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地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的統稱,全市所轄四縣一區全部是國家級貧困縣,因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曾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評價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03年以來,在交通部、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的支持下,固原市四縣一區實現了一小時上高速公路,所有鄉鎮通瀝青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標,班車進村率達91.7%,145.6萬當地群眾結束了人背畜馱路難行的歷史。通暢的公路使20多萬農民擺脫了貧困的“帽子”,走上了富裕路。
5年實現村村通公路
5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共籌措資金169億元用于公路建設,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用于固原市及周邊貧困縣的鄉村公路項目,在固原市安排各類公路建設項目250多個,建設里程4000公里。
200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修建的福州至銀川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通車,將固原市納入了全國高速公路網;2007年開工建設的固原至沿川子段已有部分路段通車。另一條計劃投資36億元的青島至蘭州高速公路,也將通過固原地區。預計到2011年,固原市將成為南通西安、武漢,西連蘭州、西寧,北達銀川、呼和浩特的中心地區。
目前,固原市所有建制村的群眾都能在兩小時內進縣城,縣城里的居民可以一小時內上高速公路。固原市彭陽縣農民虎勇曾有過15年的出門打工經歷,他告訴記者,小時候跟著父親外出打工,以前兩天的行程才能到銀川,現在只需要4個多小時就行了。如今,他已成為建筑工地的一名帶工隊長,每年能掙回七八千元。
固原市的城鎮變了,鄉村變了。5年公路建設投資總額超過50億元,超過了2002年以前53年的總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廳長周舒欣慰地說,固原市在短短5年內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不僅結束了廣大農民行路難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將長期停滯不前的地區經濟帶上了發展之路。
班車開進村子里
修好一段公路,開通一條班線。截至今年10月,固原市擁有客運車輛4057輛,91.7%的建制村通了班車,初步形成了“門到門、戶到戶”的運輸服務格局,3.7萬人在運輸及相關行業中實現了就業。
公路通了,農副產品外運不再困難,而且通村班車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坐上車。彭陽縣陡坡村的馬成貴老漢告訴記者,公路通到村里,進城買東西也方便了,來回十幾公里,兩元的票價,他也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樣的方便。
為避免客運線路上的無序運營,自治區運管局制定了農村客運冷熱捆綁、分片劃線的方案:給一條客運熱線,搭一條客流量相對較小的冷線;客運公司分區域經營,19座的中型客車跑縣鄉道路,7座以下的客車跑村道,構成通村串戶的神經末梢。這一方案有效地防止了爭客搶客現象的發生,保證了農民乘車方便。遍布鄉村的客運站和招呼站,招手即可上車,班車免費捎帶少量化肥、種子,特困戶、殘疾人可免費乘車,山區學生半價接送,一系列的人性化服務讓固原市農村客運迅速發展起來。
這一切依賴的是各級政府和交通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從2003年開始,相關部門對所有固原市農村客運車輛減免運管費,發放燃油補貼、自治區財政補貼,在保障農民“走得了”的基礎上,細化農村客運服務,讓農民“走得好”。
百萬農民受惠于路
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馬元村有上百年的種菜經驗,以前由于通向外界的路不暢,蔬菜運不出去。2000年,自治區交通廳修路架橋為馬元村打開了大門。村民隨即引進了山東壽光的二代溫棚,建成了固原市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3000多畝溫棚菜,年產量超過16000噸。反季節蔬菜銷往湖北、河南、四川,菜農每戶平均收入兩萬元。固原市代市長白尚成說:“公路建設每年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在10%左右。”
公路修通后,固原市旅游業、建筑業、農貿市場、商業網點迅速發展。自治區扶貧辦公室主任杜正彬告訴記者,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固原市人均年純收入在959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已由2002年的63.9萬人減至現在的17.2萬人。
旅游業也因公路而活。固原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文物古跡眾多,六盤山區山水秀美,旅游資源豐富。2002年以前因公路不暢游客稀少,2003年至2007年路暢了,引來游客近180萬人次,旅游收入4億多元。
目前,固原市第一產業的比重由5年前的39%下降到14%,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逐年增長。草畜業、特色農業、勞務輸出、旅游業四大支柱產業基本形成,農民人均由此獲得的純收入136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