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蘭經〉研究文章的報刊索引》);
5. 近年來有關《古蘭經》誦讀的國內、國際比賽活動的紀錄(各省市自治區地方性的比賽活動從略);
6.其它有關《古蘭經》在中國的信息……
C. 初稿肯定會有遺漏、錯誤或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以便補充,使它更準確、更有參考價值。謝謝!
公元610——632年(隋煬帝大業六年——唐太宗貞觀六年)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奉安拉啟示,在阿拉伯半島(主要是在麥加和麥地那地區)
用阿拉伯語陸續傳達、公布《古蘭經》,并以它作為規范穆斯林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的最高指標。這些零
星頒布的經文,除在教民中以口授、相傳、背誦等方式記憶外,還有司錄人員將其記錄在獸皮、石片、
椰棗葉和家畜肩胛骨上加以保存。
公元632——656年(唐太宗貞觀六年——唐高宗顯慶元年)
先知穆罕默德歸真后,在相繼就任哈立法的艾布?伯克爾(632——634在位)、歐麥爾(634—
—644在位)和奧斯曼(644——656在位)時期,對《古蘭經》進行匯集、核對、梳理,以口頭傳誦和
文字記錄彼此印證,務必求其準確。忠實維護原貌。經過整理、匯集,編定章節次序,終于形成規范、
統一的標準定本,即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無一詞一字之差的唯一范本。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
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傳播后第一個大食朝貢使來華,史學家多認為這一年應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之
始。此后,在唐、宋間,大食朝貢使與穆斯林商賈紛紛來華,相應地將伊斯蘭文化和《古蘭經》經典與
精神傳入。而在此之前出入往返的大食胡客蕃商曾經帶入《古蘭經》之說均不足為據,因為當時《古蘭
經》尚未匯集。
762年(唐肅宗寶應元年)
唐人杜環所撰《經行記》中概略涉及“大食法”(伊斯蘭教義),內容包含《古蘭經》精神,
如:“其大食法者,不食豬、狗、驢、馬等肉,不拜國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
禮天,不食自死肉及宿肉”,女子出門,必定擁蔽其面。無問貴賤,一日五時禮天。食肉作齋,以殺
生為功德。斷飲酒,禁音樂------“這是漢語文獻中可以查找到的有關《古蘭經》局部內容最早的記載。
[按]天寶九年(750年),唐與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發生怛邏斯(今哈薩克江布爾)戰役,杜環隨
高仙芝(唐西安四鎮節度使)西行,仙芝大敗而歸,杜環為大食所俘,遂居大食等國12年。寶應元年
(762年)附商舶東歸,撰《經行記》,系我國記載大食等國伊斯蘭教概況最早、最符合實際的第一
手材料。可惜原書失傳,僅有數則被引用、載于杜佑所著《通典》。
約1255——1259(蒙古憲宗五年——八年)以后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于1929年開始西征。1255年8月,旭烈兀抵撒馬爾干,1258年8月,攻
陷報達(巴格達)。蒙古貴族先后征服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大批中央亞細亞
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遷徒到東方,史書稱之為“回回人”“色目人”。其中來自薩馬爾干的部
分穆斯林,即后來與其它民族融合為撒拉族的早期先民,相傳撒拉族的祖先阿合莽與尕勒莽兩位將
軍,從薩馬爾干用駱駝馱著一部牛皮封面的《古蘭經》,來到青海循化(現在是撒拉族自治縣)。
據說如今完整的保存在該縣街子清真寺(青海省第二座大清真寺)的《古蘭經》,正是這部有七
百多年歷史(確切年代暫無考證)的經典,被作為珍貴文物和歷史的見證。
1318年(元仁宗延佑五年)
一部中國人用阿拉伯語文書寫的《古蘭經》手抄本完成,被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東四牌樓清
真寺內。手抄人署名為: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它雖然不見得中國最早的手
抄本,但卻是第一部完整保留的手抄本。
1322年(壬戌,元英宗至治二年)
泉州穆斯林艾哈邁德(卒于1321年)的墓碑正面為阿拉伯文、波斯文,背面是漢文。其
正面文字阿文第一行即《古蘭經》經文第3章第185節中的“人人都要嘗死的滋味”(引用馬堅
譯文)這一句。這是《古蘭經》語句被鐫刻于墓碑的早期的實例之一。
約1552?——1597年(明世宗嘉靖卅一年——神宗萬歷廿五年)
陜西穆斯林經學教育家胡登洲(1522——1597)大力興辦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假定胡登
洲辦學是從“而立之年”30歲開始,故設定為1552年起),“吳楚燕齊之彥,負笈載道,接踵
其門爾求學焉”,影響極大,并形成一整套經堂教育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行、興旺。
