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及其八大世界文化遺產
伊朗之初始
在雅利安部族和雅利安人之前,居住在伊朗高原的古老部族中,出現了一個民族,這個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杰出的文明與文化,建立了影響古代世界的文明大帝國各王朝。這個民族利用比自己更古老的如巴比倫、亞述、伊拉姆等國的文化遺產,建立了一個偉大的國家。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其文明處于鼎盛時期。在那個時代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政權,這個擁有健全的社會、經濟、政治體系且超越民族的強大國家后來成為亞力山大和羅馬人效仿的楷模。把人類社會從小地方政權割據的年代引向多民族社會繁榮的時代。生活在疆域遼闊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旗幟下的各部族,其生活是多樣性的,一方面促使人們在社會交往、司法程序和經濟交流中探索新的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引導人們注重文化內涵和宗教民族信仰。正因為此,伊朗人在2500年前,在居魯士的命令下制訂了人類第一部人權宣言,宣言指出:各種思想、宗教、文化應如何相互包容,和平共處。充分體現了在那個時代伊朗在民事法和司法領域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上述法律根據阿契美尼德王朝總的方針政策,尊重大帝國所有的民族、宗教和個人自由。歷史學家往往把人類史上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與伊朗人聯系在一起。美國杰出的東方學者伊朗學專家里查德•法拉伊就把貨幣交易的形成歸功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因為在此之前,即使有貨幣,但主要貿易交流還是以貨易貨的方式。這位專家認為,古代伊朗的法律和政權結構非常準確和明智,甚至希臘哲學家也多次指出這一點,并高度贊賞伊朗人的教育方式和社會結構。根據研究表明,作為西方新文明基礎的羅馬法律,其部分法律源于阿契美尼德時期的伊朗法律。古代已告結束,伊朗歷史上新的時代已經開始。令人鼓舞的伊斯蘭之光照樣著伊朗大地,伊斯蘭文明同伊朗文化相融合,一種新的且強大的文明在伊朗崛起。在這新的時代,已經聽不到伊朗強大帝國的任何消息,但伊朗人在伊斯蘭教的指導下,為世人創造了巨大的知識、技術、藝術和智慧的寶庫。在西方,它發揚光大,為文藝復興和理性時代的開始創造了條件。伊朗伊斯蘭時代譜寫了世界最輝煌的歷史篇章,孕育了一大批聞名遐邇的哲學家、思想家、詩人、文學家,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可以從伊朗伊斯蘭宏偉的建筑中窺見一斑,領略伊朗伊斯蘭時代的輝煌,宏偉的拱頂、高聳的尖塔、精美的書法、優美的雕刻以及清真寺的琉璃鑲嵌藝術、雕磚藝術、石膏雕塑藝術等等,無不閃爍著伊朗人民的智慧之光。
伊朗是一個智慧的國度
居住在北非馬格里布與安德魯西的偉大的伊斯蘭學者伊本•哈勒敦(ebn khaldon)關于伊朗文明和政權的實質闡述了一個重要觀點,他對世界各大政權和文明進行分類,把最優秀持久的政權稱為最理性政權。作為示范,他提到了伊朗。有趣的是,伊本•哈勒敦的家鄉在伊斯蘭之前曾在羅馬政權統治之下,這位學者熟諳羅馬文化與文明。盡管如此,他認為伊朗是世界上最具理性和智慧的政權。
伊朗與波斯語
波斯語是世界上使用的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其根源可追溯到最遙遠的人類文明史時代,波斯語為古代文明的發展與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異族野蠻的入侵,波斯語將各種語言融入自身,豐富了自己,許多不朽的文學名著都是用波斯文寫的。在數個世紀中,波斯語曾是應用最廣泛的東方國際通用語言,其影響范圍從歐洲中部到遠東。從遠東到歐洲中部保留的大量的波斯文學名著足以證明這一說法。
