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影院在线午夜/成 人 黄 色 视频免费播放/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國內 文化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和風遍吹塞上興

來源: 寧夏日報 時間:2014-08-2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這里,被賀蘭山護著,可避風沙;這里,被長城圍著,可窺歷史的星空;這里,被黃河寵著,沃野千里……

  這里,就是寧夏,總人口654萬,回族人口占35.6%,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這里,回漢各族兒女心手相牽,親如一家,讓和諧之風遍吹塞上,帶來百業興旺。

  多年來,寧夏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形成了鮮明的民族工作特色,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充分肯定,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寧夏經驗”,民族團結、宗教和順成為寧夏最大的政治優勢,最靚麗的名片。

  民族團結是寧夏發展的生命線

  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社會穩定;沒有社會穩定,發展就無從談起。寧夏堅持把民族團結作為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線。

  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寧夏大力實施民生工程,每年實施10項民生計劃、辦好30件實事。2011年,寧夏全面啟動實施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將寧夏中南部地區的35萬最困難群眾,妥善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區域,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目標,搬遷人口中超過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群眾。這是寧夏歷史上規模最大、要求最高的移民搬遷工程。

  寧夏積極推進慈善興業,打造“黃河善谷”,興建慈善產業園區,“輸血”與“造血”并舉,妥善解決各族特殊困難群眾的就業和供養等問題。

  當前,寧夏正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打造沿黃經濟帶,推進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高水平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和優惠措施的實施,一個個關乎寧夏發展大計宏圖的展開,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各族群眾生活持續改善,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

  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寧夏堅持把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作為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抓手。

  2010年8月,自治區黨委、政府下發《關于在全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明確了開展活動的原則、目標和機制,并作為“一把手”工程,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協調落實、各級齊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2013年,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頒布了《關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決定》。

  2011年起,連續3年在全區廣泛開展“五個十”評選活動,每年表彰10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鄉、10個模范村、10個模范社區、10個模范學校、10個模范單位,樹立了一批創建典型。

  寧夏多次召開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現場交流會,總結經驗、樹立示范、深化工作。在鄉村廣泛開展“民族團結好、經濟發展好、生活富裕好、鄉風文明好、村容村貌好、民主管理好”主題創建活動,引導各族群眾發展致富奔小康;在城市社區廣泛開展“社區鄰居節”活動,使各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互學互助、相親相愛;在學校開展“民族之花香溢校園”主題教育和“民族團結一家親、青春和諧促發展”等活動,培養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

  筑牢民族團結的思想根基

  寧夏堅持把開展宣傳教育作為加強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長期不懈地對各級黨政干部和社會各界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深化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使民族團結融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中,形成人人重團結、人人促團結的良好社會氛圍,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根基。

  依托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對各級干部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教育,不斷增強貫徹執行民族政策的自覺性。堅持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編寫了《中國民族宗教理論與政策教程》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抓好民族團結的“希望工程”。

  以民族團結“七進”活動為抓手,把宣傳教育覆蓋到農村、企業、社區、學校、機關、軍營和宗教活動場所。將每年9月確定為“民族團結月”,大力宣傳民族政策法規和民族團結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典型,著力營造全社會自覺遵守和維護民族團結的輿論環境。形成了全區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機制,每五年召開一次,隆重表彰獎勵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通過典型引領、示范帶動,營造了學習宣傳和爭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的濃厚氛圍。

  重視民族教育傳承民族文化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關系每個家庭的未來。

  寧夏實施“百所標準化回民中小學建設工程”,投入資金1億多元,重點建設了150多所標準化回民中小學,極大地改善民族聚居地區辦學條件,推動了民族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寧夏育才高級中學,面向民族地區、南部山區擇優招收初中畢業生,并免收貧困學生學費、住宿費,為農村學生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準提供生活補助,讓少數民族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寧夏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采取免費招生、定向招生、切塊錄取等多種方式,大幅度提高各級各類學校回族學生的比例。在高等院校招生中,對少數民族學生實行降低分數段錄取政策,2013年,全區回族考生的錄取比例已從10多年前的18%提高到了34.6%。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寧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認真處理各民族文化繼承弘揚與交融創新的關系,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積極推進民族文化事業發展,搶救、保護、挖掘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創作推出了《花兒》《月上賀蘭》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和民族傳統節慶活動,年均演出上千場次,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促進了回族器樂、歌舞、服飾、飲食、回醫回藥等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引導信教群眾既念“教義經”又念“致富經”

  寧夏始終重視發揮宗教界的積極作用,鼓勵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積極參與經濟社會建設,引導宗教界人士挖掘教義、教理中的積極思想,在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通過開展“五好宗教教職人員評選”“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宗教政策法規學習月”“知大局、守規矩、起作用”“同心同行促和諧”“弘揚優良傳統”“端正教風”“念好兩本經,再做新貢獻”等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宗教人士爭做法律法規的普及員、健康生活的指導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慈善事業的宣傳員、民風建設的講解員、特殊人群的幫教員、黨群關系的聯絡員、增收致富的引導員,為推動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諧、維護社會穩定、服務社會發展凝聚和釋放正能量。

  長期以來,寧夏各級黨委、政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堅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引導信教群眾念好“教義經”和“致富經”,又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保持宗教領域的長期和諧穩定。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