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影院在线午夜/成 人 黄 色 视频免费播放/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圣訓導讀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生老病死,自保特征

來源:中國清真網 時間:2008-05-11 點擊: 我來說兩句

 生老病死,是必然規律,也是正常現象。《古蘭經》中,多次

提到世人從生到死的歷程,全在安拉的掌握中。例如:

        他創造你們,

          先用泥土,再用精液,又用血塊,

          然后使你們成為嬰兒呱呱墮地,

          繼而使你們健壯,

          又使你們老邁無力,

          —你們中也有人夭折早殤——

          然后使你們達到一定的壽期,

        但愿你們理喻。/

        他能使人生,能使人死,

        當他要處理一件事情之際,

        只要說一聲:“有!’’

        立即就達到目的。

                                            (40:67-68)

引文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人類在創造過程中從孕育、出生、成長

到衰老、死亡各個階段的情況<22:5亦有類似內容)。

    在成長過程中.從嬰兒、幼年、少年,青年、壯年到晚年,疾

病,衰老也是不可免的:

        安拉創造了你們,

        然后使你們死去,

        你們中有人進入最衰邁的年紀,

        以致在有知識之后變得一無所悉,

        安拉確實明鑒深察,獨具威力。

                                                  (16:70)

        對我使其延年益壽的人,

        我能讓他肌體衰退,智力降低,

        難道他們還不理喻?

                                                (36:68)

人盡管有壽限長短之分,有的高壽,長命百歲跨世紀,盡享天

年,有的短壽夭折,壯志未酬,來不及一顯身手就埋葬丘陵;有

的J恰值事業高峰,方興未艾,正在紅火,卻暴疾而逝。從歷史發

展的長河看,生命本是短暫的、寶貴的,究竟應該如何珍惜、度

過?經文中說,這是個考驗:

        贊美權柄在握的主,

        他對一切事物萬能!/

        他執掌著死與生,

        以考驗你們中誰具有出色的善功?

                                              (67:1-2)

指出人在社會上生存,要多多行善,有高尚情操,過得有意義、

有價值,才死而無憾。經文還強調一切有生命的被創造物,都

有生有死,必有一死,誰也不可逃避。穆斯林們從《古蘭經》中

常引的一句名言是:“凡有生命之物都要嘗到死亡的滋味”,不

僅能復述、背誦它的阿拉伯原文,甚至常被刻在墓碑的碑額

上。這句話在經文中出現過三次,即:

        每個有生命之物都要嘗到死的滋味,

        你們會完全得到相應的酬遇,

        —在復活的日期,

                                     (3:185)

        每個有生命之物都要嘗到死的滋味,

        然后,你們都將向我回歸。

                                         (29:57)

        他是創造黑夜、白晝、太陽和月亮的主,

        它們全都按軌道運轉于天體。/

        我沒使你之前的任何人長生,

            連你也會停止呼吸,

        你們豈有長生之理?/

        所有的生物都要嘗到死的滋味,

        我考驗你們—用災禍與福利,

        你們都將向我歸聚。

                                              (21:33-35)

這些經文,概括了一切生物有生必有死的至理,盡管壽命有短

有長,但終將死去,追求所謂長生不老、永生不死之道,都是癡

人說夢,枉費心機。特別是第三段引文,概括得更開闊、精辟、

深刻,先講宇宙萬物運轉的自然規律,再著重指出任何人都逃

不出、擺脫不了遲早必死的規律,包括先知在內。然后才引出

萬物必嘗死亡味道的判斷。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經文中還說:

        任何人停止呼吸,

        都只憑安拉的旨意,

        〔壽命〕有預定的限期……

                                          (3:145)

        你們無論在何處,

        死亡也會把你們追逐,

        —即使你們是在高樓堡壘居住……

                                              (4:78)

        當壽限到來之際,

        安拉絕不對任何人延時展期,

        安拉對你們的行為周知盡悉。

                                           (63:11)

        你說:“我不能為自己避禍趨吉,

        除非是安拉愿意;

        每個民族〔興亡〕各有限期,

        限期一到,

        他們不能稍緩片刻或提前瞬息。”

                                            (10:49)

  說明死亡不僅是必然規律,在所難免,甚至形象具體地講到:

論空間,誰也無處藏身;論時間,誰也不能提前或推遲片刻(還

可參見7:34/15:4-5/16:61等),并且指出,誰也不能預

料自己死于何時,命歸何處,當然也就無法防范,如:

          ……任何人都不知道,

          自己明天〔廣義,指未來〕將有什么獲取,

          任何人都不能預期,

          自己會死于何地?…

                                           (31:34)

      《古蘭經》中較多地談及萬物必死、誰也不能逃避,主旨在

  于提出告誡:立身現世,勿忘后世,應放眼未來,不要太看重或

  過于貪戀紅塵,例如強調:

          今世生活只是暫享安逸,

          后世才是永遠安居的宅邸。

                                        (40:39)

