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至1984年10月,陜西省藝術館在渭南地區澄城縣為重點的民間美術普查征集活動中,發現大量古代遺存造型別致的石樁。一般高約兩米左右,也有高達3米多的,多采用灰青石、黑青石雕刻,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樁頭、樁頸、樁身、樁根。后在渭河以北的渭南、銅川、咸陽、寶雞市的廣大鄉村又有大量發現,其中以渭南市的澄城、合陽、大荔、華縣的遺存最多最集中。于1985年5月在北京民族文化館展出時,臨時命名為“栓馬樁”,一些專家學者觀后贊不絕口,法國、英國、日本、意大利等12個國家的學者紛紛來訪,中央電視臺和法國電視臺記者專來澄城實地采訪,拍攝了電視專題片。經過多年媒體報導“栓馬樁”的提法似乎已被公認,但也有“看樁”或者“望樁”叫法的存在。
所發現的栓馬樁制作年代不一,從明清到宋元都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樁上的雕刻,雕刻圖案大致可以歸為動物、人物、植物三類。三類中動物和人物巧妙的組合體——“獅子背回回”最為奇特,其他為獅子、猴子、人物、瓜果仙桃等。“獅子背回回”中的回回人造型多樣,頭戴各式帽子,還有纏帕、挽髻、留長辮的,在石獅背上或端坐或斜倚,身上裝束則有披甲穿長袍的、穿單衫式闊袖長衫等,手中有執鞭、捧如意,彈琵琶、抱月琴、托瓶、拿煙斗,徒手捉獅耳、單手扶帽沿等。樁頭上雕刻的獅子或坐或臥,或仰天長嘆,或回首怒吼,千姿百態。至于樁身,其正、左、右三面通常為豎朵形串,枝蓮、卷茸和云水紋等浮雕圖案,寄寓了人們祈求家園安寧,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這些拴馬樁的制做,似乎已經達到了一種批量生產的水平,他們有了一種既定的模式,顯得精湛而成熟。因為是純手工雕琢,他們又是各個不同的,他們的造型,神態,別具一格,別有風韻。
“獅子背回回”是當地老人知道的傳統叫法,類似的叫法還有“番子人人兒”、“八蠻進寶”、“韃子看馬”、“戲文人人兒”等。
中國沒有獅子,國內的獅子形象皆從古波斯傳入,漢語中“獅子”一詞也是來源于波斯語şèr(見《回回館譯語》“鳥獸門”),中國獅子的形象來源于蔥嶺以西的古波斯一帶。
歷代回回人擅長養馬、馴馬。明代著名畫家徐渭著有題畫詩《回回馬》:西馬入瓜沙,風塵道路。試言如此匹,消得幾筐茶?寫回族駿馬一路風塵奔到內地,也反映了明代的“馬政”、茶馬互市的情況,即內地人用茶葉兌換西域民族的馬匹。“茶馬互市”始于唐代?!缎绿茣酚涊d:“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到宋代,在無數茶馬交易之后,將原設的“買馬司”改稱為“茶馬司”,那時是一馱茶博一匹好馬。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不缺戰馬,無茶馬互市。明初始恢復,貿易發展,制度健全。明王朝不僅加強茶馬交換政策,在陜西等地還建立了“茶馬司”這樣的專職機構。
這些以回回人和獅子為主題的石雕給我們留下很多疑問,為什么會在陜西渭南地區大量存在?他們的制作者是誰?他們的原始主人是誰……
當代“獅子背回回”石雕存在之地正是“同治事件”前回族人大量聚居的地方。
1862同治年間,陜西省爆發了著名的回民戰爭,在此后的六、七年的間,陜西全省尤其是人口稠密、富甲一方的關中地區成為相互廝殺的戰場。其間,大批回民慘遭殺戮、驅逐、餓斃、疫斃,人口數量急劇減少。
回漢沖突以前陜西省有回族八百坊,聚居最為集中的州縣共有17個,它們分別是:長安、臨潼、渭南、高陵、咸陽、富平、華州、華陰、潼關、大荔、白水、澄城、蒲城、韓城、朝邑、合陽、南鄭17個州縣?!度A州鄉土志》記載戰前“州境向有回種人……自唐中葉回鶻人來長安者或留居沙苑,卵翼蕃息,歷千余年,曼及州境”。
但在同治年間回民戰爭沉重打擊下,短短六七年內,全省回族人口損失高達155萬,戰后陜西回族銳減至15萬口左右,人口損失比例超過91%。
同治事件后后“州民無復異種,大荔縣回民絕跡焉”,鄠縣戰后更是“回民絕跡于鄠,漢人之外無復異種”。據左宗棠奏稱:“以陜回人數計之,從前無事時散處各州縣,地方丁口奚啻數十萬,現計除西安城中土著兩三萬外,余則盡族而行,陜西別無花門遺種。即合金積、河、狄、西寧、涼州等處現剩陜回計之,丁口亦不過數萬,其死于兵戈、疾疫、饑餓者蓋十之九,實回族千百年未有之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