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來源:
時間:2009-12-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正式國名:馬來西亞。
位 置:東南亞,被中國海隔為東西相距640公里的兩部分:西部主要由馬來半島組成,北與泰國接壤;東部(其面積比西部大)由沙撈越和沙巴組成,位于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北部。
面 積:329,749平方公里(127,316平方英里)。
人 口:1,315萬(1980年)。今日馬來西亞人源于多種民族:當地居民與菲律賓人、印度尼西亞人有親緣關系;此外還有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斯里蘭卡人,還有些仍過著原始生活的部落,他們居住在沙撈越和沙瓦卡。近年來,馬來西亞接待了許多印度支那難民。眾多的種族給這個國家造成了許多政治和社會問題。伊斯蘭教是幾個世紀前由阿拉伯商人傳入的,因而大多數居民是穆斯林。印度人的后代信仰印度教,華人信仰佛教和儒教。原始部落信仰拜物教,有極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首 都:吉隆坡。
主要城市:古晉、哥打基納、巴盧、檳城。
語 言:官方語言為馬來語。現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打算使用統一的語言。英語廣泛使用,少數民族使用漢語和泰米爾語。
政 體:君主立憲制。9個州的蘇丹選出國王(國家元首),現任最高元首是艾哈邁德·沙阿,任期5年。由最高元首任命總理。現任總理是達圖·斯里·馬哈蒂爾·穆罕默德,他是執政的國民陣線的領袖。部長由議員中產生,議院有參議院和眾議院。馬來西亞是聯合國和英聯邦成員國。
經 濟:50%以上的居民從事農業,主要農產品有稻米、椰子、水果和蔬菜、還有橡膠樹。
馬來西亞農產品加工業很發達。還有煉油業、石油化工產品有氨.塑料等。
此外還有些世界著名的手工業,如手工編織和銀制品。最重要的礦產資源是錫、鐵、鋁土、石油和黃金。
貨幣單位:林吉特;
國 慶:8月31日(獨立日)。
國 歌:《我的祖國》。
歷史簡介:
馬來西亞人的祖先約于公元前2000年前來到這里定居,他們散居在沿海地區生活了若干世紀。3世紀至13世紀期間,印度尼西亞的室利佛逝王國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之后政權又轉移到印度的滿者伯夷王國(時間較短)。
15世紀初建立的馬六甲港吸引了阿拉伯商人,他們傳播了伊斯蘭教,所以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
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了馬六甲港,從此開始了長達4個世紀的歐洲殖民主義統治。1614年,荷蘭人趕走了葡萄牙人,取而代之實行殖民統治。1786年,英國人占領了檳島,19世紀擴大了他們的勢力范圍,占領了馬來西亞(現在)所有的州。20世紀初,英國人占領了沙撈越和婆羅島(現屬印度尼西亞)的北部地區即現在的沙巴。
英國統治期間,橡膠樹的種植技術傳入馬來西亞。并且修筑了鐵路。1941年至1942年間,日本人占領了馬來半島全境。英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重新占領了馬來西亞,1948年英國人把馬來西亞的9個州組成馬來亞聯合邦。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獲得獨立,同年馬六甲和檳城加入聯合邦。
1948年至1960年期間馬來西亞發生的重大事件有:馬來亞共產黨壯大起來,如果當時沒有英國軍隊幫助政府軍鎮壓,馬來亞共產黨會取得政權。
1961年,馬來亞聯合邦總理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提議建立馬來西亞,包括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沙撈越、沙巴、文萊。經過兩年的談判,馬來西亞于1963年9月16日宣告成立。伹是文萊拒絕加入,仍作為英國的保護國。新加坡于1965年宣布退出。
