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也門
來源:
時間:2009-12-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正式國名:阿拉伯也門共和國。
位 置:阿拉伯半島西南部,西臨紅海,與沙特阿拉伯王國、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相鄰。
面 積:195,000平方公里(75,290平方英里)。
人 口:約535萬人(1980年)。由于當地居民自古以來與索馬里人、埃塞俄比亞人和黑人混血,皮膚呈棕色。也門社會的基本單位是部落。居民多為穆斯林,分為什葉派的宰德派和遜尼派的沙菲儀派。
首 都:薩那。
主要城市:塔茲、荷臺達。
語 言:阿拉伯語。
政 體:共和制。1974—1975年的軍事政變以后,1970年頒布的憲法終止執行。該憲法規定:人民議會主要由人民選舉產生,握有立法權,并選舉國家總統;由總統任命總理。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是聯合國和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F任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上校。
經 濟:農業國(每年人均收入不超過250美元)。7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占出口額的80%。最主要的農產品有:咖啡、棉花(已逐漸取代咖啡和卡特茶)、玉米、小麥、燕麥、水果、蔬菜等。工業產值只占國民收入的5%,只有4%以上的勞動力從事工業。也門工業是傳統工業的延續,如紡織、制革、草編、首飾、玻璃等?,F制訂了建立和發展食品工業的規劃。也門的主要自然資源有:鹽、煤、銅、鐵、硫、鋁、錫、銀、金、鉬等,但除了鹽已經開采并向外國大量出口之外(主要向蘇聯出口),其他資源的開發計劃尚未制定。
貨幣單位:里亞爾。
國 慶:9月26日(1962年宣布共和制)。
國 歌:《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國歌》。
歷史簡介:
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就與一個被稱為“朋特”或“朋”的地區有著貿易往來。學者們幾乎一致認為朋特即是阿拉伯半島西南角和非洲北海岸地區。因為,根據我們從上埃及底比斯神廟的雕刻所見,可以肯定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與朋特的貿易是興盛的。但是,我們無從知道當時世界上那個地區的歷史,因為史學
家至多只知道公元前900年的朋特。
在今天阿拉伯也門共和國這塊土地上,公元前900一300年間,曾先后興起過3個國家,它們是:
一、馬因國。該國建在焦夫地區,首都蓋爾諾(今有馬因遺址),大城市伯拉基什是個重要的宗教中心。該國從公元前8世紀延續至公元前135年。
二。賽伯邑國(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115年)。該國始建于賽伯邑一帶,后幾乎擴張到整個半島南部。起初,首都定于西爾瓦哈(又譯薩巴),公元前610年遷至馬里卜,統治中心隨之遷移。馬里卜在歷史上以其大壩而馳名。
三.希木葉爾國(其第一王國建于公元前115年,第二王國建于公元300年)。首都是采法爾(在也門)。該國兼并了馬因國和賽伯邑國,成為也門最強大的國家,公元6世紀中葉,馬里卜大壩徹底倒塌,此國滅亡。
這些國家當時的經濟支柱是商業和農業。也門農業在那古老的歲月里,主要靠山腳下和高原上的梯田(這種農田現在仍然存在,在像也門那樣的多山、缺少耕地的國家如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國家是隨處可見的),靠雨水灌溉。蓄水大壩為此而建,在必要時使用。也門乃至阿拉伯半島的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大壩就是馬里卜大壩了。
