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
在阿拉伯國家,無論到哪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恐怕都是清真寺。不管是否信奉伊斯蘭教,每看到那高聳的宣禮塔,都不禁覺得一股神圣之感在內心涌動;每走進那肅穆的禮拜堂,都會體察到穆斯林兄弟那清純的虔誠之情在宣泄。
我看到過多少清真寺,實在說不清。可以說得清的是,凡有穆斯林的地方肯定都有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教起源地的阿拉伯世界,西起毛里塔尼亞、摩洛哥,經過埃及、沙特阿拉伯,東到伊拉克和科威特,22個國家形成一個強大的穆斯林帶。這個地帶上的清真寺不但數量多,而且以歷史悠久、氣勢恢宏聞名于世。在這個地帶的周圍,還有一個更寬泛的穆斯林世界。在南邊,東起肯尼亞、烏干達,西到尼日利亞、喀麥隆,形成一個黑非洲穆斯林帶。在那里,清真寺總是同基督教堂比肩而立。在東南邊,從伊朗、巴基斯坦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形成一個南亞和東南亞穆斯林帶。在那里,穆斯林人數最多,清真寺也是隨處可見。在北邊,從土耳其到被稱為“歐亞大陸橋”的中亞,是一個正在勃興的穆斯林帶。這里大多是蘇聯解體后新獨立的國家,一個前所未有的伊斯蘭復興熱潮正在涌動,新修建的清真寺最多。近十年之內,哈薩克斯坦等中亞五國新建大小清真寺二十多萬座。這四個穆斯林集中的地帶,是擁有57個會員國的伊斯蘭會議組織的大本營。其他地區的不少國家,包括俄羅斯、英國、法國以及遠在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國,也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穆斯林社會,修建有不同風格的清真寺。據估計,全世界的穆斯林總計有12億之眾。伊斯蘭教正在成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宗教之一。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徒的禮拜之所,也稱禮拜寺。禮拜寺是隨著伊斯蘭教的產生而建立的。大約是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宣布得到真主啟示,反對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尊崇其所屬的古萊氏部落的主神安拉為獨一無二的主宰。這一新說遭到當地最有勢力的貴族的反對。622年9月,他帶領信徒流徙到麥地那,覺得應該修建一個“跪拜之所”,以便每天向真主討教。此前,他在行游時曾見到氣勢雄偉的多神教祭壇和基督教堂。但是,他不屑于模仿別人,而是從簡樸、適用的精神出發,決計自行設計和建造用于跪拜的房舍。于是,他和弟子們用土坯作墻,首先圍建起一個小院。然后,用泥巴攙和雜草砌墻,用棗椰樹葉子遮頂,在小院中修建起一座簡陋的房舍,稱為“先知寺”。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630年,他帶領眾多弟子占領麥加,改建多種偶像崇拜的克爾白神廟,使其四周成為不準殺生、不準斗毆、不準異教徒進入的禁地。這一禁地后來被譽為“圣寺”,《古蘭經》稱之為另一座“為世人而創設的最古老的清真寺”。這座清真寺及其廣場上的天房,后來成為世界上億萬穆斯林心目中最神圣之地,是他們每天五次向真主頂禮膜拜的方向標。
耶路撒冷的薩克萊清真寺
穆罕默德不僅創立了伊斯蘭教,還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奠定了統一民族國家的基礎。632年他去世,其繼任人先是以軍事手段統一了阿拉伯半島,隨后在伊斯蘭的旗幟下對周圍地區進行征討。每開拓一片新領土,就在那里建造一座清真寺。到7世紀下半葉,他們攻占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在伊拉克的巴士拉、埃及的弗斯塔特(今開羅)、突尼斯的凱魯萬、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地修建起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規模較大的清真寺。其中,709年在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地耶路撒冷修建的阿克薩清真寺,長70米,寬35米,是僅次于麥加清真寺和麥地那先知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在有伊斯蘭教第四大圣地之稱的凱魯萬,670年建成的西迪•奧克巴清真寺,有六百多根花崗巖或大理石圓柱支撐,是以阿拉伯風格為主、兼具羅馬、拜占廷等多種不同風格的新型清真寺。在作為倭馬亞王朝首都的大馬士革,酷愛建筑的哈里發瓦利德,從羅馬招聘幾百名能工巧匠,投入一萬多勞工,花十年時間,于715年建成倭馬亞清真寺。這座金碧輝煌的清真寺分上下兩層,穹頂用五彩玻璃、瓷磚、瓷瓦鑲嵌出各種花卉草木以及多種幾何圖案,開始形成獨特的伊斯蘭建筑風格。