有關伊朗的更多信息
游人踏上伊朗國土,除了游覽我們向他推薦的景點之外,還要到處觀光。宏偉的建筑、精美的藝術、迷人的風光在歷史學家、游客、藝術家的作品中描述的栩栩如生。但在短暫的時間內參觀所有文物是不可能的,索性我們從數以萬計的伊朗歷史文物中挑選8處文物景點,即:恰高占比爾、波斯波利斯、帕薩爾加德、比斯通、塔赫特•蘇萊曼、巴姆文化景觀、索勒塔尼耶拱頂和世界納格什廣場。選擇這些文物景點是因為它們都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于1945年,有191個成員國,總部設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一項國際協約,于1972年11月16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其宗旨是保護人類歷史、自然、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具有世界意義,它屬于地球上所有的人,不分種族、宗教和國界。截止2007年,142個地區的851個景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其中660個為文化遺產,166個為自然遺產,25個為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這些景點分布在5個地理區域:非洲、阿拉伯地區(北非和中東)、亞太地區(亞洲、澳大利亞、太平洋)、歐洲北美地區(美國、加拿大)、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評選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標準是:1. 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 2. 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3. 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 可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 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于損壞;6. 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它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7. 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8. 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9. 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10. 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伊朗的8項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索勒塔尼耶拱頂