直到上個世紀,現代外部世界對馬里卜及其大壩一無所知,只是在神話和故事里才有所聞。1843—1844年期間,3名歐洲人來到了馬里卜,他們為我們描述了那里的景象??茖W的研究是最近這幾十年才開始的。1948年,艾哈邁德·法赫里對該地區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于1951—1952年在開羅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然而,用鐵鏟、鎬頭和測量儀器及科學知識對馬里卜地區進行精確的古跡勘察,到1951一1952年才開始。
貿易是這一地區強大的經濟支柱。最早的貿易是向北部國家(從兩河流域到沙姆地區直至地中海岸)提供寺廟使用的香,當時香的貿易被南阿拉伯人所壟斷。南希巴羅斯是在公元1世紀才了解到季風的奧秘的,從而使穿越印度洋的西方船只可以不再??堪雿u南部的港口,打破了阿拉伯人的貿易壟斷,這樣一直持續到伊斯蘭教出現前3個世紀。
貿易是也門的主要財富來源,然而農業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為農業要為阿拉伯南部居民提供最基本的食物,特別是糧食。也門也有一些工業。這一地區重視開采可用于建筑的石料。另外,還有一種當地稱之為卡瑪利亞的晶瑩多彩的玉石。
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奧古斯都大帝曾想將也門并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以便控制貿易中心,特別是陸上貿易通道。公元24年,奧古斯都派大軍遠征也門,大軍雖到達了也門的邊緣地帶,但最終未能占領馬里卜。
也許公元3世紀末,賽伯邑國重整旗鼓,賽伯邑及祖·里丹王一經執掌大權,就急忙向東擴張,將哈達拉毛和耶瑪麥并吞了。而伊斯蘭教前的三個世紀,關于也門歷史則說法不一,可以說,那一時期的主要事件如下:
一、基督教在也門一些地區傳播開來,納季蘭是其最大的宗教中心。據學者考證:當地基督教屬景教派(聶斯托利亞派),自希蘭傳入。
二、公元4世紀,埃塞俄比亞人曾一度占領也門。
三、公元5世紀,猶太教傳入也門。
四、公元6世紀,薩珊人和拜占廷人曾爭奪也門?;浇掏桨H肀葋喨耍▉碜园⒖颂K姆王國)來到這里,于公元525年占領也門,以援助在納季蘭遭受迫害的基督徒。
五、埃塞俄比亞國王艾布利哈試圖在馬里卜大壩廢棄之前修復大壩,這個艾布利哈就是在“象年”襲擊麥加城的統領。
六、薩珊人趕走了埃塞俄比亞人,于575年占領并統治也門,直到也門加入伊斯蘭教,成為新的伊斯蘭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伊斯蘭教進入也門是在使者時期,從那時候起,也門成了這個龐大的政治實體的一部分,并與其命運息息相關。當阿拔斯王朝日趨衰落之時,也門也出現了一些獨立的小國,而也門自然地理上的割裂狀態又對分裂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也門社會基礎的各部落之間的派系矛盾日益加深。例如宰德教派,占據了北部山區,而蘇萊曼派的首領則以提哈嗎北部為領地。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建立在血親關系之上的宗派。在高原地帶,純也門血統的人(或稱蓋哈坦人)聯合起來反對波斯人支持的基雅德派,或反對埃塞俄比亞人支持的乃賈赫派。在也門,曾出現了一些小王朝,概括如下:
一、基雅德王朝(公元818—1019年)。該朝在薩那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后來,逐漸衰落,內亂四起,宰德派奪取了政權。
二、宰德教長國。創始人是哈迪教長(893—911年)。宰德教派早在建國30年前就產生了,并把薩達作為教派的中心或首都。該派是什葉派的一支,是什葉派中最接近遜尼派的派系,信徒遍布整個也門,但從未能統治整個也門。該派曾飽受奧斯曼帝國占領之苦。直至1962年,宰德派還存在著。
三、蘇萊哈王朝(1048一1138年)。蘇萊哈王朝是一個戰亂不斷的王朝。早在905—915年,蘇萊哈作為教派就曾與阿巴斯王朝蓋拉米塔派發生過戰爭。在法蒂瑪王朝哈里發穆斯坦塞爾時期(1036—1094年),歸附法蒂瑪王朝,從而鞏固了伊斯梅爾教派的勢力。蘇萊哈王朝曾力圖統一也門。同時,由于該朝的歸附,使也門從原來歸附阿拔斯王朝(巴格達),轉向了法蒂瑪王朝(開羅)。但是蘇萊哈人在政治上統一紅海的意圖是由阿尤比王朝實現的。