在經堂教育的課程設置中,規定《古蘭經》及有關經注為必修課。在此之前的穆斯林民間私塾,
早有學習《古蘭經》的先例。
1724年(甲辰,清仁宗雍正2年)
在穆斯林學者劉智(約1664——1730)脫稿的《天方至圣實錄》中,可以查找到《古蘭經
》三個斷章的譯文,即:第1、110和103章(分別見《實錄》第7、13和15卷)。這是我國學者最
早對《古蘭經》翻譯的記載。
同一時期,劉智在其著《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禮》附錄的“采輯書目”(前者有45部,后者
有40部,其中重復開列者18部,實際有67部)中,開列的有關《古蘭經》及經注學書目有:《寶
命真經》(《古爾阿尼》)、《噶最真經注》(《特福西爾噶最》)、《咱西德真經注》(《特
福西爾咱吸提》)、《大觀真經注》(《特福西爾白索義爾》)等,可見在明末清初,有關《古
蘭經》的大量注釋本,已經在中國流傳。
1862年(清穆宗同治元年)
第一部木刻本阿拉伯文《古蘭經》刊刻問世,漢文題為《寶命真經》。這是云南回族起義
領袖杜文秀(1827——1872)建立大理政權后倡議刊刻的,標明是“至圣遷都壹千貳百柒拾柒年”
刊行。分裝為線裝30卷,每卷28或29頁,淺藍色布面裱糊硬殼精裝。同治十一(1872)年,經版
毀于戰火,但該本仍有少量幾部得以保存。
1874年(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有署名為漢南馬晉錫編印的《赫廳》木刻本問世。
1882年(清德宗光緒八年)
由余海亭編《漢字赫廳》刻本傳世。該書為音譯本,無漢文翻譯或解釋。
1887年(清德宗光緒十三年)
馬玉書譯解的《經漢注講黑聽》刊刻問世。
1895年(清德宗光緒廿一年)
第二本木刻本阿拉伯文《古蘭經》問世。系清末伊斯蘭教學者馬聯元(1841——1903)在
云南玉溪倡導刊刻,標明是“至圣遷都一千三百一十三年”告竣。全部刻板耗資白銀八千五百兩,
由省內外穆斯林捐助。經文由穆斯林書法家田家培(1870——1944)書寫,字體雄鍵清麗。是流
通全國的木刻版本,原刻本在昆明南城清真寺全部珍存至今。經過清理,全經30卷木刻板共計1772片
(另一說為1946片),頁面3543頁(另一說為3576頁),完整無缺。
1899年(清德宗光緒廿五年)
馬聯元(字致本)的《孩聽譯解》木刻本在昆明出版。這是根據在中國流傳的一部題為“孩
提母?古拉尼”的《古蘭經》節選本翻譯的。這節選本,習慣上簡稱為《孩聽》、《亥帖》、《赫聽》
等,在我國已流傳數百年,不知是何人所選。
同年,鎮江西大寺亦有類似的《孩提》印刷本。
約在此前后,即光緒末季,一部精致的《古蘭經》阿拉伯文手抄本,完整無缺地保存在北京海
定區主要是滿族聚居區的藍靛廠清真寺內。該寺還珍藏著阿拉伯文庫法體的磚雕,說明伊斯蘭教
和《古蘭經》在此傳播已久,曾經興旺一時。
1910年(清宣統三年)
希吉來歷1328年,新疆的玉素甫大毛拉,在塔城肉孜阿訇的倡議和支持下,完成《古蘭經
譯注》,據從阿拉伯文譯為維吾爾文的古蘭經選本作注釋。此維吾爾文手抄本,由新疆博物館珍藏。
1919年(民國八年)
4月,楊敬修的漢字音譯本《亥帖譯音》由上海老北門穿心街清真寺內秀真精舍刻印。
譯文夾雜著大量經堂語。系直排木刻線裝本,共26頁。馬魁麟、楊德元譯本《寶命真經》刊行。
1921年(民國十年)
楊敬修翻譯的古蘭文選《亥帖注解》由上海老北門穿心街清真寺內秀真精舍刻印。本刻
線裝本,共244頁。
1924年(民國十三年)
李廷相譯注的《天經譯解》由北平牛街清真書報社出版。內容為《古蘭經》第一章及
第二章中的前5節,翻譯并作注疏。
1925年(民國十四年)
12月,香港大學文學尹恕仁將印度學者穆罕默德?阿里英文翻譯的《克蘭經弁言》(1917年
在英格蘭付印)用半文半白語句譯成漢文。全書178頁,8.8萬字。卷首有友努斯來博?穆?摩希甸所
作序言。
1927年(民國十六年)
12月,第一部漢文譯本《古蘭經》問世,題為《可蘭經》。漢族學者鐵錚根據阪本健一的
日文譯本《 》、并參照羅德威爾(RODWELL)的英譯本《THE KORAN>》轉譯,北平中華印
書局出版。全書約23.6萬字。
12月,上海伊斯蘭教學術文化團體——中國回教學會出版清代學者馬復初(公元1794——
1874年)的《寶命真經直解》(又名字《漢譯寶命真經》或《本經五章直解》)。其內容是《古蘭
經》1到5卷的譯本。這是第一次出版,這時,譯者已經逝世53年。
1928年(民國十七年)
8月,北平牛街清真書報社刊印《瑣雷釋義》,是有關《古蘭經》誦讀方法及釋意的著作,
全書輯錄了古蘭經20個章的部分經文,用漢字注音并注釋大義,共計24頁,約5千字。編著者不詳。
1931年(民國二十年)
3月,第二部漢文譯本《古蘭經》問世,題為《漢譯古蘭經》。漢族學者姬覺彌(原名潘翥鳳)
主持翻譯,實際上是集體協作的結晶。由阿文、英文、日文和漢文專家多人參證,其中阿文參證人穆
斯林學者李廷相、薛天輝。上海愛儷園廣倉學窘(英國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資助經營之社團)出版。
線裝一函共8冊,第一冊有《序言》七篇,撰寫人署名按次序為:芩春煊、長沙鄭沅、桂陽夏壽田、
江寧哈麟、歐司愛哈同、羅迦陵和姬覺彌。第二至八冊是譯文,約19萬字。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2月,穆斯林學者自己翻譯的第一部漢文全譯本《古蘭經》問世。題為《古蘭經譯解》。譯
者王文清(1879——1948,即王靜齋阿訇。)有馬壽齡(馬松亭)等穆斯林名流參訂。北平中國
