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影院在线午夜/成 人 黄 色 视频免费播放/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穆斯林國家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尼日利亞

來源: 時間:2009-12-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正式國名: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
位 置:大西洋沿岸的西非,與貝寧、尼日爾、乍得、喀麥隆接壤,瀕臨幾內亞灣。
面 積:923,768平方公里(356,668平方英里)。
人 口:約7,292萬人(1980年)。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居民分別屬200余個部族。每個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獨特傳統。一些大的部分部族分布在尼日利亞各個省份。北部有豪薩、富拉尼族、南部和西部有約魯巴族,東部和南部有伊博族。提夫、伊卓、伊比比奧、努佩、卡努里、埃菲克、埃多等也是主要的部族。14世紀末葉,伊斯蘭教在尼日利亞北部傳播開來。因此,豪薩和富拉尼族至今仍有80%的居民為穆斯林。該地區還存在著當地原始宗教。東南部居民受歐洲基督教影響信奉基督教,但也有些保持著原始宗教的小部族。約魯巴族地區除少數原始部族以外,絕大多數也是基督徒。
首 都:拉各斯。尼日利亞政府曾于4年前宣布過建立新都的計劃。
主要城市:伊巴丹、卡諾、扎里亞、博爾諾·哈爾科特港。
語 言:官方語言為英語,此外還有豪薩語、伊博語、約魯巴語和約200余種部族語言。
政 體:共和制。1966—1979年,尼日利亞一直處在軍人政權統治之下。1979年,經普選建立了文官政府,并參照美國憲法頒布了新憲法。依據該憲法,國家總統為執法機構負責人。現總統是易卜拉欣·巴班吉達。立法機構是參議院和眾議院。尼日利亞是聯合國、英聯邦、非洲統一組織和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
經 濟:農業是尼日利亞的經濟基礎,大約有75%的居民從事農業生產。北部沙地盛產棉花和花生,南部(赤道地區)有果實碩大的椰樹,可榨油和提取多種醇。尼日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產國,還盛產棕櫚仁、橡膠、木材等。尼日利亞擁有錫、煤等礦產資源,石油亦是國家財富的基本來源,主要集中在東南地區哈爾科特港周圍,該地區現已開始興建大型工廠。
貨幣單位:奈拉。
國 慶:11月(獨立節)。
國 歌:《我們歌頌你,尼日利亞》
歷史簡介:
歷史學家大都認為,尼日利亞最早的居民是為了尋找可耕地、為了捕魚遷徙而來的北非人(從撒哈拉而來)。
尼日利亞人民最古老的著名文化是諾克文化。諾克是居住在尼日利亞中部的一個部族。前些年的考古研究發現了一些小型的泥塑。史學家認為,這些泥塑證明了大約在公元前500年,這里曾有過繁榮的文化。
尼日利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見于阿拉伯圖書館的文獻,自公元9世紀初期卡奈姆—博爾努國的誕生而開始。博爾努國是北尼日利亞最大的國家,是由來自沙漠和北非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建立的。在后來的5個世紀里,卡奈姆—博爾努國成了穿越沙漠的旅行者的重要驛站。
在博爾努國西部,分散著7個豪薩人城邦。這些城邦是在數世紀(100一1200年)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是當時重要的貿易中心。各城邦之間紛爭不斷,但每當遇到外來威脅時,則聯合以待。
伊斯蘭教在傳播的過程中,來到了豪薩諸城邦(首先將伊斯蘭教傳入尼日利亞的是埃及商人),給予這些城邦以深刻的、決定性的影響。很快,豪薩城邦便皈依了伊斯蘭,并建立了相應的國家制度:行政、司法、稅收、軍事(建立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正規軍)等。