四、阿尤比王朝(1174—1229年)。國王薩拉丁曾派其兄弟圖蘭沙到也門去,建立了占據也門大部分的阿尤比國。
五、拉蘇里王朝(1429—1454年)。建立在阿尤比王朝的廢墟上,并建立了與之相同的政治制度。在鼎盛時期曾統一也門大部地區,并與東至中國的各國建立了廣泛的貿易關系。
六、塔希爾王朝(1454一1517年)。與阿尤比王朝和拉蘇里王朝一樣是個遜尼派的王朝。該王朝是諸王朝中最后一個,興起于拉赫季和亞丁等地,試圖統一整個也門。但也門仍處在被北部山區的宰德派教長和塔希爾人分割的狀態,直至阿米爾·本·阿卜杜勒·瓦哈卜時期。瓦哈卜(1429—1517年)獲得很大成功,使也門歸為一統。這一時期,亞丁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城市。
16世紀初期,葡萄牙人從后門進入了伊斯蘭阿拉伯世界,從而打破了這一地區政治和商業的平衡。
商業平衡被打破是顯而易見的。葡萄牙人幾乎全部控制了來自印度及其以東地區的香料和佐料的貿易,使這些商品經好望角直抵歐洲。
政治平衡也發生了變化。葡萄牙人為了進行戰爭,把印度果阿作為海上政治軍事基地,并占領了阿曼灣和阿拉伯灣諸城市。但他們在占領紅海入海口時,遭到了失敗。馬木路克蘇丹古爾(1501—1517年)曾想在印度洋上反擊葡萄牙人,但他未能阻擋住來自印度洋上的貿易方面的危險。塔希爾王朝蘇丹阿米爾·本·阿卜杜勒·瓦哈卜忙于內戰,直到1507年才注意到葡萄牙人的危險性。阿米爾準備發動海上攻勢,然而對葡萄人來說“也門已成了垂手可得的獵物。”在葡萄牙人的進攻面前,阿米爾終于未能守住自己的海岸線。
在這些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在賽利姆一世的領導下,正在向馬木路克諸國發起進攻,1517年獲勝,滅馬木路克王朝。由此,反對葡萄牙人的重任落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肩上。這里還需提及的是也門塔希爾王朝也于1517年以蘇丹阿米爾死于馬木路克人之手而告滅亡。占領也門是馬木路克的最后一次擴張活動。
當賽利姆一世消滅了馬木路克王朝后,馬木路克王亞歷山大決定投靠新政,于是在薩那宣布歸順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在海上反對葡萄牙人的戰事不斷,在陸上,為了鞏固在也門的統治,與當地勢力主要是宰德派的戰斗也未停止過。可以概括地說:1517—1538年間,奧斯曼人占領了紅海沿岸地區,其中心是札比德(在此之前還曾占領了亞丁和夏杰爾等地),而也門內地仍處在宰德教長的控制之下。
由于也門在戰略上和貿易上的重要性,奧斯曼蘇丹蘇萊曼·卡努尼(1520—1566年)一心想把也門并入奧斯曼帝國,遂于1538年派兵加強在也門的兵力。1555年,伊茲達梅爾帕夏總督發動軍事行動,完成了對也門海岸和山區的占領。但是,由于宰德派和其他各派不斷發動反奧戰爭,奧斯曼中央政權軟弱無力,特別是蘇萊曼去世以后,在1556至1568年間,其統治幾乎土崩瓦解,不得不退回至紅海沿岸。1569至l571年,奧斯曼帝國再次發動對也門的戰爭,并恢復其統治(157l—1597年)。但是,也門的反抗也從未停止。1597年,宰德派卡西姆教長(1592一1620)奮起反抗奧斯曼人,戰爭延續數年,直至1635年奧斯曼人離開也門,宰德派才恢復了對國家的統治。
由于奧斯曼人在也門的統治從未穩定過,所以首都在薩那、札比德和塔茲之間移來移去。宰德派雖然遭到奧斯曼人和其他派別的打擊,但一直有著牢固的根基,因此,該派終于在1635年趕走了奧斯曼人,控制了也門,然而其統治時間不長。
奧斯曼人在也門留下了一些有價值的建筑物。他們在薩那、塔茲等地建起了漂亮的清真寺,他們還鋪設了商隊往來的驛道,設立驛站,并把火藥槍帶入也門。但是很難找到其文化方面的明顯遺跡。這是由奧斯曼帝國的文化狀況所決定的。
