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六盤山高中和育才學校辦學模式的示范作用,扶持回族聚居市、縣建設民族職業教育院校或職教中心。
■全面推行困難學生資助、中職學生免費教育、山區學生營養補充、農村學生安全寄宿等教育惠民工程。
2010年7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后,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傳達學習了會議精神,研究出臺了《寧夏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配套文件,并確定召開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動員全區上下全面實施寧夏教育規劃綱要,加快推進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為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堅持優先戰略,教育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整合教育資源,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結構,提高辦學水平,基本形成了具有區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為全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民族團結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是教育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兩基”工作高標準通過國家驗收,14個縣區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完成了百所標準化回民中小學建設工程,少數民族的在校生比例基本達到人口自然比例。二是教育面貌發生根本改觀,各級學校成為山川最美、最好的建筑,最安全、最放心的場所。三是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基本確立,在全國率先完成9億元債務化解任務。四是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全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6.5年提高到2010年的8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全面落實綱要,加快實現教育強區建設目標
今后一個時期,加快自治區教育改革發展,必須全面落實綱要,緊盯“一個目標”,突出“四大重點”,狠抓“五項工作”。
“一個目標”,即到2020年全面實現教育強區這一目標。
“四大重點”,一是全面提升基礎教育。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實施縣、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工程,支持每個縣建1至2所標準化骨干幼兒園、每個鄉鎮建設1所標準化中心幼兒園。充分利用小學布局調整富余的校舍建設村級幼兒園。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全區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1%以上。深入實施《寧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行動計劃》,扎實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范縣創建活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標準化普通高中工程建設,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擴大優質普通高中資源,確保每個縣有1至2所標準化普通高中。繼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確保2012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到2017年達到90%,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到2020年達到91%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全面提升職業教育。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轉型升級,中職與高職相互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互通融合的開放性職業教育體系,造就一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自治區職業教育園區建設,推進國家和自治區示范性中職學校和高職學校建設。到2020年,再建1-2所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10所國家級示范性中職學校、30所優質特色中職學校,使中職和高職教育在校生規模分別達12萬人和5萬人以上。
三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加快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建設,力爭2020年分別達到3個和6個。引導高校結合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學科布局,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突出高校辦學特色,實現特色辦學,錯位競爭,合作共贏;力爭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
四是全面提升民族教育。組織實施好民族教育發展工程,擴大民族教育優質資源,全區獨立設置的民族中小學要全部實現標準化。發揮六盤山高中和育才學校辦學模式的示范作用,扶持回族聚居市、縣建設民族職業教育院校或職教中心;提高教育質量,開展阿語專業技能考試試點,把寧夏打造成全國重要的阿語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狠抓“五項工作”,一是下大力抓好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堅持質量為重,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等方面教學改革,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堅持正確導向,切實改變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堅決制止以升學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評價學校和教師的行為,建立完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質量評價和監測體系。
二是下大力抓好教育的均衡發展。繼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范縣(區)建設,推進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薄弱學校傾斜,逐步實現校舍、師資、設備、投入等均衡,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全面推行困難學生資助、中職學生免費教育、山區學生營養補充、農村學生安全寄宿等教育惠民工程,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不讓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而失學。堅持政府負責、公辦為主,保證流動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少年的學習、生活困難。
三是下大力抓好教育體制的改革創新。深化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改變各類學校實際存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更多地運用法規、政策、標準、公共財政等手段引導和支持教育發展。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對非義務教育實行更加靈活、開放和多樣的辦學體制,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的辦學格局。
四是下大力抓好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探索符合不同類型教育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學校管理與辦學模式。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中小學免試就近入學制度,公開招生名額、招生規則、招生結果,確保公平公正。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高中學校招生方式,各地的優質普通高中要將不低于60%的招生名額分配到初中學校。建立健全校長選拔任用制度和任期制度,讓真正懂教育、善管理、有事業心的人來辦教育。
五是下大力抓好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師德建設,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加強師德修養。進一步加強教師培養,建立以教師教育基地、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性大學參與,職前職后教育貫通、學歷非學歷教育并舉的現代教師培養體系。要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落實教師績效工資,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營造濃厚氛圍,進一步凝聚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
要以重教為先。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財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業,切實做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需要。要把《綱要》的落實納入政府效能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問責制,確保教育改革發展的各項任務的全面落實。
要以興教為責。教育優先發展必須確保優先投入,建設教育強區必須確保投入強度。各級政府要把教育投入作為同級財政支出的重點予以優先保障,確保教育財政撥款的穩步增長,確保生均教育費用的穩步增長。
要以支教為榮。廣泛汲取民智、聚集民力,引導全社會支持教育、投入教育、興辦教育,形成家庭重視教育、社會關心教育、企業資助教育的良好氛圍,為繁榮我區教育事業提供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