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基納法索
來源:
時間:2009-12-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正式國名:布基納法索共和國(原上沃爾特)
位 置:非洲西部,與馬里、尼日爾、貝寧、多哥、加納、象牙海岸為鄰。
面 積:274,200平方公里。(58,690平方英里)
人 口:5,750,000(1980年)。其中約50%是自11世紀至1900年統治國家的莫西人。至今國內仍有莫西王國,但其作用只是象征性的。其他主要部落是從莫西部落分出來的博博族、洛比族、古隆西族;還有富拉尼族、曼丁哥族。居民除信奉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外,還信非洲原始宗教。
首 都:瓦加杜古(曾是莫西王國的首都)。
主要城市:博博——迪烏拉索。
語 言:官方語言為法語,也用莫西語。
政 體:共和制。總統和總理行使行政權,立法權屬國民議會(1974年解散)。布基納法索是聯合國、非洲統一組織、調停委員會、非洲共同體成員國,也是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現任總統托馬斯·桑卡拉上尉。
經 濟:一個十分貧窮的國家。主要依靠農業和畜牧業。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大麥等。大部分居民生活在中部地區。由于農產品不能滿足本國需要,所以大批居民移居國外。在東北部發現了錳礦,然而其開采與否取決于拉貝藏加——瓦加杜古鐵路及其通往東北角多里支線的鋪成。
貨幣單位:非洲法郎。
國 慶:12月11日(宣布共和國成立)。
國 歌:《沃爾特》。
歷史簡介:
? 歷史學家們認為,來自黃金海岸(今加納)的入侵者在11世紀侵占了沃爾特高原,接接著又向布散塞地區(今布基納法索南部)前進,并與當地居民雜居,由此產生了莫西人。莫西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稱為騰科多戈。
騰科多戈王國建立者的孫子烏白利自稱“莫羅那巴”(“世界之王”),并在中部高原建立了瓦加杜古王國。烏白利的子孫們又建立了兩個莫西王國:北部的亞頓加和東部的古馬爾。亞頓加各部落多次擊敗了北方桑海王國的進攻。當時的桑海王國為了讓莫西國接受伊斯蘭教,曾多次進攻莫西人。戰爭中,亞頓加人常常追蹤桑海人直至該國境內。1329年的一次戰爭中,亞頓加人焚燒了廷巴克圖城(今馬里的城市)。1400年至1500年期間,莫西人統治了自南部黃金海岸到北部廷巴克圖的廣大地區。但是16世紀中葉,桑海王國再次把莫西人困在他們原先生活的高原地區。
第一個進入莫西人地區的是來自德國殖民地多哥的德國探險家莫斯坦希卡法,那是在1887年。繼他之后,又有不少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來到此地。1893年,法國人占領了亞頓加王國的北部地區,1895年使該王國屈服于他們的殖民主義保護下。接著,法國人的軍隊向南部挺進,1896年又征服了瓦加杜古王國。
1904年,法國把這些地區并入它的殖民地上塞內加爾——尼日爾。1919年又把它分離出來,單獨成為其殖民地,其現名為布基納法索。并任命愛德華·赫爾辛格為總督。該總督致力于引進和鼓勵棉花生產,并為此開辟道路。然而這一經濟政策未能阻止大量的勞動力向非洲西部地區轉移,最后法國政府只好屈從于想獲得廉價勞動力的農場主的意愿,于1932年把它分割為三部分,分屬象牙海岸,尼日爾和蘇丹管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莫西人站到法國一邊。1947年,法國政府響應莫西首領莫羅那巴桑二世的倡議,重建莫西人的國家。1958年布基納法索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自治共和國”,并產生了它的第一部憲法。1960年8月5日宣告獨立。同年11月,開始實施第二部憲法。
1966年,繼政府和工會沖突之后,軍隊接管了政權,廢除了1960年憲法。國家由政府委員會和咨詢委員會掌管,直到1970年頒布新憲法。1974年,共和國總統阿布巴卡爾·桑古爾·拉米扎納又廢除了這部憲法,并解散了各政黨,新政府由部分軍官和文官組成,此外還有一個咨詢委員會。新政權為了減少國家經濟的附屬性,必須采取獲得多種外援的政策,實施改革計劃,并正視與馬里的邊境爭端。桑古爾·拉米扎納總統有意建立唯一的執政黨——民族革新運動黨,以對付工會。1975年12月17—18日工會組織了一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工會還要求總統履行他許下的在3年內恢復民主的諾言。
隨著1977年11月27日憲法的頒布,第三共和國誕生了(1970年憲法產生了第二共和國)。共和國總統由全面、直接的公民投票產生,并且規定國內只能有三大政黨存在。1978年4月30日大選后,這三個合法的政黨是:沃爾特民主聯盟、保衛民主聯盟(由前總統莫里斯·亞梅奧果的支持者組成)和沃爾特進步聯盟(以塞耶·澤博為首)。拉米扎納總統在1978年5月14日和28日的總統競選中再次獲勝。
然而,1980年10月25日,拉米扎納總統在一次非流血的軍事政變中被推翻(他自1966年開始掌權),取而代之的是塞耶·澤博上校領導下的爭取國家進步復興軍事委員會。該委員會廢除了1977年憲法,解散了議會,軟禁了主要領導人。并宣布保證個人和集體的自由。無疑,這項政變早在2個月前,即沃爾特教師大罷工時就醞釀好了。此外,由于沿海地區遭受旱災、國家經濟每況愈下,也是導致這次政變的原因之一(上沃爾特是世界上最貧困的25個國家之一)。
兩年后,即1982年l0月,又一項軍事政變推翻了賽耶·澤博上校的政權,組成了臨時拯救委員會,挑選了少校軍醫讓·巴蒂斯特·韋德拉奧果為共和國總統。4個月后(1983年3月初)新政權揭露了由親前政權的軍人策劃的一起陰謀。
1983年8月,托馬斯·桑卡拉推翻了韋德拉奧果的政權,組成了以文官為大多數的新政府。桑卡拉本人除擔任共和國總統、全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外,兼任內政部、安全部長等職。1984年6月,桑卡拉處決了7人。他們被指控在一個月前企圖奪取政權,1984年8月.托馬斯·桑卡拉作出決定,把國名改為布基納法索民主人民共和國。同時,國旗及國家口號也由原來的”團結——工作——公正”改為“祖國或死亡,我們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