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清真大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間,在青海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悠久,與西北地區著名的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寺并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據現存寺內的《重建西寧大寺碑記》(1914年5月立)和《重建西寧東關大寺碑記》(1948年8月立)兩塊碑文記載,可以看出這座大寺已經具有500多年的歷史。
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分封鋪佐他開國有功的回族將領沐英為西平侯,鎮守今甘青地區。當時明王朝通過屯兵、移民等一系列實邊措施,居住西寧的穆斯林居民日漸增多。為了適應廣大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沐英應回族上層及宗教人士的請求,并奏請朝廷允準,在回族聚居的東關地區動工修建清真寺。不久,一座占地面積達28000平方米,修有2000余平方米的大殿,兩個宣禮塔、一座碑亭院及一些輔助建筑物的清真大寺,在今西寧東關大街拔地而起。
至清咸豐、同治年間,西寧等地的回民先后加入到全國反清大起義的行列之中,西寧遂成為這一帶回族撒拉族起義軍的大本營。同治十二年,左宗棠率軍隊進行鎮壓,東關大寺及所藏石碑、圣旨等文物均毀于一旦。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河湟地區又發生了震驚清王朝的“河湟事件”,西寧東關清真大寺的命運正如《碑記》所言:“屢經兵燹,其地遂廢”,“后來屢議興復,卒以不得地基而止”。
辛亥革命以后,甘肅河州(今臨夏)的馬麒任甘邊寧海鎮守使。他到任不久即于民國2年5月,親自“捐資為倡”,募集白銀萬兩,重新在被毀的廢墟上動工修建清真大寺。一年后,一座初具規模的大寺又告建成,計建有:大殿5間,宣禮塔3層,東廳5間,北廳9間,南廳浴室3間,寺門3間,還有廚房,餐廳等。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占地總面積為13602平方米,建筑物雄偉壯觀,具有中國古老的建筑藝術和伊斯蘭教特色。大寺的原正門,即“前三門”,座南朝北,是一大兩小的綠色西式大門,高十米,寬為十五米,門頂橫幅匾額上鑲有金光閃閃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八個大字(前三門現處在清真大寺臨街樓房之前)。
今天,這里有阿訇進修班的學員和臨時設在這里的青海省伊斯蘭教經學院學生在學習;每逢五個時辰的禮拜及主麻爾日,有成千的穆斯林來這里禮拜、祈禱;尤其每到一年一度的爾的節和古爾拜節,數萬名穆斯林來寺參加會禮。
1997年西寧市政府決定對其進行改造,并于1998年5月14日舉行改建工程開工典禮。在重門前修正門三層主樓一幢,與原中五門、大殿處同一中軸線,正門主樓下設五圓拱門,樓頂兩側各建一高達45米的圓拱頂式宣禮塔,樓底設地下停車場;主樓臨街一側為六層商貿綜合大樓;南側建五層樓,作為寺管委會辦公室、會客室、宿舍、教室、餐廳等。全部工程采用鋼筋混凝建筑結構,建筑面積12370平方米;工程總造價1300萬元。1999年11月12日,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清真大寺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人面前,成為青海省著名的旅游觀光景點之一。
地理位置:
東關清真大寺位于西寧市城東區,東關的東稍門西面路南,交通方便,公共汽車1、2、15、22、23、24、25、26、32、33等均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