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科學院士李福清與中亞回族語言文化的情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2014-02-1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李福清(1932—2012),原名鮑里斯·里沃維奇·里甫金,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漢學家,在中國民間文學、中國古典小說、中國民間年畫、中俄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領域成就卓著。2003年,李福清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中國語言文化友誼獎”。2010年,獲“中國語言文化貢獻獎”。代表作有《萬里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中國的講史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論三國故事的各種口頭和書面異體》、《從神話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學中人物形象的演變》、《中國神話故事論集》、《中亞文化交流史》、《東方中世紀文學的方法》、《中國戲劇理論》等,用俄、中、日、韓、英、德、越等語言發表作品200余種。此外,他還翻譯了馮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多部中國小說。
在李福清先生生前的學術活動中,他常提到“中亞回族”,提到中亞一個美麗的漢語地名“米糧川”,這是中亞回族的一個聚居鄉鎮,也是當年他開始接觸漢語言的地方。20世紀50年代,還是年輕大學生的李福清帶著他對漢語言文化的熱愛,來到中亞回族聚居區,開始了他和中亞回族語言文化一生的情緣。
一生情緣始于美麗的米糧川
中亞回族是中國西北回族的后裔,在李福清來到米糧川時,這里濃濃的西北回族風情,親切幽默的西北方言都深深地吸引著他。那時,這里的人們使用俄語遠不像今天這樣普遍,多數依然操用著原汁原味的中國陜甘方言,但在俄語和中亞各突厥民族語言的包圍之中,已有了一些變化。這并沒有影響李福清想深入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強烈愿望,他和這里的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人們親切地稱他為莫斯科來的“男學生”,將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豐富有趣的民間故事毫無保留地講給他聽。而他也像游進了漢語言文化博大的海洋,懷著極大的興趣學習他在圣彼得堡永遠也無法接觸到的語言和文化知識。
就是在這一語言實踐過程中,李福清先生開始了對中亞回族民間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他第一次聽到各種各樣的中國民間傳說、故事和民歌,如姜太公賣面、程咬金賣抬把子,孟姜女哭長城、三旗王韓信、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在1953—1956年間,還是學生的李福清和其他研究人員一起記錄了大量的民間故事,并潛心研究,完成《東干民間故事傳說集》,并作為蘇聯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出版的系列叢書《東方民族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中的一本,于1977年在莫斯科出版。李福清為每一篇故事傳說寫了詳細的附言,并將其中的故事與相關的文學作品(小說、戲曲)作了比較研究。如《白袍薛仁貴》與平話《薛仁貴征遼事略》、章回小說《薛仁貴征東》及薛仁貴戲比較,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現一些故事情節由平話演變為小說,從小說演變為說書,又從專業的說書返回到民間流行的故事這樣一個有趣的循環發展過程;他還探討了很多民間傳說關鍵情節如“張羽煮?!?、“吸血妖怪”的母題在其他民族的出現、傳播和變體的情況。
傾心《東干民間故事傳說集》漢語轉寫
《東干民間故事傳說集》出版后,引起了學界的極大興趣并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李福清先生后來回憶,他自己想購買一部分送人都未能如愿。但他一直覺得這本書還沒有徹底完成,一是當時因為篇幅所限,有一部分故事沒有收錄進去,像他最為看重的《毛大夫看病》,還有他們收集到的俄羅斯學者茨布茲金在1909年采錄的東干民間故事等;二是由于出版的原因,雖然有一部分故事由李福清先生和東干學者用東干文出了一個小冊子,名字叫《東干民間故事》,但當時沒有能夠用漢語出版,這使他覺得非常遺憾。