回教俱進會刊行。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三部漢文全譯本《古蘭經》。由于王靜齋曾經先后翻譯出版
過三種《古蘭經》,習慣上分別稱之為甲、乙、丙種本,這是甲種本。
12月,中國穆斯林學者馬松亭大阿訇帶領北平成達師范學校派遣的留埃及學生張秉鐸等5人抵
達開羅,在覲見當時埃及國王福德一世時,將我國清代常爸巴手抄得一部《古蘭經》贈送福德
一世,曾經被陳列在福德王室博物館。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柳彬入、花汝舟翻譯的《漢譯古蘭經三卷》由揚州中國回教經書編譯所刊行問世。
1941年(民國三十年)
香港中國回教協會刊行署名道隱(著名學者五特公筆名)的《漢譯古蘭經第一章詳解》,
約15萬字。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
王靜齋的第二部《古蘭經譯解》(乙種本)在寧夏出版石印本。由于當時正處于抗日
戰爭年代,條件艱苦,這部分訂為十冊的線裝譯本,僅僅刊印60部,流傳者寥寥無幾。
虎嵩山(1880-1955)編譯的《候賽尼大詞典》(原名《侯賽尼注釋》,又名《中波字匯》
上冊20卷,在寧夏吳忠問世。本書為侯賽尼氏用波斯文注《古蘭經》的中波對照詞匯。這是
虎嵩山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但全書尚未完成。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
劉錦標(字冠豪)的《可蘭經譯附傳》在北平新民印刷局出版。譯本由譯者口授,洪
復真筆錄,張子文、鐵錚等校閱。在此以前,劉錦標曾經翻譯過《可蘭真經選本》。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
10月,王靜齋的第三部《古蘭經譯解》(丙種本)在上海永祥印書館出版。這是譯者
三種譯本中最成熟、最有影響的詳細譯釋本。約55萬字,初版印數5千冊,封面由白崇禧題簽。
此譯本后來在大陸各地和臺灣多次翻印、重印的數量很多,是流通極廣的譯本之一。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楊敬修(1870-1952,字仲明)的《古蘭經大義》由北平伊斯蘭出版公司分上、中、
下三冊出版。這是用文言文兼經堂語力求直譯的本子,古樸典雅,但缺乏注解,不容易讀
懂。全書約18萬字。
1949年
馬堅(1906-1978,字子實)翻譯、注釋的《古蘭經》上冊(前八卷本)由北京大學
出版部出版,約13萬字。這是馬堅全譯本中 計劃分上、中、下三冊出版的詳細注釋本中的
第一冊,問世后很受歡迎 。但這宏偉計劃卻未能實現。
11月,馬浩川、馬崇武編撰的《古蘭通檢》由馬敦五制版印刷,該書是用經堂語翻譯《古
蘭經》文并提供字詞檢索方法的工具書,其內容第一集包括《古蘭經》1---3章的“經堂語譯
本文”;第二集上卷是“經堂語譯索引”及“凡例”。此書雖然僅僅包括局部《古蘭經》
內容,未能全部完成,但對“滿拉”、“海里法”學習《古蘭經》和阿拉伯文語法不失為有用教材。
1950年
8月,北京大學出版部刊印馬堅的《古蘭簡介》,分8個部分介紹《古蘭經》產生的背景和巨大影響。
1951年
5月,虎嵩山譯的〈侯賽尼大詞典〉,在1942年初版的基礎上,經過補充、修訂,增加了許多
詞目,又將繼續完成的后10卷合編在一起,在甘肅平涼出版增訂本。全書319頁,收有詞目1萬多條。
1952年
馬堅翻譯、注釋的《古蘭經》上冊(前8卷本)再版。
1954年
希吉來歷1374年,新疆大毛拉木罕買提-澤爾圃哈熱哈吉在伊犁用維吾爾完成的《古蘭經
譯注》,原本珍藏于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1957年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機關刊物《中國穆斯林》創刊,從第二期起,開始連載馬堅翻譯、注釋
的《古蘭經》上冊(前8卷本)的繼續,以后,連載到第8章第9節即宣告終止。
1961年
新疆伊梨大毛拉的《古蘭經》譯本提名為〈至理名言〉(譯者的生平及完成年月不詳),由
其子哈吉阿布東拉贈送新疆民族研究所保存。
1980年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刊印了阿拉伯文《古蘭經》,以埃及1952年官印局版本為藍本,系16開布
面精裝本。
1981年
2月,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研究部和上海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言研究室合譯的《古蘭經選》,由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書約7.5萬字。影印阿拉伯文手抄本作對照。
4月,馬堅的全譯本《古蘭經》,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出版。這是公開發行量最多、
影響面最廣的漢文通譯本,卷首有白壽彝《序言》。全書約29.4萬字,初版印數為6.65萬冊。
11月,林松用押韻散文體式譯的《古蘭經文選》阿漢文對照本,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公
開出版;封面由包爾漢副委員長題簽。初版印數有:平裝本5萬冊,精裝本5千冊。在此之前,中央
民族學院科研處曾刊印過內部參閱本二千冊。以后,在內蒙古和西北各地陸續翻印、重印的數量很
多,無精確統計。
