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最初生活在我國古代北方草原卻締造了莫斯科大都市;他們在我國的56個民族中以人數排序到了第53位卻被公認為“高學歷”民族……一部新疆現代教育史寫滿了中國塔塔爾民族的不朽風云。我們在新疆追尋著散居北疆各地的塔塔爾人時,驚鴻一瞥祖國邊疆一個“弱小”民族的風華絕唱。
大泉清真寺莊嚴而氣派,是當地穆斯林禮拜的圣地。 樊前鋒 攝
塔塔爾族人民能歌善舞 (資料圖片)
塔塔爾人的聚居地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大泉塔塔爾族鄉是我國唯一的塔塔爾族鄉,也是塔塔爾族最集中的地方。從烏魯木齊沿303省道出阜康市、經吉木薩爾縣城再進入奇臺縣境內不久,就能看見大泉塔塔爾族鄉與塔塔爾族鄉醫院的指示牌豎立在公路邊上。
遙遠的雪山橫亙眼前,塔塔爾族人的莊園隨意地排列著,幾縷炊煙升騰繚繞在房前屋后密集的樹梢間,大地上的積雪尚未完全消融,牛羊就在空曠場地的柴禾間打轉,偶有幾個塔塔爾人從我們的眼前走過。這是塔塔爾牧民定居點,山上的塔塔爾人家陸續遷徙到了大泉塔塔爾民族鄉,這里成為了塔塔爾人永久的家園。
在鄉政府,副鄉長沙明接待了我。聽明來意,沙明爽朗地說:“我就是你要找的塔塔爾人。黃頭發、高鼻梁、藍眼睛、白皮膚,我就是一個典型的塔塔爾人。”沙明手捋著自己前額上褐黃色的頭發,笑呵呵地說起自己的民族。
“全中國只有4900多名塔塔爾人,我們大泉塔塔爾族鄉一共有1100多名,這里是中國塔塔爾人最為集中的聚居地了。除此之外,伊寧、塔城、烏魯木齊、木壘等地也散居著很多塔塔爾人。”
“塔塔爾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全世界有1000多萬人,國內也只有這么一個民族鄉。”
“我們的先輩曾經征服過俄羅斯人,還締造了今天的莫斯科市。”
“19世紀初期,沙皇俄國兵役制度不合人心,大批愛好和平的塔塔爾人開始從伏爾加河流域,翻越阿爾泰山逃亡到了中國境內,定居新疆。這是最早的中國塔塔爾人。”
“我們定居在這個地方也只有100年的時間,成立民族鄉的時候已經是1989年7月24日。”
……
塔塔爾人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還有與古爾邦節同樣隆重的撒班節,這是一個敬畏和感恩犁鏵的節日。撒班是犁鏵的意思,撒班節被塔塔爾人看做是自己的春節。舉行日期是每年的春耕時節,有馬拉犁鏵的入場儀式,之后是主持人宣布節慶開始。沙明副鄉長說,塔塔爾人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比較,多出了這個隆重的感恩土地的節日。
老鄉長細說建立民族鄉的前前后后
在沙明副鄉長的引見下,在奇臺縣城縣委院子里,我見到了熱情的帕依肯,大泉塔塔爾族鄉首任鄉長。見面互道“色倆目”,熱情地握手,穆斯林禮節里的每一個細小環節都不能少。
50歲的帕依肯賦閑在家。早些年,帕依肯從新疆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后就回到了家鄉奇臺縣縣政府工作,當鄉長之前,干過縣里的團委書記。“干縣團委書記時,我們很多在外工作的塔塔爾人就找到了我,只說一個問題,就是想成立一個民族鄉。”后來,帕依肯為此開始奔波,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領導寫信,給自治區有關部門寫報告。3年后,也就是1989年,烏魯木齊傳來了一個令所有塔塔爾人為之興奮的事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批復準予大泉塔塔爾族鄉成立。帕依肯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是,奇臺縣縣委書記找他談話,讓他擔任了大泉塔塔爾族鄉的首任鄉長,這一干就是整整9年。
“我們鄉1100多個塔塔爾人的祖先是4個年輕英俊的塔塔爾人,他們先是在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聚居區生活繁衍著。1905年,這4個家族的塔塔爾后裔開始遷徙到了奇臺大泉這一帶。清朝政府給我的先輩們劃地,奇臺白楊河兩岸成為了我們世代生息的家園。”帕依肯說自己是四大家族之首司馬依勒的后人,他是第四代。
次日,帕依肯做向導,帶我們去了他自己工作過的塔塔爾族鄉大泉湖村,在一戶戶農家圍著暖和的火爐,喝著奶茶,聽著塔塔爾人的故事。雖說帕依肯從鄉長的位置上已經離開了很多年,鄉長也換了幾茬人,但他作為老鄉長的威望絲毫沒有消減。顯然,當年因老鄉長的奔波促使民族鄉成立的功績印在了每一個塔塔爾人的心中。
