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真網綜合報道】臨清清真寺建筑群坐落在城西北部衛運河畔,由老清真寺(已破壞殆盡)、北寺、東寺和女寺四部分組成,這一建筑群規模宏大,歷史久遠,被《中國名勝大辭典》稱為“江北五大寺”之一。
走進清真北寺,精致的望月樓和富麗堂皇的禮拜大殿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形成鮮明對比。大殿前全用大方石板鋪地,開闊潔凈,莊嚴肅穆。大殿抱廈前庭內矗立多通修寺石碑,為北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料。
走進大運河畔的清真古寺
隨著運河的通航,水上運輸貿易的往來,回族穆斯林沿京杭大運河流動遷徙,沿河口岸城市越來越多,他們之中大部分為搬運工人、船夫,有的則經商或經營飲食業。因此,作為伊斯蘭教活動場所的禮拜寺(清朝之前的清真寺大多稱為禮拜寺)隨之籌建起來。作為大運河重要商埠的臨清從元代開始聚居了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商人。這也是臨清建造清真寺的開始。
臨清很早就有回族先民定居,全市約有2萬回族穆斯林,原有三座清真寺——老清真寺、北寺、東寺。老清真寺是其中最大、最古老的一座。
傳說明初大將常遇春是回民,帶兵北上途中經過臨清,在此駐扎,建起老清真寺。可惜的是六十年代因運河加寬而拆除了這座宏偉的建筑。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介紹說,當年三座清真寺雖然功能不一樣,但是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現在的北寺、東寺均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物保護單位。
清真北寺亦稱洪家寺,據記載,該寺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488-1506年),后經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和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的三次大規模重修。
精美壁畫彌足珍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寺整個大殿除后殿西墻外,其余兩山墻,三聯拱墻、拱間壁等墻上均是壁畫,彌足珍貴。
北寺阿訇王春海介紹說,后殿的藻井字天花板是用阿拉伯文組成的幾何形精美圖案,工整細膩,古樸典雅。大殿內的壁畫中沒有人物、走獸、魚蟲之類,內容全是桃子、石榴、葡萄、青松、藤蘿之類,也有太湖石文樣和花木等,這符合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也符合《古蘭經》對天園的描述。壁畫在技法上不是寫意夸張,而是寫實白描,雖運筆公正,可又不是工筆畫。
據專家介紹,這是目前全國75家省級伊斯蘭建筑中唯一存在的明代綿紙壁畫,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魏輝對記者說:“所謂綿紙壁畫,是指清真寺大殿的墻壁用羊毛和熟石灰混合的涂料做‘地仗’,由于這樣的涂料富有彈性,且吸水性強,在這樣的墻面上作畫如同在宣紙上作畫一樣。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清真寺的壁畫如此精美和珍貴了。”
和諧民族關系的明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臨清的回族群眾大都集中在城區,走在街上,隨時可見掛著清真牌子的飯店。濃厚的商業氣氛使得回族群眾的思想務實而開放。很多清真寺附近的居民表示,清真寺能歷經滄桑,矗立至今,是官方和民間共同努力的結果。每年清真寺舉辦節日慶典,附近的漢族和回族群眾都會到寺里幫忙,大家互相尊重,關系十分融洽。
據魏輝介紹,由于臨清當年富甲一方,繁榮的經濟為人們的信仰打下了物質基礎,臨清當時的宗教活動非常活躍。城區內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種宗教建筑100余座。各種宗教之間經常交流,宗教氣氛非常開放。他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現在很多在回民聚居區居住的漢族群眾已經養成了回族群眾的生活習慣。
與其他寺院的重修一樣,歷史上清真寺的多次修復并得以保存是政府籌款和民間集資的結果。洪清泉老人對記者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臨清落實了民族政策,成立了清真寺管理委員會,聘請了阿訇,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又撥款百萬余元,對北寺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及東寺的整個寺院進行了全面的維修,使這一古典建筑群煥然一新。近些年,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清真寺的修復過程中,很多穆斯林群眾和附近的漢族群眾紛紛捐款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