1982年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刊印了阿拉伯文《簡明古蘭經注》(泰福西爾?哲拉萊尼,(Tafsir al jalalayn)
,據黎巴嫩貝魯特版本影印。這是我國經堂教育長期以來使用的教材。16開本布面精裝本,共823頁。
12月,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刊行《古蘭經選(亥帖)》(該書是重印本,譯者姓名及完成年月不詳),
有漢文注音和譯義,分別書寫在阿拉伯原文上下。其譯文用傳統的經堂語。
1983年
3月,新華出版社發行《古蘭經的故事》譯本,該書原作者為敘利亞的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賈德?毛
拉,譯者是關?、安國章、顧正龍、趙竹修、王永方等,全書約22萬字,印數8萬冊。
1985年
清光緒21年木刻本《寶命真經》,由云南省伊斯蘭教協會影印成16 開精裝本,分30冊裝訂,采
用80克膠版紙張印刷,出版1500部,不脛而走,供不應求。以后,1988年繼續印刷2千部,1993年又
增印2千部,深受歡迎。
1986年
買買提?塞來翻譯的維吾爾文通譯本《古蘭經》,以阿、維文對照形式在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
這是第一次公開和大量地發行《古蘭經》少數民族語文版本。
1987年(希吉來歷1407年)
馬堅漢譯《古蘭經》,在沙特阿拉伯用阿漢文對照形式,由麥地那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制廠出版,
免費贈送從中國去朝覲的“哈吉”,和通用漢語的穆斯林讀者。
5月,高浩然(在美國擔任教長的華裔學者)編輯的《古蘭經每日一句》(英文提名為《everdaystudy
of quran》),以阿漢文對照形式,由伊斯蘭古蘭經研究中心出版。編輯者用意是,為穆斯林讀者每日
提供一句(一節或數節)《古蘭經》經文。按照希吉來歷順序,從元旦至年終的354天,每天一段,此
外,還有聚禮日和有關節日選讀的經文。
5月,穆罕買德?艾敏(馬恩信)翻譯的《古蘭經——永恒之奇跡》(穆罕默德?薩利哈?賽迪格著)
,由香港伊斯蘭青年協會出版。全書有29個標題,譯文正文92頁。
10月,楊連愷、林松、李佩倫、白崇人編撰的《古蘭經故事》,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在烏魯木齊出
版,全書約22 萬字,印數6千冊。
11月,乃智門丁譯注《古蘭經文選新解》問世。該書引用西方學者的論述比較多,故稱“新解”。
卷首有穆罕默德?罕比布《序言》。1992年10 月刊行了修訂本。
1988年
8月,林松的《古蘭經韻譯》由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在北京同時發行阿漢文對照(上下冊)5萬套,
漢文單行本3萬冊。《韻譯》封面由馬松亭大阿訇題簽。扉頁有白壽彝題詞和李士厚題詩。
1989年
11月,美國華裔穆斯林學者閃目氏?仝道章(1923——1995
)的《古蘭經》中阿文對照詳注譯本)由南京譯林出版社出版。卷首有王世銘《序》和 林松《序》。
1990年6月,譯者偕夫人馬琳回國,在南京舉行譯本首發式和座談會。
1990年
哈再孜、馬哈什合譯的哈薩克文通譯本《古蘭經》,由民族出版社在北京出版。這是中國第一
本哈薩克文譯本。
旅居英國的穆斯林學者奧斯曼?周仲羲所譯《古蘭經》,由倫敦伊斯蘭國際出版社出版,在新加坡佳
藝彩印公司印刷。此譯本因引用和宣傳阿哈邁迪亞教派觀點而被穆斯林群眾抵制。
1991年
1月,上海《阿拉伯世界》季刊從今年第1期開始,設置專欄,連續刊登林松撰寫的《漢譯〈古
蘭經〉史話》,主要是按照出版先后次序,介紹和評論所有漢譯《古蘭經》全譯本。之后,這一專欄
幾乎每期都保持,到1994年基本結束。往后出現的兩種全譯本,在1997年第二、三期繼續評介。《史
話》供發表15篇。
4月,楊易辰主編、楊耀蒼副主編的《〈古蘭經〉哲學思想》,有寧夏人民出版社在銀川出版。內容
涉及《古蘭經》與伊斯蘭教的信仰觀、歷史觀、認識觀、人生觀、倫理道德觀、對穆斯林行為準則的
規范,及其倡導的生活方式等。參加編寫者還有:楊華、張秉民、薛亞平、馮懷信、楊曉鋒、王桂生、
肖敬均等,全書共分8章,23節,約21.8萬字。印數3.3千冊。
5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伊斯蘭教協會和《古蘭經概述》編委會編著的《古蘭經概述》,有寧夏人民
出版社在銀川發行。洪維宗為名譽主編,何兆國擔任主編,執筆撰稿者10余人。全書分19章,共17題,
20萬字,印數8千冊。
譯文集《〈古蘭經與〈圣訓〉中的科學奇跡〉(《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出版內部
交流本。賽義德?禮茲格?塔威勒等注,阿里?楊安等譯。其內容主要是1987年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
國際伊斯蘭大學主辦《古蘭經》與《圣訓》中的科學奇跡國際研討會上的論文。此書選譯了文章17篇。
1992年
楊品三(北京東寺清真寺阿訇)的遺作《古蘭經分類選譯》,經陳廣元整理,由北京伊斯蘭教協
會出版,全書共分105類,每類精選經文數節至十幾節,阿漢文對照。有安士偉《序言》和陳廣元《后
記》。全書約9萬字。
西安市化覺巷清真大寺計劃在禮拜大殿展示的阿拉伯文全文《古蘭經》及馬堅的漢文通譯本,經過穆
斯林青年書法家、平涼舍俊友阿訇長年累月的辛勤努力,歷時三年半刻成,開始陳列展覽。從大殿北墻
