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影院在线午夜/成 人 黄 色 视频免费播放/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穆斯林國家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突尼斯

來源: 時間:2009-12-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正式國名:突尼斯共和國。
位 置:非洲北端。與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為鄰,瀕臨地中海。
面 積:163,610平方公里(約63,170平方英里)。
人 口:約615萬(1980年)。主要為阿拉伯人,大多數是穆斯林。
首 都:突尼斯城。
主要城市:斯法克斯、蘇薩、賓澤特(均為沿海城市)、蓋爾萬(內阿拉伯古城)、馬赫迪亞,還有一些島嶼,最重要的是杰爾巴島。
語 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法語。
政 體:共和制。共和國總統是哈比卜·布爾吉巴,他還掌握行政權力并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立法機關為國民議會,它可對政府表示不信任,從而使其提出辭呈或進行新的選舉。現任總理拉希德·薩格爾。社會主義憲政黨曾是唯一合法的政黨,后來又成立了幾個政黨。突尼斯是聯合國、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統一組織和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
經 濟:農業是突尼斯經濟的基本部門,6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橄欖、水果。礦藏有磷(產量居世界第4位)、磷酸鹽、石油(在賓澤特有一家煉油廠)、鐵、鉛、鋅。國家鼓勵發展工業。食品工業居首位,其次是紡織、玻璃、家具、地毯、油漆、制革、造紙和汽車裝配業。
貨幣單位:突尼斯第納爾。
國 慶:6月1日(獨立節)。
國 歌:《真主,金色的歲月永存!》。
歷史簡介:
在伊斯蘭拓疆時代,綠色的突尼斯是全非洲傳播伊斯蘭教的中心。在腓尼基人和羅馬人來到如今的突尼斯的沿海地區之前,內地居住著柏柏爾人,他們以游牧為生。至今,他們還保留著自己的民族語言和生活習俗。但是,歷史學家至今還沒有弄清北非柏柏爾人的起源。
公元前12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沿海建立了幾個貿易口岸。公元前5世紀,迦太基成了帝國重要的貿易中心。公元前264——146年,經過持續約一個世紀的戰爭,羅馬人好不容易才征服了迦太基。他們比迦太基人走得更遠,向內地進發,在今日突尼斯的全部領土上,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省。這個省蓬勃地發展,公元2——5世紀間,羅馬帝國所需用的糧食和橄欖油都是由這里提供的。
在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在迦太基盛行。托爾托利亞、希比利尤斯神父、莫尼克嫫嫫及其子奧古斯丁神父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象迦太基人一樣,羅馬人也未能把他們的語言、宗教強加給突尼斯。在內地,柏柏爾人保持了他們的語言和與非洲原始宗教類似的宗教信仰。
在羅馬帝國末期,即5世紀時,汪達爾部落侵入突尼斯。在突尼斯歷史上,最重大的事情莫過于阿拉伯人的拓疆,他們輕而易舉地消除了羅馬的影響。698年,他們摧毀了迦太基城,建立了突尼斯城。雖然他們在11—12世紀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傳入了內地,從文化上統一了全國,但從未完全征服過柏柏爾人。1228—1574年,突尼斯是伊斯蘭世界傳播宗教和科學的最重要的中心之一。在這一時期,伊本·赫勒敦寫下了被譽為社會學基礎的“前車之鑒”的名著。
1574年,突尼斯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此后;逐步向某種程度的獨立自治發展。1705年,建立了侯賽因王朝,遂統治全國,直到共和國的建立。
1881年,法國人占領阿爾及利亞后不久便占領了突尼斯。1883年突尼斯淪為法國的保護國。20世紀30年代,哈比卜·布爾吉巴及其新憲政黨(1964年起改名為社會主義憲政黨)領導了爭取全面獨立的政治運動,同時和帶來西方文明的法國保持密切關系。1956年3月的議定書中,法國正式承認突尼斯獨立。1957年議會決定廢除君主制,廢除國王,成立突尼斯共和國,由布爾吉巴任總統。
因為突尼斯支持阿爾及利亞革命者,所以突尼斯和法國關系緊張,有時甚至達到斷絕關系的程度。戴高樂將軍執政以后,關系有所好轉,并達成了4個月內法軍從突尼斯撤出的協議(賓澤特基地除外)。1959年6月1日,頒布新憲法,確立總統制,布爾吉巴再次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961年與法國關系再度惡化,原因是法國在賓澤特駐有軍隊,突尼斯要求法國撤軍。雙方在那里發生了戰斗,約1,000名突尼斯人喪生。這次危機的直接后果是突尼斯和一些阿拉伯國家關系接近,和西方的關系冷漠,與東方關系有了改善。1962年6月末,達成了法國從賓澤特撤軍的協議。