從7世紀中到8世紀初,新興的阿拉伯帝國繼續對外擴張,征服阿富汗全部、中亞大部、印度西北部、北非全部和整個西班牙。這樣,西起大西洋,東至印度河,北從里海,南到尼羅河中游,形成一個疆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國。帝國士兵征戰到哪里,阿拉伯客商行經哪里,伊斯蘭教就傳播到哪里,清真寺也就修建到哪里。現在,伊斯蘭教已經傳播到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全世界修建有多少清真寺,簡直無法統計。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清真寺數目,同其穆斯林人口成正比。在穆斯林人口超過一億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清真寺的數目據說均超過25萬座。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城市是開羅,那里有多少清真寺,說法不一。有人說是三十多萬座,顯然有夸張之嫌,但幾萬座恐怕還是有的。
清真寺起初都修建得比較簡陋。既是宗教信徒禮拜的處所,只要能容納信徒進行跪拜即可。那時的清真寺一般只有圍墻、庭院和禮拜堂。后來,禮拜堂內增設了壁龕、講壇,禮拜堂外修建起宣禮塔。現在,清真寺按其規模和作用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在阿拉伯語中叫“馬斯吉德”,即較小的清真寺,供平時作禮拜用。另一種叫“加米阿”,即大清真寺。這種清真寺規模較大,裝飾得富麗堂皇,是專供星期五主麻日祈禱之用。無論哪種清真寺,一般都包括庭院、禮拜堂、拱頂、壁龕、講壇和宣禮塔。禮拜堂是清真寺的主體,其外形多為拱頂式,但有一個或多個拱頂之分。拱頂內有立柱支撐,將廳堂分割成若干個柱廊。中間的柱廊比較寬敞,稱為“主廊”。兩側一般各有五個較小的側廊。主廊正中的一面墻稱為“正向墻”,是指引穆斯林向麥加方向朝拜的墻壁。這是伊斯蘭教獨有的設置,因為其他宗教沒有朝拜方向問題,也就不需要這種墻。正向墻的上方有一個嵌有圓形門楣的凹壁,亦即壁龕。原來,這里是主持寺內事務的伊瑪目領拜時進出的門戶,后來也演變為禮拜朝向的標志。壁龕被認為是清真寺內最圣潔之處,裝潢特別講究,四周通常雕刻有《古蘭經》的經文。
伊斯坦布爾的藍色清真寺
清真寺內另一個最圣潔之處是講壇,即伊瑪目講經時站立的地方。起初,清真寺沒有講壇,先知穆罕默德只是站在土坡上向信徒講經。后來,一名弟子用木頭制作了一個有三個臺階的講臺,安放在大堂右前方,讓先知坐在那里講經。這樣,講臺遂成為清真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清真寺越修越大,講壇也就越修越高,由三級增至七級,甚至十一級。今天,講壇一般為木制,狹窄的階梯兩旁增添扶手,最前面為拱形門扉,最高處是渦旋狀圓頂,上托一輪象征伊斯蘭教的新月。有人說,講壇的門代表塵世,圓頂代表上界,階梯代表由塵世達到上界的途徑。
每當走進清真寺,我們都會發現這里的氣氛同基督教堂和猶太教會堂迥然不同。清真寺內沒有雕梁畫棟,沒有五光十色的裝飾,一切陳設都比較簡樸。伊斯蘭教作為嚴格的一神教,認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嚴禁偶像崇拜。因此,清真寺內的墻壁素潔淡雅,沒有基督教堂中常見的那些神靈壁畫、雕像、畫像,只有一些清麗的阿拉伯藝術字體和幾何線條構成的圖案。主廊和側廊中都沒有像基督教堂中那樣擺放一排排桌椅,供信徒坐著念經或祈禱,而是在地板上鋪以絨毯、墊褥或草席,讓信徒坐在上面誦經,或跪伏在上面祈禱。信徒嚴格根據專門學校傳授的方式誦讀《古蘭經》,不準有管風琴或任何其他音樂伴奏,更不準有唱詩班唱和。
清真寺沒有基督教堂中常見的鐘樓,但大多都有一個或幾個白色的高塔。這些高塔稱宣禮塔,是專門用來召喚穆斯林前來禮拜的。起初,召喚信徒禮拜只是站在高臺上呼喊。據說,在凱魯萬修建奧克巴清真寺時,鑒于該城人口居住分散,為使所有信徒都能聽到開始祈禱的召喚聲,專門在寺旁修建一座高塔。這是宣禮塔修建的發端。現在的宣禮塔最常見的是圓錐形,也有方形和多邊形的,塔頂呈尖狀。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沒有宣禮塔。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有三座宣禮塔并立。伊斯坦布爾的藍色清真寺是世界上少有的建有四座宣禮塔的清真寺。摩洛哥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有世界上最高、技術最先進的宣禮塔。塔高200米,頂端是三個金色的球飾,上面安放有直指麥加方向的激光裝置。無論什么樣的宣禮塔,基本功能都一樣。按照伊斯蘭教五功之一的“禮”的要求,宣禮員每天按時五次登上塔頂召喚信徒進行禮拜。現在的召喚,已不是傳統的口喊,而是通過擴音裝置。記得剛到開羅的時候,每當禮拜時間到來,特別是深夜的宵禮和黎明前的晨禮開始之前,只聽全城的召喚聲響成一片,令人難以安眠。每當此刻,我總是干脆下床,推開窗扉,靜心諦聽那一浪高過一浪的呼喚聲,為虔誠的穆斯林兄弟們祝福。