50歲的古麗山家,擺滿了漂亮的水墨畫,有塔塔爾姑娘的肖像,也有塔塔爾人家風景,無不惟妙惟肖。這些作品都是出自于古麗山24歲的女兒努爾蘭汗之手,她去年從新疆大學美術系畢業,現在奇臺縣一中當美術老師。古麗山和丈夫都是鄉村老師,新疆農大畢業的兒子在庫爾勒工作,而另外一個小女兒則在喀什當老師。古麗山在向我們講述這些時,流露出一家人身為人民教師的自豪與滿足。
中國的塔塔爾族,孩子成年之后當老師是古有之風,而這些傳統在古麗山家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大泉湖村,如古麗山家一樣,成員大多數是教師的家庭幾乎占到了一小半。
當然,經商也是塔塔爾人最重要的傳統之一。50多歲的努爾多拉是大泉塔塔爾族鄉的民族干部,幾個兒子都在做皮毛生意,同時還在家種植小麥、玉米、葵花等農作物。經商和辛勤的勞作,使努爾多拉家家底殷實。努爾多拉屋子里生著火爐,那紅紅的火苗一躥一躥的,映紅了一家人幸福的臉頰。帕依肯老鄉長看著農家屋子里繡滿花紋的鋪墊與天方掛毯,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我記得帕依肯當時這么對我說,在他的有生之年,在他和塔塔爾有識之士的努力下,開始了對民族鄉的建設并看到了階段性的成果。“這是我一生的驕傲。黨中央對于人口較少民族的關愛,溫暖了我們整個塔塔爾民族。”
流血犧牲中掀起新疆現代教育之風
離開奇臺,我又來到距離塔塔爾民族鄉800多公里的塔城以及更為遙遠的伊犁,兩地邊城都是塔塔爾人的家園。邊疆的少數民族很多,塔城與伊犁的塔塔爾人就猶如灑進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珠,你根本難以從面部特征中分辨出沿街走過的人們的族別。
“實質上,新疆的教育史就是塔塔爾這個民族的歷史。”帕依肯的話猶在耳邊。塔塔爾人定居入籍中國后,先后在烏魯木齊、吐魯番、塔城、和田、喀什、庫爾勒、阿勒泰等地創辦學校。
著名的烏魯木齊第六小學,即民國時烏魯木齊的羊毛湖塔塔爾學校。然而,這個學校的締造與清真寺密切相關。1935年,塔塔爾清真大寺里辦的學校出現生源爆增現象,包爾漢先生得知后為這個清真寺學校積極籌措資金,于是就有人捐出了自己的宅院,修建了羊毛湖塔塔爾學校,這也正是烏魯木齊市第六小學的前身。
1913年,塔塔爾人興建了伊寧市第一所學校,開設了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自然、音樂等課程,之后又創辦了新疆第一所女子學校。而今,矗立在伊寧市解放路上的伊寧市第六小學,也是塔塔爾人締造的校園,這座校園雖經近百年的歷史風霜,教室里仍傳出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同樣是1913年,在吐魯番阿斯塔納遺址邊上,塔塔爾女教師海達爾在維吾爾族進步人士的幫助下修建了新式文化學校,開設算術、文學、地理、歷史、自然、音樂以及宗教課程,培養了烏魯木齊、奇臺、鄯善等地40名維吾爾族兒童。
然而,就在塔塔爾族群眾全力發展新疆現代化教育事業時,他們當中的很多知識分子和老師們卻遭到了反動政府的殺害。當鄯善縣知識分子塔伊爾別克目睹了塔塔爾人新式文化教育的實效后,邀請塔塔爾知名老師夏依謝日夫來到魯克沁教維吾爾族兒童文化知識。夏依謝日夫老師來后幾個月,反動政府就逮捕并秘密殺害了他。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在全新疆傳播新式教育的塔塔爾族老師,先后有100多人慘遭殺害。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當我們重溫當年的這段歷史時,我們會發現,知識使得光榮的塔塔爾族熠熠生輝。近百年來,塔塔爾人對新疆教育的熱情和投入一直有增無減,他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自身平均受教育程度之高,在中國無出其右;伊寧市內現在有塔塔爾人262人,其中高級知識分子就多達120多人!也就是說,成人幾乎人人是高級知識分子。
1934年,以往被稱呼為韃靼與諾蓋族的族群正式定名為塔塔爾;新中國成立后,塔塔爾族被寫進了56個民族之中。
新中國第一代維吾爾族將軍賽福鼎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雖然楊增新極力使新疆變得愚昧落后,但新疆大地還是沐浴到了時代的浪潮,塔塔爾人創辦的新式教育是最先吹入這煩悶鐵籠里的陣陣清風……”