      圍繞由于《古蘭經》啟示而形成的“兩世觀”,在穆斯林的

  生活中,除上述幾節所介紹的衣、食、住、行外,即使是在世俗

  生活中,從生到死,生老病死,也都聯系著、貫穿著兒許伊斯蘭

  教獨特的習俗和色彩。例如:

      1.嬰兒起經名。穆斯林家庭中嬰兒誕生,要給孩子命名,

  請阿訇主持命名儀式,先對嬰兒右耳念“邦克”(波斯語堿丈勻

  Bang的音譯,阿拉伯語為“阿咱尼”Adhan,指“宣禮

  詞”);再對左耳念“嘎麥提”(阿語的音譯,指

  拜前“招喚詞:”),然后,為嬰兒用阿語命名,在我國穆斯林中,

  稱為起經名。阿訇們大都喜歡用歷代先知、圣賢、偉人的名字

  命名,如男孩命名從易布拉欣、薩利哈、穆薩、優素福、穆罕默

  德等先知名字中選用,或從歐麥爾、阿里等先賢,或從阿拔斯、

  哈桑、侯賽因等名流之名中選用;為女孩命名,也從歷代著名

  婦女如麥爾彥、法帖麥、赫底徹、阿衣莎等人名中選取。

      由于這一類青史留名的人數量不多,他們的名字總被選

  用為經名,因此,經名相同的穆斯林數以萬計。在操阿拉伯的

  國家,為避免同名字的人不致混淆,多在本人名字中附加上父

  名、祖父名,甚至綴以籍貫(出生地名),以便區別;或者,在人

  名中嵌入原非人名的詞匯,如“阿薩德,’(獅子)、“錫倆勒”(新

  月)、“杰拉德,’(螞蚱)、“賽衣弗"(寶劍)等等。

      在我國內地通用漢語的穆斯林民族,從明代起在社會交

  往中即改用漢文姓名,經名多在宗教禮儀或對外交流中使用,

.或兩種語言的名字并用,茬通用漢文名字之前冠以經名,如蘇

  萊曼·李海濤(男),薩里瑪·王菁菁(女)等。改革開放以來,

  對中東、西亞交流頻繁,這一類阿漢合璧的名字較普遍地印在

  名片上。

      成人改奉伊斯蘭教者,一般在履行入教禮儀時多補起經名。

      2.男孩行割禮。此項禮儀阿語稱為“赫特奈”,指“割陰莖包皮”。相傳源于古代先知易布拉欣要求

  其后裔履行割禮,沿襲下來,先知穆罕默德對此很重視,伊斯

蘭教定此為“圣行”,故亦有“作‘損奈’”(Suannah,即

“圣行”之稱。

    割禮約在男孩7至12歲之間舉行,有的邀請阿旬出席。

現代多由穆斯林醫院作為外科小手術舉行,以防感染。在我國

新疆地區,對男孩割禮更為重視,像喜事臨門一樣慶祝。

    行割禮,可免除包皮過長,不至蓄積污穢,使大、小凈更清

潔完善。

    3.結婚寫證書。穆斯林婚嫁儀式,由男女雙方家長、證婚

人與新郎、新娘一起舉行,由阿訇或主持人念“尼卡哈(證婚

詞),寫“伊扎布,’(婚約)。參見本書第13章第2節,不再贅述。

除宗教禮儀外,世俗生活中的宴賓客、鬧洞房之類還帶有不同

地區民族的色彩。

    4.病危作“討白,’(懺悔)。穆斯林患病時,積極求醫問藥,

相信科學治療,先知曾說過:“除了不治之癥以外,百病都有藥

物治療”。歷史上穆斯林醫學就很有成就和影響。因此,病危

時的祈禱、懺悔,不是指以呼告求救代替服藥就醫,而是作視

死如歸的準備,使用漢語的穆斯林把死稱為“歸真”,就是指要

回歸到安拉那里。

    穆斯林病勢垂危之際,自己回顧以往,即將踏上“歸途”、

尋找“歸宿”,內心對自己的過錯表示懺悔,便誦讀經文,祈求

安拉寬恕。如病入膏育,已處于彌留昏迷狀態,其親屬好友則

在病榻前請阿旬誦經,或貼近病人耳畔,反復誦讀《作證詞(清

真言)》,以提醒他在臨終之際,牢記“萬物非主,唯有安拉”。

    5.殯葬循禮儀。穆斯林歸真后,應立即按禮儀安排善后事

宜,最好及時安埋,最多不超過3天。其程序應包括:

