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人“帶水”
八坊人生活中時刻注意“帶水”(有大凈)。從出生三日之內,“帶水”的阿訇在嬰兒的耳邊吹經、起經名,虔誠的八坊人“帶水”(有大凈)禮拜,每逢人生大事必須虔誠舉意洗大凈(“換水”),這是做事的前提。在離家前,“換水”出遠門。所以,在八坊人家中,不論是富裕還是貧苦,每家基本上都有固定洗浴的地方,叫水房、水堂子、阿卜代斯(波斯語:小凈的意思)間等,名稱不一,但都指同一個地方,即“換水”(洗大凈)或洗小凈的地方。八坊家庭中的水堂子一般建在大門的附近,遠離正房,而且和廁所也是分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八坊人在八坊的大街小巷中修建了密集的“清真淋浴”。在八坊“清真淋浴”不同于一般的澡堂子或者現在流行的洗浴城,它意味著這里有穆斯林“換水”所必需的設備和條件。一般經營的“清真淋浴”設有女士清真淋浴和男士清真淋浴,內部必須是淋浴式的小隔間,一個房間只能洗一個人,內部必備湯瓶和塑料拖鞋,如毛巾、肥皂等可以自備,也可以使用“清真淋浴”內配備的。在這樣一個簡單、舒適環境中的“換水”費用,只有區區2元到3元。
二、“換水”(凈禮)(al-Tahārah)和吊桶
在八坊大凈(Ghusl)也叫“吾斯里”(阿拉伯語),洗大凈也稱“換水”。“換水”(洗大凈)不能等同于洗澡,因為洗大凈有洗的章法和規范,不能洗“渾水”(沒有規則,亂洗一氣)。除了虔誠舉意之外,水一定要是活水,要流動,不能在固定的容器里反復地洗。所以,“清真淋浴”中沒有浴缸,只有淋浴。一般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洗大凈:性交、泄精、夢遺、婦女來月經、分娩等。有時候洗過大凈以后,雖然沒出現以上情況,但如超過一定天數和主麻日,須重新洗大凈。
大凈的洗法是,先按程序洗小凈,接著依次洗頭、洗兩耳、洗脖子、漱口、嗆鼻、洗臉、洗兩肘,然后用吊罐或噴頭開始沖洗。沖洗從上至下分三截洗。第一,先洗肚臍以上其順序是先洗右肩右臂,后洗左肩左臂,先前胸,后背心。第二,洗肚臍以下,膝蓋以上,先洗右臀后洗左臀。第三,膝蓋至足。先洗右小腿,后洗左小腿,先右腳,后左腳。洗右腳時,從小趾開始,洗左腳時從大腳趾開始。洗完腳用干凈毛巾擦全身。回族洗大凈的特點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講究順序,不亂洗,以免洗凈的地方濺上臟水。同時,要求各個部位都要洗到,如遺忘少洗了一個部位還要從頭開始洗。在八坊,扎了耳朵眼的婦女在洗大小凈時,都要注意要讓水進入耳朵眼,以免水進不到耳朵上的小洞,大小凈不成立。
由于八坊人生活中經常“換水”的需要,現代促生出了許多的“清真淋浴”,一些家庭也安裝、使用著冷熱水自行調節的淋浴設備。而在過去,吊桶是八坊家庭中必備的“換水”用品。“吊罐”其實就是一個桶,由木材質或各種金屬制成,傳統的使用方法是通過鐵鉤、繩子將吊桶固定掛在水堂子中,以手能摸到塞子為準。桶底有一個眼兒,不用時把眼兒堵住。用的時候,拔去塞子,清水即從頭流至周身。
三、小凈(Wudū')和湯瓶
在八坊,小凈通常被稱為洗“阿卜代斯”(波斯語)。洗小凈主要是人在大小便和下氣、嘔吐、出血昏迷、休克,兩手接觸了骯臟的東西等情況下洗的。在洗小凈的過程中,湯瓶是最主要的用品。做禮拜,必須要帶大小凈,所以,湯瓶成為有虔誠伊斯蘭信仰的八坊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洗小凈的程序如下:洗兩手至腕部;洗三次,也叫“凈下”,凈下時,須用右手拿湯瓶,左手洗之,從前到后,洗凈為止。凈下之后,因手接觸了兩便,還須打上肥皂,再洗手和腕;漱口。用左手拿湯瓶倒水,右手掬水入口,仰面灌喉之后吐出,連續三次。有些人漱口前用牙刷先刷牙。總之,通過漱口、刮舌,使口腔內達到清潔;嗆鼻,左手拿湯瓶倒水,右手掬水吸入鼻腔再噴出,連續三次,以嗆凈鼻涕為宜;洗臉。從前額發際處至下頜,兩邊至雙耳,從上到下,連續三次;洗兩手至兩肘。先用左手掬水洗右手和肘,再用右手掬水洗左手和肘;抹頭、抹耳、抹頸。右手拿湯瓶倒水,左手掬水后給右手倒一部分,然后兩手從前額發際處抹到腦后,隨將兩手心從頭兩旁抹至前額,再把大拇指放于耳外,兩食指放在耳內,從上抹下,最后用兩手背從脖頸后抹向前;洗腳至兩踝骨。洗右腳時,從小趾開始,依次洗到大拇趾。洗左腳時,從大拇趾開始,依次洗到小趾,最后洗遍全足。洗完腳再把手沖一下,最后口含一點湯瓶壺里的余水,噴出即完。
