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瑪尼是摩洛哥移民﹐在巴西生活了七年﹐一直熱心于宣教。 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伊斯蘭學者或求知者學習上網﹐用互聯網互相聯系和交談﹐傳播信息﹐組織活動。 他說傳統的宣教方式是步行和動口﹐許多熱心的宣教者﹐一般要旅行數小時﹐才能到預定的清真寺去參加活動﹐甚至開車十多小時﹐到附近的城鎮會見穆斯林群眾﹐向他們宣教。 他們到外地宣教是志愿活動﹐衣食住行全部自理。 奧斯瑪尼是圣保羅寺清真寺伊瑪目﹐但是有許多居住附近的零散穆斯林家庭﹐他經常去看望他們﹐為他們舉行講座﹐回答生活問題。 他說﹕“最初的時候﹐在我參加活動之后﹐當地民眾要求我把講稿變成文字登陸互聯網上﹐以便他們下載﹐細心學習。”
他說﹕“第一次﹐我把一篇臥爾茲翻譯成葡萄牙文﹐題目是‘伊斯蘭與奴隸解放’﹐登陸在一位穆斯林青年的網站上。 一個星期之后﹐發現有八十萬人次點擊﹐使我很受震驚和鼓勵。” 以后又陸續收到許多讀者來信和詢問電話﹐奧斯瑪尼突然感到醒悟﹐原來巴西社會渴望了解伊斯蘭的人真不少。 互聯網是一個公共市場﹐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而且一個伊斯蘭網站開始之后﹐網友們互相傳遞消息﹐吸引更多的人關心伊斯蘭。 他說﹕“我現在辦的伊斯蘭雜志網站﹐傳播伊斯蘭知識和穆斯林社會信息﹐每個星期接待五千名來訪者﹐他們都是我的熱心網友。”
奧斯瑪尼伊瑪目說﹐巴西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且信仰自由﹐對外來移民很寬松﹐穆斯林宣教活動不受限制﹐在巴西任何地方建造清真寺。 公元1500年后﹐葡萄牙人入侵和占領這個國家﹐推行天主教﹐形成了拉美特色的基督教文化﹐與歐洲不同﹐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 當代的民眾希望了解更多的宗教知識和信息﹐伊斯蘭從“9-11事件”之后變成了熱門話題。 過去﹐他們把清真寺看作是唯一正宗伊斯蘭知識的來源﹐詢問者多﹐應接不暇﹐現在有了互聯網﹐他們不必登門訪問清真寺﹐可以在家里上網查詢伊斯蘭﹐也可以提出問題﹐坐等解答。 巴西﹐根據這個國家很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民眾表現對伊斯蘭的好奇和熱情﹐是伊斯蘭得以生根開花的適宜土壤和氣候。
圣保羅市是穆斯林人口最集中的城市﹐有十座清真寺﹐其中有建于1929年的最“古老”的清真寺。 全國有一百二十多座清真寺﹐多數穆斯林是中東移民﹐如黎巴嫩﹑巴勒斯坦和敘利亞。 穆斯林移民潮開始于第一世界大戰之后﹐第二波發生在1970年代﹐2003年之后的伊拉克移民是第三波﹐伊斯蘭組織估計人口高達七十萬。 穆斯林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有圣保羅﹑巴拉那﹑里約熱內盧﹑戈亞斯和首都巴西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