清真寺的建筑本來是簡樸的。但隨著一些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美元滾滾而來,建筑逐漸走向復雜化、現代化、豪華化。早期的一些著名清真寺不斷擴建和美化。以麥加大清真寺為例。原來,它占地只有幾百平方米,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擴展到316萬平方米。寺周圍全部用大理石砌成20米高的圍墻,圍墻同七座高聳入云的尖塔聯結在一起,極為壯觀。寺前的廣場也全部用大理石鋪成。寺內采用現代化的照明、音響、空調、供水等設施,使整個建筑顯得壯麗輝煌。幾座大門上鑲嵌著金銀珠寶,有的簡直就是用黃金鑄就。新建的清真寺更是豪華至極。1993年建成的摩洛哥哈桑二世清真寺,其規模是現今僅次于麥加大清真寺的世界第二大清真寺。這座清真寺修建在海港城市卡薩布蘭卡大西洋岸畔,占地9公頃,很大一部分修建在水上。清真寺、宣禮塔、伊斯蘭學院、科學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地下停車場等設施,構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落。清真寺長200米,寬100米,高60米,可同時容納2•5萬名信徒祈禱。寺頂覆蓋著翠綠的琉璃瓦,大部分是可以開合的活動屋頂。寺內有250根大理石柱,墻壁上安裝有數百個擴音器和一些攝像機,近四百盞枝形吊燈將寺內照耀得如同白晝。清真寺前的廣場可容納8萬人,地下停車場可停放1100輛汽車。這座耗時整整七年建成的清真寺,耗費鋼筋混凝土30萬立方米,鋼材4萬噸,成品大理石與花崗石2•5萬噸,耗資約6億美元。這樣巨大的耗費,這樣對豪華的追求,是否有違真主的意愿,是否有違先知的希求,不知清真寺的設計者和建設者考慮過沒有。
我也見過世界上最原始、最簡陋的清真寺。在烏干達西北部的一個農村,三段平肩高的黃土墻圍成個半圓形,上無遮蓋,地上鋪著一些柴草。這就是當地“最豪華”的清真寺。男女穆斯林赤裸著上身,跪伏在柴草上祈禱。在烏茲別克斯坦,從歷史名城布哈拉去希瓦的路上,幾個牧人用木棍作墻、青草作頂,臨時搭建起一個小茅棚。他們一邊在那里風餐露宿,一邊在那里虔誠地禮拜。茅棚既是他們現世生活的寫照,也是他們對來世期盼的寄托。就是在這樣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土墻內、茅棚中,當地穆斯林在跪拜時流露的虔誠,似乎一點也不亞于那些在豪華清真寺中祈禱的禮拜者。因此,我感到,一個人的虔誠與否并不在祈禱場合的簡陋與奢華,而是在人心,在人心之誠信。
現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清真寺,建筑風格總是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不同民族都把自己優秀的建筑藝術傳統,諸如歐洲盛行的哥特式和巴羅克式,印巴次大陸的莫臥爾式,糅合進清真寺的建筑之中。但是,仔細審視就可發現,各地清真寺的基調大多還是阿拉伯式的。以白色為主色調的主體建筑,金光耀眼的穹窿式屋頂,高大的拱形門楣,廳中分行排列的廊柱,由阿拉伯文藝術字體和各種幾何圖形組成的裝飾圖案,形成伊斯蘭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
清真寺不只是穆斯林的禮拜之地,也是重要的教育場所。先知穆罕默德非常重視教育,把清真寺視為“教授知識和智慧的學校”。早在7世紀的伍麥耶王朝時期,阿拉伯各地的清真寺就開始附設學校,進行《古蘭經》誦讀教學。到8世紀至13世紀的阿巴斯王朝時期,附設學校更為普遍,不少清真寺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像埃及的愛茲哈爾大學、突尼斯的栽突那大學、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維因大學,都是與同名的清真寺相應建立起來的。此外,清真寺還有兼作醫療機構和圖書館的,如也門的薩那清真大寺,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之一。許多清真寺存放著大量經書和史籍,被人們視為有價值的“史館”,為了解和研究伊斯蘭建筑史、藝術史、宗教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因此,清真寺不但是伊斯蘭世界的精神中心,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
清真寺是圣潔的地方。任何人進入,都必須脫掉鞋子,或在鞋子外面套上鞋套。穆斯林還要按照要求在寺外的水池邊洗手“小凈”。進入清真寺,真誠地祈禱,排除私心雜念,堅定對真主的信仰,則屬“大凈”。我不信仰伊斯蘭教,但每到清真寺一次,感到心靈好似也受到一次清洗。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