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來青州的回族可以追溯到唐朝。那時,青州地區非常繁榮昌盛,許多波斯人、大食人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來到青州,開展貿易活動,稱之為“蕃客”。唐朝廷設置有“青州押兩蕃使司”,專門管理蕃客事務。但那時的蕃客流動性大,在青州定居的不多。
自元朝開始,青州形成穩定的回族聚居地。成吉思汗遠征中亞、東歐,隊伍中有眾多的中亞的回回人參加。同時,東西方交流極大發展,青州作為山東軍政重鎮、貿易通衢和交通樞紐,理所當然地成為回族民眾定居的場所。
從歷史資料記載看,青州回族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是,眾多回族官員及其眷屬徙居青州。元朝,實施種族歧視政策,分為四等人:蒙古人第一,色目人次之,漢人第三,南人第四。地方最高長官“達魯花赤”由蒙古人擔任,后來也允許色目人擔任。1261年,忽必烈下詔,明確規定“各路以蒙古人充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作為元朝重鎮的益都路,政府機構和官員隊伍中,擁有大量的回回官員。如曾任益都路行省大都督的撒吉思、山東宣慰使的岳林鐵穆爾、益都路總管的諳都拉等。這些官員大都帶有家眷、奴婢和仆從,從而成為青州回族的重要族源。
N: | 二是,軍隊屯田青州,回回兵隨地入社,定居繁衍。蒙古征服金、宋過程中,有許多古波斯人參加。這些將士組成強悍的“探馬赤軍”,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屯駐青州的就是元朝名將闊闊不花率領的最精銳的探馬赤軍五部。戰爭結束后,忽必烈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1282年,元朝朝廷將探馬赤軍中的戰斗英雄、傷殘者和無編制的勇士,一并集中到益都,官府負責建房立村,撥給土地,發放耕牛農具,永久定居。這次共有347戶,1000余人。同時,元朝還設立益都牧場,牧馬人多為欽察汗國的回回人。這些軍士屯駐青州,繁衍生息,是青州回族的又一來源。 ' X& ^; J4 h) m7 H
: q: L1 w6 d& V& s2 |
三是,元朝滅亡后,“都人南遷”,許多回回官員及其眷屬遷徙青州。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攻占元大都(今北京),蒙古人退回漠北。朱明王朝擔心滯留大都的色目人策應接濟蒙古人,就下令“北人南遷”,把包括回回人在內的許多色目人遷徙到山東居住。如青州回族中的趙、楊、馬等姓,均為北京遷居青州的。趙姓、楊姓回族還是元朝咸陽王賽典赤·瞻思丁的后裔。賽典赤·瞻思丁及其先祖可麻拉丁。成吉思汗西征時,以幣帛聘請可麻拉丁來到中國,封為云中郡公。賽典赤·瞻思丁封咸陽王,其子納蘇剌丁封為延安王,那速剌丁長子伯顏官至中書平章政事(丞相),青州趙氏是其后裔;那速剌丁第九子,是青州楊姓回族的先祖。 回族交友-回族文化-天下回回是一家-在這里每個人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大家集思廣益,敞開心扉參與和發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讓我們的生活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歡樂;少一些誤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失去多一些收獲;讓我們擁有多一些的光明和真誠……* . c; i7 ~' c
回族交友-回族文化-天下回回是一家-在這里每個人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大家集思廣益,敞開心扉參與和發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讓我們的生活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歡樂;少一些誤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失去多一些收獲;讓我們擁有多一些的光明和真誠……2 Z/ Z' B& J! f4 b, [! V, M
四是,明朝開國有功的回回將領及其族人因受封賞徙居青州。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有許多是回族人,如名將常遇春、胡大海、丁德興、沐英、藍玉等。青州丁姓回族即是丁德興的后裔,查姓回族的始祖查勝,是常遇春部下的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