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兩端 舊史新韻
今天,首屆“中國阿拉伯城市論壇”將在泉州舉辦,昔日阿拉伯商賈云集的刺桐古港,如今又將迎來阿拉伯城市友人。中阿雙方將以“絲路起點、合作新篇”為主題,在泉州就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阿城市間經貿及投資合作前景等展開討論。
首屆“中國阿拉伯城市論壇”選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別具意義。追溯歷史,泉州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又有怎樣的歷史淵源?
“市井十洲人”中阿拉伯人居多
早在千年前,泉州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阿拉伯國家建立起密切的經貿文化往來,歷史上“市井十洲人”的繁榮景象,便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最多。
到了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東方大港,成千上萬的異國商人紛至沓來,他們在這里經營香料、珠寶、絲綢、瓷器等貨物的貿易,這當中,尤以佛蓮、蒲壽庚等阿拉伯巨商名聞天下。他們或建教堂,或傳播伊斯蘭教,或興辦“蕃學”,或在泉州置田宅、建公墓。在阿拉伯商人們的眼中,泉州是座“安寧”、“和平”之城,這里的環境令他們流連,一部分阿拉伯商人便由“洋番客”變為“土番客”,與當地人通婚,繁衍后代,并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了泉州回族。
時至今日,圣墓、清凈寺、海交館內印有阿拉伯文的墓碑石,均是泉州與中東友好往來的真實記錄。不僅如此,在泉州人今天的生活中,也依然可以找到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印記,如(蟲尋)埔女頭戴鮮花、閩南女性在頭上包扎圍巾等。而在阿拉伯國家,同樣有著關于泉州的記載。宋元時期,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抵達泉州,在他的《伊本·白圖泰游記》中,他記述道:“我們渡海到達第一座城市是刺桐……這是一座巨大的城市,此地織造的錦緞和綢緞,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內停有大船約百艘,小船多得無數……”
擁有全國唯一阿拉伯文化專題館
改革開放后,一方面,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經貿往來不斷增進,另一方面,泉州豐富的伊斯蘭文化日漸受到阿拉伯世界的關注,來泉州參訪、交流、考察的阿拉伯國家日益增多,在泉州“海絲”文化節、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重大文化活動上,都可見阿拉伯國家的身影。
兩個最鮮明的例子就是,2007年底,由阿曼國王個人出資50萬美元,捐建泉州清凈寺新禮拜堂,濃郁的傳統伊斯蘭建筑風格成為中阿兩地人民友誼的新見證;2008年,伊斯蘭文化陳列館在泉州海交館正式開館,該館由阿曼、沙特、摩洛哥等國家參與出資建設,館內設“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專題館,這是全國各類博物館展館中,唯一關于阿拉伯文化的專題館。
從商貿往來到文化交流,泉州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合作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開拓。如今,中東已成為我市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市紡織鞋服、石材、箱包、電子信息等產業的產品成為出口中東的主力,不少商品適應了中東國家重建與興建的需求,十分具有競爭力,而由沙特阿美公司投資的聯合石化項目是我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外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