索勒塔尼耶占地156公頃,位于贊疆省中部偏西,東經48.48度,北緯36.36度,海拔1880米,距贊疆市東南39公里。索勒塔尼耶在幾十年前還是個小村莊,不太出名,現在已新建幾條柏油馬路和諸多高樓大廈,正在發展之中,并以索勒塔尼耶拱頂而聞名。在蒙古伊爾汗王朝,烏爾賈伊圖(uljayetu)時期曾大興土木進行大規模開發活動。烏爾賈伊圖本人為了實現其兄卡贊汗的愿望為定都奠定基礎。在蒙古人駐扎伊朗和定都大布里士之后,他們的注意力聚焦索勒塔尼耶,這個地區被蒙古王室用作牧場。據史料記載,在烏爾賈伊圖的父親阿爾公(arghum)死后,索勒塔尼耶地區曾是蒙古親王的重要兵營之一。可能蒙古汗王埋葬于該地區東南部的薩賈斯(sajas)山上,選擇在該地區埋葬,可能與該地區受蒙古人尊重不無影響,因為這里有他們祖先的宗教和信仰。阿爾公迷戀郁郁蔥蔥的索勒塔尼地區還因為該地處在絲綢之路要道,具有特殊的地位。這使烏爾賈伊圖也萌生了建造高大建筑和搞城市建設的動機,他建造大城市之后于伊斯蘭太陰歷704年建造了宏偉的“拱頂”。700年后,這座宏偉的拱頂在這片遼闊的國土上,在蔚藍的天空下,依舊光彩奪目。歷經幾個世紀,它是繼佛羅倫薩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和伊斯坦布爾阿亞蘇菲清真寺之后,世界上第三大宏偉的拱形建筑。城市規劃方案完成后,烏爾賈伊圖開始從四面八方召集藝術家、建筑家、工匠到索勒塔尼耶,為自己修建一座陵墓,而且要把它建造成一座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建筑極品。索勒塔尼耶拱頂的基石是阿巴加(abagha)之子,胡拉庫(hulaku)之孫卡贊汗時期打下的。卡贊汗死后,烏爾賈伊圖遵照父親的遺囑,決定完善此建筑。為此他把索勒塔尼耶選為都城,擴大其范圍,從12000步增加到30000步。為此,他召集當時出類拔萃的藝術家、工程師,在索勒塔尼耶地區開建索勒塔尼耶拱頂。烏爾賈伊圖精心設計了拱頂圖案有八個面,這一靈感受啟于木鹿蘇丹•散繼杰爾陵墓和卡贊汗陵墓的建筑,讓技藝高超的藝術家們充分利用自己智慧和才能,創造了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建筑作品。據史料記載,在索勒塔尼耶市有一座城堡,索勒塔尼耶拱頂屹立在它的西南方,索勒塔尼耶宏偉建筑的優美與雄偉的氣魄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每位游客都對建筑給予高度評價,一些旅游者稱之為清真寺,另一些人稱之為堡壘,還有一些人稱之為是教堂和按照上帝旨意建造的上帝奴仆的陵墓。索勒塔尼耶拱頂的建筑有8個邊,每個邊長17米,其外邊與中央的距離為42米,厚度為7.40米。該建筑由拱頂、尖塔、陵墓和地下宮殿組成。這座建筑的內部劃分和空間理念,以一個對稱軸為中心,這是我們想起了麥加天房。烏勒賈伊圖陵墓巨大的拱頂呈雞蛋的剖面型。該建筑的圓拱頂弓形弧度大,直徑和弓高都遠遠超過了其他弓形建筑,拱頂建造參考了薩珊王朝最重要的建筑特點,在伊朗乃屬獨一無二的建筑。在第三層,在八個角建有8個塔,除東北角的一個塔和西北角的半個塔(還留有部分琉璃瓷磚)外,其余的塔都已坍塌。這些塔中間是空的,借助螺旋式樓梯可抵達三層陽臺頂部和塔尖部。墓室位于拱頂南部,其高度可到拱頂的第二層,關于這部分建筑的用途,說法不一,在此不再闡述。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地宮是國王靈柩所在地,因為伊爾汗國王遵照自己家族的信仰和傳統,將死者尸體埋在地下宮殿的墓穴中。索勒塔尼耶拱頂的藝術建筑體現在:琉璃瓦燒制、琉璃瓦的鑲嵌、砌磚、花磚或磚雕裝飾藝術、磚和琉璃瓷磚結合使用、石膏的雕塑、繪畫、銘文雕刻、木料裝飾及石刻藝術等。
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距居魯士宮所在地帕爾賽加爾德40公里。帕爾賽加爾德在莫爾加下平原波斯波利斯的北面,靠近流入卡爾河的錫萬德河彎彎曲曲的河谷。河谷為南北走向,帕爾賽加爾德距錫萬德河谷南端約5公里,位于拉赫馬特山唯一的大盤石及木魯達什特平原之中。這座山為北至西北,南至東南方向。大流士命令:在山的西麓面向大平原建造波斯波利斯,因此建筑對面的平原(木魯達什特)及其附近的小鎮被稱為帕爾塞。波斯波利斯(波斯人稱之為賈姆希德御座)的建筑同英雄史詩中的賈姆希德沒有任何聯系。