轉西墻到南墻。阿拉伯文由30塊巨幅版面組成,每塊容量正好是一卷經文,書法精美,刀功細膩;譯文
則附錄原文之下。工程宏偉壯觀。這是中國篇幅最大的《古蘭經》木刻本。
12月,邱樹森主編,林松、李松茂、馬明達、伍貽業副主編,有75人撰稿的《中國回族大辭典》,
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約171萬字,出版印數4千冊。該書中有關《古蘭經》的詞條(含參見
條),在“經訓典籍”中有98條;在“教義學說”中有60多條。該書除序言外,正文30頁,分為11部分。
12月,買德麟翻譯的《如何了解(古蘭經)》(Abul A’la Muwdudi著),由臺北伊斯蘭服務社出版。
1993年
1月,楊慧云主編,王一寧、夏森、張奎、張乃錚、馬文學、劉世俊、勉維霖、楊懷中、巢峰、
徐莊、李樹江河楊繼國副主編,有編委75人,主要撰稿人135人參與編寫的《中國回族大辭典》,由上
海辭書出版社發行。全書約234.5萬字,初版印數5千冊。該書中有不少關于《古蘭經》的詞條,由于
缺乏分類目錄索引,不便統計。
6月,由余振貴、楊懷中主編的《中國伊斯蘭文獻著譯提要》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在銀川發行。
全書67.8萬字,初版印數2千冊。該書分17大類,詳細介紹有關圖書578種。其中第一大類首列《(古
蘭經)學》,介紹《古蘭經》的漢文通譯本和選譯本共27種。
9月,劉飛茂、納錦文、林濤、王穎合編的《古蘭經箴言》,有民族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印數1萬冊。
全書分為“世俗生活”與“宗教生活”兩大類,每類又細分若干篇,計33篇,節錄經文250段,含579節。
有林松《序言》和林濤后記。
齋月,蘭州市編輯出版了題為《(古蘭經)簡介》的文章匯輯本,收集了馬堅、陳克禮、馬恩信、
林松、怒馬、劉楨、買德麟、聞省三等(排名順序按該書扉頁署名)在報刊上發表的有關論文和譯作
十多篇。卷首有編輯者《序言》。
1994年
3月,宛耀賓總主編,楊克禮、羅萬壽、馬忠杰、楊宗山主編,近80人撰寫的《中國伊斯蘭教
百科全書》,由四川辭書出版社發行,全書205萬字,初版印數8千冊。該書中有關《古蘭經》的詞條
(含參見條)共計67條。
8月,穆斯林書法家馬千云歷時三年,以蠅頭小楷精心抄寫的馬堅漢譯本《古蘭經》,大功告成。
《甘肅日報》8月5日有報道。
9月,陳廣元、馮今源、鐵國璽編著的《古蘭經百問》,由今日中國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卷首有
安士偉《序》;卷未有馮今源《后記》。該書以問答形式介紹有關《古蘭經》的知識,是王志遠主編的
《宗教文化叢書》之一。全書正文共設101問,另有附錄資料3項。約16.5萬字,初版印數3千冊。以后,
有再版及其它“百問”(《伊斯蘭文化百問》、《伊斯蘭歷史百問》)的合印本。
11月,周燮藩編寫的《古蘭經簡介》(小標題為“真主的語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刊行。
該書是《伊斯蘭文化叢書》之一,約7.2萬字,初版印數5千冊。
1995年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首次印刷、推出小巧精致的阿拉伯文袖珍本《古蘭經》,這是該會成立40年來,
在伊斯蘭歷1416年新年之際印制的。
1月,楊懷中、余振貴主編的國家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項目《伊斯蘭與中國文化》一書,由
寧夏人民出版社發行。撰稿人有林松、陳久金、馬啟成、宋峴、楊懷中、余振貴、楊萬寶和丁克家,全
書52萬字,初版印數精裝本、平裝本各1.5千冊。該書共10章、54節。其中第九章《(古蘭經)的翻譯》
(含12節,約近10萬字),是對《古蘭經》在中國譯壇的專題介紹。
3月13日——15日,首屆全國《古蘭經》誦讀比賽在北京舉行。有26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
設兵團及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推薦的86人參加初選,從中選拔了回、維吾爾、東鄉、藏等5個民族的34名
選手(其中男31人,女3人)參與正式比賽。比賽結果:男子組錄取3名,1.買買提?托乎提(新疆);
2.馬文軍(青海);3.馬云(新疆)。女子組錄取2名,1.康明清(內蒙古);2.馬冬梅(甘肅)。在此
之前,及以后,有些省、市和地區,也舉辦類似的比賽活動,不逐一列舉;本表只記載全國性的竟賽成績。
9月,四川人民出版社發行一套《宗教經書寶典系列》叢書,共4冊。其中之一為林松所著的《古蘭
經知識寶典》,分“全貌概覽”、“分類綜析”、“人物故事”、“譯文選展”四篇,全書共16章、78節,
58萬字,初版印數1萬冊,有精裝本和軟精裝本。
12月,馬振武用經堂語翻譯的《古蘭經》(漢文、阿拉伯文、小兒錦對照),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在
北京出版。這是用純粹經堂語翻譯的第一部公開發行的全譯本。卷首有安士偉、宛耀賓題詞,有白壽彝
《序》和帖東立《前言》。版權頁標明是1996年3月第一次印刷,印數為1千冊。
甘肅刊行海迪澤?馬秀蘭翻譯的《(古蘭經)——光輝的引導》一書,原作者是穆罕默德?薩利海。
全書包括28個小標題,小32開本,正文150頁,卷首有馬志信《序》和穆罕默德?罕比卜序言,題為《真
理:人生的求索》。
