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濱的撒拉族
來源:
時間:2009-12-03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在青海高原東部邊緣,有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巍峨的小積石山環繞四周,滔滔的黃河水奔流其中,一塊塊碧綠的農田和一片片果林掩映下,村莊錯落,阡陌相連,鳥語花香,炊煙裊裊,這就是我國撒拉族人的主要居住地一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次還居住在臨夏州積石縣的四堡子、大河家、劉集鄉、石塬、柳溝、吹麻灘、扎藏、小關、中嘴嶺等鄉鎮。據2000年統計州內有9510人。
一、傳入發展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史稱“撒拉族”、“撒喇”、“撒拉回”。元代遷入青海的撒馬爾罕人與周圍蒙、回、漢、藏等民族長期相處,相互融合,發展而成撒拉族。有語言,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伊斯蘭教。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注重園藝。喜狩獵,善編 .織、勤勞節儉、樸素、謙謹、待人誠懇,熱情好客,為了求生存求發展,在歷史上曾掀起蘇四十三反清斗爭等多次反壓迫、反剝削斗爭。縣內的撒拉族是在清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反清斗爭失敗后,因逃難和婚姻關系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街子、崖曼、西溝、白莊、清水、孟達、草灘壩、塔撒坡等地遷入的。
元代后期,世居中亞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中部)撒魯爾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貴族的毀謗、排擠、傾軋,率領族人長途跋涉,輾轉遷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來。今循化街子地區保留著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稱“駱駝泉”,是撒拉族祖先遠途千徙而來的紀念。元時,撒拉族先民的首領已被中央王朝封為“世襲達魯花赤”,“世襲百戶”和“副千戶”,成為本民族的統治者。明朝沿襲之,清朝時“爾最”(世襲總掌教)制和“哈爾”(長老、頭人)、土司等構成撒拉族內部新的統治者。明朝時,撒拉族為河州“招茶中馬十九族之一”。每年納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領有金牌一面,每年納馬大約360匹。嘉嘉時領獲金牌兩面,納馬倍之。清雍正時終止。民國時期、征兵和兵款是撒拉族人民最沉重的負擔,頻繁的征兵,要款和徭役,逼得許多人傾家蕩產,流落他鄉。隨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日益尖銳,在歷史上撒拉族人民進行了多次反抗斗爭。共和國成立后,撒拉族人民獲得新生。 撒拉族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的烏古斯語組,語言內部比較一—致,無方言 區別。句子成份的基本同序是:主語——一賓語一一謂語,定語和狀語都在中心詞前面。 除相當數量的詞匯與同語族各親屬語言同源外,從漢藏語言中吸收了許多借詞。元音都 有清化現象塞音、塞擦音都是清音,送氣的和不送氣的兩套。名詞沒有數的區別,動詞 和名詞做謂語時的人稱形式已經消失,帶有兩個以上附加成份的詞很少。在突厥語族中撒拉族語受漢語影響較深。積石縣內大河家鄉關門和石塬鄉沈家坪村撒拉族使用本民族語言外,其他地方的均使用漢語。
撒拉族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蕎麥、玉米、谷子、糜子、豆類、油菜、胡麻、洋芋等。菜類有白菜、芹菜、菠菜、蒜、蘿L、西紅柿、菜瓜等。果類有蘋果、冬果、梨、杏、桃、核桃等。居住在大河家,四堡子鄉的撒拉族群眾有經營園藝業的習慣。家畜家禽有牛、羊、騾、驢、雞、鴨、兔等,部分群眾還養蜂。畜產品有羊毛、皮張、牛奶、腸衣、肉及蜂蜜。生產工具與周圍回、漢民族相同。居住在積石山東麓的撒拉族群眾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們善作伐木斧頭和用于狩獵的火槍、夾撓及馬尾撒扣。撒拉族素重有福同享,故將獵物平分,從不獲為已有。他們用青杠、纏條等質地柔硬的藤條或荊條纏繞編織和背兜、筐子、耙耱經久耐用,結實牢靠,本世紀初至70年代遠銷青海循化、化隆、民和、同仁、尖扎和甘肅永靖、臨夏等地,甚或/頃黃河而下,銷往蘭州。撒拉族人民擅長搟氈、織褐、打鐵、鑿石、制鞋、其工藝考究,式樣繁多。