    ①為亡人洗禮。俗稱洗“埋宜體,’(阿語

的音譯,即“亡人”、“死者,’),由專職人員或懂禮儀之亡人親

屬,依照平素小凈、大凈程序,用水洗尸體。步驟是:先凈下,再

洗頭部、面部,以白布沾溫水擦其口齒、鼻孔(代替漱口刷牙、

嗆鼻),然后從上到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并用浴巾擦拭干。

洗亡人遺體時一般由三人合作,供應用水。如亡人為女性,為

之洗禮者亦應為婦女。洗畢,即將亡人移至裹身白布單上。

    ②以白布裹身。俗稱“穿“克番,’(阿語

的音譯,意思是“殮衣”,但未經縫制成衣服)。白布,象征著潔

白素雅古樸,故不用帶色布匹或絲綢。男性殮衣“由“大臥單”、

“小臥單”和“襯衣"3件組成,大臥單長如身,上下可略長,各

留5至7寸長度,(小臥單不留余地,按實際身長即可),寬約

4. 5尺,再加帽子。婦女殮衣除與男性3件相同外,另加裹胸

及包頭各一件(即共5件),尺寸約3尺左右[①],洗身后將亡人

移到白布單上,裹住全身。

    ③排班行殯禮。俗稱站“者那則”(阿語的

音譯,即“殯禮”)。參加殯禮者限于男性,須沐浴、潔衣,象禮拜

一樣面對卡爾白、由伊瑪目帶領,列成整齊橫排,統一進行。但

只站立進行,含舉意、抬手、念頌和面向右左兩側等動作而結

束禮儀,不鞠躬、叩頭、跪坐,故稱“站拜”或“站者那則”。行殯

禮時,將裝鹼亡人之匣具放在參與殯禮者的行列前面。殯禮時

由伊瑪目默誦的幾段頌詞中包括一段為亡人、也為全體穆斯

林的祈禱詞,大意是:

        主啊!你恕饒我們活著的和已經死去的吧!恕

    饒我們現在的和不在的、小的和大的、男的和女的

    吧!主啊!你讓我們活,就·生活在伊斯蘭的道路上,

    讓我們死,就死在‘依瑪尼’的根基上吧![②]

    ④墳坑速安埋。殯禮后,即將遺體運往墓地,放入已按規

格挖好的墓穴中埋葬。本著及時安埋、葬不擇時、鹼不用館、儀

式從儉、入土為安的基本精神進行。

    我國穆斯林的墳墓一般為南北向、長方型。土質堅硬處,

墓深五六尺,松軟處可深丈許,墳長約2米,寬約1米。墳刨至

“離底部尺許,依兩側穿洞,穴洞口深1尺,長3.5尺,高2尺,

膛內深2-3尺,長5-6尺,高2.5尺,上圓如弓背,下方平如

弓弦,北首作土枕。遇有沙水易潰之地,不宜挖土穴洞時,可穿

直擴,采用無底石停嵌于下,底深約3尺,寬2-3尺,長5-6

尺(無石塊可用木料代替,但不宜用火燒過的陶、磚一類制品

代替)”[③]

  在規格、模式大體如上述的墳墓中,將亡人移入,按頭北

腳南方向使之仰臥于穴洞中,并使其臉偏右,即朝西邊卡爾白

方向。再將穴洞堵嚴,讓亡人靜躺穴中,再用土填滿,安葬程序

結束(上述方向是按我國地理位置在麥加東部而言)。

   而后,送葬者或在埋葬現場圓經祈禱,或回到亡人家圓

經。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在亡人歸真的最初幾天,和40天,100

天以至周年,由家屬請阿旬圓經祈禱,或到墓地游墳紀念,“慎

終追遠”,求安拉恕肴亡人并搖升其品位,告慰亡靈,寄托哀

思,以盡在世者、后死者之義務。

  這是指一般正常狀態下病逝或亡故的土葬禮儀。此外,在

特殊環境中,如在航海遠行漂流中死亡,及時舉行“殯禮"(者

那則)后可就地將遺體沉海底水葬;又如官兵在戰場上捐軀陣

亡,可連同戰袍血衣一起埋葬,不再改換白布裹身等等。

     總而言之,從生到死的整個日常生活中,多伴隨著、交織

著源于宗教的習俗禮儀,并且成為穆斯林民族共有的民族特

點。其中尤其是喪葬,即便是本屬穆斯林民族成員,但宗教意

識淡化或不一定信仰宗教的人,作為一種民族禮俗,也愿意遵

循老傳統。例如我國明代反封建禮教的回族思想家李蟄

 (1527-1602),是伊斯蘭特征極不明顯的人物,甚至入了佛門

當過和尚。但在他臨終前留下的《李卓吾先生遺言》,卻對其善

后安排非常關注,諄諄叮囑友人以回回民族的殯葬方式安理,

諸如挖掘深坑、白布加身、速埋土葬等等細節,都非常具體。這

歷盡坎坷、至76歲高齡還陷身圖圈,以憤然自殺抗議封建迫

害的老人,《遺言》中對遺體處置竟如此重視,且叮吟再三說: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幸聽之!幸聽之!”[④]反映了臨終前強

烈的、大徹大悟的回歸意識。這是明代的情況,直至現代,以至

  當代,在上述貫穿一生的各項禮儀中,特別明顯而突出的,是

  對這表示最終歸宿的殯葬禮儀的普遍重視。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