奧斯曼人離開也門后至1818年,也門處在獨立狀態,但內戰烽火連綿不絕。1818年至1840年,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軍隊占領了也門。1849年,奧斯曼人的管轄區收縮至荷臺達周圍一帶。1872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再度占領也門,實施其統治,1892年,宰德派又一次發動了反對奧斯曼占領的革命。1911年在葉海亞·哈米德?。?904一1948年)領導下向奧斯曼軍隊發起猛烈進攻,之后,雙方在達昂簽訂停戰協定,可以說,從那一年起,也門實際上獲得了獨立。但奧斯曼人直至1918年才與協約國簽訂了穆德羅斯協定,最終撤離也門。
教長葉海亞自1904一1948年統治也門。這一時期,也門與世隔絕,仿佛被一塊厚厚的面紗所遮蓋。若說其保守,不如說其反動更為恰當。葉海亞用鐵拳統治著這個國家,毫不重視社會衛生、教育、經濟等事業的發展,而把全部精力投入部落紛爭之中,從中漁利,鞏固其統治。同時,葉海亞教長很聰明,他拼命地強
化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國家在外部世界的地位。1930年,他與伊拉克簽訂一項條約。這是也門與阿拉伯國家簽訂的第一項條約,也是一個只含三項條款的奇怪之約。條約旨在使伊拉克承認也門(承認葉海亞的統治),同時強調兩國牢固的友誼和長期和平等。葉海亞曾慫恿沙特阿西爾地方長官反叛沙特王國,結果以沙特取消阿西爾行政區而結束。1934年在也門和沙特的這次戰爭之后,教長葉海亞與沙特阿拉伯王國簽署了塔伊夫條約。條約十分詳細,涉及也門北部邊界、部落以及兩國外交關系等問題。至于與非阿拉伯國家,葉海亞于1935年與埃塞俄比亞簽訂條約,這項條約首先是項睦鄰友好條約。葉海亞與外國簽訂條約,目的在于使其承認也門的獨立和他自身的權力,協調也門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系。也門曾先后與意大利(1926年)、蘇聯(1928年)、荷蘭(1933年)、英國(1934年)、法國(1936年)、比利時(1936年)等國簽訂條約。這些條約中有兩項是值得特別注意的:與蘇聯的條約,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俄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與英國的條約,其目的在于結束教長葉海亞為收回亞丁這塊英國保護地而與英國產生的長期分歧。
也門公眾對葉海亞的統治、政權的腐敗、閉關鎖國十分不滿。1948年爆發了革命,殺死了葉海亞,其子教長艾哈邁德(1948—1962年)繼位。應該指出的是艾哈邁德重新提出收回南也門的要求,并于1955—1958年與英國多次談判。此間還與南也門發生過多次邊境沖突,但未取得任何成果。1958年,埃及、敘利亞建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同年,教長艾哈邁德希望在反抗英國的斗爭中得到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的援助,因此加入了阿聯。但是,埃敘兩國于1961年秋發生了分裂,阿聯于1961年末解體。
在教長艾哈邁德在位期間,反對他的斗爭此起彼伏。1961年的革命雖然未能推翻他,但是可能由于受傷,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他的繼任人是教長巴德爾,1962年的革命又推翻了巴德爾。同年9月26日,宣布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成立。動亂并沒有因此而平息,也門又開始了長達7年(1962—1969年)的內戰。埃及支持共和派,而王室派則得到沙特的支持。共和派占據著也門大部,王室派只占據北部山區一小部分地區。戰爭初期,埃及派出了4萬大軍,后來增至6萬(另傳說8萬)。最后,埃及與沙特達成停戰協定,兩國均從也門撤出軍隊,共和國得到鞏固。1967年6月戰爭對此有所影響。1970年,阿拉伯也門共和國與沙特王國簽訂協定,最終解決了兩國間的問題。
也門共和國經歷過多次政變和內部動亂,盡管如此,1969年,也門與聯邦德國簽訂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條約,1970年,制定了憲法;1971年,又舉行了大選。雖然共和國的歷史因充滿動亂而十分坎坷,但上述這些工作仍得以完成,伴之而來的是國家行政管理上的進步。統一南北也門的努力也在繼續(至1983年春還在研究)。但與這些努力相悖:北也門和南也門仍然多摩擦、多沖突、互相支持對方的部落紛爭。
