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亞蘊商機,聘“洋專家”當顧問
10月7日,在羅莊區盛莊街道花埠圈村,村支書文慶宇向科威特國王辦公室經濟與外交發展顧問哲瑪理頒發了聘書,聘請其擔任該村經濟與發展顧問。促成這次合作的是臨沂大學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主任丁厚飛。
丁厚飛非常關注商城的發展,曾多次到義烏商品博覽會調查取經。他手上的一份數據顯示,在義烏商品博覽會成交額中,有八成交易是與伊斯蘭國家達成的。
“我們的商品,最多的不是賣向了歐美,也不是東南亞,而是中西亞伊斯蘭國家。”丁厚飛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中西亞資源豐富,國家富裕,有著很強的消費能力,但當地的輕工業并不發達,因此非常依賴中國的商品。
“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首先給‘中國制造’找到了出口,也為臨沂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丁厚飛認為,花埠圈村有95.3%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是魯南最集中的民族聚居處,與伊斯蘭國家有著相同的宗教信仰,在交流、貿易上肯定有優勢。
文慶宇也認為,作為物流之都,臨沂可利用豐富的小商品和機械裝備等商品優勢,對接新絲綢之路,找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希望哲瑪理先生能為我們這樣的民族村與伊斯蘭國家搭建起橋梁,為村里的發展提供更多幫助和有價值的信息。”
今年56歲的哲馬理對這次合作抱有很大期望。“希望能早日在科威特見到你們,我一定會帶你們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會把政商界的朋友介紹給你們,為村子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哲瑪理表示,臨沂也可以在伊斯蘭國家中選擇部分城市,與臨沂結成姊妹城市,相互交流合作,了解所需商品,發展優勢產業,開展全方位的商貿合作。
對接絲綢之路先過“人才關”
對于這次合作,無論是合作雙方的花埠圈村委和哲瑪理本人,還是促成合作的丁厚飛,都非常明白,這僅是一個開始,要走的路還很長,其中最重要的一關就是“人才關”。
哲瑪理是個中國通,與中國人打了25年交道。“25年來,每年都會來中國幾次,感受到兩國經濟來往越來越密切,雙方發展需要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實現共贏、共同發展。”哲瑪理說,他能感受到中國人的友善,但語言交流一直是個難題。“除了父輩能簡單交流外,我們村沒幾個人能和哲瑪理先生進行語言交流。”文慶宇坦承。
“今年全國僅批了兩個阿拉伯語專業,加上這兩個,全國只有24個高校有阿語專業。”丁厚飛介紹,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給臨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阿拉伯語人才的亟缺是個難題。
丁厚飛介紹,2013年,臨沂大學外國語學院與花埠圈村共同建立教育教學基地,外國語學院定期選派優秀教師幫扶教學,扶持打造“阿拉伯語”特色項目建設,幫助籌建穆斯林國際交流中心。今年開始,臨沂大學開設了阿拉伯語專業,加快人才培養。“希望這能夠幫助臨沂早日搭上‘新絲綢之路’的順風車,為物流城的全面國際化助一臂之力。”丁厚飛說。
名詞解釋
“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繼承古絲綢之路開放傳統,吸納東亞國家開放的區域主義,秉持開放包容精神,不會搞封閉、固定、排外的機制。“一帶一路”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現有合作的延續和升級。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地域和國別范圍也是開放的。中亞、俄羅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是優先方向,中東和東非國家是“一帶一路”的交會之地,歐洲、獨聯體和非洲部分國家從長遠看也可融入合作。未來“一帶一路”進程中的很多項目,涉及的國家和實體可能更多,開放性也更強。
“一帶一路”交流合作范疇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員往來。各類合作項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的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的優勢,目標是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發展。