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溯源
上世紀的花市清真寺外景
花市清真寺位于崇文門外西花市大街南側,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相傳為明代開國元勛常遇春所建,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北京著名的清真古寺。明、清兩代曾多次修繕,寺內現存為清代建筑,主要有禮拜大殿、碑亭、水房、講堂、望月樓、宣禮樓等,建筑風格兼具伊斯蘭與中國傳統古典建筑的特色。隨著周邊的危舊房改造工程的進行,以及上世紀中期以后建筑的相繼拆出,作為區級文保單位的清真寺正成為花市一帶屈指可數的文物古跡。
在高樓林立的花市大街,花市清真寺的建筑雖然低矮,卻格外引人注意。鮮明的伊斯蘭建筑風格,再加上悠久的歷史背景,讓一些游客免不了要在門口張望一番。游興高的,還會在征得清真寺管理者的同意后,進去仔細游覽。另外還有像楊大媽這樣的附近居民,被清真寺臨街店鋪中的清真美食吸引而來。隨著舊城改造,花市一帶的回民餐館并不多見,清真寺臨街的牛羊肉鋪、清真小吃、茶行,延續了人們對清真美食的鐘愛。
花市清真寺門朝北開
“上諭碑”上刻有雍正在1729年頒布的圣諭
麥加作為伊斯蘭教的朝覲圣地在中國西邊,清真寺的大門通常開在院落東邊。信教者進門即西向,便表達朝圣之意。不過,花市清真寺的大門設在院落北邊,聽清真寺阿訇馬寶剛說,這與花市清真寺創建的歷史有關。
花市清真寺始建于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和太廟同期。“若論占地時間則更早,相傳這里是明代開國功臣、回族將領常遇春的宅院”。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常遇春、胡大海等將領作為駐軍留守。因為常遇春,北京也因此有了“常家營”這樣的地名,他家的宅院占地很大,南北為西花市與手帕胡同間的距離,東西為“一箭之地”。明永樂年間,常遇春把自己宅院捐出一部分用來修建花市清真寺。馬寶剛說,“因為清真寺緊鄰常家所剩的宅院,要想既不影響他家生活,又保證出入方便,清真寺的大門就選在了北邊臨街的地方。”
至于為何此時捐建該寺,馬寶剛的解釋是,明代皇家中回民甚眾,隨著遷都北京計劃的實施,花市周邊的回民數量驟增,成為北京主要的回民聚居區之一。“據學者研究,不僅明代開國大臣多回民,就連朱元璋本人十之八九也是回民出身”。朱元璋小時成長于寺里,后來娶的大腳馬皇后,用回族的傳統習俗更易解釋。此外,他寫的《至圣百字贊》,對伊斯蘭教表現出大加贊賞的態度。
御碑亭外的御碑原件
位于花市的崇文區回民小學的前身是在花市清真寺南跨院成立的清真第五學堂
“花市清真寺與一般清真寺的不同之處,除了大門的朝向,還有院中的御碑亭”,崇文區伊斯蘭協會副會長劉長華介紹道。花市清真寺的庭院為中國宮廷式四合院建筑,御碑亭是庭院的中心建筑。亭門直對著大殿,亭頂為重檐綠琉璃瓦,四周裝以窗牖。碑亭最核心的是里面的一塊“上諭碑”,由當時的一些穆斯林根據雍正1729年頒布的一道圣諭刻制而成。
劉長華說,“雍正降這道諭旨并不是無來由,當時有臣子向雍正皇帝奏請,回族的‘一言一服’民族特色鮮明,與大清存在不小差異,希望皇上下旨嚴加約束”。雍正確實下了諭旨,但強調的是朝廷對回民的“一視同仁”——穆斯林同屬于大清“赤子”,政策上“原不容異視也”。同時也指出需加以引導的地方:回族飲食中吃牛羊肉多,這對于當時以牛為重要生產工具的時代,勢必會影響生產力,因此希望能控制殺牛的數量。
原碑現在立于寺內西南角,雖然在室外經過幾十年的風化,碑文已模糊不清,因其文物價值,用玻璃罩做了特殊保護。諭碑移出亭外是上世紀30年代的事兒,當時是為了能騰出亭內空間供穆斯林學員入住。讓現在清真寺里人員不得其解的是,因為原碑體積龐大,當初是先立碑再建的亭,若想移出亭外除非拆掉亭子,不知那時是如何做到的。為了重現碑文,2006年將原碑按比例縮小后依拓片刻文制碑,復立于亭中。御碑亭現在還是一個小型的“博物館”,寺里保存的歷代手抄本《古蘭經》,老照片,宣德時期的陶制香爐,以及康熙皇帝題寫、現在僅存邊框的匾額,都在亭內匯聚。