二、風俗習慣
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撒拉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定特色的風俗習慣。
飲食:以小麥、青稞面為主食,輔以豌豆、蕎麥、洋芋及各類佐食蔬菜。主食通常做成饃饃、面條、散飯和攪團。油香、馓子、鍋饃、油攪團以及手抓羊肉,是撒拉族人民普遍愛吃的食物。逢節還要蒸糖包或肉包,做油炸蛋糕,火鍋子及各種盤菜、碗菜,撒拉族男女老少都喜愛喝茶。
服飾:早期的服裝,男人頭戴羊羔皮卷沿帽,身穿無領長衫,腰系布或絲綢腰帶,腰帶上掛15至25厘米長的腰刀;下身穿大檔褲,腳登短統靴或牛皮縫制的“駱蹄”。婦女頭披紗巾,身著長裙,腳穿長統靴。以后隨著農業生產比重的增加,服裝也逐漸改變。男子短衣較接近漢族的略為寬大或短些,腰間系一條布帶或綢帶。頭戴白色或黑色的圓頂帽。青年人愛穿白色的汗褂,外套黑色坎肩,下身黑色或藍色長褲,腳穿布鞋。老年人多穿長衫。青年婦女喜歡穿顏色鮮艷的大襟衣服,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各色長褲,腳穿布鞋或繡花鞋。常佩戴戒指、手鐲、耳環和串珠。婦女戴的蓋頭,顏色隨年齡而不同,姑娘和新婚婦女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色的;50歲以后戴白蓋頭。
居住:習慣“聚族同居”。房架結構以土木為主,磚石結構逐年增多。院墻四角頂上放置白石頭。一般庭院都附設果菜園,兄弟分家時,父母與小兒子居于舊宅,其余兒子另遷新址。
婚俗:早年撒拉族婚俗一般為男家相中女方,就央請“嫂吉”(媒人)向女家提親。經女方父母同意后,再征求女子本人及親房叔伯的同意,其中舅父的意見最重要。獲女家同意后,擇日送婚茶。一般送耳墜一對,茯茶1封。女家接納即表應允。男方通過“嫂吉”給女家送“麥海勒”(聘禮)。麥海勒的多寡,視男家經濟情況而定。“富有的男家送馬2匹或馬1匹,騾1匹,如家貧無馬騾者,可用4只小羊抵之”。一次納不起聘禮者,可先送一半。后來,“麥海勒”日趨簡化,一般可送做衫子的布料或其他衣料等。男女雙方擇定吉日,請阿訇念“尼卡海”,致祝婚詞,即成婚禮。新娘臨出門時退著行走,低頭唱“撒赫斯”(一種哭嫁儀式)。至男家門口時,鳴放鞭炮,送親男眷簇擁新娘騎馬進門。進門后,男家女眷捧奶茶4盅,送親女眷飲少許,送新娘入洞房。第二天的席前,由女方一位長輩或邀請的民間藝人說幾段“吾熱赫蘇斯”。它的詞語優美,內容豐富。宴畢,要分送“肉份子”,阿舅在撒拉人婚禮中極受尊崇。新娘要給男方家中大小人口各送鞋1雙,給公婆和阿舅另送枕頭1副。早年撒拉人舉行婚禮時,表演“對委奧依納”(駱駝戲)的游戲,它既是一—個熱鬧的文娛節目,又追述先民從中亞撒馬爾罕遷來的故事。
喪葬:亡人洗身后以白布穿裹,葬入墓穴;一般每個“孔木散”有一公墓,埋葬前要站“哲那則”,以示對亡人的哀悼。送葬時,視家庭經濟能力施散一些錢、茶葉、煙、火柴等;給參加送葬的人無論老少都要散到。亡人生前穿過的衣服,一般留在舅家和“出散”給阿訇及窮苦人。送葬的第3天,要宰羊、煮麥仁飯,請村里老人和群眾吃,并給他們送油香,打肉份。撒拉人重視老人和成年人的葬儀,也重視對小孩和初生兒的葬儀。
習俗:撒拉人尊重老人和長輩。年輕人或晚輩遇見老年人和長輩,先說“賽倆目”,主動給老年人和長輩讓路、讓座;說話語氣平和,態度恭敬;在聚會、作客等場合,老年人和長輩坐正席,年輕人和晚輩依次排后,從不逾越;同輩人相遇,雙方互致 “色倆目”;聚會時互相謙讓,互表敬意,重感情,講情誼,長幼有序。日常生活中,撒拉族有互相幫助,濟困扶危的道德風尚。對貧困者、窮苦人、患難者和鰥寡孤獨最表同情,根據自身能力拿出一些錢物予以周濟。路見不平,敢于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撒拉族十分注意清潔衛生。每個家庭都備有洗澡用的吊桶和洗手洗臉用的“湯瓶”。平時經常洗澡沐浴,飯前便后都要洗手。參加宗教活動前,要進行“小凈”或“大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