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子愷1969年生于濟南,自幼就開始舞文弄墨,剛開始是學國畫,在這過程中又逐漸愛上了書法和篆刻。20歲開始,馬子愷在少年宮做了三年書法教師,后來成了園林局的美術師。在這期間,他的作品先后在省內外各類書法展上展出,近年來又陸續在“蘭亭獎”、“西泠印社國際書刻大賽”、“全國篆刻評展”等重要展賽中獲獎。
古人常說“字如其人”,今人常說“風格即人”。這是因為書法家的學識、氣質往往從筆墨中流露出來。近日,“馬子愷書詠泉詩詞書法藝術展”在濟南趵突泉公園舉辦,他的書法作品骨相端莊,樸茂靈動,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展覽閉幕之際,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人磨墨,墨亦磨人
“學習書法、篆刻二十幾年了,人磨墨,墨亦磨人,個中甘苦頗深。雖然有所長進,但總不盡如人意。”談起自己的藝術經歷時,馬子愷首先這樣謙虛地說。
馬子愷認為書法和篆刻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它們外在的表現方式不同:一個是用毛筆蘸墨書寫在紙上;一個是用刀刻在石上。但它們體現出的意蘊是一致的?!昂米髌肥且徊涣羯駥懗鰜淼?,急功近利有損于創作。‘字無百日工’,就單純寫字的技法而言或許有一定道理,然而升華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高級藝術,就是寫文化,寫生命的體驗。沒有文化的浸潤,是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書法作品的?!闭腔谶@樣的理解,馬子愷從首都師范大學書法教育碩士研究生班畢業以后,又考入北京大學藝術學系,現為書法藝術研究方向在讀研究生。
難忘藝途指路人
讓馬子愷最感幸運的是,自己在踏上翰墨殿堂之初,就能幸運地站在了“高枝兒”上。而所謂的“高枝兒”就是名師。他的啟蒙老師是我省書畫篆刻名家陳左黃先生,后來,又得到魏啟后、蔣維崧、武中奇、歐陽中石、許麟廬等的言傳身教。他說:“每位先生都像一部大書,給了我很多藝術的啟發和做人的道理。”
上世紀80年代初,馬子愷隨陳左黃先生學習書、印。那時宣紙在市面上很難買到,陳先生常常賣了自己的作品換成宣紙分給學生們。這讓馬子愷至今感念不已。1992年到1994年,馬子愷借調到濟南五龍潭公園武中奇藝術館工作,當時武老恰在濟南長住,兩人朝夕相處,成了忘年之交。武老談藝話語不多,但總是高屋建瓴?!坝浀靡淮斡旰?,武老評閱我的新作,他說:‘你可以變了。’我當時不無惶恐地回答:‘我怕基礎不夠?!ピ谖倚睦锏摹儭姆N子卻勃然萌發了?!?br />
書藝之樂在于探索
談到“流行書風”、“現代書法”等近幾年業內談論比較多的話題,馬子愷說:“所謂的流行書風,可能是指它不同于人們常見的顏、柳、歐、趙等人的風格,這風格的產生就如同人們常說的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趣一樣,是和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的,絕不是一個或幾個人所能左右的。我想不管這種探索性的書法是否成功,長遠來說對書法的發展是有益的。但目前的狀況是魚龍混雜,能夠真正留下來的才是藝術?!?br />
談起書法的繼承和創新這個話題,馬子愷打了個比方:“藝術之樹猶如自然之樹,只有將根扎得深廣,才能攏得住土,才能汲取營養、枝繁葉茂,而這根脈就是‘傳統’?!币虼怂淖谥际牵豪^承時不忘創新之旨,創新時不忘傳統佳處?!凹词故菍ぢ放实侵槟吕尸敺宓挠率?,也務必參閱前人走過的路,重視前人提供的有價值的路線圖。因為這至少可以減少盲目性,防止跌下懸崖。說來容易做來難,理想和追求好似都在奔跑,目標總是在前方,它促使你不甘因襲守舊,像墨河里的纖夫一樣,一直向前走。這也正是書法探索的樂趣?!薄?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