橫梁散異香驅逐鳥雀
花市清真寺歷史悠久,建筑頗有古風
花市清真里的兩柁“恐雀木”是很出名的。它們實際是禮拜殿內兩個方形橫梁,直徑達60公分。相傳它們可以發出一種幽香,阻止一切飛蟲鳥類進入。馬寶剛證實了這種說法,“前些年大殿搞維修工程,夏天門窗全開著,有時能見到貓和黃鼠狼亂跑,但從沒有麻雀往里飛過。”雖然這種“恐雀木”距殿外屋檐還有很遠的距離,從來沒有見過燕子來檐下筑巢。“有專家分析,這種能散發特殊氣味的恐雀木應該屬楠木的一種。”
如果仔細看還會發現,每根恐雀木上還束著幾道鐵箍,據說是為了避開皇宮征用故意加上去的。皇宮建筑也常苦于鳥雀做窩或誤入,乾隆皇帝聽說了花市清真寺中恐雀木的奇效,于是趁寺廟重修時機想占為宮內使用。寺里人得知后找工匠做了鐵箍。乾隆得知恐雀木已為殘品,只好打消先前念頭。
大殿內橫梁上仍然保存有早期的彩繪。乍一看有中國傳統的“二龍戲珠”圖案,細究就覺得與真正的龍的形象還是有區別。劉長華對此解釋,伊斯蘭教只信仰真主,因此按教規寺里不能出現任何動物和人的形象。“從瓦當來說,雖然會延續有造型的古建風格,但會采用云頭的造型,不用獸頭形象。”但在碑亭等屋頂上,記者發現了獸頭的瓦當,劉長華的解釋說,畢竟清真寺需要的云頭是小批量的,現在基本沒人再去燒制,采用獸頭瓦當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望月樓、宣禮樓——景觀樓與社區和諧
花市清真寺現存的為清代建筑,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
寺內西南角的望月樓,用于每逢齋月時望月之用。因為伊斯蘭教的歷法按陰歷算,看的就是月亮的圓缺。“伊斯蘭歷每年9月是齋月,8月底便要望月,新月出現了便進入齋月。為了便于看月,清真寺的望月樓就要建得高一點”,馬寶剛介紹道。花市清真寺為了講求中國傳統建筑的對稱性,2006年恢復修建望月樓時,也在東南角建了另一個八角小樓——宣禮樓。
宣禮樓是阿訇用來外宣禮的地方,為的是能夠召呼穆斯林群眾:禮拜的時間就要到了,大家快來清真寺禮拜。“不過,宣禮樓在中國的景觀作用大于實際功能。以花市一帶來說,除了穆斯林群眾,還居住著眾多的非穆斯林,要是真正高嗓門宣禮的話,就會干擾到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
馬寶剛阿訇指著禮拜殿前的五個表盤說,它們實際已經起到“外宣禮”類似的作用,只要是重視的教民,定會記住每天五次不同的禮拜時刻。“這樣,就做到了與社區居民間的和諧相處。于是外宣禮的功夫轉移到了調整表盤時刻上,根據太陽、月亮在不同季節的運行時間,一般每周會及時調整一次。”
■ 說古
清真寺大殿,吊燈上方是八角亭天窗,吊燈兩側的“恐雀木”橫梁保證了殿內肅靜、清幽
清真寺的北京本土化
●佟洵,北京聯合大學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伊斯蘭教究竟何時傳入北京,目前尚無確切的文字記載。一部分學者認為伊斯蘭教在宋遼時期始傳入北京地區,并且修建了清真寺。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伊斯蘭教在北京地區的發展時期應該是元朝。
遺憾的是,元大都被明軍攻克后,明永樂皇帝大舉營建北京城,致使元代修建的清真寺所剩無幾。由于明朝政府對“保國有功的回回”始終以“敬禮勛臣”相待,而北京的伊斯蘭教尤得近水樓臺之便,不但重修了許多清真寺,而且有的清真寺還是皇帝敕建的。因此,北京所能見到的許多古老的清真寺,大多建于明代。