新疆現代教育百年,塔塔爾人功不可沒。文化人類學家早有發現,不同地域自會衍生出風格不同的文化。新疆的地域與人種同樣呈現出了多樣性,新疆的世居民族遠比云南要少,但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程度卻遠比云南要高。寫到這里,我似乎才明白了帕依肯——大泉塔塔爾族鄉的那位老鄉長眼睛里為什么總是閃爍著身為塔塔爾人的自豪——20世紀,一個“弱小”民族的風華絕唱已經與新疆現代化教育史得到了同生。
一代代塔塔爾人為邊疆教育前赴后繼,敞開著這個“弱小”民族的魂與魄,他們把對于學問的理解與應用揮灑得淋漓盡致。這種理解與應用,是我國這個多民族大家庭中絕無僅有的壯麗景象。學問是一個永恒的詞匯,一代代塔塔爾人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甚至生命踐行了自己的信仰與傳統之風,他們用自己的學問開啟影響和加速了邊疆教育的現代化,新疆大地上每一縷春風里都裹挾著他們的歌。
[延伸閱讀]
我國10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
回族:分布在全國絕大多數縣、市,寧夏、甘肅、青海、新疆、云南、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省、自治區人數較多,并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人口為981.68萬(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以下民族人口數皆出于此);通用漢語、漢文。
維吾爾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極少數分布在湖南桃源、常德等縣、市;人口為839.94萬;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哈薩克族:中亞和西伯利亞西南地區的土著民族之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人口為125.05萬;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東鄉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少數散居在蘭州市和定西地區,寧夏和新疆也有分布;人口為51.38萬;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
柯爾克孜族:中亞地區的土著民族之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少數散居在新疆其它各縣,另有數百人散居在黑龍江省富裕縣,系18世紀中葉自新疆遷去的;人口為16.08萬;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及其毗鄰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也有分布;人口為10.45萬;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地;人口為4.10萬;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內大河家、劉集一帶,少數聚居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人口為1.65萬;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
烏孜別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地;人口為1.24萬;有自己的語言,我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通用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字。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地;人口為0.49萬;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現在通用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