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外法源清真寺教育引導穆斯林群眾增強法律意識,做學法守法穆斯林
|
在京城車水馬龍的德勝門外大街,有一棟三層建筑特別引人注目:中國傳統的大屋頂和典型的阿拉伯穹窿式門窗,綠瓦白墻,與不遠處灰磚綠瓦的德勝門城樓交相輝映。這就是我們此行要探訪的德外法源清真寺。
我們行前了解到,目前全北京正式恢復宗教功能的清真寺共有70座,其中德外法源清真寺(以下簡稱法源清真寺)并非規模最大,也非歷史最久,卻在2013年榮獲第二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稱號。這其中定有不少值得分享的故事。
1 古寺新顏
我們走到清真寺正門前,教長王崇恩阿訇正在入口處等候。一落座,王阿訇便解釋道,當天正逢穆斯林的齋月,白天禁止飲食,因此不便沏茶招待我們。他的這句話,更加增添了我們對伊斯蘭教文化的好奇。
法源清真寺歷史悠久,底蘊豐厚。遺憾的是,其具體始建時間已無從查考,目前推測它是在明朝修建而成的。據王阿訇介紹,清真寺選擇修建在此,是因為當初這里就是穆斯林的聚居地。穆斯林善于經商,而德勝門是當時商賈進出京城的主要通道,隨著越來越多的穆斯林在此聚集,開辟宗教禮拜活動場所成為必需,因此他們在此地自行集資興建了清真寺。此后法源清真寺又經清代康熙年間重建,民國時期延西擴建。
“法源清真寺”緣何得名呢?據王阿訇介紹,一般來講,伊斯蘭教活動場所直接稱為清真寺或禮拜寺即可;而清真寺之前再取名字,則體現了中國文化元素的融入。“法源”是清代重建后才有的,寓意“法自天方,源于清真”,意思是其教義教規源自于阿拉伯,源自于伊斯蘭教。
2003年,西城區區委、區政府對法源清真寺進行了改造,由政府投資700余萬元用于修建工程,在原有的基礎上整合了清真寺的幾處房產,并將建筑由平房改為樓房,擴大了建筑面積。改造后的法源清真寺于2007年9月竣工并恢復了宗教活動。現在我們看到的新寺規模較大,寺內環境優美、設備完善,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內涵,又凸顯著現代氣息,被西城區政府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也吸引著國內外大量的信眾和游客。
2 中阿合璧
法源清真寺坐落在德勝門城樓外,在喧鬧的城市中散發著沉靜而莊重的氣息。遠望正門的三層樓房,下半部分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風格,綠瓦白墻,穹形綠窗,正門上有伊斯蘭教的星月標志;而樓房的頂部則采用中國傳統建筑樣式,紅柱畫棟配以綠色琉璃瓦,精美奪目,恢弘大氣。這種中阿合璧的風格,既創造出了美輪美奐的清真寺建筑,也反映了伊斯蘭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完美融合。
穿過正門的阿拉伯式穹頂進入院內,左手邊是整齊排列的阿訇辦公室,背后則是沐浴室。整棟樓同樣是白墻綠窗,與正門建筑渾然一體。院內的右手邊是修舊如舊的禮拜殿,外形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筑,單檐歇山三卷勾連搭,中央是一座綠色琉璃瓦頂的閣樓。整座禮拜殿外觀精巧流暢、古樸典雅。禮拜殿的正門莊嚴肅穆,上方正中央的阿文匾額和兩旁的中文匾額交相輝映,讓人頓生崇敬。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門簾掀開,大殿中除了窯殿、匾額、地毯和柱上的裝飾,幾乎空無一物。王阿訇解釋說,所有的清真寺里面都沒有塑像,因為伊斯蘭教不崇拜任何偶像。再仔細看去,殿內雖然樸實無華,但那莊重的氣氛仍讓我們的心不由得沉靜下來。
法源清真寺禮拜殿的一大特色,就是禮拜殿門外通向大殿的斜坡通道。這個看起來并非傳統建筑的通道是做什么用的呢?這一次,王阿訇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要我們先猜猜看。“是殘疾人通道吧?”果然,這個北京所有清真寺中唯一的殘疾人通道,是為2008年北京殘奧會特別添制的,之后作為便民設施一直保留了下來。
3 神秘“五功”
法源清真寺緊靠的大道,直通長城等著名旅游景點,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寺院的輻射范圍很大。除了轄區內3000多名常住穆斯林以外,法源清真寺還為來京務工、學習、經商、旅游的穆斯林提供服務。據王阿訇介紹,2007年清真寺正式恢復宗教功能后,每年都要接待兩三萬名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國的穆斯林。