北京清真寺多為外中內阿合璧式建筑。整體建筑大多布局對稱嚴謹,有明顯中軸線,琉璃瓦覆蓋、巍峨富麗,具有中國皇家建筑的氣派。從建筑形制看:庭院數進、寬敞明亮,大門、禮拜大殿、主要配殿、碑亭都是大木起脊、斗拱飛檐的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筑。有的清真寺大門外還建有中國式的影壁。
除了建筑風格,北京伊斯蘭教的本土化還體現在清真寺的器具上。北京清真寺內收藏的8人抬“埋體匣”(比如順義牛欄山清真寺)構造與中國八抬大轎的結構基本相同,也許是受到了八抬大轎構造的啟發。
■ 近鄰
侯喜瑞與花市清真寺
●劉嵩昆,73歲,京劇史家、花市居民
在我小時的印象當中,花市一帶的羊肉鋪尤其多,南羊市口、北羊市口的街道名稱即由此而來。同時,回民餐館、清真糕點鋪也不在少數,花市聚居了相當數量的回族同胞。
至于花市清真寺,因為是穆斯林聚集的場所,作為非穆斯林就了解得很少,平時也不會到里面去逛,印象中覺得現在的清真寺比以前要大,而且內部的格局也有一些變化,后來的復建不是完全的以舊復舊。
我對花市清真寺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京劇名家侯喜瑞去世之后,在清真寺里做的遺體告別。他是回族,平時知名度高,再加上為人好,當時花市的馬路并不寬,許多人放慢腳步為了能看看那種陣勢。按伊斯蘭教的葬禮,死者用白布裹身,然后用清真寺里的埋體匣送到墓地土葬,這是一種莊嚴而又特別的葬禮。
■ 鏈接
穆德小學置身清真寺南跨院
●胡嘉庚,崇文區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
去年是崇文區回民小學的百年校慶,它的前身就是1909年在花市清真寺的南跨院(手帕胡同)成立的清真第五學堂。1930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附屬西北公學小學第二部。1941年又在回族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侯喜瑞等人努力下成立了私立穆德小學,后遷址到現在所處的位置。
該校是北京出現以“穆”字命名的二十幾所小學中最早的一個。穆德小學一直延續到1948年北平解放以后。
解放前,穆德小學的學生在課程上一直延續學習阿拉伯經文和文化課相結合的方式,每周五下午,學校放假半天,讓學生到花市清真寺禮主麻去。
現在的回民小學,除了回民學生,還有漢族小朋友,也有維、滿、藏、土家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學生就讀,甚至還有臺胞和外籍學生。雖然花市作為回民聚居區的歷史隨著舊城改造削弱了,但在回民小學里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續。同時,這里也是花市以前不同民族融為一體的延續。
■ 觀瞻
男水房的匾額上書“滌慮”二字
尊重寺規者皆可入內
●馬寶剛,花市清真寺阿訇
中國不是阿拉拍語國家,在伊斯蘭教的宣傳上往往講求“以儒釋教”,國外的做法只要與中國實際結合得好,就可以吸收進來。
比如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圖麥的誕辰慶祝主要是波斯國家的傳統,本來和中國沒什么關聯,但中國向來強調家庭作用之大,于是借鑒人家的經驗,要求穆斯林婦女能向圣人女兒學習,掌握有關的宗教和撫養子女的知識。
融入社會、融入社區,促進民族團結,也是清真寺的追求。我們利用聚禮日發動好多次募捐活動。其實,我們也完全屬于自養性質,日常開支和一些修建依靠的是信教群眾的捐助及沿街店鋪變賣所得。
平時來參觀游覽的,只要衣冠整潔,遵守寺內相關規定,我們都不會拒之門外。需要聲明的是,網上有的旅行社可能為了獲利,說我們收15元的門票,這是虛假信息。我們是免費開放的。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