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斯大林以“里通德國”為罪名,放逐了克里米亞的主體民族韃靼人,隨后,俄羅斯族成為克里米亞的絕對多數。數十年后,一些韃靼人回歸故鄉,卻發現自己已成為少數民族,而克里米亞也在邁著正步奔向俄羅斯的懷抱。
克里米亞(Crimea)的名字源自韃靼語“克里木”,這里最初居住的民族為克里米亞韃靼人。18世紀末,克里米亞被沙俄吞并,開始與俄羅斯長期融合。
圖為1936年,一名克里米亞韃靼女孩
俄國合并克里米亞汗國后,一直在俄化克里米亞并驅逐韃靼人。蘇聯統治時期,克里米亞經歷了1921-1922年和1932-1933年兩次大饑荒。1938年4月17日,不少克里米亞韃靼知識分子被蘇聯最高軍事法庭處死。這一天被韃靼人成為“黑日”。
圖為1938年,辛菲羅波爾清真寺的韃靼人受難者
二戰期間,克里米亞成為德軍和蘇軍的戰爭要地。1942年7月4日,塞瓦斯托波爾被德軍攻克,納粹的嚴苛統治下,克里米亞誕生了后來被蘇聯稱之為“韃靼軍團”的組織。
圖為二戰期間,德國指揮官埃里希·馮·曼施坦因視察韃靼合作者
圖為1942年,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征兵廣告
1944年,蘇軍重占塞瓦斯托波爾,斯大林以許多克里米亞半島韃靼人與德國合作為由進行種族清洗,在當年5月18日開始,將近20萬韃靼人流放至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和西伯利亞等地,有說法稱大約46%的人死于饑餓和疾病。
圖為后世對韃靼人被驅逐所作的畫作《悲慘列車》
1955年2月19日,克里米亞被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這段時間前后,部分韃靼人開始陸續返回,但克里米亞已經逐漸被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填滿。1967年,韃靼人被平反,但一直到蘇聯解體之前,在法律上他們都被禁止回到自己家鄉。
圖為1987年7月27日,莫斯科紅場,克里米亞韃靼人在此靜坐了27個小時,要求返回黑海故鄉
1989年11月14日,蘇聯發表了題為“關于對遭受強行安置的人民的違法的鎮壓行動的認識,并確保他們的權利”的法令,承認包括克里米亞韃靼人的11類人為“被壓抑的人民”。其后葉利欽簽署的一項法令正式承認,斯大林驅逐韃靼人的行為構成了種族滅絕。
1990年10月30日,克里米亞,一些韃靼人在貧民窟的鐵絲網,10萬韃靼人在克里米亞附近建立了臨時村莊,他們的口號是“要么回家要么死”
蘇聯解體后,韃靼人和俄羅斯人之間的沖突漸漸平息,但克里米亞半島的主導者仍是俄羅斯族人,韃靼人只占克里米亞人口的12%。韃靼人也無法收回在被放逐之前擁有的土地。
圖為1992年3月19日,數百名韃靼人從克里米亞趕到烏克蘭基輔議會大廈旁進行抗議,一名韃靼婦女的朋友和抗議者將她從爭斗中拉走
1994年5月18日,烏克蘭辛菲羅波爾,一群克里米亞韃靼人做禮拜紀念50年前被斯大林驅逐出克里米亞的同胞們
1998年3月28日,辛菲羅波爾,行人經過掛在樹上的選舉廣告,警方發言人稱,他們已經部署了50輛裝甲車和4000名警力以應對總統庫奇馬拒絕給韃靼人公民身份可能產生的沖突。政府預測有271000名韃靼人居住在克里米亞,多數人對故鄉的了解僅能通過流亡中的父母。
1998年3月28日,辛菲羅波爾市中心的集會上,一名阿訇舉起雙手,韃靼人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信仰東正教。
2003年5月18日,一名婦女揮舞著旗幟參加克里米亞韃靼人的游行。大約15000人參加了這次游行
2004年5月18日,烏克蘭辛菲羅波爾,克里米亞韃靼人在列寧雕像下禮拜紀念韃靼人被驅逐60周年
盡管韃靼人已經在1991年開始受到烏克蘭政府邀請回到克里米亞,但10年過去,其比重仍然只有克里米亞總人口的12%,而俄羅斯人則接近60%。
2014年2月26日,辛菲羅波爾議會外,俄羅斯人和克里米亞韃靼人產生沖突
這場沖突最初的原因是將俄語作為官方語言,引起了親烏克蘭者的不滿。
2014年2月28日,俄羅斯部署地面部隊進入克里米亞。3月6日,克里米亞議會通過加入俄羅斯的提案,并定于3月16日舉
行公投。
圖為2014年3月7日,辛菲波羅爾,親俄羅斯的支持者聚集在烏克蘭軍事基地外。
當地的俄羅斯族期望加入俄羅斯,但韃靼人擔心這片土地再次不歡迎他們,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烏克蘭的一部分。
圖為2014年3月7日,一個克里米亞家庭帶著行李準備乘上從辛菲羅波爾開往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的火車
公投之前,韃靼人社會領袖去莫斯科向普京表示,反對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推波助瀾鬧公投,得到俄總統普京的兩句話,反對的話,不妨可以試試。
圖為2014年3月10日,一名克里米亞韃靼人在烏克蘭Bakhchysarai清真寺禮拜
2014年3月13日,辛菲羅波爾的列寧廣場,一些親俄羅斯的志愿者組成人墻
近幾年的國際人權組織報告顯示,克里米亞韃靼人仍受到語言、宗教和文化的歧視。
2014年3月13日,有人經過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的一塊名為“或”的廣告牌
廣告牌上繪制著涂上了納粹標志和俄羅斯國旗的克里米亞地圖
2014年3月14日,烏克蘭Bakhchysarai,韃靼人結束了星期五的禮拜后準備離開清真寺
數百名韃靼人舉行抗議游行反對克里米亞獨立的公投
2014年3月16日,烏克蘭Bachchisaray投票站的一名員工在清點回收選票
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全民公投籌備與執行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馬雷舍夫16日在計票過半數后宣布,公投最終投票率為82.71%,贊成加入俄羅斯的選票占95.5%。
公投一面倒的另一邊,是當地韃靼人通過不參與投票的方式拒絕此次投票。由于韃靼人在蘇聯歷史上有過遭驅逐的傷痛,因此他們極力反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版圖。
圖為2014年3月16日,一名克里米亞韃靼人Arzy展示她的家庭照,上面是70年前她的家庭被驅逐出克里米亞Bachisaray的影像
不少韃靼人很可能在歸鄉不久時即將再次離去,這次不是斯大林,這次是普京。這次不是“驅逐”,這次是“公投”。
(編輯 海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