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真網9月26日甘肅臨夏電 第二屆中國·臨夏—馬來西亞·吉蘭丹州—伊朗·庫姆市清真食品與民族用品展銷會暨“清河源”杯全國清真名優風味小吃大獎賽于今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舉辦。
據介紹,臨夏古稱袍罕、河州,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道重鎮和回藏旅游風情線上的重要節點,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享有“中國小麥加”、“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的美譽。舉辦展銷會和大獎賽,是州委州政府為了擴大和宣傳臨夏“中國小麥加”形象,進一步對外宣傳推介臨夏清真食品與民族用品,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交流和合作,培育壯大臨夏特色產業,全力打造面向世界的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生產加工基地而做出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借助清真食品、民族用品這兩個名片,利用節會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吸引更多人來臨夏觀光旅游,展現臨夏獨具魅力的民族民俗風情旅游資源,進一步擴大臨夏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此次節會的主題是“開放、開發、合作、發展”,由臨夏州人民政府、馬來西亞吉蘭丹州、伊朗庫姆巿、甘肅省商務廳主辦,由臨夏市人民政府、臨夏州商務局承辦,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清真產業聯盟、商務部國際商報社、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賽蘭信息平臺、八坊清河源公司、臨夏雪羚毛紡有限責任公司、燎原牧業、佳源牧業等單位協辦,邀請國際清真食品認證機構負責人、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和伊朗庫姆巿國家政府官員及企業、西北五省及全國各民族自治州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企業參加。
本次節會為期5天,將于今日上午11時在河州商務會展中心舉行開幕式并開展臨夏清真名宴展示活動,9月25日至29日期間開展清真食品與民族用品展示展銷、全國清真名優風味小吃展銷、清真食品現場烹飪品嘗、全國清真食品、民族用品、清真小吃和名宴評獎、國際清真烹飪大師技藝表演等活動。
臨夏州清真食品產業情況簡介:
臨夏古稱袍罕、河州,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道重鎮,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享有“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的美譽。全州轄7縣1市,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總人口200萬人, 全州有回、東鄉、保安、撒拉等31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
臨夏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富集,以中國“小麥加” 伊斯蘭經典為代表的宗教歷史文化,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和國家級非物質遺產磚雕為主的民族民俗文化,以黃河明珠劉家峽、松鳴巖、太子山為主的綠色生態文化,以馬家窯彩陶為主的史前文化,以和政古生物化石、恐龍足印為代表的物種演進文化,是臨夏的五張文化名片。
臨夏民族風情濃郁,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全州伊斯蘭教信教群眾多達114萬人。中國伊斯蘭教的四大教派、四大門宦及其22個分支大部分源自臨夏,宗教影響遍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陜西、四川、河南等地,被譽為中國的“小麥加”。臨夏穆斯林群眾宗教信仰虔誠,衣食住行,生活方式都嚴格體現伊斯蘭教文化所認同的規范特點,特別是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和風味食品,具有綠色、清潔、環保、健康的特點, 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健康飲食的首選。全球有16億穆斯林,2013年全球的清真食品產值達到2萬億美元,清真食品產業已成為一個新型的朝陽產業,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甘肅省委、省政府及時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設想,臨夏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個黃金節點, 州委、州政府搶抓機遇、乘勢而為,舉全州之力,大力發展綠色清真食品產業,提出要把臨夏建成中國乃至世界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產、加工基地,編制了《臨夏州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盛世伊園發展規劃》和《臨夏州清真產業發展規劃》,以臨夏經濟開發區為平臺,全力打造國內唯一的國家級清真食品工業園,并積極爭取馬來西亞在臨夏設立清真食品(哈倆里)認證機構,努力建設全國清真食品研發基地,清真食品已成為助推臨夏州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型特色產業,2013年全州共有加工、生產清真食品用品的企業2400 多家,產品種類達300多種,從業人數達12.6萬人,實現產值13億元,年出口創匯1260萬美元。(秦政隆 馬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