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對科學知識、文化學習的高度重視一,在《古蘭經》頒降之初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當先知穆罕默德靜坐在麥加近郊希拉山洞中潛思默想如何拯救阿拉伯半島、如何喚醒民族覺悟之際,他所接受的第一次啟示—著名的《血塊》章中的頭5節,便是明證:
你奉創造之主的名字誦讀吧!/
他從血塊創造了人類。/
你誦讀吧!你的主最尊貴!/
他教人使用筆桿,/
他傳授人類以原先所不懂的智慧。
(96:1一5)
試想,最初、最早頒降的這幾節《古蘭經》,就強調學習文化、掌握知識,足見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經文中以“筆”這一書寫、記錄、傳播知識的工具代表文化、代表智慧;在頒降次序列為第2的另一章中,開門見山的第1節再次提到筆,并借它作為莊重盟誓內容,說:“以筆和他們所書寫的盟誓”(68:1),此章便用《筆》為章名。
據阿拉伯穆斯林對經文的統計,“發現其中教人運用理智和思考的有300多處,教人觀察和探索宇宙奧秘的有700多處,教人用對比的方法進行科學研究的有幾十處。”①經文中還多次強調知識和真理,只有那些“有識之士”才能理解。“有識之士”,原文中稱為“烏魯·艾勒巴比”(Ulu al-Albab),在11個章中共提到16次。
至于鼓勵和提倡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聽取、用心靈思辨的經文,也不時出現;反問人們為什么不深思、不覺悟、不理喻的句子更比比皆是。總是突出強調尋求知識、理智清醒,反對愚昧麻木、盲從附和。
先知穆罕默德深切感到求知的重要,刻不容緩。他的許多有關名言傳播極廣,遐邇皆知,如:
△求學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職;
△尋求知識,當始于搖籃,止于墳墓;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智慧是穆斯林失去的駱駝,不論在何處找到
參見馬肇椿:《提高穆斯林科學文化水平,為兩個文明建設作貢獻》(《中中國穆斯林)1987年第二期),原作未注明數據出處。
它,穆斯林都有權獲得它;
△學者的墨汁,在末日,與烈士的碧血,有同等價值……
在日常生活中,先知總是倡導學習知識,反對愚昧迷信。最令人們感佩的是,當先知的愛子因病夭折之日,恰逢月食,這本是地球運行到月球和太陽之間,暫時擋住太陽所射光線的自然現象,但有些穆斯林竟以為這是一種特殊的感應,傳得神乎其神。先知嚴肅地指出,不該將日月的運行規律同人的生死禍福瞎聯系,使大家深受教育。
總之,無論是從《古蘭經》或從《圣訓》看,伊斯蘭教對于科學知識特別重視,積極倡導人們用科學的方法和思維去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絕沒有把宗教和科學對立起來。宗教與科學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誕生和發展的,科學研究成果為人類物質文明不斷作出新的貢獻,宗教哲理、信條為人類精神文明與良好的社會風尚的建立提供了倫理道德的標準。宗教信仰者,不排斥也不反對科學,而且希望科學蓬勃發展;科學家包括有重大貢獻的舉世公認的自然科學家在內,也沒有用自己研究的內容或成果去反對宗教,他們之中信仰宗教者也不乏其人,或大有人在。
正因為《古蘭經》提倡學知識、學文化、學科學,因為這些精神得到貫徹體現,才使阿拉伯社會從愚昧逐漸走向文明,伊斯蘭文化吸收融合了東方(波斯、印度)和西方(希臘、羅馬)古代文化,掀起了“翻譯運動”,才使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從黎明時期走向近午、中午時期,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①]這一切都是在《古蘭經》之后崛起的新氣象,就足以為證。
《古蘭經》不是專門論述科學的典籍,但其中仍然蘊含著豐富的甚至深刻的知識,能啟發人深思參悟,非穆斯林學者也承認它“如果說沒有為系統地研究哲學,至少也為對自然現象進行知識探索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條件。”[②]
根據近年來國內、外闡述有關《古蘭經》中科學知識間題的論著,特局部輯錄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