在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各朝代的人民由于不重視保護自己的真正歷史,而忘記了自己的歷史,以致把自己時代的英雄作為歷史,因此從伊朗偉大的英雄史詩人物中挑選賈姆希德,稱他是這座令人稱奇的、已被遭破壞的建筑物的奠基人。因為他比自己英雄史詩中的人物更偉大和出類拔萃。此外,馬茲達普爾博士引證詳細資料認為,賈姆希德能控制魔怪,人們普遍認為只有魔怪才能建造如此宏偉的建筑。另外,在《列王紀》中也說,魔怪也為賈姆希德建造了宮殿。但是,根據發現的古代波斯石刻和其他一些史料記載,波斯波利斯(賈姆希德御座)的奠基者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他在公元前512年下令建造這一城堡。賈姆希德御座平臺長約457米,面向西部平原,南北寬為長度的三分之一。平臺的每一塊石頭都經過精雕細刻,石頭之間不是用石灰泥,而是用鉛或鐵制成的榫頭將其連接在一起。進入波斯波利斯平臺和宮殿的唯一通道在西邊。在靠近平臺北邊有兩排并行的步行臺階。齒狀矮墻建在階梯的外側。階梯寬7米,每個階梯的高度為10厘米,每排階梯的數目為111個。波斯波利斯的主要建筑有:阿帕湯納大殿、中央宮殿、寢宮(哈蒂希)、冬宮(塔恰爾)、百柱大殿等在此不一一贅述。
帕薩爾加德
帕薩爾加德在法爾斯省重要山谷和西南法薩平原之間。最低處為海拔1400米,木魯達什特位于法爾斯省省會附近,海拔1770米,帕薩爾加德地處東經53.11度,北緯30.12度,平均海拔為1900米。簡單地說,居魯士為了同帕爾斯的其他地區建立關系,選擇自己家鄉最北最高的山谷作為都城。現在的帕薩爾加德公路是從伊斯法汗-設拉子主路岔開的一條支線,直達居魯士陵墓。陵墓和各宮殿院落之間距離是向東北方向約1公里。在宮殿院落中有三個顯眼的建筑R大門、S宮殿和P宮殿,彼此相距200米或少于200米,其布局同該地區其他建筑布局的巧合相似使專家們產生了這樣的遐想,即整個圖案表明一個零散的部族營地。第一個宮殿S宮殿只保留一個石柱,高達13米,S宮殿后面是一條古老的通道,可通往P宮殿。考古學家發掘,P宮殿保留的墻基上刻有三種楔形文字的銘文,可以清楚地被辨認。另外向北有一條新路從名為贊丹的塔樓旁邊經過,直通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用石塊建造的大寶座。這座建筑好長時間被稱為“蘇丹之母寶座”。這座偉大的建筑建在一塊高地,同另一塊隆起的高地相連,它把圣地和兩個平臺同其他大片的古代建筑群分割開來。
居魯士陵墓
居魯士陵墓同其他大型建筑群相分離,俯視著莫爾加卜平原南半部。這座建筑在設計上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由 6層階梯式平臺組成的高臺,另一個特點是陵墓頂端是拱形的。陵墓原高可能是11.10米。進入大門之后,一個小走廊直通墓室。墓室是一個簡陋的小屋,除天花板下一突起的部位之外,室內墻都是用平整的石塊砌成的。在墓室上頂有一個凸起的建筑,它承擔了施加在天花板中央的全部壓力。
世界納格什廣場
關于該廣場的位置及建造者眾說紛紜。有的說該廣場建于薩法維王朝之前,地址是現在的40柱宮公園。但更權威的說法是世界納格什廣場就是現在的伊瑪目霍梅尼廣場,位于伊瑪目清真寺與長方形廣場對面商場大門之間。這個廣場有12個很大的入口和幾條小通道,該建筑始建于伊斯蘭太陽歷1011年,在阿巴斯國王時期該廣場規劃發生了很大變化,此后該廣場改名為國王廣場。伊朗歷1311年在廣場建一水池。該廣場現有的文物包括:高普大樓、國王清真寺、圖維萊大廳、謝赫•盧特夫清真寺、商場大門等。
巴姆文化景觀
巴姆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土結構建筑群,面積約20萬平方米(20公頃),大約200年前就已成為巴姆人安身居住之地。巴姆的文化景觀奇特美麗,大城堡內是小城堡。大城堡周圍有長1810米的牢固圍墻,其高度為15至18米之間,上有38個瞭望塔。圍墻外圍有很深很寬的壕溝包圍,以防入侵者輕易越過水溝。巴姆文化景觀由兩部分組成,政府官員居住區和平民居住區。政府官員居住區有武器庫、馬廄、古城堡。平民居住區有528棟民宅、大市場、大清真寺、米爾扎•納伊姆學校、練武房、馬立克•塔加爾大殿、客棧、阿亞尼大樓、公共浴室、帶蓬走廊(休息的地方)。雖然傳說這一古老建筑有2200年的歷史,但沒有史料記載這座世界上最龐大的土結構建筑群建造的確切年代。令人遺憾的是,2003年12月26日凌晨,巴姆發生的里氏6.3級的地震將巴姆古城堡夷為平地,巴姆古城隨著數萬人的生命瞬間停止了跳動,地震將充滿生機的數萬人葬入冰冷的墓土,同時也震痛伊朗所有熱愛文化的人們和世界文化藝術家們的心。
