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明顯的標志是遍布天山南北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伊犁地區是北疆維吾爾族生活、發展的重要區域,該地區的維吾爾族清真寺凝聚了當地獨特的地理、社會、民族、宗教、文化等多種因素,具有鮮明的特色。
伊犁地區是新疆伊斯蘭教清真寺和穆斯林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截至2008年,伊寧市共有清真寺201座,其中維吾爾族清真寺148座、回族清真寺39座、哈薩克族清真寺3座、烏孜別克族清真寺1座。穆斯林18.2萬人,穆斯林群眾占伊寧市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清真寺文化在該地區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影響。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簡稱伊犁州)位于新疆西北部,是全國唯一的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自治州,為副省級行政區。東與蒙古國接壤,南與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相接,西與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相鄰,西北與哈薩克斯坦交界,北與俄羅斯毗鄰,內鄰克拉瑪依市。首府設在伊寧市。總面積269504.03平方公里,總人口419.32萬人(2005年)。主要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漢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等民族成分。
建于1952年的伊寧市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也是祖國西部最大的沿邊開放城市。全市面積575平方公里。城區建筑面積30平方公里,市轄8個街道辦事處,人口約37.5萬人,其中維吾爾族16萬人,是新疆穆斯林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象征。伊斯蘭建筑自公元7世紀興起后,至今已在西亞、中亞、北非等地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各地區都修建了大量的清真寺及相關的宮殿陵墓等。伊斯蘭建筑中最主要的是清真寺建筑,清真寺是伊斯蘭文化的具體體現。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與神圣地位的清真寺,是伊犁地區清真寺文化的物化表現,是伊犁地區伊斯蘭教文化的載體。
維吾爾族的日常生活和清真寺息息相關,清真寺文化是維吾爾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伊犁地區的維吾爾族清真寺文化是在該地區獨特的地理、社會環境及民族、宗教、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特色。近現代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清真寺文化的內容也日益廣泛。
明末清初,有少量的維吾爾人居住在伊犁河谷。準噶爾蒙古統治伊犁時期,開始從南疆遷移維吾爾族農民來伊犁從事農業和其它生產活動。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準噶爾汗噶爾丹征服葉爾羌汗國,俘虜伊斯梅爾汗及其全家,將他們囚禁于伊犁。后來,策妄阿拉布坦倡導農業,便從烏什、葉爾羌、阿克蘇等地遷來大批移民,開發伊犁河谷,衛拉特蒙古人稱之為“塔蘭其”。清廷平定準噶爾后,又陸續從天山南麓遷來6000戶維吾爾農民來伊犁屯田,政府資助種籽、農具和部分衣物,史稱“回屯”。自此之后,伊犁逐步成為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地地區之一。
伊犁拜圖拉清真寺,又名“大禮拜寺”,位于伊寧市解放南路45號,是伊寧市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的最大宗教場所。它是清廷直接撥款在伊犁修建的第一座伊斯蘭教寺院,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過去它同回族大寺、塔塔爾大寺號稱伊犁三大清真寺院。
這座寺院占地約1800平方米,由宣禮塔、山門、禮拜殿和講經堂組成。
宣禮塔是一座雄渾高大、青磚砌筑的城臺,上建3層飛檐歇山頂,傳統木結構閣樓,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氣勢雄偉,正中為拱形山門,院內有兩棵高大濃密的圓冠榆交織出一條林蔭道通往正殿。正殿便是寬敞的禮拜堂,禮拜殿占地約1000平方米,分外中內3層,可供700~800人同時禮拜。中殿是一座510平方米的大廳,40根立柱成網狀排列,支撐著屋頂,200余幅各種花卉圖案的繪畫,畫工精巧、色彩鮮明。兩側墻角各有一對通門,左右兩邊有8對窗戶。禮拜殿外由18根立柱組成檐廊,有上百種精致木刻雕花。禮拜殿左邊穿過一片空曠地有50余間經文課堂,當時在此攻讀經文的塔力甫達200余人。他們在這里不僅攻讀用阿拉伯和波斯語寫成的經文及伊斯蘭教法規,還要學習醫學、哲學、歷史和地理等課程。學員5年畢業,根據學習成績評以宗教職稱。因此,拜圖拉清真寺又被稱為“麥的里斯”,意為“高級經文學校”。
據有關資料,“拜圖拉”維吾爾語意為“真主的房子”(天房)。在麥加被定為伊斯蘭教中心之后,麥加的克爾拜就被稱為“拜圖拉”。據說一位來自土耳其的著名大毛拉,看到該寺雄偉壯觀和它在北疆所處的地位,特冠以拜圖拉之名,故從此該清真寺被稱為拜圖拉清真寺或拜圖拉麥的里斯。
200多年來,拜圖拉清真寺不斷得到擴建。拜圖拉清真寺于1965年由政府撥款擴建,可容納150人做禮拜。1983年,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該寺進行修葺和裝飾,使這一座享有盛名的古老寺院面目一新,并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經原地區行署批示,拜圖拉清真寺拆除重建,于2003年10月竣工,建成后清真寺總面積為6950平方米,建筑面積5223平方米,包括地下室共4層,地下室與第一層為商業區,第二層與第三層為做禮拜的大殿,清真寺大殿內一次可容納3000~5000人做禮拜,具有新疆伊斯蘭建筑風格。工程總計投資950萬元。2005年6月,拜圖拉清真寺被確定為伊寧市重點旅游景點。截至目前已接區內外參觀瀏覽的游客達5000余人。為了增加旅游收入,2006年3月市財政又撥專款對拜圖拉清真寺內部進行了裝修。
新疆伊犁地區清真寺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風格形式,并結合當地的氣候與建筑材料,形成了伊犁地區伊斯蘭教建筑的特有風貌,與其他地區清真寺相比,又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地域環境、氣候特征、建筑裝飾材料、文化承傳等的特殊性形成了伊犁地區清真寺建筑特有的裝飾形式。
伊犁地區的清真寺建筑 較多地保留中亞一帶的形制,并與當地的材料和建筑藝術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伊犁地區地方特色的中國伊斯蘭教建筑體系。伊寧市有維吾爾族清真寺、回族清真寺、哈薩克族清真寺等,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點,維吾爾族清真寺裝修也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族藝術特色。多樣化的建筑裝飾形式又與伊犁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氛圍相關。
拜圖拉清真寺基本上仿照阿拉伯及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建筑形制。拜圖拉清真寺建筑裝飾藝術最突出的就是裝飾紋飾符號以非現實的抽象形態來表現,最大特點是講究紋樣的對稱性和連續性,強調精神的美、抽象的美。
伊寧市有32個民族,也是信仰伊斯蘭教民族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18.2萬人,其中,維吾爾族16萬人,維吾爾族人口占全市信仰伊斯蘭教民族人口的比例較高,因此在伊寧市維吾爾族清真寺的數量也比較多。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導下,我國伊斯蘭教進入發展的新時期,宗教生活在封閉多年后恢復正常,寺院經濟與過去相比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本著“以寺養寺”和減輕信教群眾負擔的原則,各地寺院經濟重新恢復。隨著社會的發展,商業的興榮,在黨和政府的關懷與號召下,伊寧市拜圖拉清真寺利用自身優勢,堅持獨立自主,積極開展了旅游、清真餐廳等 “以寺養寺”的經營,不僅實現了自養,而且還造福于一方穆斯林群眾,擴大了社會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執行,伊犁地區清真寺又陸續得到恢復和重建,伊寧市新建了91座清真寺。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宗教活動在伊犁地區的恢復,伊犁地區伊斯蘭教文化再次出現繁榮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