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城市扎列契內伊市路邊的燈箱上貼著當地名人的照片
在俄羅斯廣袤的領土上,散布著45個被列為“絕密”的城鎮。這些城鎮多為前蘇聯軍事科研基地,擔負著武器研發和軍工生產等特殊使命,長期以來與世隔絕,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街頭貼著名人宣傳畫 家門鑰匙藏在腳墊下
時過境遷,一些被稱為“保密行政區”的城鎮將陸續“脫密”。根據俄總統普京今年8月簽署的命令,自明年1月1日起,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克德羅維鎮就將率先摘除“保密”的帽子。這些神秘城市里的生活究竟怎么樣,市民們是否歡迎“解密”?不久前,俄記者探訪了其中的一座小城——位于奔薩州的扎列契內伊市,撩開了“保密行政區”的蓋頭。
扎列契內伊市位于莫斯科東南660公里。1960年,赫魯曉夫在聯大會議上脫下皮鞋梆梆地敲桌子,威脅說要給美國人“厲害看看”……其實,他要打出的王牌就是扎列契內伊,當時蘇聯正籌備在那座神秘小城建造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彈,可是,后來不知為何計劃流產了。不過,扎列契內伊核工業重鎮的地位至今仍不可撼動。目前,俄原子能署所屬最大的工業企業——“起飛線”聯邦國營聯合公司就坐落于此。
扎列契內伊市周邊的戒備森嚴,設有兩道帶鐵絲網的圍墻、隔離帶;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不時有牽著警犬的值勤保安走過……通過安檢進入市區后,卻恍如步入了一個“世外桃源”。這里沒有巨幅煙酒廣告,也不見紙醉金迷的賭場。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街道和房屋,以及墻面上張貼出的宣傳畫,畫面人物均為當地的大學生和文體名人。
正因為城區有“重兵”把守,所以城內的治安狀況非常好,從來沒發生過諸如雇兇殺人、集團犯罪、販賣人口此類的惡性案件,連偷盜事件也極少發生。這里居民樓一層的窗戶沒有加裝鐵護欄,車庫也蓋得簡易,是用半截磚或木板砌成的,因為車主壓根不用擔心什么偷車賊。
為了圖方便,住戶通常都將自家房門鑰匙藏在門口的腳墊下面。不久前,當地幾個軍人搞了一個善意的“惡作劇”,挨家挨戶門口走了一圈,就收集了數十把鑰匙,不過他們沒來得及“得竊”,當天就被“抓獲”了。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小城宛如療養勝地一般美麗寂靜。有市民告訴記者:“即便孩子一個人在外面玩到很晚,家人也不用擔心,不會有啥事的……”
休假出城須瞞身份 互相通電話用暗語
城里居民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建城紀念日那天,一半居民手持氣球、帶著孩子沿街游行,另一半居民在路邊歡呼助興。學校的畢業晚會也是大家同慶。新兵入伍時,全城人也會聚在一起,敲鑼打鼓將他們送出城外。
不論大事小事,提起電話就給市長打,這在扎列契內伊市已成為“家庭傳統”。市民覺得市長就是家長。一次,一位市民在雨中等了半個小時的公交車,情急之下便給市長打電話說:“真不像話,我都在大雨中等了半個小時的公交車了!”
不過,“保密行政區”嚴格的保密規章也一度給市民們帶來不便。蘇聯解體前,透露任何有關扎列契內伊的信息均被視為泄露國家秘密。即便休假期間因沒帶護照被警察扣留時,也不得說明自己的真實住所。市民出城前,通常會接受一通保密教育。親屬來訪次數也嚴格限定5年一次,還必須是直系親屬。蘇聯解體后,有些禁忌被取消了,不過市民已養成了良好的保密習慣,他們通電話也多用暗語,如稱自己的城市為“鐵絲網”或“地帶”,通行檢查站為“門房”。
蘇聯解體前,秘密城市的居民出城通常會接受一通保密教育,親屬來訪次數也嚴格限定為5 年一次。蘇聯解體后,有些禁忌被取消,但市民之間通電話還用暗語
“鐵絲網”是保護傘 市民不摘“保密”帽
近年來,取消保密城市特權,撤銷“保密行政區”的呼聲越來越高。俄總理弗拉德科夫就很支持。目前,已有不少“保密行政區”提出了“脫密”申請。
不過,對扎列契內伊市民來說,“鐵絲網”是他們的保護傘,使他們免遭歷史風暴的沖擊。蘇聯解體后,社會動蕩,這里沒有受到波及;前幾年實行的福利貨幣化改革對這里百姓的影響也不大。正因如此,大多市民打心里不愿意摘除“保密行政區”的帽子。一項民意調查顯示,93%的市民愿意自掏腰包,以維持當地的駐軍和哨卡。而市長熱線接到的最多的市民意見是“不要解密!”
市民們的憂慮不無道理,目前俄社會治安不佳,如果“保密區”的帽子被摘除,扎列契內伊市民還能過上平靜安定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