塔赫特蘇萊曼
塔赫特蘇萊曼是薩珊王朝拜火教的祭火壇,是迄今為止出土的規模最大的薩珊王朝時期的建筑,它是公元6世紀薩珊王朝末期最偉大的集宗教、政治、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塔赫特蘇萊曼座落于距蘇萊曼之獄3公里,在巴爾卡什山南麓海拔3000米綠色山谷中的烏魯米耶湖的東南部,海拔3200米的巴爾吉斯峰就屹立在那里。坐落于石灰巖平臺上的塔赫特蘇萊曼一側有一個深達60多米的湖泊,湖泊的水是由綠色山谷高出一泉眼的水集起來的。塔赫特蘇萊曼南北長380米,東西寬300米,周圍有圍墻,1959年開始對那里進行了挖掘,發現了阿契美尼德時期的居住地、薩珊王朝時期的堡壘和拜火壇。這些建筑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0至12世紀。8世紀下半葉,隨著薩珊王朝的滅亡,拜火壇迅速失去意義。看來,當時有重要意義的建筑物還沒有浮出地面。但是,一些在哈里發阿巴斯年代的陶器則證明該處不斷有人居住過。蘇萊曼之獄距該處僅1公里。伊爾汗•阿巴格的墓地在莫爾蓋,為了建造狩獵宮,同時兼做夏宮(大約在公元1270年開工)則利用了拜火壇遺留的圍墻。值得注意的是,拜火壇的原設計比夏宮的建筑更出名,可以說,夏宮的建筑體現著拜火教圣地的整體結構。
恰高占比爾
埃蘭國王翁塔希•高爾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中葉選擇了一座大山丘,在那里建了一個宗教場地,以達魯-翁塔希(DARU-UNTASH)著稱。這個建筑就是目前的恰高占比爾塔廟,它的每個角指向四個方向,每個邊長120.20米。法國著名考古學家拉曼•吉爾•沙曼(RAMAN QIR SHAMAN)說:為了確定該塔廟相對地面的高度,我們確定了100個最高點,從數據中減去周圍地平面的高度我們得出今天塔廟的高度:它比東北地面高24.35米,比西南地面即城堡西門高24.95米。該塔廟完全是用土質材料建造的,每隔10排磚,砌一排帶銘文的磚。這些磚上的銘文顯示,這座塔廟是翁塔希國王獻給蘇薩古城保護神的。目前在塔廟主要建筑中發現有659塊寫有銘文的磚。
比斯通
比斯通位于哈馬丹至克爾曼沙省之間,距克爾曼沙市東北30公里處。大流士(公元前522—486年在位)利用所掌握的技術和才能展示了自己在位時的輝煌成就。這些成就體現在比斯通三種文字(古波斯語、埃蘭語、新巴比倫語)的石刻銘文中。為了書寫古老的波斯文銘文,創造了38個楔形文字符號,偉大的國王的工作報告和賬目結算都篆刻在巖石上,以便永久保留。在那里有一幅畫非常顯眼,這幅顯眼的畫描述了大流士的形態:他的腳放在其勁敵古馬特(GEOMAT)的頭上。大流士戰勝后被俘的俘虜和叛逆者列隊在國王的面前,每個人的名字分別刻在他的旁邊、下面、上方,有的則刻在雕像上。從戰俘的表情看,一方面,這些雕像像公元前7-9世紀亞述人的浮雕壁畫,另一方面,由于受蘇莫爾藝術風格的影響以及從戰俘被刻的名字看,它又與亞述藝術有所區別。但其中唯一一幅作品能確定是伊朗薩魯基時期的,那就是比斯通海格里肖像,有可能海格里在當地同一位地方神(可能是貝赫拉姆)被視為一體。這幅浮雕畫顯示赤身的英雄坐在自己的獸皮上,他左手拿著一只碗,正在飲酒。此外,在公元前6世紀末至5世紀中葉的雅典花瓶上和羅馬的圖畫中看到的畫是,盤腿而坐,箭囊掛在他背后的樹上,可能這幅浮雕畫是由畫家烏希斯(usis)在遠離雅典的地方畫成的。在海格里的頭后面能看見一塊寫有銘文的巨石,上面有一個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