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伊斯蘭國家﹐在得知海地民眾遭受百年不遇大災害時﹐清真寺伊瑪目向穆斯林民眾發出通告﹐根據《古蘭經》和圣訓﹐不論何方民眾有難﹐有條件的穆斯林都應當慷慨解囊﹐幫助那里的居民度過難關﹐施舍是每個穆斯林的當然責任﹐對象不限于穆斯林。 每座清真寺都開展了向海地救災募捐活動﹐個人﹑團體和政府齊動手﹐無私支持遠方的受難民眾。 例如加拿大伊斯蘭網站開辟了“穆斯林向海地在線募捐專欄”﹐兩個小時收到十萬美元的捐款。 加拿大穆斯林組織同當地摩門派基督教協會合作﹐組成海地災區聯合援助規劃﹐立即向海地派遣救災隊﹐攜帶大量救災飲食醫藥帳篷﹐以及250萬美元現金。
美國穆斯林藝術家們﹐通過穆斯林行動互聯網(IMAN)互通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制定了紐約市義演方案﹐立即出發聚集到演出地點﹐向全社會募捐﹐援助海地災民。 在芝加哥的穆斯林組織﹐配合各大宗教團體﹐同基督教和猶太教會合作﹐組成海地聯合救災委員會﹐在各地寺廟收集捐款和救災物質﹐向海地的災民表示人間的溫暖。
在伊斯蘭國家﹐政府與民間非政府組織為同一目標配合行動﹐準備充份的物質向海地快速運輸。 例如在巴基斯坦﹐盡管國內局勢尚未平靜﹐政府與民眾在同美國合作問題上發生沖突﹐但一致把海地救災看成壓倒一切的當務之急﹐政府向許多民間慈善組織發出號召﹐召之即來﹐共同商議援助方案。 巴基斯坦的基德瑪特基金會和艾迪基金會是兩家在2005年本國地震災害中救災最有成就和經驗的組織﹐在得知海地災情后﹐當仁不讓﹐積極開展工作﹐成為政府向海地援助的得力助手。 基德瑪特基金會會長尼亞瑪圖拉‧汗對記者說﹕“凡是發生困難的地方﹐穆斯林都有責任去解救。 不論我們內部有什么分歧﹐人道主義工作總是在第一位的。”
中東伊斯蘭國家﹐在最近幾十年的國際救災活動中﹐為世界各地救災以一向爭先恐后而聞名。 例如迪拜關懷協會(Dubai Care)在得悉海地在地震中死難同胞高達十幾萬﹐立即通過國際兒童救濟組織向海地二十萬災區兒童提供特別援助。 伊朗紅新月協會在第一時間向海地災區運輸30噸救災物質﹐有食品﹑藥物和帳篷。 當時正在越南參加東南亞合作會議的印度尼西亞外交部長瑪蒂‧納塔雷加瓦對記者說﹐他的國家在前些年遭受自然災害時﹐接收了大量國際慷慨援助﹐今天海地受災﹐印度尼西亞政府立即行動維護世界互助的良好風尚。 他說﹕“我向與會的各國官員們發出了向海地救災援助的動員﹐當然﹐我的國家﹐必將盡其所能幫助他們的需要。”
倫敦經濟學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哈碧波‧哈米德指出﹐穆斯林小區中慈善行為是社會行為的一部分﹐而不是特殊的個別現象。 她說﹕“假如沒有穆斯林國家的支撐﹐聯合國的世界糧食規劃(WFP)不可能運作。 今年在海地地震救災中﹐也同樣是這個局面。” 她舉例說﹐在2008年當世界糧食規劃署因為糧價和石油價暴漲而急缺基金﹐沙特阿拉伯第一個響應求助呼吁出資5000萬美元﹐成為最大的贊助者﹐完成了那年的緊急“救助饑餓”任務。
海地救災剛剛完成第一期任務﹐對于如此重大災害﹐以后的任務還很沉重﹐全世界的人道主義援助將陸續跟上。 哈碧波女士說﹐世界慈善機構有穆斯林世界為后盾﹐感到承受未來的規劃心中有了底數。
根據海地第一輪救災狀況統計﹐在地震發生后的黃金72小時內快速反應而且及時向海地災區運送物質﹑捐款和醫療隊的伊斯蘭國家多數名列前茅﹐如阿爾及利亞﹑巴林﹑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約旦﹑科威特﹑馬來西亞﹑摩洛哥﹑巴勒斯坦﹑卡塔爾﹑沙特阿拉伯﹑敘利亞﹑突尼斯﹑土耳其﹑阿聯酋(以上國名以英文字母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