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經》①是伊斯蘭教首要的最根本經典,也是伊斯蘭最權威的立法依據。《古蘭經》作為全世界穆斯林的行動指南,廣泛地影響了伊斯蘭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領域。從歷史到現在,無論是穆斯林的世俗生活層面還是精神思想層面,《古蘭經》都產生了深遠而強有力的影響。“東、西方學者,也都將它視為研究伊斯蘭教的首要必讀文獻,視為探索伊斯蘭教真諦的金鑰匙。”②一切伊斯蘭文化的門類和學科劃分,大都圍繞《古蘭經》及其經注學的分類研究和探討進度而展開,或者與其相關。所以,國際上研究伊斯蘭文化各個學科的著作論文,可謂汗牛充棟,浩瀚無比。但是,就國內而言,近20多年來,有些方面(如政治、經濟、教育、歷史等)的研究比較豐富,有些方面(如圣訓學、哲學、教法學等)的研究相對不足,有些方面比較缺乏,如伊斯蘭思想、科學、美學思想和藝術的研究與探討等方面,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可謂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本文立足伊斯蘭教的原典《古蘭經》,從美學、藝術理論視角,對這一人類文明經典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及其特點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并希望方家關注伊斯蘭美學思想及其源遠流長的藝術這一課題的研究。
一、伊斯蘭文化作為普世性較強的世界性宗教之一,它從一開始就是外向、開放性的世界性文化。伊斯蘭藝術自伊斯蘭教創傳后,就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傳播。在歷史長河中, 伊斯蘭藝術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魅力。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藝術吸收、融會了歷史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智慧與優良傳統,并且“出現在歐洲文明之前,或稱黑暗的歐洲中世紀之間,集東西方先進文明之成果,薈萃三大洲的藝術精華而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魅力”③。
伊斯蘭藝術的發生和發展,是建立在伊斯蘭文化、美學思想和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古蘭經》是伊斯蘭美學思想和藝術理論的源泉。《古蘭經》中蘊含著伊斯蘭文化特有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意識,打開《古蘭經》,處處凸現著審美思維和審美意象,比如,夜空燦爛的星光,朦朧的月色,云中降下的雨水,海棗樹的花和串串的棗球,以及那田野吃草的牛羊,人的生命的繁育,等等,都無不透射著穆斯林堅信的“獨一”的真主安拉的“真跡”、“跡象”。它們還充滿了絕對美的象征意味,是典型藝術的“審美的喻象化”。《古蘭經》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的美學和藝術的集大成者。“
古蘭”(Quran)一詞,阿拉伯語為“誦讀”之意。對穆斯林來說,《古蘭經》伴隨著他們的日常生活,貫穿他們生生死死的時間流和生命流程,通過經常性的在各種場合的誦讀,《古蘭經》首先以其獨特的語言和優美的韻律所包含的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教化著一代代穆斯林,指引著他們的信仰,提升著他們的精神追求,表達著他們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看法和理念,體現了穆斯林真、善、美的價值觀和對美的取舍標準。對廣大讀者而言,單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古蘭經》也是擁有優美內容和豐富藝術形式的文本典范。《古蘭經》的修辭、韻腳、節奏,吟詠時渾然一體,它所蘊含的音樂美使其具有攝人心魄的感染力,從而構成優美的藝術境界,引人進入愉悅、高尚的精神殿堂。《古蘭經》的詞句和著節拍與聲調,在打動了聽眾心扉的同時,又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力量占據了人們的內心世界。《古蘭經》因其流暢的語言、豐富的詞匯、嚴謹的結構,在語言、修辭、音韻方面,成為所有講阿拉伯語的國家都遵循的阿拉伯語規范化的標準。
《古蘭經》的音樂美感主要表現在:抑揚頓挫的不同聲調、不同段落的關系和正確連讀、特定節文中的應答和低聲祈禱與誦讀的停頓。《古蘭經》被世界語言學界稱為“后世散文的典范”、語言(阿拉伯語)規范方面的“最高標準”④。
《古蘭經》的另一個特點是運用押韻。阿拉伯人運用押韻的才能超過了其他民族。押韻是指兩句或兩句以上其尾詞的最后一個字母相同,在阿拉伯語和《古蘭經》中一般讀作靜音,便于閱讀,增強文章氣勢。《古蘭經》注意首尾的啟承與呼應。《古蘭經》還運用阿拉伯語特有的諧音,即在一句經文中或前后句中,使用形式相同或相似而意義不同的兩詞,由于讀音接近,內容表達妙趣橫生、活潑新鮮。另外,《古蘭經》還極大地豐富了阿拉伯語修辭學,大量地運用比喻、排比、重復是其語言藝術的突出特征。
總之,《古蘭經》在語言、韻律、修辭等方面構成了鮮明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了伊斯蘭美學與藝術的基本理想和特征。正如著名的東方學家H.M.菲里什金斯基評價的:“在中世紀,《古蘭經》被穆斯林,甚至被那些卷入伊斯蘭文化圈子里的異教徒視為藝術技巧高超無比的杰作。《古蘭經》是真主安拉的原話!大約在9世紀,伊斯蘭教義學家們開始使用適合《古蘭經》的一種特殊術語‘伊扎茲’,意思即‘獨一無二性,無法模仿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