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元史》載:“贍思字德之,其先大食國人。國既內附,大父魯坤,乃東遷豐州”。所謂“國既內附”,指當時他們已隸屬于蒙古汗國。故贍思家族系色目人穆斯林。延佑初(公元1314年),“詔以科等取士,有勸其就試者,贍思笑而不應”(《元史.儒學列傳二.贍思傳》,土默特旗文化館編輯,1981年印)。他即可應試,應至“弱冠”之年,如以每代隔二十年計,上推60年,即公元1274年(至元二十一年),他大父(祖父)魯坤已遷居內蒙古呼和浩特(即豐州)。與魯坤家族前后遷來的不見經傳的一般人一定還有。可見蒙古汗國至元代初葉,豐州城內已出現了回回人的第一個聚落,即回族定居呼和浩特的開始。因此,馬可波羅至“天德城”時,才可能記述該城“居民中有佛教徒、穆斯林和基督教徒”。
現居內蒙古回族大多是明清時期及其以后從內地遷徙來的。《土默特沿革》所引《明史紀事本末》:“我(按俺答)百戶張彥文,游擊家丁劉天祺,邊民馬西川等二十八人悉往從之”。榮祥先生推斷馬西川是回民,足可憑信(《土默特沿革》)。白塔題記中有“曲口(按:恐系曲阿)在城回回一人宋吉到此提筆口(記)耳”(李逸友:《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的金元明各代題記》,《文物》)。這是明代人的題記。“曲阿”是江蘇丹陽的古稱,是東漢末揚州刺史的治所。揚州是唐宋以來阿拉伯、波斯商人的聚居地。而明代南京、揚州一帶也曾是伊斯蘭文化的中心。這則題記可能是揚州一代朝覲者宋吉在旅途中留下的。從而也說明內蒙古地區與江南穆斯林的交往開始很早。清以后,內地回民成批遷徙到內蒙。回族遷徙內蒙古的原因是多樣的:東部區的回族原籍山東、河北一帶。他們迫于生計而出關到海拉爾、大興安嶺一帶謀生。而西部區的回民大多是從陜、甘、新遷來的,有的因受左宗棠借口“要圖百十年之安”,而強迫回族大遷徙;有的則因販賣牛馬而從陜西大荔等地前來呼、包一帶落戶;有的則因護送香妃進京,清帝乾隆賜給呼和浩特八拜村“一馬之地”而定居下來。到清末民初,交通發達的直、魯、豫等省回民接踵而來,回民從不定居到定居,漸漸成為內蒙古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