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孜別克族
來源:
時間:2009-11-25
點擊:
我來說兩句
烏孜別克族,現有人口12453 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
烏孜別克族源于1 4 世紀蒙 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 5 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由于絕大多數人居住在城鎮,從事商業、教育、科技和手工業,少部分居住在北疆的從事畜牧業和散居在南疆的從事農業。長期以來,烏孜別克族與維吾爾族人民雜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在經濟、文化上相互影響、 相互滲透,漸漸形成了在風俗習慣、飲食起居、宗教信 仰等方面彼此相近的特點。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樂器大都為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婦女善刺繡,喜歡在衣邊、床單、枕頭和花帽上繡刺各種圖案,十分精美 。
美麗的裝飾
烏孜別克婦女很會打扮自己,款式獨特,美觀大方 。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稱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 女子戴色澤鮮艷的“朵皮”,并在上面罩一條明麗的花 頭巾。老年婦女戴古樸典雅、凝重端莊的素“朵皮”。
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團錦簇的連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繡上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并綴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時,在連衣裙的外面加上繡花襯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別具風采。相對而言,老年則喜歡寬大,褶多的衣裙,不過都是絲綢制成。
婦女的冬裝更是華貴,富有西北風情。她們除毛衣 、毛褲、棉、絨上下衣、呢大衣之外,還喜歡穿價格昂貴的狐皮,羔皮、水獺、早獺等裘皮上衣。再穿上一雙 高筒皮靴。顯得身材更為修長伶俐。
烏孜別克婦女戴的首飾樣式繁多,質料考究。金、 銀、珠、玉、絨、絹精工制成的簪、環、花,錯落有致 地戴在頭上,再配上精美玲瓏的耳環、金光閃爍的項鏈 、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時裝模特的風范。
“討休錢”與“搬新娘”
烏孜別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傳統習俗和禮儀。
按傳統習慣,男女青年結婚必須遵循先長后幼的原則,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烏孜別克族男女聯姻要經過訂婚、送聘禮和完婚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與其它民族比較,并無特別之處 。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習俗則體現在完婚階段。
烏孜別克人結婚典禮習慣于在女方家晚上舉行。良宵之夜,燈火通明,女家必須以抓飯招待客人。結婚儀 式之前,男女雙方父母要媒人一起協商“討休錢”,所謂“討休錢”,是結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離婚時,男子 必須付給女子的款項。對于烏孜別克族來說,離婚是相 當可恥的。小兩口恩恩愛愛過日子才是光彩的。因此,在這個民族里,夫妻發生離異的現象,是極少見的。不過,如果夫妻實在不能在一起生活而且離婚又是男方主 動提出,當著女子的面說過“我不要你了”之類的話, 那么,女方不但可以帶走自己的嫁妝,同時男方必須付給一定的“討休錢”。討休錢在婚禮舉行前就商定好,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那種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男 子的一種限制和約束。
討休錢商定之后,在阿訇的主持下舉行結婚典禮。阿訇誦經,詢問新婚夫婦是否愿意結為伉儷。當一對新 人都表明同意結合后,阿訇拿一塊用鹽水浸過的馕分送 給新郎和新娘各一塊,這是婚禮中很有意義的一項內容 。烏孜別克人珍視鹽,認為鹽可以加深夫妻感情,馕又 是烏孜別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二者融為一體, 象征著新婚夫婦好象鹽和馕一樣永不分離,天長地久。
婚禮儀式舉行之后,新娘隨新郎及前來迎親的客人去男家。
新娘被娶來后,還要舉行“搬新娘”儀式。搬新娘 是女家親友來到男家將新娘接走,回到娘家。剛到身邊 的媳婦就被接走,似乎有點不盡情理,新郎無可奈何只好帶著禮物,尾隨著新娘追到女家,獻禮物以“贖回” 新娘。按規矩,新郎再次來接新娘時,新娘要抱著母親哭天嚎地,表示不愿意離開養育自己長大成人的慈母。而姑娘的父親,這時應為女兒祈禱,希望真主降福于自己出嫁的姑娘。新娘也哭了,新郎禮也送了,情也求了,父親也祈禱了,這些形式過后,新娘便高高興興地跟著新郎回到婆家。
這時,新娘由女方德高望重的老年婦女或新娘的嫂 子陪伴。當新郎“贖回”新娘時,男家早在院中點燃了一堆火,新娘繞火堆走一周后,踏著鋪在門前的白布進 入屋內,以此表示新娘已結束了姑娘時代,從今以后將忠于火熱的愛情,與夫君恩愛一生。新娘進屋時,男家主人撒喜果、喜糖等,眾人哄搶,表示恭賀新娘回來安 居樂業,早結喜果。然后,護送新娘的客人,除那位德高年邁的婦人留下外,其余皆在男家賓客的歡送聲中返回。
按傳統習慣,烏孜別克婦女從結婚那天開始就必須戴上面紗(烏孜別克語稱之為“赫瓦蘭”或“帕蘭結”,意思是將全身遮蓋)。這種面紗的臉部那一塊是用馬鬃織的,便于通風、透光。因此有人說,連蒼蠅都很難 看見烏孜別克婦女的臉。不過,現在揭下面紗的婦女已 經越來越多起來了。
生育奇俗
烏孜別克婦女生育習俗頗為講究。在生孩子時,丈夫是絕對不準進屋的。而產婦在7 天之內必須足不出戶,飲食起居,則由婆母、嫂子、弟妹等人悉心護理。孩子一出生,丈夫要向親友們報喜,而諸親友要備禮賀喜,嬰兒出生的第3 天,要舉行命名禮。嬰兒的名字一般都要請阿訇或知識淵博、有名望的長者命名。名字往往是伊斯蘭教的經名。如圣賢、哲人、英雄的名字,或吉 祥、祝福之詞。命名之后,主人要擺酒設宴招待阿訇、長者。有時,嬰兒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為之命名 。
烏孜別克族的習俗是孩子滿月不做酒,而是在孩子出生的第1 1 天大宴賓客,祝福母子家人,甚為隆重。嬰兒出生的第1 5 天,父母再宴親朋,為孩子舉行“搖籃禮”。當日給嬰兒穿上新裝,由親友或鄰居中德高望 重的老人將嬰兒從母親身邊抱起來放在搖床上,讓老人念祝福詞。更為隆重的是嬰兒出生4 0 天時舉行的“洗禮”。這一天,嬰兒父母要準備好一只大澡盆,再從清 真寺取一點土,然后把土和一枚金首飾(如金戒指或金鐲子一類)放入盆內,再把孩子放入澡盆內。從親友、鄰居家請來的4 0 個小孩作陪,用木勺舀水淋到嬰兒的 頭上,邊淋洗邊說一些諸如“幸福”、“健康”、“前 程綿繡”等吉祥之詞。這時,年輕的母親當眾給孩子洗一個澡,“洗禮”儀式則告結束。舉行完“洗禮”,產婦就可以出門參加一切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