除了馬來西亞人與華人之間的民族糾紛,以及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對屬于馬來西亞的婆羅島的領土要求所帶來的外部麻煩外。應該說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不同,一直保持著比較安定和持續前進的局面。
1969年5月,又一次發生了民族騷亂,幾天內就有200人在沖突中喪生,于是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議會活動停止了,組成了以副總理阿卜杜勒·拉扎克為首的全國行動委員會,此人深受馬來西亞穆斯林的信任。阿卜杜勒·拉扎克竭力安撫那些擔心少數民族特別是華人勢力增大的馬來西亞人。他強調馬來西亞人在馬來西亞的優先地位和他們對國家財富的占有是不言而喻的、毋庸置辨,正如國家的三大支柱是國教(伊斯蘭教)、馬來語(國語)和王權(蘇丹)一樣。另一方面他又成功地安撫了少數民族,強調彼此合作,反對任何有損體現“國民意識”的合作的行為。1971年,緊急狀態取消,重新實施憲法。自1970年9月起,阿卜杜勒·拉扎克繼阿卜杜勒·拉赫曼之后任內閣總理和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領袖,這個組織控制著執政的聯盟黨。
阿卜杜勒·拉扎克努力擴大聯盟黨,讓一些代表華人的政黨加入聯盟,并接受馬來西亞伊斯蘭教黨入盟。
阿卜杜勒·拉扎克執行現實的平衡外交政策。如果說與印度尼西亞的和好消除了來自近鄰的外部威脅,越南戰爭則在國際交往中給馬來西亞增添了麻煩。阿卜杜勒·拉扎克以前的馬來西亞曾通過區域性合作政策致力于保障其安全。1967年8月8日,根據曼谷條約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但是英國1968年2月宣布,它將于1971年結束前放棄它對蘇伊士以東地區承擔的軍事義務。英國就此撤離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軍事基地。此外美國也從越南撤了軍。這就要求馬來西亞以特殊的方式和外交手腕力求與三個大國保持同等距離以保障其安全和獨立(1968年4月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系)。1971年11月27日馬來西亞同其他東盟國家一起發表了“吉隆坡宣言”。這些國家致力于東南亞成為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區。馬來西亞(這個國家里有頗具實力的華人)不能再繼續無視中國,特別是在美國和日本對中國開放之后。于是馬來西亞1974年5月承認了人民中國。阿卜杜勒·拉扎克訪問了中國,同人民中國簽署了關于馬來西亞華人地位的協定。
在這種情況下,阿卜杜勒·拉扎克自薦留任。由代表各民族和少數民族的10個政黨組成的國民陣線取代了聯盟黨。但是在選舉中國民陣線只獲得少數票,因為大多數選民投了不屬于國民陣線的左翼政黨的票。
1975年大學開始了學生運動。阿卜杜勒·拉扎克面對分裂傾向(特別是在沙巴州)成功地加強了政權。
阿卜杜勒·拉扎克于1976年1月瞌然逝世。他的好友、副總理侯塞因·奧恩繼任,他奉行與阿卜杜勒·拉扎克幾乎毫無二致的政治路線。在撤消和審判領導人之一、雪蘭我州長哈倫·伊德里斯引起的危機之后,他重新加強了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在1978年的大選中限制了伊斯蘭教黨。在這次大選中國民陣線獲得56%的選票。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其成員都是華人——的領導人林吉祥成為最強有力的反對派領袖。
馬來西亞70年代末的政治形勢概括如下:最大的少數民族華人繼續反對馬來西亞人對國家財富的壟斷;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實際上作為唯一政黨出現在政治舞臺上;當局當心由于中東政治和宗教事件的影響會在馬來西亞出現新的思潮和傾向。
1981年6月,馬哈蒂爾·穆罕默德博士被任命為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主席,他也是內閣總理侯塞因·奧恩的副手。不到一個月,奧恩由于健康原因提出辭職,馬哈蒂爾接任。該黨在1986年的大選中又一次獲勝,繼續在馬來西亞執政,它因實行較多的民主而獲得支持。
當1986年以色列總理訪問新加坡時,馬來西亞政府曾向新加坡施加壓力并提出抗議,其立場為伊斯蘭世界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