因為當時條件所限,李福清先生最初是使用斯拉夫字母的東干文記錄這些民間故事的,他也嘗試著用漢語轉寫其中一些較為短小的故事,但囿于各種原因,一直沒有正式做轉寫這項工作。將這些故事原汁原味地介紹給廣大的中國學者是他最大的愿望。在蘭州大學常文昌教授的介紹下,我有緣與李福清先生結識并有后來的合作。2005年末,在他的幫助下,我來到莫斯科國立人文大學訪學,有了更多與他接觸、學習的機會。當他將多年珍藏的故事記錄稿交給我時,作為后輩,我心里有些惴惴不安,不知能否完成東干語故事轉寫漢語的任務。在莫斯科學習的日子里,университет地鐵站成了我們經常交接資料的地方。在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對我完全信任的情況下,我很快在莫斯科完成了這些手稿的初步轉寫任務??粗豁稠嘲l黃的、經歷了近50年歲月的手稿,再看著電腦中近30萬的文字,心中對他當年在較為困難的情況下記錄這份文化遺產充滿敬仰。
2011年10月,在李福清先生的精心審閱下,通過徐華龍先生的鼎力幫助,《東干民間故事傳說集》中文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書中包括了李福清、哈桑諾夫先生聯合撰寫的關于“東干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的長序,78個東干民間故事,還包括直譯詞語的詳解、注釋,縮略詞解釋,尤其是李福清先生所做的東干故事的尋根溯源及題材分析,有著極高的文獻和理論價值。他將東干故事情節與漢族、蒙古、朝鮮、苗族等其他民族的故事集相比較,條分縷析,旁征博引,對中國民間故事的源流及傳播研究有著巨大的參考價值。這部書還將部分原稿遺失的未收錄故事的題材內容做了簡介,同時附錄了故事講述人的基本情況,圖書編目,故事中的人物、事物及主題索引等很有價值的研究參考資料。
這本書所包含的民間故事大多是之前國內已出版民間故事集中所未曾記錄的,許多是西北地區已經失傳的作品,這些故事對研究民間文學具有重要的價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出版是李福清先生為東干語留下的極為珍貴的語言材料。他認為只有用西北方言原原本本地記錄出版出來,這些故事的價值才能夠被完整地體現出來。在轉寫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認真和嚴謹。他所記錄的故事內容非常流暢,在還原為東干語的過程中,很少有語焉不詳或無法轉寫的地方。筆者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時,深切體會到他收集整理過程中所傾注的心血和精力。
孜孜不倦 功績永留民間
曾經有機會登門拜訪過李福清先生的家,他的書房幾乎使我震撼,四壁皆是書,有很多中文書籍,且很有年頭,還有從中國民間收集來的剪紙、刺繡等各種民間藝術作品。駐足期間,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摯愛。我無法想象他是如何將這么多寶貴的資料一點點收集起來的,只是曾聽他輕描淡寫地說:每次回國,因為顧慮行李超重,手臂上提的書幾乎要壓斷胳膊了。那時他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
在和李福清先生接觸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他笑呵呵地說起“浪親親是個由頭,浪娃在后頭(明里是看親戚,暗里是會姑娘)”、“吃飽了,喝飽了,像富漢一樣了”這些有趣的回族民間諺語,而像他常常提及的“四個最香”、“四個最臭”的民間雜話至今還流傳在西北地區回族民間。從他的語言里,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中亞回族語言文化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對中亞回族民間傳說故事的珍愛。和他接觸過的中亞回族學者伊馬佐夫先生就曾經說:“李福清先生是俄羅斯學者中對中亞回族文化最為關注的學者,他的研究成就也是中亞回族文化研究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對這些財富的深度挖掘和重視,因此我們對他的學問極為尊敬和景仰?!?/span>
李福清先生對中國民間文學的研究始于他對中亞民間故事的研究,也成就了他從這里出發探索整個中國民間故事這一更為博大的領域和空間。這是他鐘愛的一片領域,也是他為中亞回族留下的一部分寶貴精神遺產。正是他的研究,使得中亞回族這樣一個人數不多的群體,能夠以自己豐富的民間文化遺產與其他民族比肩而立。這是中亞回族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