19世紀初期,富拉尼族的宗教領袖奧斯曼·登·福迪奧宣布對豪薩城邦進行圣戰。使之回到伊斯蘭正路上來,恢復伊斯蘭原教旨,保持伊斯蘭教的純潔性。福迪奧打敗了豪薩城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并任命富拉尼族人擔任各城邦的總督。
在尼日利亞南部森林里,14世紀時曾有3個強大的王國:伊費王國、貝寧王國、奧約王國。伊費王國是約魯巴族最古老的王國,后來逐漸衰落。約魯巴的傳說中說:上帝在這里創造了人類。約魯巴的這三個王國以其藝水品聞名于世。這些王國與卡奈姆—博爾努王國和北部豪薩城邦不同的是一直未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
15世紀末,葡萄牙航海家發現了現今尼日利亞的沿海地區。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隨后接踵而至。歐洲人到達這里沒有多久就開始了遠渡大西洋的奴隸貿易。這一貿易大約持續了350年。殖民者從這里運走了大約2000萬黑人,作為“商品”出賣。1807年禁止販賣奴隸,但是,英國人對尼日利亞更為重視。當英國人企圖深入尼日利亞腹地的時候,遇到了當地首領和商人所領導的頑強抵抗。直到20世紀初他們還在不斷地發動軍事進攻,以期使整個尼日利亞屈從于他們的統治。在此之前,英國人已于1861年宣布拉各斯為英屬殖民地,1885年對幾內亞灣沿岸地區也實行了保護制度。
英國殖民主義對尼日利亞重新進行劃分,將其分為兩大保護區:北部保護區和南部保護區,再加拉各斯殖民區。1914年12月1日,英國殖民主義又將兩個保護區置于一個總行政長官弗雷德里克·盧加爵士的管轄之下。這一決定意味著尼日利亞民族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在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尼日利亞民族屬性高于部族屬性的知識階層中,產生了一股民族主義思潮,所有尼日利亞非洲人開始要求全面參政。
1954年的憲法加強了地方政權(北部、東部、西部各地區)的作用,從而削弱了中央政權。憲法規定組成尼日利亞自治政府。1960年10月,尼日利亞獲得獨立,成為一個聯邦制國家。
但是,英國人把這一聯邦制建立在絕對平衡的基礎之上。因此剛一獨立,三個地區的政黨就開始了權力之爭。北部地區(居民最稠密,立法機構中席位最多)推出了阿布·貝克爾·特法瓦·巴勒瓦擔任聯邦政府總理。
1966年2月15日,東部地區(多數居民為伊博族人)伊博族軍官發動政變,聯邦總理巴勒瓦被暗殺,北部、西部的兩名首席部長也被暗殺,伊龍西(伊博人)掌握了全國政權。開始時,他支持聯邦制國家體制,約各省任命了軍事長官,并挑選伊博人奧迪米路·奧朱古上校擔任東部地區軍事長官。幾個月后,伊龍西意識到為避免地區爭端,有必要強化中央政權。然而,局勢已經十分緊張,特別是在北部地區。
1966年是個多事之秋。在北部散居的伊博人屢遭殺戳。同年7月,一部分豪薩族士兵暗殺了伊龍西總理。9月和10月,又有3萬名伊博人被殺害,多數伊博人逃往南部地區(伊博族的老家)。
雅各布·戈翁上校(北方人)接管了政權,他馬上力圖穩定人心,宣布支持聯邦制和制定新憲法草案。但東部(伊博族)軍事長官奧朱古上校要求賠償伊博族的巨大損失,懲辦流血事件的肇事者。雙方矛盾尖銳,日趨激化,當聯邦政府決定將全國分為十二個州(以減弱地方勢力)之時,伊博人認為這一決定旨在剝奪伊博人從哈爾科特地區石油生產中所獲得的財富。剝奪他們在海上的利益。于是,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了。奧朱古上校決意脫離聯邦,于1967年5月30日宣布建立獨立的比夫拉共和國,取代尼日利亞東部地區。他這樣做基于兩個基本因素:聯邦正規軍不足萬人;伊博族所處地區豐富的資源足以保證他軍事分裂活動的供給。