采訪時正值穆斯林齋月,不少穆斯林在家封齋,因此訪寺人員較少。伊斯蘭教歷九月為齋月,在此期間,穆斯林從每天破曉至日落,必須實行嚴格的齋戒,黎明前吃“封齋飯”,日落后吃“開齋飯”。在封齋時間內,穆斯林戒除一切飲食,禁止房事。齋月結束后的第一天為開齋節。穆斯林在這一天設宴慶賀,請客送禮,盡情歡樂。“齋戒能讓人的心靈得到提升,起到對社會的積極作用。除了加強自律、完善信仰之外,持齋過程中的饑餓感還能夠激發人的惻隱之心,促使人們對弱者施善行。”王阿訇說。
穆斯林有圍寺而居的傳統,每天的宗教活動都在清真寺內完成。伊斯蘭教的功課有念、禮、齋、課、朝“五功”,即念清真言、禮拜、齋戒、天課和朝覲。穆斯林做禮拜是法源清真寺主要的宗教功能之一。王阿訇告訴我們,拜功包括每天的五次禮拜、每周五“主麻日”的聚禮以及每年兩次的“會禮”(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的穆斯林集體禮拜)。
除了日常宗教活動,穆斯林人生中的幾個重要節點也少不了清真寺的見證和陪伴。正如王阿訇所說,穆斯林從生命的開始到結束都離不開清真寺。為新生兒取經名、主持穆斯林婚禮等都是阿訇職責的一部分。穆斯林結婚時,在男女雙方情愿、雙方父母同意等教義規定的前提下,由阿訇依據教法主持婚禮。穆斯林歸真后,亡人入土前的凈身(為亡人沖洗大凈)、穿“凱凡”(用白布包裹亡人)、站“者那則”(殯禮)等也都在清真寺內進行。
訪談至此正到14點,寺內響起鈴聲。王阿訇解釋說:“禮拜時間到了”,隨后他起身穿戴上禮拜大褂和禮拜帽,前往禮拜殿。據王阿訇說,每個穆斯林每天必須進行五次禮拜,分別在晨、晌、晡、昏、宵5個不同的時段完成。下午2點是一天中的第二次禮拜。同時,按伊斯蘭教法規定,穆斯林在禮拜之前,須進行沐浴凈身,稱為“大凈”和“小凈”。因此,法源清真寺入口處設有沐浴室。
4 促進和諧
現任職于法源清真寺的阿訇共有4位,均畢業于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北京伊斯蘭教經學院等國內著名經學院。法源清真寺支持阿訇進修阿語并參加社會學歷教育,目前德外清真寺有3位阿訇獲得北京市伊斯蘭教經學院阿拉伯語研修班結業證書,有1位阿訇在北京語言大學在讀學習。3位阿訇先后參加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重大賽事和活動的宗教服務工作。
前些日子,轄區內穆斯林曾向法源清真寺反映附近清真餐館少、購買牛羊肉困難等問題。為了方便穆斯林的生活,法源清真寺在寺內房源并不充裕的情況下,騰出近百平方米的門臉房,開設了一家清真早餐店和牛羊肉店,受到了穆斯林和社區居委會的歡迎。
在滿足穆斯林群眾宗教、生活需求的同時,法源清真寺還積極協助政府相關部門做好社會和諧穩定工作。王阿訇告訴我們,曾經有一本出版物誤解了伊斯蘭教,穆斯林群眾發現后,及時將這一情況告知法源清真寺的阿訇,清真寺隨即將相關情況反映到政府相關部門,出版物在很短時間內被召回,使潛在的惡劣影響在擴大前得到了有效解決。當群眾對打著“清真”旗號的假清真餐館提出意見時,阿訇也會代表清真寺出面協調解決。
伊斯蘭教提倡樂善好施,做好事不留名。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發生后,法源清真寺發動穆斯林群眾捐款捐物,積極踴躍地獻愛心。法源清真寺每年都會給零收入家庭或者因病返貧的家庭以物質幫助,還同相鄰的中醫院合作,每年都會組織一次免費義診。王阿訇說,幫助赤貧者、無助者正是伊斯蘭教教義所鼓勵的。
法源清真寺也是北京市對外友好往來的窗口。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該寺作為北京市宗教局指定的奧運會涉外接待宗教活動場所,接待了來到北京的各國運動員和旅行者。王阿訇說,在接待過程中,他們就清真寺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發展,包括北京穆斯林的一些狀況和國家的宗教政策都向外賓們一一做了介紹。有些初次來華的外賓原來對我國的宗教政策有誤解,認為中國人都不信教。當他們參觀過法源清真寺,看到眾多中國穆斯林在寺內做禮拜的場景時,感到很欣慰,表示回國后要向家人朋友介紹自己的親眼所見,糾正那些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