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一般都選擇在學生受教育的清真寺和經堂學校等,多在回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和回族教主的忌日以及主麻日等舉行。其儀式莊嚴隆重,好似過節。穿衣這天,要邀請左鄰右舍坊上的阿訇、鄉老及有影響的知名人士和代表人物參加。典禮儀式上,首先由本坊阿訇向廣大穆斯林群眾總結匯報他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以及穿衣者本人的學習成績。講授“穿衣”的貴重等。其次,由本坊阿訇、鄉老、管事(或寺管會主任)將畢業證書贈給本人,并給他穿衣:先給加冠戴一頂波斯帽或代斯塔爾,再給穿一件阿拉伯式的綠色長袍(由穿衣者家庭縫制)。第三,親戚朋友;同學給穿衣者披紅掛彩,就像農村回族青年結婚一樣,身背各種顏色的綢緞和布料,以示慶賀。第四,穿衣者和家族親戚以及本坊教民,給阿訇贈送匾額、衣服及其它紀念品,以報答教育之恩。第五,“穿衣”的滿拉要向在場的全體穆斯林演講《古蘭經》和《圣訓》的有關章節,同時,贊索里娃提,教民一個個與“穿衣”學生摸手,以示親切、敬仰。至此,“穿衣”學生便正式取得了“阿訇”的頭銜。
典禮結束后,有的坊上當場就把穿衣的阿旬請至本坊清真寺去開學。穆斯林群眾熱情歡送,并派代表一直送到目的地。有的學生穿衣后當時沒有人來及時請,本坊阿訇、同學、穆斯林群眾代表,要把“穿衣”阿訇送到家中,本坊阿訇和穿衣阿訇并排走,其他人跟在后面,邊走邊贊圣。阿訇要向穿衣阿訇家庭成員說些謙虛的客套話,穿衣者的家長及其他成員向阿訇表示衷心感謝。向前來歡送的人說“色倆目”,并準備豐盛的飯萊,熱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