在八坊,湯瓶是每個家庭的生活必備品。在沒有現代衛浴設施的時代,湯瓶是八坊人傳統的盥洗用具,除禮拜用湯瓶凈身外,日常用來洗手洗臉。即使社會步入到現代,湯瓶也是八坊人離不開的生活用品。這種大肚小嘴的水瓶使用起來既衛生又方便。過去八坊湯瓶一般是黃銅、錫鐵或者是類似黃銅顏色的陶器制成,在制作過程中還飾以花紋或阿拉伯文字,既可以表示為穆斯林用品,又可以表現藝術美。現在除了傳統的金屬湯瓶外,在八坊人生活中出現最多的是塑料原料的湯瓶,這種新型原料多模仿傳統的黃銅顏色,而且多在湯瓶的肚子上鑄有“臨夏”字樣(表示臨夏生產的)。“湯瓶在回族藝人制作中不斷探索和揣摩,發現利用仿生學原理和曲線、弧度、平面等不同的結合,如湯瓶的壺嘴就是仿生了丹頂鶴的前半身,壺腹利用了球體、圓臺(圓錐)等給人的視覺美感,壺把便于人們手提,壺蓋設計成球面形,這些都反映出了回族的美學觀”①。該湯瓶是過去八坊人生活中使用的阿拉伯式湯瓶,特點是肚大嘴短,給人以憨厚的感覺。而波斯式湯瓶體瘦嘴長,給人感覺娟秀的感覺,但不論那種樣式的湯瓶,從總體上都是比例和諧、美觀的。
“回回家中三件寶,蓋碗湯瓶白號帽”、“沒有吃喝都能行,沒有湯瓶可不行”是典型的回族諺語。由此可見,湯瓶在回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湯瓶不僅是八坊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全國各地回族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八坊和其它地區(尤其是雜居地區的回族)湯瓶在用途上是有區別的。其它地區(尤其是雜居地區的回族)的湯瓶不僅是穆斯林生活用品,而且也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特別是后來演變成了具有標志意義的湯瓶牌。湯瓶牌是指舊時穆斯林出售食品的標志之一,一般為木制或銅制湯瓶式樣的牌子,刻有“清真古教”、“清真回回”、“西域回回”等漢字,大多附有醒目的阿拉伯文,主要圖案為穆斯林洗滌、沐浴時使用的湯瓶。凡是有回族居住的地方,他們在飯館、食品店、小吃等等地方,總是高掛一個湯瓶牌,以示“清真”之意,湯瓶牌不僅使不識字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所接受,而且被其它民族所認可,就是初到異地的穆斯林,看到湯瓶牌,即可消除疑慮,坦然放心地食用。而八坊地區的湯瓶僅僅是穆斯林生活用品,沒有文化符號功能。這可能與八坊回族相對高度聚居有關,在過去八坊和同區域的漢族在居住、生活等方面涇渭分明,即使居住在同一區域,他們之間可以從言語、穿著等各方面進行區分,所以,湯瓶的文化符號功能就沒沒有產生出來。
四、一塵不染和有條不紊的家居環境
人們要吃喝拉撒,所以人們的居家格局也是按照人的生活需要進行安排的。八坊人一般居住四合院,正規的四合院有會客的正房、休息的耳房、小輩的偏房、做飯的廚房以及門口的“茅坑”(廁所)和水堂子。不管家庭的貧富,八坊人的家庭居室和庭院都稱得上一塵不染和有條不紊。家中的婦女,尤其是兒媳婦和大了的姑娘都是打掃家庭衛生的主要人員。
關于八坊人的家庭衛生,一位八坊老人回憶:“我們家子女多,我是尕奶尕(父母最小的孩子),我小的時候,嫂子都已經進門了,家里的打掃都是嫂子的事。晤會(那時候)不管早上起來家里干凈不干凈,嫂子都要在‘班達’(晨禮)后開始收拾家,先要收拾炕,被子疊好,還要疊出個模樣來,再把炕上的雜雜(zha zha,意思是垃圾)掃下來。收拾好炕后,就掃堂屋,先在堂屋的地上灑上花花的水(防止塵土飛揚),晾一會,就用小笤帚(只能蹲著掃,也叫蹲帚)掃出去,掃完堂屋,接著收拾庭院,掃院子才‘吃夾’(困難),每一個石頭窟窿都要掏到(許多八坊人喜歡在庭院的走道鋪上河床中打磨的很光滑的鵝卵石),掃完院子后,長雜雜(垃圾)放到炕洞中,土就倒到茅坑里。晤會(過去)也沒有像現在的塑料紙呀這些垃圾,也沒有拖把,掃干凈就成了。