1996年
3月,沈遐淮(1938——1998)從英文譯本轉譯的《古蘭經》,提名《清真溪流——古蘭經新譯》,
由臺灣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在臺灣出版。卷首有丁慰慈、定中明《序》。該書用押韻散文翻譯,但以
意譯成分居多,添枝加葉處,往往有失原意。全書雖有1015頁,約55萬字,《古蘭經》譯文僅占780頁,
約41萬字;其余部分是譯者的與《古蘭經》內容絲毫不相干的文章,很不嚴肅。其中還有政治傾向性
明顯反動的言論。因此,海峽兩岸讀者對此譯本都有意見。
8月,林松所著的《古蘭經知識寶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二次印刷,繼續刊行1萬冊。新版
本除改正初版的幾十個錯字外,作者還寫了《重印附記》。
11月,穆斯林書法家烏思堯(西安市蓮湖區政協副主席)用一年多的時間以行楷書抄寫馬堅漢
譯《古蘭經》,全部完工,并向參與首屆西安伊斯蘭文化研討會的代表展示。《西安日報》和西安電
視臺等新聞媒體多有報道。
1997年
3月3日—7日,弟二屆全國《古蘭經》誦讀比賽在北京舉行。在有24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
生產建設兵團及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推薦的106人參加初選的基礎上,選拔了回、維吾爾、撒拉、東
鄉、藏等5個民族的46名選手(其中南40人,女6人)參與正式比賽。比賽結果:男女各取3名。男子
組錄取1.伊里亞斯(新疆);2.買買提?玉素甫(新疆);3.安國文(甘肅)。女子組錄取1.馬培英
(內蒙古);2.艾伶俐(河南)3.周鳳紅(寧夏)。
4月,外國文學出版社在北京出版楊連凱、林松、李佩倫、白崇人編撰的、經過局部修改或
改寫的《古蘭經故事》,封面是納忠教授題簽,卷首有林松的《前言》,全書24.8萬字,印數1萬冊。
8月,馬堅漢譯《古蘭經》經其夫人馬存真個別修訂,加上《再版前言》,仍由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出版,印數為2萬冊。
甘肅天水市楊振興阿訇帶病長期堅持、精心匯輯的《古蘭經譯節薈萃》于1993年完成,主要是以王
靜齋和馬堅的古蘭經譯本及其注釋,全部加上阿拉伯原文,工整、細致地融匯在一起,卷首有林松
《序》。16開本,長達800頁。在臨夏市穆斯林文化服務中心贊助下,于今年出版了精裝本。
12月,納忠教授專著《阿拉伯通史》上卷,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按:下卷于1999年1月問世),
印數4千部。該書共分8篇77章。其中第二篇第11章《(古蘭經),伊斯蘭教》,用兩節分別概括介紹
了《古蘭經》的搜集和《古蘭經》的部分內容。
1998年
6月,甘肅穆斯林書法家馬千云在抄寫馬堅漢譯《古蘭經》之后,再接再厲,用細管紫毫,蘸純
金粉抄寫王靜齋上百萬字的《古蘭經譯解》(丙種本),已全部完成。使用赤純金粉,瓷青稿箋,耗
資巨大;分30卷,以經折裝藝術加工,并配制考究木匣珍藏。全部按照原譯本繁體字楷書,點橫撇豎
捺,一絲不茍,工程浩繁。封面題簽者,阿拉伯文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薩里哈?安士偉大阿訇,漢
文是當代大書法家啟功教授。其附件包括林松《序》,和漢族作家麥天樞為推薦此金書精品的特寫,
已翻譯成阿、英、日文,并制作成光盤。
10月,穆斯林青年書法家馬海寧用篆書抄寫林松的《古蘭經韻譯》已全部告成。在銀川召開的
首屆回族歷史與文化國際討論會揭幕日(13日),展覽于會議所在的寧夏賓館。
11月,3日——5日,沙特阿拉伯宗教基金部在麥加舉行第20屆國際《古蘭經》誦讀比賽,中國
伊協選派伊里亞斯(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學生)和馬文鈞(青海伊斯蘭教經學院教師)參加。
12月,1日——6日,馬來西亞第40屆國際《古蘭經》誦讀比賽在其首都吉隆坡舉行,中國伊協
選派新疆選手滿蘇爾?卡日(男)和內蒙古選手馬培英(女,國內比賽獲女子組第一名)參加。
1999年
1月,埃及在開羅舉行第6屆國際《古蘭經》誦讀比賽,中國伊協選派新疆選手艾拜杜拉參加。
5月,11日——14日第三屆全國《古蘭經》誦讀比賽在北京舉行。在各地推薦109名選手的基礎上,有
來自29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4個民族的59名選手參加正式比賽。比賽結果:男子組錄
取3名:1.馬文明(北京);2.阿布杜拉?舒庫爾(新疆);3.納喜剛(云南沙甸)。女子組錄取2名:1.孔
令娟(西安);2.丁愛霞(寧夏同心);3.陳瑞霞(山西)。( 納錦文 編纂 林松 校訂)
〖說明〗
A. 這是按照時間順序整理的年表,內容包括:
1.《古蘭經》在中國傳播的歷史溯源和概況;
2. 《古蘭經》在中國的阿拉伯文手抄本、木刻本、輯錄本,各種
影印本的出現;
3.《古蘭經》在中國的漢文選譯本、全譯本、注釋本,以及少數
民族語文譯本的出版、再版情況;
4. 有關《古蘭經》研究的論著、專集、翻譯之介紹(只限于單行
本譯著,散篇文章將另外編輯成《有關〈古蘭經〉研究文章的
報刊索引》);
5. 近年來有關《古蘭經》誦讀的國內、國際比賽活動的記錄(各
省市自治區地方性的比賽活動從略);
6. 其他有關《古蘭經》在中國的信息(如制作錄音帶,VGD 光盤)……
B. 初稿肯定會有遺漏,錯誤或不妥當之處,請批評指正,以便補充,
使它更準確、更有參考價值。謝謝!
