;
3) 與所有生靈建立和平關系,不捕殺任何動物,能夠允許的唯一的例外是可以殺死那些危及一個人生命的昆蟲和動物。
4) 不攀折樹干的嫩枝;
5) 不理發,也不剪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