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已連續3年向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提交“民生報告”,由人大代表審議、政協委員討論過去一年來政府在解決民生問題方面的舉措。這項民生報告獨立于慣常的《政府工作報告》之外。
今年提交的自治區政府民生報告顯示,2010年,寧夏共辦成30件民生計劃,包括搬遷不適宜居住地區的農民3萬人,修建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解決3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制約寧夏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問題是貧困和缺水,自治區政府抓住了‘牛鼻子’。”自治區政協委員馬金元21日在討論時如此評價政府的民生工作。他提出建議,貧困地區僅靠農業方式扶助貧困人口還不夠,應當通過發展工業吸引當地的剩余勞動力就業。
自治區人大副主任馬瑞文說,經過人大代表的審議,通過制度把人民改善民生的愿望上升為人民群眾共同的意志,使原來的民生工程不僅成為民心工程,也成為法治工程。這是民生報告提交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意義所在。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從2009年開始,探索審議自治區政府回應當地民生問題的情況。這種做法隨即被寧夏轄內的市、縣人民代表大會仿效。記者最近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采訪發現,不少市、縣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審議政府年度民生報告、民生計劃,監督地方政府回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1月中旬閉幕的西吉縣人民代表大會首次審議了縣政府的《2011年民生計劃》。這個回族聚居的縣2010年將全縣公共財政資金的近八成用于解決居民飲水安全、危窯危房改造、修建山區村村通公路等民生問題上。2011年,西吉縣政府準備實施包括搬遷不適宜居住地區居民等20件民生事項。
“針對這20件民生事項,人大代表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們據此做了修訂。令我高興的是,這項計劃最終獲得高票通過。”西吉縣縣長黃繼紅說,人大加強對民生工作的監督,讓當地的政府官員更加明白,不能總盯著GDP增長,還應解決備受居民關注的焦點、難點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