2000年
年初,《古蘭經分類全編》在西安出版。該書編者是阿拉伯學者穆罕默德·穆斯泰 法·穆罕默
德,將《古蘭經》內容分為31類,即:1.信仰——伊瑪尼;2.啟示;3.使命; 4. 復生日;5.知識與
學者;6.伊斯蘭教的基石;7.叩首8.祈求與紀念;9.天課;10.施舍;11.齋戒;12.朝覲;13.戰爭;
14.遷徙和圣戰;15.犯罪;16.犯罪者的下場;17.順從;18.禁戒;19.婚配;20.離婚;21.限期;
22.死亡;23.交易;24.食品;25.工作與勞動;26.安拉寬待人類;27.伊斯蘭與婦女;28.伊斯蘭與
奴隸制29.《古蘭經》與比喻;30.使者與先知的故事;31.故事與歷史。每類又分若干細目,并將經文有
關內容逐一歸類。根據卷末劉建榮所寫《后記》,原書是他1995年從埃及帶回中國,并依據馬堅先生
譯本編輯而成。大32開本,正文638頁。卷首除穆罕默德·穆斯泰法·穆罕默德《自序》外,還有穆罕
默德·謝立夫·艾哈麥德博士寫的《前言》。
1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簡訊:馬千云金書漢譯《古蘭經》在蘭州市首次公開展出 ;于此前后,甘
肅等各地報刊陸續有報道。
2月初,中國在伊朗的留學生和工作人員用漢文新翻譯的《古蘭經》及其詳細注釋,開始在伊朗《古蘭
經》翻譯中心主辦的雜志《天啟翻譯》(半年刊)總第6期以阿、漢文對照形式發表。本期所載內容是
第一章《開端》、第二章《黃牛》1— 37節及其注釋,還用漢文和波斯文在譯文前刊登《前言》,又
列表按照時間順序介紹從1927年到1996年出版的14種《古蘭經》漢文全譯本,所占版面共達44頁。本
期還用12整頁篇幅以波斯文發表題為《〈古蘭經〉翻譯者葉哈雅·薩納拜爾·林松先生》的專訪文章,
并配發譯者照片、題詞和《古蘭經韻譯》首章的排版式樣。此外,在以英文和阿拉伯文編寫的本期要
目介紹中,對讀者推薦以上訪問記。這是該刊創辦以來第一次對中國《古蘭經》翻譯與研究動向的突
出報道。
2月25日,《北京日報》第10版《京華周末·收藏與拍賣專刊》刊登《〈古蘭經〉袖珍版本將拍賣》
的消息(作者崔普權):新疆發現世界上最小的袖珍本《古蘭經》(據說1993年8月22日新華社曾
向國內外播發過電訊稿件),經收藏者再三考慮,決定用通訊拍賣的方式轉讓,轉讓底價為298萬
元,有關準備正在籌措之中(按:此信息后來沒見任何追蹤報道 )。
6月,《中國穆斯林》季刊維吾爾文版第2期(總第55 期)開始刊登林松的《古蘭經知識寶典》,
由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兼備《中國穆斯林》維吾爾文版主編夏木西丁從漢文翻譯成維文連續
發表。本期刊登第一章的譯文共21頁。
9月6日~8日,江蘇省伊斯蘭教協會在南京舉行“仝道章譯再版《古蘭經》座談會”,譯者夫人
艾驪·馬琳女士從美國趕來參加,有北京、上海、寧夏、甘肅、陜西等地專家學者應邀出席。再
版本糾正了初版中發現的訛誤,裝幀也有改進。
11月28日(伊斯蘭歷1421年萊麥丹月第一天),西安市穆斯林書法家烏思堯將他用毛筆抄寫的馬堅
翻譯《古蘭經》(全部共計30冊),向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捐獻。并在北京舉行隆重的捐獻儀式。中
央統戰部、國務院宗教局有關領導也參加該儀式。
12月2日~12日,第8屆國際《古蘭經》展覽會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中國展覽 廳參展的內容包
括:?王靜齋、時子周、馬堅、林松、仝道章、馬振武等分別用古漢語、白話文、押韻體、經堂
語翻譯的不同風格的《古蘭經》譯本;? 有關《古蘭經》研究的著作或翻譯;?阿拉伯文木刻本
和各種影印本《古蘭經》,以及《〈古蘭經〉在中國大事年表》;?阿拉伯文書法藝術。北京中
央民族大學林松教授,吉林省唐樹林阿訇應邀參加展覽會。在國際展覽廳,展品較豐富的有:中
國、俄羅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敘利亞、英格蘭、日本、保加
利亞、波斯尼亞、突尼斯、黎巴嫩等國,其中有些國家的《古蘭經》翻譯者、研究者,應邀參加
了展覽會。
12月12日,為期十天的第8屆國際《古蘭經》展覽會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閉幕。在閉幕會上,伊朗
伊斯蘭共和國總統哈塔米向伊朗本國和外國佳賓中的《古蘭經》翻譯與研究者頒發獎狀、獎杯和
獎品。在兩名榮獲“哈迪姆·古拉尼”稱號獎狀的國際獎中,我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松,獲得
第一名,這是我國用漢語翻譯與研究《古蘭經》首次榮獲國際獎。第二名是馬來西亞以書法藝術
宣傳《古蘭經》的翟努丁·阿卜·拉赫曼,及其夫人努爾·阿依妮。
2001年
3月29日,據《甘肅穆斯林》2001年第2期報道:甘肅云林藝術有限公司接到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
部授予馬千云金書《古蘭經》“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據國家權威部門檢測鑒定,國家重有
色金屬監督檢驗中心對金書字面抽樣,檢測13次分析結果,黃金純度為97.83% ,甘肅省計量測
試研究所會同蘭州市公證處,對金書長度、寬度、厚度、質量、頁數、總字數等進行檢測,檢測
結果為:書凈長度298.5892米,寬度0.4732米,總厚度1.1340米,總質量112.06公斤,總頁數631頁,
刪除空格、空行及標點符號,總字數 61.477萬字。 分裝30冊。金書《古蘭經》,依據王靜齋阿訇
《古蘭經譯解》,在瓷青宣紙上以繁體字小楷抄寫,自1994年初~1997年9月2 日,歷時3年完成。