1967年7月6日,比夫拉—尼日利亞戰爭爆發。開始階段,比夫拉軍隊向前推進,占領了中西部伊博族聚居區。然而,聯邦軍隊終于得以進入比夫拉。占領了其首都埃努古。比夫拉比任何一個州都更多地嘗到了戰爭的苦頭,特別是它接納了百萬以上的伊博族難民。1969年,比夫拉的臨時首都烏木瓦希亞陷落,比夫拉僅控制著8,000平方公里(3,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即不到原有領地的1/10。盡管如此,他們仍堅持戰斗,并宣稱如不承認其完全自治,絕不再加入尼日利亞聯邦。由于雙方態度強硬,一切旨在解決沖突的和談都歸于失敗。直到1970年1月15日,比夫拉才宣布投降,奧朱古離境流亡國外,由他的繼承人菲利普·伊夫勇將軍簽署了取消比夫拉國、接受尼日利亞聯邦政府管轄的文件。這場持續了約30個月的戰爭,是近代史上最殘酷的戰爭,死者逾百萬,財產遭毀滅性破壞。尼日利亞政府頒布了大赦令,并恢復了伊博族職員的公職。從此,東部地區(分裂時的比夫拉國)由于有居民的熱情參與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驚人的速度得到了振興。但是,尼日利亞的民族主義仍不斷地遭到反對,而且,又發生了一系列的軍事政變。
自從伊龍西將軍領導的軍官顛覆了合法政府后,尼日利亞由于政變不斷,處于一個政治上不穩定的階段。伊龍西以及伊博族軍官只執政了幾個月,就被戈翁上校領導的中北部軍官的政變所推翻。1975年,代表穆爾塔拉·拉馬拉·穆罕默德將軍利益的加爾巴上校發動政變。1976年2月,再度發生未遂政變,穆罕默德總統在政變中喪生。由奧巴桑喬將軍繼任國家元首。每當軍人接管政權時,總要表示他們會在適當的時候還政于民。穆爾塔拉·穆罕默德總統不僅僅是許諾,而且在慶祝尼日利亞獨立15周年的紀念活動中宣布:尼日利亞政權將在5年之內由文官接管,并確定了這一過渡時期的幾個階段:任命憲法起草委員會;重組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的基礎上,選舉籌備委員會;于1978年10月審定憲法草案;允許政黨活動;1978年起進行普選。同時,穆爾塔拉為憲法草案確定了基本的原則:憲法應立足于尼日利亞聯邦制,禁止曾使尼日利亞深受其害的任何部族紛爭。政府確實按此原則執行了,籌備委員會接受已通過的憲法草案。憲法于1979年10月頒布。此后,穆爾塔爾的全部計劃幾乎都提前實行了,如軍人內閣部長開始辭職,由文人部長取而代之,還進行了數次選舉,各政黨也開始了活動。
從此,尼日利亞這支非洲重要的經濟力量開始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期間只發生過少數事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次伊斯蘭教派發動的暴亂。這個教派的大多數是來自喀麥隆和乍得的移民。1980年12月,這個教派成員逃至卡諾市各區, 與企圖進入卡諾市一清真寺的警察發生沖突,部分警察被扣作人質。沖突持續了三天,總統沙加里命軍隊干預,并動用了空軍。教派領袖莫羅·穆罕默德·米塔茲被殺,約4000人喪生。
為解決國家的經濟危機,沙加里總統要求聯邦眾議院授予他特別權力(在1982年4月眾議院特別會議上)。他提出這一要求,是為了采取緊急措施,同由于許多外國公司拒絕購買尼日利亞石油而造成的經濟危機作斗爭,總統認為:“這是工業化國家扼殺歐佩克的新企圖。這些國家以為,由于尼日利亞經濟發展的需要及人口稠密成為這一組織的薄弱環節。”他說:“如不采取壓縮開支的果斷措施,尼日利亞的經濟可能惡化。”在此之前,他曾提到過:“尼日利亞政府的支出已是收入的兩倍。我國人民對于進口商品的需求無盡無休,這種現象不能繼續下去了。”
1982年秋,穆斯林在北部三市——邁杜古里、卡杜納(前首都)、和卡諾再度發動騷亂,死亡約600人。卡諾市的暴亂與其它兩城市有所不同,一伙哈吉莫羅(死于1980年動亂之中)的追隨者燒毀了四座教堂,其原因僅僅因為有一座教堂與清真寺相鄰而建。正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又在籌備1983年7月大選的拉各斯政府擔心這些騷亂將成為全國暴力浪潮的開端。
由于石油生產銳減而導致經濟局勢惡化,由于教派騷亂和違法現象增多,1983年1月7日,尼日利亞政府決定驅逐所有非法居住在尼日利亞的外國人,并限期當月底前須自行出境。約有300萬非洲人返回故土。加納是這一決定的最主要受害國,約有百萬加納人被逐。
針對經濟危機問題(其核心是石油價格問題)尼日利亞于1983年2月20日宣布:尼日利亞的優質油將降低5.5美元出售。這一決定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第一次公開突破該組織的統一油價。這反映了尼日利亞對外匯的迫切需求(其外匯收入的90%靠石油出口),也反映了尼日利亞對歐佩克在1983年1月日內瓦會議上未能就新的生產定額達成協議的絕望情緒。