北也門的政治一方面帶有部落斗爭的性質,另一方面也有一批有識之士渴望加強中央政權,以加速國家的發展,實現現代化。1972年,在簽訂了與亞?。弦查T)統一協定之后,全國以埃里亞尼主席為代表的主張對亞丁實行溫和政策一方,和以總理哈吉里為代表的強烈反對亞丁馬克思主義叛教者領導人的另一方爆發了沖突。后者得到各部落和也門議會議長阿赫馬爾長老的支持。危機的結果是軍人上臺,由軍官組成最高指揮委員會行使權力,廢除了憲法,解散了議會,禁止政黨活動。新領導人為了在強大而富有的鄰國沙特面前鞏固自己的獨立,試圖進行一些改革,與亞丁重新對話,多方爭取外援。但是,1977年哈姆迪總統遇刺終止了這項雄心勃勃的政策,他的繼承人加什米總統組成了新的議會(1978年2月),議會中部落首領和新興的商業資產階級占多數。1978年6月加什米總統也遭暗殺。薩那指控南也門總統是暗殺陰謀的幕后策劃人。這一事件以及對南也門的指控,致使南也門統治階層發生分歧。兩國關系再度緊張,邊界事端時有發生,直至1979年2月斗爭公開化。這一斗爭一直延續到北也門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和南也門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在科威特會晤,達成一致意見,重新執行旨在通過各種步驟恢復兩國統一的1972年協定。
北也門的對外關系這一時期還有兩個要點:第一,在薩利赫總統1984年4月訪問巴黎期間,與法國簽訂了兩項財政議定書。第二,薩利赫總統1984年10月訪問莫斯科期間,與蘇聯簽訂了20年友好合作條約。此外,1984年12月在薩那召開了伊斯蘭會議組織第15屆成員國外長會議。會議是在敘利亞、利比亞、伊朗反對埃及出席的氣氛中召開的。會議發表了一項決議,強調海灣戰爭雙方為盡快實現停戰與伊斯蘭調解委員會合作的必要性,同時確認了伊拉克的合作態度。伊朗反對這一決議,并強調要繼續進行戰爭。
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發生了變化,取得了成就,并在為也門人民奠定民主基礎方面實現了穩步的躍進。國家依靠對話作為統治手段和施政方法。積極的對話在生活諸領域的建設中起著作用。
在革命的進程中,也門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所有方面都獲得了顯著進步。馬里卜省建成了第一座煉油廠,日處理原油10,000桶,滿足了也門需求量的20%。重建位于馬里卜省的歷史上著名的馬里卜大壩,使農田灌溉面積從2201公頃增加到現在的6520公頃。這是也門實現糧食自給的重大步驟。
國家為扎馬爾省遭受地震災害的人民提供了必要的設施,如學校、醫院、清真寺,還分配給他們住房。建立了薩那大學和多所院校、醫院、健康中心、電站;鋪設了現代化的公路交通網;還確定了一批振興農業、工業、其它服務行業的發展項目。
在阿拉伯問題上,也門一貫主張掘棄阿拉伯分歧,堅定地履行阿拉伯國家聯盟憲章。
在兩伊戰爭問題上,也門共和國元首、政府和人民強調,堅定地站在為保衛伊拉克的榮譽和阿拉伯民族的榮譽而進行正義戰爭的伊拉克一方。
對巴勒斯坦人民在其唯一合法的代表—巴解組織的領導下,為獲得合法權力,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獨立的國家而進行的正義斗爭,也門的立場一直是堅定的、原則性的。
也門共和國強調黎巴嫩的阿拉伯屬性、以及其獨立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性。此外,也門一貫站在民族解放運動一邊,譴責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
在不結盟國家運動中,也門強調支持并堅決遵循這一運動的宗旨,堅決奉行運動原則相一致,建立在平等公正、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基礎上的獨立自主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