1964年11月總統大選時,執政黨易名為社會主義憲政黨(為了與當時的經濟政策,尤其是農業政策相適應),內閣進行了改組,小布爾吉巴被任命為外交部長。1966年,組成了由內閣成員、社會主義憲政黨政治局委員組成的總統委員會,其任務之一是保證總統去世后政權的移交。
在這段時間,突尼斯執行關注阿拉伯各國的外交政策。布爾吉巴總統一直批評各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問題的政策,呼吁采取更寬容的政策,圍繞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分治方案與以色列進行直接的談判,這就導致突尼斯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的關系緊張,與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斷絕了外交關系,直到1967年“六月戰爭”時,兩國關系才得以緩和。同時它與阿爾及利亞也改善了關系,1968年兩國達成了劃定邊界的協議。1970年,又簽署了友好合作條約,以解決一切懸而未決的問題,其中包括開發兩國邊境地區的石油問題。
1970年10月,哈迪·努伊拉被任命為總理,布爾巴吉總統宣布努伊拉是他的繼承人。他們兩人對國家的政治生活嚴加控制。1974年10月,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布爾吉巴又一次當選為總統。國民議會改選后,為了選舉布爾吉巴為終身總統,確認努伊拉為他的繼承人,修改了憲法。
1974年1月12日,哈比卜·布爾吉巴和利比亞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會晤。突尼斯和利比亞宣布將合并成為一個國家,布爾吉巴將任新國家的總統,卡扎菲任副總統。據說,這個聯合計劃的主要炮制者是突尼斯外交部長穆罕默德·馬斯穆迪。他出席了會議,但兩天后,馬斯穆迪被解職,合并計劃也就取消了。
1974年初,反對布爾吉巴政權的運動日益高漲。一些政治領導人和大學生被捕。尤其在1975年,突尼斯大學大罷課,警察和學生發生了激烈的沖突。1976年,工人游行示威。1977年,學生再次游行示威。最著名的反對派是自由主義者艾哈邁德·梅斯蒂里。70年代,突尼斯經歷的最重要事件是工會參加政治斗爭,其焦點是一系列政治社會問題。1978年1月26日斗爭達到了頂點。為了粉碎工會號召的罷工,軍隊進行了干預,逮捕了工會領袖哈比卜·阿舒爾等領導人,數十人被殺。
1979年9月,在執政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要求實行開放政策、與國內各政治派別對話的呼聲甚高(哈迪·努伊拉是這股潮流的熱衷者之一,甚至可以說是該潮流的代表人物)。1979年2月的伊朗革命更助長了這股潮流。
1980年1月,在西南地區的首府加夫薩,爆發了叛亂者和政府軍之間的戰斗,雙方都有一些人死亡。突尼斯當局指控利比亞是這次事件的幕后指使者,從而導致兩國召回各自的大使。
突尼斯當局終于實現國內局勢正常化。各反對派頭頭:突尼斯共產黨總書記穆罕默德·哈爾邁勒、社會民主運動領袖艾哈邁德·梅斯蒂里、人民團結運動領袖穆罕默德·貝勒哈吉·阿穆爾都宣布同意并支持以布爾吉巴為首的社會主義憲政黨1981年4月特別會議以后的政策路線。工會恢復了正常活動。198l午9月1日成功地進行了立法選舉,反對派參加了選舉,工會領袖哈比卜·阿舒爾獲釋并官復原職。
在以色列圍困貝魯特、致使巴勒斯坦人撤離貝魯特之時,突尼斯在阿拉伯和國際問題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阿盟總部由開羅遷到了突尼斯)。在阿拉伯馬格里布方面,1983年3月18日,突尼斯接待了阿爾及利亞總統沙德利·本·杰迪德,雙方簽署了不允許進行有損對方的活動,同意劃定邊界的協議。協議還包括軍事方面的內容。
1984年2月,教育界罷課,支持教師增加工資的要求。1984年5月,大學生罷課,抗議警察闖入大學校園。1984年5月底,判處參加1984年1月“面包革命”的10個人死刑;另一方面1984年4月,突尼斯總工會和政府簽署了一項協議,結束了罷工風潮,工會在決定重大的經濟問題方面有了較多的發言權。
對外關系方面,1984年11月,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訪問突尼斯。這次訪問具有重大意義,因為美國和法國是突尼斯最大的武器供應國。1981年11月,成立了美國—突尼斯聯合軍事委員會,定期會晤。在溫伯格來訪前,親利比亞的突尼斯反對派—阿拉伯國民大會發表聲明,譴責政府接待美國國防部長。1984年11月,總理穆罕默德·穆扎利訪日,會見日本天皇,要求貸款。
在阿盟方面,1984年3月,在第81屆阿盟外長會議上,謝德利·卡利比再次當選為阿盟秘書長,為期5年。這次會議聲稱美國若將其駐以色列的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則要采取反美措施。但會議未就阿拉伯世界面臨的阻撓阿拉伯首腦會議召開的一些棘手問題,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內部分歧問題、巴解領導人與敘利亞、利比亞關系問題、兩伊戰爭問題等作出任何重大的決議。在1984年9月舉行的第82屆常任理事會上,重申支持黎巴嫩反對以色列占領的民族抵抗運動。
1986年突尼斯政治形勢的重大發展是:繼內閣10名成員相繼被解職之后,總理穆扎利也被解職,布爾吉巴和夫人瓦西拉·布爾吉巴離異;突尼斯和巴解的關系因突尼斯國內事件而受影響;新總理拉希法·薩格爾及其同僚上臺后,以不同于前總理的方式著手處理業已開始的阿拉伯化進程。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