主要依靠穆斯林的尼日利亞民族黨領袖沙加里于1983年8月重新當選總統。同年12月,尼日利亞再度發生政變。前石油部長穆罕默德·布哈里接替沙加里擔任聯邦軍政府首腦。該政府又一次廢除了憲法,禁止黨派活動。1984年2、3月間,尼日利亞東部地區發生暴力事件(約死4人),這是由3年前在北部卡諾市暴力事件中被殺害的宗教領袖莫羅的追隨者發動的.政局的發展導致易卜拉欣·斑巴吉達接任總統,在經濟方面,尼日利亞于1984年4月宣布關閉陸上邊境, 以更換貨幣,從而制止由于鄰國和某些地區的黑市交易致使尼日利亞貨幣疲軟。另一方面,1984年10月,尼日利亞決定效法英國、挪威(非歐佩克成員國),違反歐佩克的決定,降低石油價格,理由是正面臨嚴重的財政問題。后又于1986年恢復執行歐佩克決定。
最近的一次政變發生在l985年8月17日凌晨,是由易卜拉欣·斑巴吉達將軍領導發動的。政變推翻了執政只有20個月的穆罕默德·布哈里將軍的政府。這是一系列政變中的第六次,今后政局如何不得而知。
布哈里在接管政權時(1983年12月31日)聲稱其前任哈吉沙加里的文人政府無力實現民族團結,未能采取適當的經濟政策解決所面臨的巨大經濟困難。而新的政變者在以自由軍官名義發表的第一份聲明中強調:“他們奪取政權,是由于布哈里政府脫離人民,沒有使經濟步入正軌,使自然資源再度為非生產部門所消耗。”
如果經濟問題導致了高喊“拯救經濟、復活經濟”口號的軍人執政,那么,無疑由反復政變帶來的不穩定狀態正是造成經濟問題產生和惡化的首要原因。
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富的國家。不僅僅石油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1%,儲量約2000億桶,而且還盛產可可,橄欖和橡膠等。然而,隨著石油生產的突飛猛進,農業完全被忽視了,從而使擁有豐富農牧業資源的尼日利亞不得不進口部分糧食。
經濟問題的最突出現象之—是外債累累(約200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270億美元下降到1982年的160億美元,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及利息,而僅利息到1986年就達約45億美元。
新政變者在最初的聲明中表示準備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會談,答應布哈里將軍曾拒絕接受的條件,以獲得25億美元的貸款來解決經濟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貸款的常規,提出以當地貨幣奈拉的貶值和為國際貿易開放口岸作為條件。
除經濟問題以外,尼日利亞還面臨著由于幅員遼闊(923,000平方公里、劃分為19個聯邦地區),人口眾多(達7300萬、分為250個部族,擁有200多種方言)而帶來的多種政治問題。
而且,穆斯林(據估計約占人口的75%)尤其面臨著可以追溯至英殖民主義探險考察及其統治時期遺留的宗教問題。英國殖民者曾竭力將大權交給信奉基督教的少數部族,千方百計剝奪穆斯林的一切參政權,并且經常制造派別糾紛,以清洗穆斯林領袖和敢于同情他們、與他們合作的仁人志士。
基督教徒在獨立前后一直致力于用外國語言來取代穆斯林所喜愛的古蘭經用語——阿拉伯語,而且聲稱外國語可以代替方言統一全國。而曾幾何時,他們也曾鼓勵過使用各種方言,以取代阿拉伯語。
尼日利亞絕大多數政變都由基督教徒參與策劃。1966年1月15日爆發并致使北部首席部長艾哈邁德·貝洛喪生的第一次政變就是由伊龍西所領導的,他本人是個基督徒。
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應該關心他們的尼日利亞兄弟,他們占多數,然而在政界卻沒有他們的實際地位。特別是伊斯蘭教是一種世界性而非區域性或民族性的宗教信仰,這一點已經得到確認。伊斯蘭教代表著希望,象征著全非問題的最終解決。因而,每一個關心非洲問題的人都應該意識到:只要政變不是為了謀取饑餓人民的真正利益,相反卻以損害赤手空拳的多數人利益換取擁有武裝的少數人的利益,那么政治動亂,無論是秘密的還是公開的,都將繼續下去。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