掃完后,才開始擦,擦的時候,要把家里的旮旮旯旯都要擦到,晤會(過去)我們家里用的黃銅的家什多,比如:銅的湯瓶、火壺、廚房燒饃的鍋,嫂子把黃銅的家什擦的亮著閃著哩,打掃完以后,嫂子才給家里的人做早飯。反正打掃衛生的時候,也不能沙浪古爺像的(指比較緩慢)慢慢地來,早上老漢們還要吃早飯哩,嫂子們打掃要快還要干凈哩。”
八坊人一般在早上就把衛生打掃干凈,中午或下午如果家里太亂,就會隨時簡單收拾,一般晚上就不進行打掃了。有些人還比較忌諱晚上掃地或收拾家里。
除了平常每日的打掃外,八坊人在節日前,如:開齋節、古爾邦節前都要進行大掃除。大掃除中,首先把家具拉出來或者蓋起來,把房上積累的塵土掃下來,其次是擦窗戶,過去沒有玻璃的情況下,就要把糊窗戶的紙換成新的,還要洗被褥等。通過這樣徹底的大掃除,以潔凈的面貌和心情來迎接節日的來臨。
現在八坊人的家中都普遍使用自來水,過去人們用的都是井里的水。所以井的使用和維護也是“清潔八坊”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八坊井挖的越深越好,井水不容易干,井一般用石頭箍起來,這樣井就不容易塌方,井口一般有井臺,井臺上放置有提水的桶,井臺下面也備有倒水的大桶,井都有蓋子。由于井是八坊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每隔一兩年家家戶戶都會把井再重新收拾一下,往深里挖,把箍的井體進行修補,把井臺也進行修葺。在八坊的老規矩中,對從井中提水的講究特別多。最講究的就是從井中拉水的人必須帶“大水”(大凈),大家庭中一般有一兩個固定拉水的人,要么是兒媳婦,要么是姑娘,帶“大水”的時候就把井水拉足,把井邊的大桶注滿,這樣,就是在沒帶“大水”的時候,也能有水用了。八坊中忌諱跨過井口,在井臺上放置不潔的物品。
八坊人家庭院的清潔不僅需要對居室和庭院的打掃,更需要對廁所的處理,對廁所的處理主要體現在對廁所糞便的處理。當社會步入了21世紀后,八坊地區的大部分庭院式人家的茅坑也大部分得到了改造,城市的下水系統也連接到了這片古老的社區,這里的茅坑成為了水沖式的現代化廁所。而在城市的下水系統未通到八坊之前,八坊茅坑糞便的處理則是經歷了不斷變化的方式。不管方式怎么變化,在八坊處理茅坑糞便的人基本上來源于周邊西川(八坊西部)、北塬(八坊北面的塬上)、十里鋪(八坊南面郊區)等地的農民。在化肥還沒有出現的年代,周邊農民的莊稼主要上農家肥,所以,八坊的茅坑中的“產物”也是農民農家肥的主要原料。一位八坊老人談了八坊處理茅坑的形式的有趣變化:“在晤會(過去),八坊人把挖茅坑的叫‘填坑的’,這些‘填坑的’的人是西川、北塬里的莊稼人,晤故們(他們)尕驢車駕上,車上拉上土,一般晤故們(他們)還拉上些‘填炕的’(麥草),挖糞的家里送的,作為報酬。后來‘填炕的’成了‘守坑的’,晤個(那個)時候主要是農村集體的生活,鄉里的人在八坊的巷道兩頭簡單地修個尕房子,農村生產隊派人住下,專門守坑,主要還是不讓別的人把八坊人的茅坑挖走。晤個(那個)時候,八坊人的糞成了稀缺貨了。這些‘守坑的’和巷道里的人的關系也很好,青物(當季的農產品,如:小麥、大豆)下來時,晤故們給脾氣投(朋友)的人送些著去,八坊人也把折子(國家供應品)上的煤等生活用品送一些。后來,莊稼人們用開化肥了,八坊里的糞沒人拉了,莊稼人來挖糞,每一車還要給挖糞的人幾塊錢,城市里也有專門挖糞掙錢的,挖糞的人也不拉來土了,八坊人自己找土,冬天還好辦,人們用煤灰來填茅坑,夏天填茅坑的土沒有的話,整個巷道都臭著哩。阿早(現在)好了,也沒有挖茅坑的,也不用找填茅坑的土,直接用水一沖,又方便又干凈。”
八坊人廁所的處理方式不僅僅是衛生的問題,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