先前曾在蘭州寧臥莊賓館舉行發布會,向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展示。封面阿文題簽者,是已歸真之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安士偉大阿訇,漢文題簽人,是中央文史館館長、著名書法家啟功教授。中
央民族大學林松教授作序,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書《跋》,著名作家麥
天樞撰文,均對馬氏金書給以高度評價。
5月28日~31日,中國伊斯蘭教協會舉辦的第四屆全國《古蘭經》誦讀比賽在北京舉行。有來自22個
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的86名選手參加初賽,其中包括回、
維吾爾、撒拉、東鄉、藏5個民族。經過認真選拔,有41名(男33人;女8人)選手參加正式比賽。
比賽結果,男子組錄取6名:其中一等獎為阿布都克尤木(新疆);二等獎為阿布都吾甫爾(新疆)
和馬光明(青海);三等獎為阿布都力提甫(山西)、馬努爾么尼(青海)和馬衛華(甘肅)。女
子組錄取3名:一等獎為程瑞(西安),二等獎為程蓉(云南),三等獎為金迎慧(吉林)。31日
上午舉行頒獎儀式,并聽取獲獎選手登臺誦讀。
5月,由云南中振文化信息傳播中心制作、的《古蘭學綱要》(原名為《有關古蘭經的沉思
——古蘭經學習方法研討》), 在深圳印刷出版。譯本封面上的阿拉伯文書名是:
《??? ????? ?? ???? ?????? ?????? 》,此書是阿拉伯學者穆薩·伊布拉欣于伊斯蘭歷1400~1403年
在沙特艾布哈市一所《古蘭經》學校的講演稿,由云南通海納家營伊斯蘭文化學院青年教
師陶菲格·馬建康翻譯。全書計分20講,每講又分若干小標題,并附以“思考與練習”,
最后有“結束語”。卷首有穆斯林著名學者穆·艾敏·馬恩信《前言》,詳細介紹此書
及相關知識,卷末有《譯者跋》。全書正文198頁,32開本。
秋,埃及著名伊斯蘭史學家、語言學家、經注學家哲拉魯丁·蘇優蒂(1445~1505)精心編輯
的《古蘭經降示背景》(????? ??????),由穆斯林青年學者無花果(洪爐)按照馬堅教授譯本歸
納、整理,在西安出版。卷首有“譯者序”。全書正文353頁,依據《古蘭經》1~114章次序編
排,查閱方便,有助于了解各章節經文降示的來龍去脈,以加深對《古蘭經》的理解。
2002年
4月,石映照編寫的《古蘭經故事》(插圖本)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32開本。
11月(伊歷1423年齋月)? 日~11日,中國伊斯蘭教協會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駐華大使館駐
華大使館在北京第一次聯合舉辦《古蘭經》文化藝術展,會上展出中國和伊朗出版的多種阿
拉伯文《古蘭經》及各種手抄本、漢譯本或有關照片。在展覽期間,還開辟了兩次專題講座:
(1)由中國伊協顧問努爾曼·馬賢主講《〈古蘭經〉對人類文化的貢獻》;(2)由中央民
族大學教授林松主講《〈古蘭經〉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
11月12日~26日,第十屆伊朗國際《古蘭經》文化藝術展在其首都德黑蘭舉行,中國展覽廳
參展內容有:應邀訪問的北京青年藝術家程全盛的19幅油畫,蘭州書法家馬千云的部分金書
《古蘭經》樣本和有關在資料,韓海潮主編的《開拓》雜志等,以及我國出版的一些《古蘭
經》譯本和有關專著。會議閉幕日,按照組委會評定頒發獎杯,中國代表榮獲集體金獎,土
耳其和巴基斯坦分別獲得集體銀獎和集體銅獎。
同年(希吉拉歷1422年),沙特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刷局又出版了馬堅先生的譯本,以
“兩圣地之仆——法赫德國王本·阿卜杜拉·阿齊茲·阿禮·蘇歐德”的名義贈送朝覲
者,名為《中文譯解〈古蘭經〉》。有謝赫·薩利赫·本·阿卜杜拉·阿齊茲·本·穆罕默
德·阿禮·謝赫(伊斯蘭事務局、義產、宣教和指導部部長,印經局總督)寫的《前言》,說
明這個修訂本是“在印刷局指導下,由謝赫·阿卜杜拉·噶西穆·蘇繼元校對后出版發行的”。
《前言》還強調說:“我們感贊清高的安拉,是他給予了完成這一偉大工作的條件,我們希望
這一工作只成為他尊容的獻禮,從而裨益于人類。我們切實知道,要把作為一部奇跡的《古蘭
經》的內涵表達出來,任何一種對《古蘭經》的翻譯——盡管十分仔細——都是特別有限的,
而譯文所表達的內容僅僅反映了對安拉的尊貴經典的有限理解,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錯誤和
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與沙特希吉拉歷1407年版本比較,其中最普遍與最明顯的改動是將整部
譯本中的“真主”一律改為“安拉”。譯文中也有少許勘誤,但亦存在原有個別訛誤沒有改正
之處。如第57章《鐵》第28節按馬堅譯文慣例,應該是:“信道的人們啊!你們應當敬畏真
主,應當信仰他的使者”。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從1981年初版開始,首句就誤排為“信仰
爾撒的人們啊!”多了“爾撒”二字。無論國內漢文版和沙特阿拉伯相隔十五年印刷的新、
舊對照本,始終沒被發現和糾正。
2003年
4月21日~25日,中國伊斯蘭教協會舉辦的第五屆全國《古蘭經》誦讀比賽在北京舉行。 有來
自19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的86名選手參加初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